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感的分析与人格塑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审美感的分析与人格塑造

第一节审美感的静态分析与动态发生

、审美感的静态

分析

1、审美感的涵义及其特殊性

(1)审美感的涵义

审美感是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感受,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养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感又叫审美鉴赏或审美判断。

(2)审美感的特殊性

①审美感是认识与情感的结合

它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又同时感到快慰与喜悦。审美的认识必然常具有鲜明的情感体验。

②审美感是感性与理性的统一

美感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以直接的感知方式去感知对象的形象;但同时需要理性认识和思维活动去把握对象所蕴涵的内在本质。

故在审美过程中,既要有感受,又要有理解。(钟嵘《诗品》“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③审美感涉及心灵的全域

审美感是一系列心理因素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综合运动。具体包括知觉、表象、情感、想象、通感、理解等一系列心理活动。

2、审美感的剖析

(1)审美感指向客体的感性形式

审美感只限于对象的感性外观(席勒:“事物的实在是事物的作品,事物的外观是人的作品”),对象只是一种符号形式,寄寓了人的本质丰富性的符号。(如牡丹代表富贵,玫瑰代表爱情等)(2)审美感产生和宣泄的心理渠道是观审

审美活动离不开事物的表象(观),同时要由对象的外观把握内在精神(审)。审美感总是从对有限之物的观审向对无限之境的憧憬转化。

(3)审美感的内在特质在于自由而有寄托

审美感是自由的,因为它摆脱了功利欲念、某些道德观念及逻辑规范的束缚,摆脱了“外在必然性”的羁绊。

审美感有寄托,因为自由意志的积极活动,基于“内在必然性”,追寻着人生的诗意境界。

(4)审美感的心理体验的特征是反应直捷、心灵净化

反应直捷,指审美感一般从直觉中产生。

二、审美感的动

态发生

1、审美感产生的前提

(1)审美感产生的一般前提

①要有审美对象的存在

审美对象有三类:艺术品、人、自然物;优美对象必须具有的品格:现实性、具体性、有序性

②有待于审美主体的资禀

具体来说,一要有健全的社会化感官;二要有必要的文化修养;三要有活跃的理想憧憬(热爱生活,富于幻想)。

审美发生的关键在于审美主体的确立。

(2)审美感产生的特定条件

①审美主体抱有审美心胸

审美心胸是一种空明澄澈的胸怀。主要涤除了心灵中的感性欲念与知性概念,心胸恢复了宁静平和,一片空明澄澈。这时的审美主体才成为审美主体。

②审美态度的形成

审美态度是以审美心胸对待客体的方式。

审美态度的基本内涵:超越直接功利与逻辑概念,与对象保持心理距离。

(3)审美中的距离问题

①心理距离

康德认为审美鉴赏时应当摒除一切现实的利害与欲求,以“纯粹漠然”的态度“无所为而为地观赏对象”。

叔本华认为审美的心理状态是个体暂时摆脱了实际生活的羁绊,从意志和欲求中超脱出来,以静观的态度纯粹客观地观察事物。最有代表性的是瑞士心理学家布洛。

布洛,(E d wa r d B u l lo n gh,1880—1934)瑞士心理学家、语言学家。1902年任英国剑桥大学教授,主讲意大利文学,兼通包括中文在内的六种语言。1912年于英国心理学杂志第五卷第二期发表《作为艺术的一个要素与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一文,提出“心理距离说”。

美学距离是一种心理距离,我们观赏者对于作品所显示的事物在感情上或心理上保持的距离,这种距离由于消除我们对作品的实用态度而使美感有利于快感,因而使我们对眼前的事物产生崭新的体验。“美,最广义的审美价值,没有距离的间隔就不可能成立”

布洛距离说的主要涵义是指审美时主体对客体必须保持一种无功利、非实用的心理距离,用纯客观的态度去观赏那孤立的物的形象。(客轮遇到海雾)

②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

空间距离与时间距离有利于审美态度的产生。

2、审美的一般心理过程

完整的审美过程总是从感性开始,穿越知性层面而抵达志性领域,

因而可以分为悦耳悦目、悦心悦意、悦神悦志三境层。

(1)审美三境层

①悦耳悦目

审美开始于对对象的感性直观,并始终不抛弃感性的形色。

事物感性外观的生动性、丰富性最易激起主体身心的快感。

感性的东西有丰富的包蕴性,主体可以方便地寄寓自己的心灵旨趣。

②悦心悦意

审美中包含有认识和评价因素,故必需有知性的作用。但此知性往往超越语言与逻辑,而只具有文化意味。

③悦神悦志

神与志处于心灵深层,其中蕴藏着人生的奥秘和人的族类的内在目的性。审美体悟是对宇宙的本体论之悟,是对人生的价值论之悟,当审美主体进入悦神悦志的境层,意味着美的形象最终形成。(2)审美的直觉性质

审美三境层是对审美过程所作的知性的、逻辑的分析,实际上,它们常常是在瞬间实现的,故审美通常是以直觉形式完成的。

①直觉及其特点

“直觉”一词由“直观”与“觉察”两重意义构成,指在对事物的感性直观中直截把握其底蕴的能力。

直觉具有深刻性、瞬间性与潜意识性的特点。

②审美直觉及其对美的创造

审美直觉是一种依据事物的感性外观,瞬时间直捷地把握其生命情调乃至体验到人的理想生存境界的能力。

审美直觉的显著特点适“一触即觉,一见倾心”所谓“顿悟”,它还具有非理性的特点。正如康德所说“美是那不凭借概念而普遍令人愉快的”,美的事物,“总是对我们的直观能力发生作用,而不是对我们的逻辑能力发生作用”。

审美是一种形象的直觉,也即艺术的创造、美的创造。

第二节审美标准与审美能力

一、审美理想、审美趣味与

审美标准

1、审美理想

(1)理想问题是审美学的核心问题

在黑格尔看来,“理想”与“美”是可以互换的范畴。

理想是审美活动得以进行的基础,是人们做出审美判断的最高尺度,因而是审美学的灵魂所在。

(2)审美理想的涵义

审美理想植根于人类的生理结构,连结着宇宙的普遍秩序,寄寓了文化内涵,见诸于现象形态。它统一了必然与自由,体现了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全面体现了人的本质。

在一定意义上说,美是审美理想的现实化;而审美理想的终极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