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
夏名采
山东青州市博物馆研究员 山东 262500
内容提要:青州在南北朝至隋唐时期是今山东地区佛教文化的中心。青州龙兴寺的佛教造像,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逐步走向完美和接近现实,有着极强的地方个性。
关键词:青州 龙兴寺 佛教造像
龙兴寺窖藏佛教造像出土之后,在全国及全世界学术界引起了强烈反响,甚至有的学者称这一发现为中国本世纪佛教美术考古最重要的发现。
这批佛教造像出土以后,在国内有关专家的指导下,我们进行了认真而细致地整理。经过二年多的努力,有一部分造像已恢复了当年的英姿。现在,这批造像终于和大家见面了。从这些造像中,我们可以看出她们那种与众不不同的特有风格,这就是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在某种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这是山东地区以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这些艺术特色在各个不同时期有着不同的表现手法,体现了青州为中心的佛教造像艺术逐渐演变、逐渐完美、逐渐接近现实生活的发展过程。
一 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
目前展出的北魏晚期造像数量不多,且以背屏式造像为主,单体圆雕造像较少,这也正是龙兴寺出土的这批造像的一个特点。但从这批造像中,我们也能清晰的看出她那与众不同的艺术特色。
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是一件有准确记年、准确造像人的造像,在造像左侧有四行题记:
永安二年二月四日清信女韩小华
敬造弥勒佛一躯为亡夫乐丑儿与
亡息 兴 奴等后己身并息阿虎愿
使过度恶世后生生尊贵世世侍佛
这件弥勒造像螺形高髻,面相清瘦,眉目清秀,面部微笑,其面肌、五官生动而自然,褒衣博带袈裟和长裙下摆略向外侈。二胁侍前额梳留三圆形发饰,面相与弥勒相同,披帛从双肩垂下至腿部后上卷至肘间,再飘然下垂。综观此件造像,给人以“秀骨清风”的感觉。而这件造像的三尊均立于覆莲基座之上,又与以后的造像有着明显的区别。
与韩小华造像相近的另一件背屏式造像,则更可代表青州地区北魏晚期造像的艺术特色了。这件背屏式造像顶部已残,但三尊像保存极为完整。其本尊的螺形高髻极为
・
7
9
・
突出,面部雕刻得细致,笑容十分甜蜜,她的头略向前倾,似正要与你交谈,其神态与韩小华造弥勒像比较则更为生动。造像的二胁侍头梳高髻,高髻仅用宝缯束住,显得简洁而明快,面部表情与本尊一样生动,而又显活泼,其披帛、长裙安排合体。与韩小华造像不同的是,此件造像本尊立于莲蕊之上,二胁侍的基座则为一完整的莲蕊,而此莲蕊有一莲茎与本尊的莲蕊相接,且造像底部平直,这又与较晚的造像不同。同时,这件背屏式造像的飞天部分为浅线阴刻,从现在保存的两尊飞天分析,此件造像的飞天为供养飞天。
另外二尊此时的背屏式造像,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其一的三尊立像,本尊高髻,波状发饰,脸形长方,双目细长,嘴角内敛上翘呈微笑状。着双领下垂式褒衣博带袈裟,袈裟右襟甩搭左臂,上刻宽双阴线水波状衣纹。衣裙下摆外侈,手施无畏与愿印。跣足立于台座上。有用双重莲瓣、彩绘同心圆和线刻忍冬花环组成的头光和线刻忍冬花、彩绘重环和荷叶、荷花组成的背光。二胁侍头戴高冠,黑发顺肩而下并有圆形饰件和帛带束住,披帛、长裙穿着贴体,手执莲蕾、净瓶。该背屏式造像下方主尊腿部两侧,有二龙头伸出。二龙头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造像顶部残留有五身供养飞天。
而另一件佛三尊立像与上件基本相同,只是胁侍开始出现璎珞。但在其下部,本尊腿的两侧,有二条浮雕龙。这二条飞龙,头较大,四足及龙尾较小,且与整件背屏式造像比较也显得极小。二龙口衔荷花、荷叶、荷蕾形成二胁侍的基座,托住二胁侍。此件作品背面有阴线刻和彩绘的一幅画面。画面的上部正中为坐于仰莲束腰须弥座上的倚坐式样的佛像,左右立二胁侍,须弥座侧有一手执莲花的供养僧人。画面下部为线刻的礼佛图。该图左侧为头梳高髻,着交领肥袖上衣,下穿长裙的女子,其身后跟一头梳双髻的侍者,侍者手中捧物;右侧共三人,其中二人为头戴笼冠的男子,另一人为头梳双髻,手捧物品的侍者。
从以上三件作品可知,二胁侍的基座由仅为一仰莲,发展到龙头托莲,再到龙身全现,但龙较小。这一过程,也正是青州地区此种背屏式造像二胁侍基座发展演变的过程。
如前所述,北魏晚期单体圆雕造像较少,其中还有部分为背屏式造像改造的单体圆雕像。
带圆形头光的立佛像螺髻很高,面相较丰满,弯眉,凤眼半睁,高鼻、薄唇,小嘴,其面部含甜蜜的微笑,耳肥大,但耳垂较短,细长颈,内穿斜衽僧祗支,外着褒衣博带袈裟,袈裟一角甩向左臂,长裙和袈裟下摆外侈,左手施无畏印,右手残,跣足立于莲蕊上。这件造像后背平直,身侧和后背形成直角形。分析原因为它本应为一背屏式造像的本尊,但由于某种原因,二胁侍被破坏而本尊完整,就将其改造而成为单体圆雕造像。
带圆形头光和背光的菩萨像,改造后仍留下许多背屏式造像的特征。这件头戴折巾式冠,冠前有圭形饰件,前额梳留5个圆形发饰,卷曲的长发从耳后分左右两股垂至壁侧,在肩部并用圆形发卡束住长发;其面部清瘦,长眉弯月状眼,高鼻略勾,嘴角下凹呈微笑状的菩萨,面部的肌肉表现极为生动而准确,它身材亭亭玉立,披帛、长裙穿着合体,跣足立于仰莲基座上。其形象生动活泼,而又有些稚气。有趣的是,菩萨的莲座下有残莲茎饰件,左侧下部裙折边有龙尾饰件。从这些残件分析,此件圆雕菩萨造像原为一背屏式造像的右胁侍,是有意改雕加工而成为一单体圆雕菩萨像。
以上二件单体圆雕造像均为改雕而成,但青州地区在北魏时有大型圆雕造像的传统,现存于青岛市博物馆,原为临淄龙泉寺
・
89・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2000年第1期
的二尊大型圆雕佛像就是例证。此次,龙兴寺窖藏也出土了这例作品。此次参展的北魏圆雕菩萨立像就是例证。这件高187厘米的菩萨立像,面相圆润,眉目清秀,在清秀中又透出俊美,她那亭亭玉立的身材,再配以华丽的饰件,其装饰之精美,雕塑之精致,真有呼之欲出的感觉。
综观北魏时期龙兴寺佛教造像,给我们留下了这样的印象:造像面部表现极为细腻,特别是造像的神态刻画得极为生动。但我们又可看出,这些造像的面部或多或少的都有一些稚气和纯真。造像中佛像的僧祗支、袈裟、长裙均显厚重,垂线较多;而菩萨像的服饰仅有披帛和长裙,则显得简洁明快,菩萨的饰件也较少,有的仅有项圈,后期才出现璎珞。这些特点,我们可以这样说,南方北魏时期流行的秀骨清风的特点,在青州地区明显的反映出来,这应该是有别于北方地区的青州风格吧。
二 东魏时期青州风格的正式形成
东魏时期,青州地区造像风格在继承北魏传统的基础上,更加显露出自己的特色。可以说,这一时期是青州地区造像风格的形成时期。
东魏早期,造像仍保留有诸多北魏时期造像的因素。天平三年(536年)智明造像比永安二年(529年)韩小华造像仅仅晚七年。这二件造像的风格有某些相似,但有诸多因素又显露出自己的特征:面相开始变圆,但都带有稚气,前胸开始向前凸起,双肩开始变平,衣纹和衣折逐渐变少等等,这些特征,正孕育出青州地区东魏时期的风格,也在某种程度上说明,旧的传统和新的风格在这一时期有一个相对的重叠阶段。与智明造像同为一年的邢长振造像,则更好的表现出了新的风格。这件三尊造像,其本尊与左胁侍头已残,但右胁侍保存完整。造像本尊胸部开始隆起,袈裟衣纹简单,下摆基本不向外侈;左胁侍的衣纹刻画极为精细,特别是长裙中间一片的折纹多至九折,可以说是层层重叠,使其生动而自然;右胁侍头戴冠,面相清秀露出稚气,披帛、长裙刻制精细,衣纹繁缛,璎珞、项圈安排合体,刻制细腻,此件造像的飞天雕刻极精,那柔软变形的肢体,面带甜蜜笑容的脸庞,飞飘的彩带组成了一种幻想而又现实的极乐世界。更为精彩的是,二胁侍的基座则是由两条倒悬的飞龙,从嘴内吐出水柱,而水柱又托起莲花、荷叶、莲茎、莲蕊等一组真实而富于变化的艺术形象,这样的基座,比以往常见的仰莲、覆莲基座更显生动活泼,而这种基座除青州地区外,别的地区又极为少见。
从东魏中期开始,青州地区佛教造像的风格已经完全确立。此次参展的几件较大型的背屏式造像,完全可以证明这一点。
此次出土通高达305厘米的造像,其托盘厚度仅有4厘米,从这个数字对比我们即可以看出,此时石刻艺术的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程度。这件三尊造像,除右胁侍的上半身以外,保存基本完整:本尊的肉髻明显变矮,但还是比较突出,面相开始变圆,弯眉、凤眼继续保持北魏晚期的风格,只是眼开始变小,小嘴上翘呈微笑状,肥硕的双耳比较写实,但面部的稚气依然保留;褒衣博带袈裟下身已经凸出,衣纹简单而精练,下摆略向外侈,依次露出长裙、袈裟等四层衣边。左胁侍冠残,面相丰满,眉目清秀,颈佩项圈,披帛自然绕身,璎珞在胸部和腹部组成蝴蝶状饰件,长裙多折下垂;右胁侍璎珞仅在胸部露出,为连于圆形饰件上的部分,其余的璎珞均压于披帛之下;两胁侍的披帛从双肩部垂下后,分两股下伸,至腹部穿于圆璧后再下垂至腿间,然后上卷至双肘间,再飘然下垂。此件造像的双龙雕刻极精:二龙张开大嘴,龙身极为粗壮,四足伸屈有力,每足三爪,龙尾较细长,弯曲向上,龙身、龙足上有鳞。从二龙嘴中吐出粗壮的水柱,水柱
・
9
9
・
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的艺术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