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意义

【摘要】医学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要求我们必须把医学人文教育放在重要的战略位置。本文从医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史谈起,讲述应从树立正确的医学教育观,加强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进一步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数量;促进医学与人文教育的紧密结合等三个方面着手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人文教育。

【关键词】医学人文精神;医学人文教育;意义

古人云:“医乃仁术”、“大医精诚”、“济世救人”,由此可见,医学以“治病救人”为核心,处处体现着人文精神的光华,医学是最具人文精神传统的学科,其人文精神是医学的本质属性,医学教育理所当然包含医学人文教育。

1 医学人文精神缺失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

现代医学已经从“生物医学模式”逐渐演变为“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这不但要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科学素质,更要求提高医务工作者的人文素质。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现代医学的过分技术化、商业化削弱了医生对患者的人文关怀,造成当前医学严重人文精神缺失,其深层根源是拜物主义思想泛滥,患者被异化、物化的结果[1]。在20世纪早期,梁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一大批“空心人医匠”由此产生,因他们欠缺“以人为本”的辩证思维和服务理念,导致患者对医生的信任缺失,不断引发一系列医患纠纷、矛盾,造成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故在高等医科学院教育中,进一步加强医学人文教育至关重要。

2 医学人文科学的发展历史

医学的发展首先源于人类对生命的关爱,医学不是一门纯科学,而是人类情感的延伸。关爱患者体现的不仅是医务人员的价值,也是医学的尊严。没有技术的医学是脆弱的;没有情感的医学是苍白的。在中国古代,受传统医患伦理思想受儒家伦理思想和中医本身的影响,在医患伦理方面形成了自身独特的内容,主要包括胞以为怀、易地而观的待患之心;一视同仁、以礼相待的待患之道;重义轻利的取酬原则;正人正己的自律意识;同时强调患者的责任,形成了病家之道的思想内容[2]。清代医患关系的社会控制包括三个方面:政府对医患关系的控制、医生对医患关系的控制、病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萨斯和霍伦德认为医患互动可以分为三种可能的模式:主动-被动模式、指导-合作模式和相互参与模式。而清代的医患关系实践中,患方越是权贵或者素质较高,医生越有可能采用后两种模式,并以相互参与模式为主[3]。

3 加强医学人文教育[4]

3.1 树立正确的医学教育观,加强医学人文社会学科的建设。大学生正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时期,在大学中加强医学人文教育,有助于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人才。

3.2 进一步增加医学人文课程数量与西方国家相比,医学人文教育占总学时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Company number:【WTUT-WT88Y-W8BBGB-BWYTT-19998】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

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2)运用物理学和化学的主要原理解释普通生物学、病理生物学以及用以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主要技术的作用机制 (3)根据基因传递、人类基因组的分子生物学以及群体遗传学的原理来推断和计算疾病的发病率,拟定医疗计划降低发病率,获取并且解释家族史以及血统资料,规范基因检验,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评估病患风险

人文讲座心得体会

人文讲座心得体会 篇一:人文科学讲座心得体会 人文科技讲座心得体会 从刚进入大学到而今大学四年生活即将结束。此间听了很多场的讲座,现在就听过的人文与科技讲座谈谈自己心得。 科学和人文从来都是两个性质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着的领域,它们代表着人类探索研究自然的两个方面的成就,同时也代表着人类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和精神状态。人文精神是一种普遍的人类自我关怀,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一种主体精神。其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作为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归宿。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科学精神就是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实事求是,是科学精神的核心;开拓进取,是科学精神的活力。科学精神要求我们要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看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去解释和看待。 人文精神也可以说是艺术精神,亦即诗意的精神。这种精神以想

象为其主要特点。它并不是要真实的反映现实,而是在脱离现实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意识活动。人文精神追求人的多元化发展,主张每个人都应当是有个性的,在此意义上常常发展为个人主义。多元精神坚持价值和意义的多样性,反对统一化、普遍化的要求。人文精神有追求永恒价值的倾向。人文精神有超出目前的状况、不计较当前的得失,尤其是物质利益得失而为信仰、目标或价值而献身的倾向,具有非理 性的特点。科学精神,是一种实证精神,是属于理性思维的范畴。理性的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就是要有可控制性,就是要按部就班地进行活动,而科学最严格地体现了这一点。科学必须成体系,必须具有严格的逻辑自恰性,必须精确等等,这些都是理性特征的体现。 在进行高等教育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对科学应该保持怎样的态度,结合人文教育深化科学精神培养,努力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并在未来的工作中创造出有价值的新概念、新体系、新方法。学生科学观的建立是高等教育的目的。 教科书是现代教育中最有效的学习工具,它是经编排而成的知识体系。只要从头到尾接受它的灌输,循序渐进,就可以全面而完整地掌握这个学科。但是,人们在把握以先辈们的智慧荟萃成的知识体系的同时,常常忘记了它的反面:因为省略了这个学科漫长的发展过程,把人们在生生不息的探索过程中的不同思路、不同表达方式、还有不完善或错误统统去掉了,留下来的虽然是目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目的:培养新世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方法:加强和改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医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意义等谈几点看法。 1当代医学生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包括3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精神),6个方面(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素质本身是整体的,多方面的,内在的故有综合素质一说,而人文素质是指人身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的“科学至上”思想甚为流行。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身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全球性的“人文危机”,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赢得服务者的信任。 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尽然趋势医学即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医学模式目前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加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全面地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卫生的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患者之中。我国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与外国相差并不大,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人文关怀与人性沟通上,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医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是由于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的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了生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入学后更加局限在重视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医学主普遍人文素质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学常识。 2人文素质教育和内涵及意义 2.1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医学全面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下,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调动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

人文与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12-07- 17基金项目:武汉大学与芝加哥大学课程改革5年合作项目作者简介:钟亚娟,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2010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妇科肿瘤。通讯作者:张 蔚,女,博士,主任医师。 我国医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策略 钟亚娟,张 蔚,申复进,梁 华,王丽荣,张文婷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妇I科,湖北武汉 430060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对素质教育的高度关注,将人文精神融入医学教育已成为一种必然趋势。医学人文培养对于医学生人文精神的养成具有重要意义,然而现阶段普遍存在着培养意识的缺乏、教学实效不佳等问题。本文简述目前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现状及培养思路。关键词: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现状;策略 中图分类号:G40-0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769(2012)06-1144- 03Status Q uo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CountermeasuresZHONG Ya-juan,ZHANG Wei,SHEN Fu-j in,LIANG Hua,WANG Li-rong,ZHANG Wen-ting (Department One of Gynecology,Renmin Hospital of 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60,China)Abstract:With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loser attention to quality-oriented education,integrating  hu-manism into medicine education has become an inevitable trend,and medical humanities training has a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development of medical students’humanism.At present,however,there is awidespread lack of training awareness and poor teaching  effect.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humanism in China’s medical education and thoughts of training.Key Words:medical education;humanism;status quo;countermeasure 2 0世纪以来,我国医学教育格局受到严峻的挑战,传统的医学教育在思想指导、理论教育上及医学实践中表现出人文精神严重的缺失,这可能是由于科学技术时代飞速发展、中西医学内在冲突日益加剧、医疗市场化负面影响等造成的。因此,要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我国传统医学中的人文精神, 要不断努力实现科学和真正意义上的中西医结合,更要积极提升人文情怀的理念。结合国内医学教育的具体情况,参照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医学教学模式(Clinical Pathophisiologyand Therapy )CPPT及经验,就我国医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现况及策略进行初步探讨。 1 医学与人文精神 医乃仁术。医学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和发展的,是一个科学系统,医学对健康和疾病的认识是一个科学过程,医学对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之上的,从事医学工作的人须具备科学精神、 科学态度,医学教育要培养医学生的科学精神[ 1] 。医学教育发展到今天这样一个信息时代,再也不是那种单一的知识、技艺传授,它已经远远超出了经验科学的范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化最根本的气质体现,是在人类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人类优秀文化积淀、凝聚和孕育而成的,是建立在人性论、以人为中心的世界观基础上,并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的发展,不断注入人类所有文化精神而提升成熟的理性精 神[ 2] 。诚然,传统医学教育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取得了丰硕的业绩,承担了人类健康与救死扶伤的神圣使命。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的人生价值观、临终 · 4411·西北医学教育(http://xbyx.cbp t.cnki.net)2012年12月第20卷第6期NORTHWEST MED.EDU.Dec.2012Vol.20No.6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亲爱的朋友,很高兴能在此相遇!欢迎您阅读文档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这篇文档是由我们精心收集整理的新文档。相信您通过阅读这篇文档,一定会有所收获。假若亲能将此文档收藏或者转发,将是我们莫大的荣幸,更是我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 医患沟通技巧培训心得体会1 通过医学院人文课程“医患沟通技巧”的视频学习,我深刻的体会到学习医患沟通技巧的重要性,同时也掌握了一定的知识。 世界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三大法宝”,分别是语言、药物、手术刀。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三者中最重要的,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以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通过此次视频学习以及和同学、同行们的交流,我更加了解到医患沟通的重要性: 1、医患沟通的介绍;医生-患者-家属的沟通,描述我们的和谐医患沟通模式和以患者为中心的交谈,对医患沟通作了大体上的介绍。 2、核心沟通技巧;与患者及其家属建立和谐的关系,此处

学习到的“同理心”,运用于整个沟通的过程都显得尤其的重要,有效的运用非语言来进行交流,肯定与患者之间的谈话,积极建立起伙伴关系。 3、病史采集;详细的描述了病史采集过程需要注意的问题,在问明患者全部意向的同时,也可以适当的辅助病人讲诉,还应当积极的核对并与之建立伙伴关系。 4、解释问题,制定双方同意的治疗方案;有效的运用“同理心”,详细并耐心的解释病情,建立良好的伙伴关系后制定出双方都同意的治疗方案。 5、病情告知;在通知坏消息时,应当保证有益的氛围,提供前兆,并向患者表达悲伤,探索亲属的支持,与患者建立伙伴关系后,安排随访。 作为一名临床医务工作者,医学专业知识与人文素质教育,正如同左膀右臂,缺一不可。医患沟通技巧的巧妙使用,具有如下三方面非常重要的作用: 1、对病人的治疗的重要性:关注病人的心理与社会需要必然要求医生在临床工作中与病人进行有效的沟通。有很多疾病是无法治愈的,在这种情况下,医生所能给予患者的主要是发自内心的尊重,温暖的关怀以及对生活的希望,从而尽可能的保障其生存质量。只有通过医患沟通,才能与病人建立起促进治疗的良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实践探索 医学人文精神在现代医学进程中作用重大。却面临着严重失落的局面。赋予医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治本之策。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构建医学人文课程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粱是医学教育改革的题中要义。汕头大学医学院在此进行丁有效的实践。 面对如火如荼的医疗改革局势和急剧转型的医疗机构运作情势,社会期望医疗过程能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不仅对医生行医的期望已上升至以人为本的层面.而且对医学人文教育更寄予热切的期待。为此,汕头大学医学院在课程致计中.将人文教育整合到必修课程巾,并通过宁养服务、扶贫计划、健康使者,医德医风调查等社会实践,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成功地探索出有效的医学人文教育途径. 医学一直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医学人文如同这两者的胶合剂,无处不在。医学人文是一种围绕陕学发展、与医疗现象密不可分、并且与文化传统、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息息相关的精神、价值取向.具体包括对生命及个人的独特价值的尊重,对自然及文化传统的关怀,对人的整体性的认同,对不同观念(只要它具有可以证明的合理性)的宽容,对群体台作生活的真诚态度,还应有科学理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充满^性关怀的医学人文精神越来越在现代医疗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医学的目的不仅是治疗疾病.使某个机体康复;它的目的是使人调整以适虚环境,作为一个有用的社会成员,为了做到这一点,医学经常要用科学的方法,但是景终目的仍然是社会的。而且,除了生物、分子和遗传方面的原冈,社会行为(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方面的)越来越成为致病的重要原因艟医学中的人文部分比以往有了更重要的意义口。会时医学人文精神的要求显得越来越高。另外,就陕务人员来说,人文精神在其职业成就的创建过程巾电起着小可替代的作用.如古代名医华佗、扁鹊之所以能流芳百世,与其医术有关.更与其高尚的医德有关。 走不出半个人的时代,医学人文严重失落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物质史明的发展,高尚的医学人史精神却随之迷失。病人往往被符号化、机器化。医院和医生在对待疫病和病人,以及实施的治疗方案中,考虑疴隋病种的多、关照病人切身感受的少.考虑跃院经济利益的多、关照病人利益的少。医院和医生的威信下滑,医患关系紧张,医学人文失去其往日的光辉。早在20世纪早期,粱思成就撰文半个人的时代指出,科技与人文分离的结果,出现两种畸形人只懂技术而灵魂苍白的空心人和不懂科技而奢谈人文的边缘人凡当前,这种缺乏医学人文素养的空心人仍然严重威胁着医疗事业的健康发展。 赋予医学生医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治本之策重建医学人文精神,可从法律法规、医疗体制等制度层面人手,更有必要侣导氍生自身医学人文品质的养成,并成为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者和倡导者。而高尚的医疗理念和人文修养是必须经过学习、体验、规范和考验的。这有赖于医学教育对未来医学人才的培养。因为医学生大多是青年.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接受能力最强的时期,如果医学教育能为其提供良好的医学人文教育,将极大地改善医学生的素质结构,使之成为德术兼优的人才,并进一步推动医学人文精神的发扬光大。由此可见.赋予医学生深厚的联学人文素养,是重建医学人文的长远之计、治本之策.更是医学教育的题中要义。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中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医学必须向人性化、人文化回归,医学教育应是内涵伦理学,哲学、美学、法学、心理学的教育。 寻求有效途径,赋予医学生深厚的医学人文素养.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构建医学人文与医学核心课程的桥梁 更新医学课程观念,让医学课程富含医学人文精神.传统的医学教育课程设置轻人文重专业的现象严重,更新医学课程观念显得非常重要。首先要把人文教育整合到医学教育中,让医学科学的教育富含人文

医学教育论文: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改革

医学教育人文精神的改革 我国当代的高等医学教育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落后很多,这种落后不仅表现在时间上,更大程度上是表现在教育理念上。尽管“九五”之后,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但是在人文教育方面,我们还落后很多。譬如,以美国的高等医学教育标准为例,“60个指标里大概只有三分之一是我们传统医学的基础和临床的概念,而近三分之二是医学伦理、医学道德、人际交流能力、大卫生的概念,保健、管理、成本、效率、效益这样一些概念都引人了医学教育”。这其中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笔者以为,造成这一状况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两点。 第一表现在学科建设上。众所周知,我国的高等院校相对来讲重视理科的发展,对人文学科的重视程度相对小一些,这种倾向在高等医学教育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有学者曾对此作过统计:“从人文课和临床专业课分别占总课时的比例看,前者仅占8.85%,后者占36.57%。再仔细分析人文课所包含的课程,实际上以‘两课’为主,其余文科类课程甚少。为拓宽学生知识面的任意选修课,在84所医学院校的教学计划中,只有17所(占统计高校的20.2%)高校单列,而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时的1.71%。更为严竣的是医学人文类课程: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在临床医学课程体系中无地位可言。作者统计的84所医学院校中,40所高校的教学计划中未见医学心理学。其余的44所院校平均学时仅为30学时,至于医学伦理学处境更差,84所院校中65所教学计划中未见,只有19所设置,但平均学时仅为16学时。”之所以形成这一现状,正是因为前文所述的生物医学模式的出现所致,换言之,在高等医学教育里,人的生物特征越来越被提起,以致被无限度地扩大。人们一方面将科学从人文精神中提取出来,把科学看做是与人文精神并列的东西,一方面将医学教育的内容固定在生物学的基础之上,将生理学、解剖学、病理学等基础医学作为现代医学教育的主干课程。当然,在生物医学的本意上,将人做出生物与社会的区分,并不意味着是对人的社会因素的主动忽视,但是从现实的教育实践来看,这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中国医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1年至5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要时期。为了落实科教兴国的战略方针和《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的精神,使医学教育更好地为人民健康服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特制定本纲要。 一、医学教育面临的形势 ㈠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的医学教育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通过实践逐步探索出医学教育的规律和特点,形成了医学教育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初步建立了包括学校基础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的连续统一的医学教育体系。医学教育的规模、质量、效益有了明显提高。高等医校数量和在校生由建国初期的44所、1.52万人,发展到0年的177所、71.48万人。普通中等卫生学校由1949年的181所发展到0年的489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教学条件逐步改善。 50年来,医学教育为我国卫生事业输送了一大批合格的医药卫生人才,0年卫生队伍总量已超过559万人,其中卫技人员449万人,医生207.6万人(医师160.3万人)、护士126.7万人。每千人口医师数从建国初期的0.1上升到1.30,接近世界的平均水平。这支队伍为满足人民群众的卫生服务需求,保证人民的身体健康,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随着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和高等医学教育一系列改革计划的实施,对医学教育专业口径过窄、素质教育薄弱、教学模式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过死等状况进行了有效的改革,注重医学生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培养,促进了医学生在知识、能力、综合素质和创新思维等方面的发展,使医学教育质量稳步提高。 尽管我国医学教育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与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卫生事业改革的需要仍不相适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对医学教育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特殊规律认识不足;医学教育的结构不合理,层次偏低,不能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医学教育现有办学条件与发展规模不符。 ㈡当前医学教育发展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 我国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两个根本转变,将促使教育进行深层次改革。学校的生存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适应市场

医学人文概论心得体会

医学人文概论读后感 首先我想介绍一下何谓医学,医学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结合在一起的综合性学科,更是一门人学!它是运用护诊技术和人文关怀的精神去无微不至的关心人,照顾人,治愈人们受损或缺失了的身体机能,抚慰人们被病痛伤疾摧残了的肉体和心灵。 作为即将成为新世纪高素质医生的我们,不仅需要拥有高超的技艺,精湛的手法,与之相比更能体现我们价值的就是拥有着一颗博爱的心,去面对正视人世的痛苦,去治愈,救赎被病痛伤疾折磨的人们,所以,今天接受医学人文的洗礼与教化有着很深刻的含义,如果说努力学习,刻苦勤奋可以练就天下无双的剑法,那颗博爱的心必定是这人剑合一的魂心。 “才不近仙者不得为医,德不近佛者不得为医”。但凡大医者,无不以严谨诚爱为奉献,凡大医者,无不以严谨治学而恪守医德,“精”为先,“诚”

为辅,只有具备“精诚”者,可承大医之名,“精”于高超的医术,“诚”于高尚之品德。纵观漫漫中华几千年的医学历史,出现了一代又一代的名医:扁鹊济世救人敢于直言;华佗广施人道不分贵贱;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拯救天枉为己任;李时珍“医中之圣”遍尝百草,再献“丰富宝藏”;吴有性“静心穷理”创“戾气”提出伟大创见;叶天士谦逊好学承先启后重树医德?。自古以来,行医者十分重视道德修养,将“大医精诚”奉为圭桌,更以行动诠释着,他们以德养性,以德养身,德艺双馨,正因为他们毕生恪守着这样的信念,才真正成为历代医学家和百姓景仰的伟大先师。 “人命至重,有贵千斤,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年前孙思邈如是说,千年后的今天,军医华益慰用一身正气、一腔热忱、一份执著,实践着医乃仁术无德不立。在“sARS”恐怖中,千千万万的三医大医者依旧如是,为抢救生命,为毕生信念,在生死悠关的时刻,不顾个人安危,选择奉献,不惜牺牲。学校各层次医者争先恐后报名参加救护,立下

中国医学教育认证体系

附件四: 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办法 (征求意见稿) 总则 在世界卫生组织支持下,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WFME)执行委员会2001年6月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为了推动中国医学教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建立中国医学教育保障体系的教育标准及准则指南,受教育部委托并经其批准,成立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并制订了《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本标准在与医学教育全球标准保持一致的前提下,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主要包含了对医学教育办学过程的规范和对毕业生应达到目标的要求。 为了保障《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在我国的有效推行,确保我国高等医学教育质量,使我国医学教育与国际接轨,并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有必要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负责对医科教育进行评估、认证工作,认证以临床医学专业为主要对象。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认证过程中尊重各个学校的办学自主权,对具体的课程计划、核心课程以及教学方法方面,支持多样性和鼓励教育的创新。每所医学院校都应优化设置课程计划,以便能够达到各院校制定的学生培养目标,各院校都应具有评估学生是否达到所要求的思想道德与职业素质、知识和技能目标的工作机制,能够评估和监测教育的效果并及时调整和修改课程及课程体系以达到培养目标。 认证原则 认证是一项基于院校自评和同行对教育质量评估的独立过程,目的是保证任何一所医学院校的教育质量都要达到《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认证过程赋于建设性,体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认证工作基本原则:1.主要注重教育目标的实现情况、学术标准及社会的需求;

2.认证委员会在做出决定时,应收集和分析以及考虑多方面的意见; 3.运用相应机制来保证认证机构使用明确的标准和程序,并在公开和客观的条件下完成认证过程; 4.认证机构定期性地审核认证过程和标准。 认证标准 认证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为本科医学教育提供质量保证。 认证机构 在教育部、卫生部联合领导下,设立“中国医科教育认证委员会”(委员会章程另文制定),聘请具有丰富医学教育经验的专家形成评估专家库,组建评估小组,负责评估、认证工作。 1.认证委员会的设立: 主任委员:1名 副主任委员:若干名 秘书长:1名 下设办事机构负责日常工作。 2.认证机构的任务: (1)适应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制订和完善《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2)定期地根据《中国本科医学教育标准》对医学院校进行考察评估、认证; (3)定期向政府、社会大众公布认证结果,并据此对医学院校发展提出建议; (4)建立和更新参与认证评估工作的专家库; (5)加强与国际医学教育组织交流。 3.认证委员会工作方式:根据评估组评估结果,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采用集中制方式,得出认证结果。

人文医学答案1

2019四川省医师定期考核免费学习-人文医学(1)答案 总分数:100分总时间:60分钟 1.心理现象的发生具有以下哪个特点[1分] A 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 B 生物体对于外界反应具有感应性,表明出现了心理现象 C 生物体对于具有生物学意义的信号能做出反应时,表明发生了心理现象 D 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E 生物体能接受外界刺激时,就产生了心理现象和一切有生命的物质都具有心理现象 【正确答案是】C 2.心理应激反应中的核心影响因素是[1分] A 体质 B 认知因素 C 文化程度 D 个性特征 E 体质和个性特征 【正确答案是】B 3.关于医务人员的同情感,以下错误的是[1分] A 它是医务人员发自内心的情感 B 它是促使医务人员为患者服务的原始动力 C 它是医德情感内容中低层次的情感

D 它是责任感的基础 E 它比责任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 【正确答案是】E 4.反映医患之间权利关系的正确观点是[1分] A 强调维护医生的权利 B 强调维护医院院长的权利 C 强调维护护士的权利 D 强调维护患者的权利 E 强调维护家属的权利 【正确答案是】D 5.为保证心理评估的最佳效果,以下措施中正确的是[1分] A 让评估者挑选自己喜欢的受试者进行辅导 B 评估者自己规定测试的时间长度 C 在人来人往的公共场所进行测试 D 充分激发受试者的参与动机 E 选择受试者最疲劳紧张时进行 【正确答案是】D 6.以下符合临终关怀伦理原则的做法是[1分] A 想方设法延长病人的生命,以使其获得更长的寿命 B 研制更加安全可靠的药物,帮助病人安详辞世 C 由于临终病人生命质量通常都比较低,没有幸福可言,应及早放弃治疗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一、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重要性 1、医学生是经济社会发展和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人才资源 如何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基本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和 培养是医学院校面临的一项重大的任务。增强和改进医学生人文素质 教育,提升他们的人文素质,把学生培养成为我国医学卫生事业合格 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持续深化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和发展、促进社会 进步具有重大而长远的意义。 2、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 人类社会正步入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 这就要求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融合,必须提升医学生人文素养, 把他们培养成为尊重人类、尊重生命、有爱心和高尚职业道德的人类 健康的守护者。 3、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 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 20世纪以来,特别是 五、六十年代以后,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 理因素、环境因素及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 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人类对健康的定义也发生了很大改变。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医学教育应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增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这也 是医学人文性复归的客观要求。 4、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升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 要求

高等医学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 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 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 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古今中外,医德所要求的具体内 容与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也是一致的,这种现实的要求就迫使 医学教育从开始就要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打好职业道德的基础。 二、增强医学生人文素质的方法探讨 (一)充分发挥课堂教学在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主渠道作用 1、构建合理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以学科构建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主要有文、史、哲、音、美、心理学等。此类课程约占人文素质教育 课程的二分之一,主要让医学生建立对人、社会、自然和自身的准确 认识和准确态度,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培养道德情操和人文素养。由 人文社会科学与医学交叉产生的边缘学科课程,主要有医学哲学、医 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卫生法学、医患沟通 学等。此类课程主要让医学生能运用人文社会科学的理论方法,探讨 与医学相关的若干问题,引导他们尊重生命及其发展规律,准确认识 生命与健康的价值,同时尊重人和人的权利,准确认识和处理医患关系。由多学科融合后形成的综合课程,主要有社区卫生保健、医院管理、人口学、运筹学等。此类课程主要是融人文素质培养于医学实践 之中,提升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 以上三类课程相互联系,根据学生所在年级的不同,分阶段渐进,贯 穿医学生入学到毕业全过程。低年级学生以第一类课程为主要内容, 辅之早期接触病人,培养医学生的职业认同和责任感; 二、三年级学生以第二类课程为主,在此阶段学生参加社区医疗实践 与健康调查,使学生提升社会责任感;高年级学生以第三类课程为主,结合临床实习、论文答辩、毕业教育,在临床实践中理论联系实践, 努力提升自身职业道德素质和整体素质。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

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 前言 医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社会提供优质的医药卫生人力资源。加强医学教育质量保证工作,是培养高质量人才、为人民提供更好的卫生保健服务和构建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的需要。 1998年,经世界卫生组织和世界医学协会批准,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建立了“医学教育国际标准”项目。2001年6月,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执行委员会通过并发布了《本科医学教育全球标准》。在这个标准的基础上,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地区办事处制订的区域性医学教育标准《本科医学教育质量保证指南》也于2001年7月出版。 2002年,教育部召开医学教育标准国际研讨会,研究国际医学教育标准,部署国际标准“本土化”的研究工作。会后,教育部、卫生部设立专门项目,委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医学教育专业委员会组建了“中国医学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研究课题组”。课题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为依据,在总结我国医学教育合格评估、优秀评估、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和七年制医学教育教学与学位授予工作评估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本科临床医学专业都必须达到的各项教育要求,研究拟订了《本科医学教育标准—临床医学专业(试行)》。本标准已经教育部、卫生部批准。 本标准以修业五年为基本学制的本科临床医学专业教育为适用对象,只对该专业教育工作的基本方面提出最基本要求。本科医学教育是整个医学教育连续体中的第一个阶段,其根本任务是为卫生保健机构培养完成医学基本训练,具有初步临床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医学毕业生;为学生毕业后继续深造和在各类卫生保健系统执业奠定必要的基础。医学毕业生胜任临床工作的专业能力要依靠毕业后医学教育、继续职业发展和持续的医疗实践才能逐渐形成与提高。本标准全国通用,但承认不同地区和各学校之间的差异,尊重各学校自主办学的权利。本标准转变指导方式,不提出具体的教学计划、核心课程、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强制性规定,为各学校的个性发展及办学特色留下充分的改革与发展的空间。本标准反映了我国医学教育面对的国际趋势、国内环境和社会期待,是制订教育计划的依据和规范教学管理的参照系,各医学院校都应据此制订自己的教育目标和教育计划,建立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心得范文

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心得范文 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改革和实践,大胆尝试了新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亦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有成效。下面是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心得范文,欢迎大家阅读。 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心得范文篇1目的了解护理本科生学习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现状、学习特点,以进一步深化专业性人文课程教学改革。 方法自行设计问卷对412名护理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主要内容包括学习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认知评价、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影响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获取护理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等13条题目。 结果护理本科生学习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认知评价一般;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是提高文化修养、扩大知识面和加强道德修养;影响学习效果的最主要因素是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师的相关水平与修养;目前获取护理人文知识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学习。不同年级护生在课程学习的主要收获、学习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取人文知识的途径等方面的认识存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护理本科生已充分认识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重要性,教学中应结合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学习特点,采用多种实践性强的教学

方法和考核方式,富有护理临床经验的兼职教师应成为护理专业性人文课程的骨干教师,指导护生多渠道地获取护理人文知识,以提高教学效果,发挥人文课程对护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使之通过课程学习获得更大的收获。 护理人文课程学习心得范文篇2人文课程在医学教育中担负着培养医学生思想品德的重要任务。优秀的医学人才不仅需要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更需要有饱含人文情感的人文素质,否则,就很难适应医学的发展及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因此,加强人文课程的建设,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使他们成为高素质的医学人才,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必然和需要。 近年来,江南大学医药学院护理学专业亦在人文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讨、改革和实践,大胆尝试了新的教育理论、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人文素质教育从教育理念落实到教学实践之中,亦使人文素质教育更具有成效。 笔者在护理专业人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运用体验式学习的方法实施素质教育,获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1体验式教学及其优点体验的一般含义是通过亲身经历和实践认识周围的事物,亦指经验、由经验获得的知识或技术、经历、阅历等,尤指主体从自己的内心情感出发,主动积极地去感受生活、体验生命及其价值。狄尔泰认为体验是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是一种内在的、独有的、发自内心的、和生命、生存相联系着的行为,是对生命、对人生、对生活的感发和体悟。人文科学依赖于体验、表达和理解的关系,只有当体验、表达和理解的网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判断力强、知识丰富和不迷信。世界卫生组织90年代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是指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健康的教育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显然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必须重视患病的人,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只有做到了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清晰、人格高尚,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掌握精湛技艺的基础,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年代,更需要医生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航向;其二,较高人文素质是医生理解病人的基础。如果医生理解、关注患者的感受,就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患者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三,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赢得患者信赖的重要前提。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令人担忧。表现为:(1)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不耐烦倾听病人的讲诉,只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2)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整体自然力与复杂性。(3)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院趋利行为膨胀,药商、医院经营者与医生形成商业联盟,医学“沿着用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少数人疾病的方向发展”。(4)医患关系紧张、物化,不少时候、不少人视医患关系为消费关系、合约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成立,必然造成不负责任的医生与不信任医生的患者。 “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感”,道出了医学的职业特点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应有境界。如何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这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近年来,“以人为本”、“医术乃仁术”的呼声渐高,但也需注意,提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

医学教育的三代改革是指什么 第一代改革:以科学为基础的医学教育。第一代医学教育改革(1900年-1960年)由Flexner报告开启一系列医学教育变革,以科学为基础的课程设置推进了现代医学及其技术的快速发展,其特点: ?以教师为中心 ?以科学为基础 ?按学科进行课程设置 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创新过程。第二代医学教育改革(1960年-2000年)由伦敦Harden RM,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基础进行系统的医学教育,其特点: ?以学生为中心 ?以问题为基础 ?基于问题的学习 第三代医学教育改革: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的医学教育模式。进入21世纪,医学教育正在进行的新的改革浪潮。2010年“国际医学教育委员会”规划出跨越国界、淡化学科界限的发展战略。第三次改革以患者和人群为中心,以培养胜任能力为核心,倡导专业教育要以团队联合为基础,重视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和领导管理技能培养。其特点: ?以病人为中心

?以系统为基础 ?以胜任力为导向 过去100余年的医学教育改革推进了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然而当代的医学却面临诸多现代性危机与困境,医学教育新一代变革迫在眉睫。现代医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也引发了诸多新问题,其中人口学与流行病学改变、新技术无限制应用、专业过度分化和人群需求改变等是主要因素。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因素转向慢性疾病的侵袭、自然环境变化和负面医疗行为风险,致使全球卫生系统形势变得越发复杂,因此也就对医学教育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挑战。很遗憾,当今医学教育系统仍处于严重滞后状态,未能有效地应对上述挑战。 当今医学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岗位胜任力不足。以系统为中心的教育变革就是要通过各种教学和体制面的调整,以达到转化式教育目的。新一代系统性转型就是要以卫生系统需求为基础,注重胜任能力的培养与转化,将医学生所学的专业知识有效转化成为临床服务技能,为医疗卫生系统培养优秀医学人才,以适应现代医学的快速发展。以人才培养为中心是医疗与教育两个系统的共同目标,教育系统的任务就是培养出适应时代发展的医学人才,从而满足现代医疗卫生领域的人才需求。 2.医学院校毕业生的胜任力应具备哪些能力 (1)运用分子、生物化学、细胞学的知识以及维持体内稳态的系统机理及其调节异常来预防、诊断并且治疗疾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