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市场概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货币市场概况
一、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总览
(一)中国货币市场交易总量变化
从20 世纪末开始,中国货币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
1997 年以来,同业拆借市场、债券市场以及商业票据市场均获得了长足的发展,银行间债券回购交易和现券交易额每年都有很大的增长,说明公开市场操作成为中国货币政策重要的市场化调控手段。
(二)中国货币市场结构变化
1997 年以来,中国货币市场重量扩张的同时也伴随着市场结构的调整。
交易工具结构有了明显的变化,同业拆借所占比重有了较大幅度下降,而债券市场交易量以及票据与贴现交易量则有较大规模的上升。
1.同业拆借市场
同业拆借市场是中国货币市场发展最早的市场。
1985 年,作为当年金融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允许专业银行见彼此拆借资金,同业拆借市场从此成为中国正规的金融体系的一部分。
在市场发展初期,由于缺乏其他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拆借主要不是准备金管理的工具,而是经常作为调剂金融机构间中长期资金余缺的手段。
2007 年之后,隔夜同业拆借占同业拆借总量70%以上,充分说明我国同业拆借市场已成为市场各参与者进行流动性管理的重要场所。
2.债券回购市场
在市场经济国家,国债回购市场可以保持金融机构资产的流动性、收益性和安全性的统一,实现资产结构多元化和合理化;企业也可以利用债券回购市场对自己的短期资金做有效的安排;债券回购也是中央银行进行公开市场业务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手段。
而中国的债券回购市场的产生和中国大多数金融创新一样,也是由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自发推动的;不同于其他市场经济体制国家,中国的债券回购的市场参与者的动力和目的是为了绕过货币当局的控制、摆脱信贷规模的约束。
20 世纪90 年底末期,随着中国货币调控机制改革和金融机构行为逐渐规范,中国的债券回购市场的发展也逐步走向正规和成熟。
1998 年以前,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的交易大多在21 天以上,两个星期内的交易比重较小。
1998 年到2002 年见,7 天内回购交易额占总交易额比重逐年攀升;到2002 年和2003 年该比重已经超过了80%。
但2004年以后,该比例有所下降,但始终维持在50%以上。
债券市场的这种积极变化充分说明,市场参与者在债券市场上为了规避信贷规模控制、筹集长期资金的目的逐渐弱化,而是要利用这个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达到收益与风险平衡。
3.票据市场
和同业拆借市场和债券回购市场一样,中国票据市场的快速发展和完善也对中国金融结构的调整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从1997年商业票据交易额4600 亿到2008 年71000 亿,贴现额和再贴现额也有了大幅上升。
中国票据市场在充分实现其作为流通手段的同时,也逐步增加了其作为流动资金贷放和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操作基础的功能。
同时,票据市场可以满足非金融企业和金融机构之外的实体经济部门获得暂时的流动性、调节资金的余缺和资金融通功能。
但是,中国商业银行票据市场发展中也凸现了若干问题:1、企业信用状况低下。
发行商业票据的企业作为商业票据市场的筹资主体,其信用状况的好坏将直接制约着商业票据融资的可能性和效率,企业信用制度没有建立,制约市场主体及理性投资者的介入。
由于部分企业、个人和金融机构信用差,影响了部分票据的使用和流通,从而使市场对所有票据的信用产生怀疑。
2、信用风险过度集中在银行。
从票据交易品种上看,目前主要是银行承兑汇
票,商业承兑汇票在票据市场交易中所占的比重较小,在票据场中不容易被接受,企业仍主要是利用银行信用进行融资。
这种单一的银行承兑汇票格局,不仅加大了商业银行的经营风险,也不利于引导企业扩大票据融资,不利于票据市场的进一步拓展。
从商业票据交易主体上看,我国商业票据市场的参与者主要是一些大中型企业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而众多的中小企业、中小商业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参与该市场的程度十分有限,所占的市场份额很小。
4、我国票据业务经营模式相对落后。
票据业务具有专业性强、涉及面广、风险集中、资金周转快等特点。
因此,票据业务特别适合进行专业经营。
票据业务已较其他业务明显表现出了集中化的特点和趋势,但整体来看仍属于分散基础上的集中,涉及票源的承兑和贴现业务目前还是分散在商业银行的各级经营网点。
从国外票据市场发展多年的经验看,中介机构的存在便于市场交易和管理,更重要的是有利于活跃市场、提高效率、保证价格的相对稳定。
而中国票据市场至今,中介机构非常缺乏,专业化票据中介机构更是片空白。
汇票的鉴别、查询、审查、放款和到期收款等操作也多由经营网点的营销、计划、风险控制和会计等多个部门分别经办。
5、缺乏全国统一的商业票据市场。
目前,我国的票据市场仍然处于分割状态,仅在部分中心城市形成了区域性的票据中心,缺乏全国统一的市场。
票据在各行各地区之间的流动性较差,由于各商业银行在出现流动性、资产结构等方面问题时,往往是将已贴现的票据转贴现到异地或是再贴现。
由于目前中央银行的再贴现采用的是大区行分配指标的管理方法,造成一些地区分配到的再贴现规模较小,而相应的票据承兑和贴现业务量却较大,两者之间出现了不协调状况。
在再贴现指标较紧的情况下,各地人民银行一般优先办理本地的票据贴现,而对外地转贴现票据进行了限制办理,人为地制约了票据流通,阻碍了全国性统一商业票据市场的形成和进一步发展。
6、商业票据的真实性查询困难。
票据的真实性问题包括二个方面,一是真假汇票问题;二是票据背后是否有真实的商品交易问题。
目前由于各行之间缺乏必要的信息沟通,各金融机构之间没有跨系统的票据信息查询网络,使银行具体操作人员难以核实票据的真实性,特别是社会不法分子利用高科技“克隆’汇票的出现,更加大了对票据真伪辨别的难度,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经营票据市场业务的风险。
二.总结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市场得到了快速发展,货币市场交易品种逐渐增加,交易规模持续增长,市场成员不断扩大。
在货币市场发展的基础上,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间接调控方式的有效性在不断提高。
但中国的货币市场还处于发展的初期,可供交易的货币市场工具还比较少,市场存在一定程度的分割,交易规模偏低。
由于存贷款利率仍然受到管制,货币市场利率的变化对信贷市场等其它金融市场的影响还相对有限。
因此,还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推动货币市场的发展,以满足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并在此基础上提高货币政策操作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