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及反思-黄基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由落体运动教学案例
黄基利
【教材内容分析】
新课标有关本节的条目是:(1)通过史实,初步了解近代实验科学产生的背景,认识实验对物理学发展的推动作用。
(2)经历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实验过程,理解位移、速度和加速度,了解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体会实验在发现自然规律中的作用。
自由落体运动是一种理想化模型,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在知识内容上,它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特例,在思维方法上渗透着理想化模型的重要研究方法。
在必修一整个运动学的教学中,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教学重点就在于规律的应用,而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就包含了整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应用的思维方法,因而本节课对学生怎样分析运动学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和意义。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理解影响物体下落快慢的因素;
(2)能够利用打点计时器或其他实验仪器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轨迹并能分析测量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3)知道自由落体的加速度大小和方向;
(4)知道竖直上抛运动与自由落体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能解决竖直上抛运动的简单题型。
2.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进行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教育,了解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培养探求知识的能力;
(3)通过对重力加速度测量的实验探究,初步会进行探究实验的设计。
(4)初步了解探索自然规律的科学方法。
培养学生的观察、概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讨论的兴趣,培养逻辑思维能力及表达能力;
(2)渗透物理方法的教育,在研究物理规律的过程中抽象出一种物理模型——自由落体。
(3)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三、重点、难点
【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位移、加速度、时间等描述运动的知识,而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应用方面具有一定的基础。
日常生活中,落体运动的现象随处可见,学生对这种运动也有了初步的认识,然而对自由落体运动的概念以及如何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还存在一定的不足,需要教师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探究其运动规律。
【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本节课总体上采用“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
首先通过一个游戏来初步认识落体运动,进而思考并用实验得出做自由落体运动的条件,然后师生通过设计实验来验证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并共同探讨“怎样测量重力加速度?”的问题。
总体上,教师先提出问题,学生开展讨论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理论推导计算;教师给出方案,学生自由探讨计算,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实验并得出结论。
【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1.探究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过程
2.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
3.体会伽利略的科学推理方法
难点:理解自由落体运动特点和规律、重力加速度的测量。
【教案设计】
(一)新课引入
师:上课之前,我们来做一个游戏。
这里有一张4cm*7cm的饭卡,我手捏饭卡的上端,请同学
们派一个代表手靠近下端。
当老师松手后,请这位同学试着在手不上下移动的情况下抓住饭卡。
如果连续三次能抓住饭卡,大家就用这张饭卡吃中饭,好不好?
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个别好胜心强的同学会上讲台试着抓饭卡,但结果都失败。
师:我可以很大胆的说,没有一个同学可以连续三次抓住饭卡,即使一个非常机灵的成年人也不可能,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来解决这个问题。
(二)探究新课:自由落体运动
师:手松开后,饭卡开始竖直下落,我们把这种运动叫做落体运动。
那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还遇到哪些类似的运动或现象?
说明:让学生展示对物体下落已有的经验认识,并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身边物理现象,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感悟物理规律研究的价值。
生:1.雨滴从叶片上落下来;
2.成熟的苹果落到地上;
3.小石子从楼顶上掉下来
……
师:大家这么一说,生活中原来有这么多的落体运动,那么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如果把重的物体和轻的物体从同一高度下落,谁会先落地呢?
【演示实验一】左手拿一金属片,右手拿一张纸片,双手举至相同高度,然后同时释放,观察二者谁先落地;将纸片揉成纸团,再重复上面的实验,再观察二者谁先落地?
生:第一次是金属片先落地;第二次是大概是同时落地。
师:思考怎么会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物体下落的快慢是否与物体的质量有关,为什么?
生:两次实验,两个物体的质量都不变,但出现不同的结果;第二次,金属片与纸团质量不相同,但看起来好像是同时落地,所以我认为物体下落快慢与物体质量无关。
师:既然和物体质量无关,你觉得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让学生对已有观点进行分析和比较,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对新问题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对已有现象和结论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是科学研究的起点。
生:1. 第一次下落的时候,纸片好像是飘下来的,我想应该和空气阻力有关;
2. 两次实验金属片体积不变,但纸片展开的面积大小不同,所以我认为下落快慢与物体的面积大小有关;
3. 我个人觉得纸片展开的面积大小不同,说明受到的空气阻力大小不同;面积小,受到的阻力小。
因此,物体下落快慢主要还是与空气阻力大小有关。
师:这几位同学都说得非常好,都能分析出物体下落快慢可能与空气阻力有关,而且第二位同学的观点被第三位同学进行了升华,观点非常鲜明。
当然,上面的论述还都是停留在猜想阶段,物体下落快慢到底是否真与空气阻力有关还需要进一步来验证。
当物理现象可能与某个因素有关时如何研究下去?可通过实验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通过科学的推理进一步研究。
下面先通过实验来研究空气阻力和重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请同学们针对这个问题设计实验。
说明:对于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如何进一步研究下去,这是要让学生体会的,因此在学习中不要只给学生唯一正确的方法和过程,让学生尝试中体验成功和失败的快乐。
生:1. 拿两张相同的纸张,一张揉成纸团,另一张不变;让它们一起下落。
那么观察到现象来说明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影响。
(空气阻力阻碍物体向下运动,没有阻力情况下物体运动的快)2.拿重量不一样的木球和和铁球(表面积相同),让它们一起下落。
拿重量不一样的纸片和硬纸片让它们一起下落。
这组实验发现在有空气阻力和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情况不一样。
3.……
师:从同学们的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生:1.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是有影响的,同一物体受到空气阻力时运动的较慢;
2.当有受到空气阻力时物体下落还与物体重力有关
3.当物体在没有受到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下落的快慢似乎与重力无关
师:从以上讨论中,我们可以发现空气阻力对物体下落的确有影响,而且较为复杂。
下面来看老师的这个实验,大家仔细观察并思考你从中能得到怎样的结论。
【演示实验二】实验装置如右图所示,在一根长约1.5m的玻璃管中,放入一些形状和重力均不同的小物体,如羽毛、金属片、软木塞、小玻璃球等。
演示实验时按如下步骤:
(1)不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2)抽去玻璃管中部分空气,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
(3)继续抽泣玻璃管中空气,再将玻璃管倒立过来,观察物体下落情况在
师:从该实验中,同学们看到什么现象,从这些现象中说明了什么问题?
说明:演示实验的功能是为了揭示现象的本质,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演示实验中
如何提高学生观察的兴趣是教师在完成实验过程中要考虑的;本演示实验并没有一下就
做“真空”情况下,物体下落的情况;而是不断地抽出玻璃管中的空气,观察减小物体
下落阻力,物体的运动情况;这样每次实验现象均不相同,有利于形成科学的观察习惯
和观察敏锐性。
生:1. 玻璃管中空气越少,那么物体运动快慢越一致
2. 可以推出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的一样快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轻、重物体下落一样快。
这种运动具有普遍性,我们就把在没有空气阻力的情况下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叫做自由落体运动。
当然,在日常生活中许多物体下落时受到的空气阻力很小,与物体的重力比较小的很多,常常可以忽略不计,所以日常生活中的这种运动也可以近似看成是自由落体运动。
在学生得出不同物体自由落体运动情况一样后,教师介绍伽利略是如何对亚里士多德对物体下落的研究结论产生怀疑,并通过推理进行进一步分析得出轻、重物体下落是一样快的。
他说如果重的物体先落地,那么把轻的物体和重的物体栓在一起,那么它比重的物体还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它下落的地面的时间应比重的物体短;但我们再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观点,重物下落的比轻物快,那么在下落过程中,重物会受到轻物的牵扯而变慢,轻物会受到重物的牵扯而变快;那么拴在一起的物体下落的速度应比重物下落的速度慢;这样伽利略就用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推出两个互相矛盾的结论,这说明亚里士多德的观点是有缺陷的,因此伽利略认为轻、重不同的物体它们下落的速度是一样的。
为了说明他对物体下落的结论是正确的的,据说他在比萨斜塔上把木球和铜球同时下落,发现它们几乎同时落地。
(三)探究自由落体运动的性质
师:那么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呢?研究某一种运动性质,往往是从运动的轨迹、初速度和速度怎么变化(即加速度大小)入手来研究的。
【演示】铁球自由下落,请同学们观察并思考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生:1. 自由落体运动的运动轨迹是一条直线,且初速度为零;
2. 铁球的速度在不断变大,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有加速度,物体是做加速运动,。
师:那么要研究这个问题,首先需要测量出哪些物理量来研究才好?
生:大概是匀变速直线运动,需要测量出物体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大小,而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在不断变大,还需要测量物体的运动加速度。
师:这位同学说得非常好,认识物体的运动就是确定物体的速度是如何变化的,即知道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就能知道物体的运动速度的变化规律,知道物体的速度变化规律就能知道物体的位置变化规律。
因此,现在的问题就归结到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是怎么变化的,是随时间均匀变化,还是非均匀变化。
如果速度随时间均匀变化,就是匀加速,加速度恒定;如果速度随时间不是均匀变化,就是变加速,加速度不是一个定值。
师:回忆我们之前所学内容,请大家思考一下如何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速度?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方案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生:1. 采用打点计时器把做自由落体运动物体的轨迹记录在纸带上,然后研究纸带上各个计数点的速度,然后来研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
2. 可以采用老师上次说过的频闪照相的方法。
师:这两位同学提出的方案非常好,可以说是学以致用,把前面所做的两个实验用到了我们今天这节课堂上来。
其实,不管是打点计时器还是频闪照相,其原理都是一样的。
那么,请大家思考,如果我们采用打点计时器的方法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在做实验的时候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生:1. 做自由落体运动的物体只受重力作用,不能存在阻力,因此,做实验时需要让纸带和打点计时器的摩擦尽可能小;
2. 自由落体运动初速度为零,所以做实验时要保证物体初速度要为零。
师:很好。
现在如果我用轻、重不同的物体做这个实验,实验结果会一样吗?你认为用重的物体做实验好还是用轻的物体做实验要好?请大家相互讨论并解释其中的原因。
生:1. 如果都可以忽略空气阻力的话,轻、重都可以用,因为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快慢相同;
2. 刚刚老师讲过,日常生活中空气阻力不可避免,重一点的物体,重力大,空气阻力就可以忽略了。
师:大家讨论的结果非常有效,现在我们就用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课堂实验】用打点计时器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
说明:学生按照左图的实验装置来进行分组做实验,老师在
旁边进行指导。
师:通过大家的实验,我们每组都得到了一条比较好的实验
纸带。
现在根据纸带,你觉得可以得到怎样的信息?能否判断出
自由落体运动是什么性质的运动?
生:1. 在纸带上面取相等时间间隔的计数点,如果相邻相等
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都相等△s=s2-s1=s4-s3=s6-s5=常数,
就可以证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2. 可以求出纸带上每个计数点的速度,画出速度与时间
的关系图像(v-t图像),如果图像是一条倾斜的直线就可以证明
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师:你的思想很符合我们实验之前讨论的情况,那么请问每个计数点的速度如何来计算?
生:可以利用中间时刻的速度等于该段的平均速度来计算。
师:好,现在请大家利用这两位同学提出的方法来研究研究看看,你可以得到怎样的结论?
生:利用同学1的方法,我发现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大致相同,画出的v-t图像基本呈一条倾斜的直线。
师:通过同学们的研究可以发现,每一组都可以得出相邻相等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大致相同,画出的v-t图像基本呈一条倾斜的直线。
可见,这个结果不是一两组同学捏造的,而是共同得出来的,由此我们可以得到: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那么,你能计算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大小吗?
生:大概是9.7m/s2左右。
师:很好。
在实验非常精确的情况下,我们温州本地的加速度是9.76m/s2,与同学们的结果相差不大。
我们通常把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
也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或重力加速度。
请同学
们观察表格在地球不同地点的重力加速度,你从
表格中发现了什么规律?
生:地球上不同地方重力加速度的值大小不
一样,一般随着纬度的增大而增大,赤道处重力
加速度g值较小,两极g值较大。
师:同学们分析得很好,因为在地球表面各
处重力加速度大小相差不大,我们今后就统一把
重力加速度大小定为9.8m/s2,有时候我们也用重力加速度为10m/s2来计算。
说明:学生得出地球不同纬度的重力加速度是不一样的,它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
学生能提出“为什么重力加速度会随纬度的增大而增大?”是值得肯定的,但其中的原因需要用到“万有引力”的知识,鼓励学生思考,但课堂上不做重点解释。
师:现在请思考计算重力加速度还有哪些方法?
说明:自由落体运动是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个实际例子,本节课目的不仅要让学生认识到自由落体运动的规律,而且还要通过对自由落体运动的研究来加深对匀变速直线规律的掌握和应用。
因此,在这里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匀变速直线来计算重力加速度的大小。
生:1. 让小球从高为h 下落,测出下落所用时间t ,那么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为22t h g =
; 2. 利用打点计时来测量自由落体运动的加速度2T s g ∆=;
3. 利用打点计时器得出物体下落时间为t 后的末速度v ,则g=v/t 。
(四)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师:现在知道了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直线运动,重力加速度为g ,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你可以得出怎样的自由落体运动运动规律的计算公式?
生:v gt = 212h gt = 师:生活中许多物体的下落都可以看成自由落体运动;如石块下落、花盆下落……。
1.测定反应时间
操作:一位同学捏住尺子的上端,保持直尺竖直不动,你用一
只手在直尺的零刻度处做握住木尺的准备。
当看到那位同学放开手
时,你立即握住木尺.
读数:直尺下落的距离,即为你所捏处的刻度值。
处理:根据位移公式可计算出直尺下落的时间。
结论:直尺下落的时间就是你的反应时间。
说明:在应用物理规律时,不仅要做巩固性练习,而且要结合
实际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做的过程体验如何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特别是方案设计的讨论有助于促进学生各方面的发展,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师:一般人的反应时间为0.7s ,请你思考我们课前所做的游戏,要抓住饭卡,至少需要多长的反应时间?
生:将0.07m 代入上面的公式可以得到至少需要要0.1s ,可见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2. 测高度。
(比如测一口井的深度,测楼房的高度等等.)
例:为了测出井口到井里水面的深度,让一个小石块从井口落下,经过2s 后听到石块落到水面的声音。
求井口到水面的大约深度(不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
说明:该例题让学生体验物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的快慢。
让学生学会估算的方法。
分析和求解:由题意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t=2s ,g 取9.8m/s2
师:如果考虑声音传播所用的时间,上面的计算结果比实际值偏小还是偏大?
生:实际的时间比计算所用时间小,因此计算值比实际值大。
ax
v 22
=g h t 2=2
2
1gt h =m s s m gt h 6.19)2(/8.92121222=⨯⨯==
(五)课堂小结
由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规律。
1.自由落体运动: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2.物体自由下落的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位移公式为
2
2
1
gt
s=
;速度公式为
gt
=
υ。
重力加速度用g来表示,通常取
2
/
8.9s
m
g=,粗略计算时可取2
/
10s
m
g=。
(六)布置作业:P39 1.2.3题
【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设定情景,提出问题”——“师生探讨,分析问题”——“设计方案,计算求解”——“总结规律,拓展练习”的主线开展。
教学设计完整,而且题目选择合理、适度,充分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所给的例题代表性强,有助于学生掌握自由落体运动规律的应用。
本节课的主要亮点就是对“分析自由落体的运动性质就要来研究速度随时间是如何变化的?”和“利用打点计时器来研究自由落体运动,让学生讨论分析”这两个问题的探讨,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问题的探讨,并积极回答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课堂氛围活跃,学生的积极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
而且学生提出的很多意见都是我备课时没有想到的,这充分说明这节课的教学效果较好。
尤其是对第二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充分应用之前所学内容深入开展探究,语言表述也非常得清楚。
本节课存在的主要不足是
1. 课堂的问题情境引入所花时间有点长,直接影响到后面课堂内容的开展,所以课堂的时间掌控方面今后还学要多加注意;
2.课堂提问主要是让全体学生一起回答问题为主,单独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的情况很少,今后要注意改变。
我校听课老师给我的意见是教学设计比较合理,内容安排恰当,学生能积极相应老师的教学,课堂非常活跃;不足之处就是在课堂氛围掌控方面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