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经针灸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骨筋脉肉皮井荥输经合肾肝心脾肺耳目舌唇鼻
经络是空隙,里面充满能量,针刺能改变能量的运行。人形体的病变引起卫气的失调才可以治疗。脉以胃气为本,从容和缓之气。首先要诊断,知病在哪里:
骨,筋,脉,肉,皮。
经络虚实,标本,根结,气街,下合穴,墓穴,背腧,四海等
五脏病症状
肝病:风邪酸味暴怒等使气处于过分拘紧状态,病位多在筋,表现为筋拘挛不舒展,疼痛多伴随发紧感,能曲不能伸,甚至能找到拘挛的肌肉。
心病:火邪苦味兴奋等使气处于过分沸腾状态,病位多在脉,表现为脉满溢的膨胀疼痛,重则疼痛欲裂,甚至疼痛时能感觉到脉搏动或看到身体多处怒张的血管。
脾病:湿邪甘味思虑等使气处于过分懈怠,病位多在肉,表现为肉的发酸沉重疼痛,肌肉痿,重则感觉皮下发木疼痛。
肺病:燥邪辛味悲伤等使气血处于过分的消耗,病位多在皮,皮肤失去对气的固护,表现为内里的隐痛,重则内里空痛,不耐劳作。肾病:寒邪咸味恐惧等导致人体之气处于过分内敛,病位多在骨,表现为深层骨头痛,重则钻心痛,肢体能伸不能曲。
天之五气:春气在筋通于肝,风气开泄,透皮肤达肌肉,使肌肉拘紧得锻炼而强壮;夏气在血脉通于心,火气适度高温使代谢加快,脉搏膨胀,血气溢满;长夏气在肉通于脾,湿气使人懈怠,肌肉松弛,膏脂不化;秋气在皮肤通于肺,燥气使皮肤干燥变厚,腠理密闭以保存内里水气;冬气在骨通于肾,寒气环境,气自然内收,使骨髓满溢而抗寒。
地之五味:淡以养,过犹不及。酸入肝,使全身气脉拘紧,肌肉拘紧,强壮肌肉;苦入心,使气血动性增强,气血健旺;甘入脾,使肌肉松懈,气血懈怠,脂肪增多;辛入肺,使气血偏于向外运行,偏向皮肤,皮肤润泽;咸入肾,使气血凝滞,人体坚硬,使气内敛入骨。
淡七情养五脏: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悲,肾在志为恐。
病的反复加重日:肝病起于甲乙,死于庚辛;心病起于丙丁,死于壬癸;脾病起于戊己,死于甲乙;肺病起于庚辛,死于丙丁;肾病起于壬癸,死于戊己。
知一则为工,知二则为神,知三则神且明矣。能够用三种独立的诊断方法判断病人当下气的状态,则为明医。
冬病刺井,春病刺荥,夏病刺输,长夏病刺经,秋病刺合。
除井穴其他都选缝隙间。
气至有效,气调乃止。气至非患者的循经感传,而是脉的改变。补法只有得气才管用,泻法不得气也管用。
针前必须诊脉,看气的情况:
五脏之气已绝于内,脉浮散无力,脉管内空虚,病偏于皮肤肌表,不可针四肢末梢,应选腋与膺。如脉象稍空,取肘膝关节附近穴位,脉象越实,越往四肢末梢取穴。
五脏之气已绝于外,脉沉紧,病偏于骨髓内里,不可针靠近内里的穴位,应取四末。如脉象稍实,可取指关节附近穴位,脉象越虚越往肘膝关节附近取穴。
针前切验:
冲阳穴,足阳明经脉口。足背最高点动脉搏动处。实且疾足阳明病,虚而徐足太阴病。
太冲穴,足厥阴脉口。足背侧,第一二趾跖骨连接部位中。实且疾足厥阴病,虚而徐足少阳病。
太溪穴,代替行间穴深层,足少阴脉口。实且疾足少阴病,虚而徐足太阳病。
针灸深浅,留针多少:
足阳明深六分,留十呼。足太阳深五分,留七呼。足少阳深四分,留五呼。足太阴深三分,留四呼。足少阴深二分,留三呼。足厥阴深一分,留二呼。
手之阴阳,深不过二分,留不过一呼。其少长大小肥瘦,以心撩之,灸之亦然。灸而过此者得恶火,则骨枯脉涩,刺而过此者,则脱气。如脉涩,气血运行滞涩,留针略长。如脉空虚,刺针略浅,留针略长。
五输穴以《本输第二》原始的记载为准。
十二经五输穴【阴经井荥输经合】【阳经井荥输(源)经合】
手太阴肺经:少商、鱼际、太渊、经渠、尺泽
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曲池
足阳明胃经:厉兑、内庭、陷谷、(冲阳)、解溪、足三里
足太阴脾经:隐白、大都、太白、商丘、阴陵泉
手少阴心经:少冲、少府、神门、灵道、少海(灵枢未记载)手太阳小肠经:少泽、前谷、后溪、(腕谷)、阳谷、小海
足太阳膀胱经:至阴、足通谷、束骨、(京骨)、昆仑、委中
足少阴肾经:涌泉、然谷、太溪、复溜、阴谷
手厥阴心包经:中冲、劳宫、大陵、间使、曲泽
手少阳三焦经:关冲、液门、中渚、(阳池)、支沟、天井
足少阳胆经:足窍阴、侠溪、足临泣、(丘墟)、阳辅、阳陵泉足厥阴肝经:大敦、行间、太冲、中封、曲泉
针刺的补泻手法:迎随呼吸,静补,动泻
静补:一闭神,在穴位上用手扪循、切散、推按、弹怒、抓下等闭其神,针透皮才不疼。二透皮,在呼气快要结束时下针透皮不可深。三徐内,呼气时缓缓进针,一呼不到位二呼再徐进。四久留,针尖到达穴位深度不可松手,保持深度,手不离针,不能抖,静等气聚于针下。五疾出,留针到呼吸次数后,在吸气时迅速拔出,棉球按住针孔,使气安于经脉之中。病人知道针灸却不知道何时进针,人与环境都要静。
动泻:一透皮,吸气时快速透皮不可深,不用闭神,可感觉疼,气动而不惊。二疾内,透皮后稍静,待吸气时轻块推到穴位深度,不惊气也不因过缓使气滞于针下。三转针,吸气时转针,呼气时松手,向一个方向转针,不可来回转,有滞针感,力不可大,病人能忍受的酸胀为宜。四徐出,捻转到呼吸次数后,呼气时回转针柄,同时摇动针柄使滞住的针松懈,捻转摇晃同时慢慢将针拔出,待呼气结束同时拔出,针孔可擦不可按压,使气有条理动,不可过而脱气。
针刺补泻的注意事项:
1,病人的呼吸一定要自然,身体放松,不能要求病人配合针刺而刻意的呼吸,自然才能同步,针刺是顺应自然。
2,针刺过程医生一定要“属意病者”。医生要严肃的正视患者,使其精神内敛,不玩手机或其他分神行为,还可以随时观察患者情况。3,针刺的补法不是增加患者的营养物质,而是像打补丁一样将气聚于针下,使所补的经脉变实,同时也使其他的经脉变虚。针刺的泻法也不是抽出人体的营养物质,而是像梳理河道一样,使所泻的经脉气血疏导到其他经脉,如此所泻的经脉变虚,同时也使其他经脉变实。如病人整体脉象虚弱此时气血经不起过大的调动,补法要浅刺而久留针,泻法要轻轻的转动针并适当久留。如果脉象极度虚弱则不宜针刺。
4,对于很多需要久留针的病人,行补法时先如法进针,留足呼吸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