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共20页

合集下载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连地区的教师招聘考试对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考查的频率在逐年增加,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深入探讨下此处的具体内容。

埃里克森的理论

埃里克森的理论

二、个性和社会化发展理论在 教学中的应用。
在学校教育中,小学生正处于第四阶 段(6~12岁),中学生正处于第五阶段 (12~18岁),埃里克森的理论有助于 我们的教育适应中小学生的发展。 •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 适应同一性和角色混乱危机
帮助学生适应勤奋和自卑危机
重要的是:教师一定要意识到他们的学生 总是在努力保持着积极的自我概念,学生们认 为自己是有能力有价值的个体。 对于一个儿童来说,学校是定义成功和 失败的地方。埃里克森认为学校向儿童提供他 们参与社会所需的工具,如果学生认为自己无 力参与学校社会,他们就可能拒绝加入整个社 会。而对于这种颓废儿童,埃里克森认为是勤 奋与自卑危机未能得到很好解决的结果。
• 第三阶段:主动感—内疚感,目标品质 • 这一时期的儿童不只是简单的自控,他们开始 表现出主动精神 • 通过游戏,儿童学习制定计划和执行任务这一 阶段中,儿童通过模仿生活真实情景的游戏活 动,学习社会技能和角色 • 如果父母总是严厉批评孩子,不让他们玩游戏, 不鼓励他们提问,会让孩子认为积极主动参与 活动是件错事,产生内疚感
• 第二阶段: 自主感—羞耻感,意志品质 • 在这一阶段,儿童开始会爬、触摸、探索和自 己做事的愿望,表现自控能力的增强 • 父母通过鼓励孩子尝试新本领来培养孩子自主 的意识 • 不过,在孩子笨手笨脚的尝试中经常会出现各 种“事故” • 如果父母的嘲笑伤害了孩子,或一切包办代替 对孩子过度保护,都可能使孩子怀疑自己的能 力,对自己的行为感到羞耻
• 第五阶段: 角色同一—角色混乱,诚实品质
• 心理和身体的成熟带来新的感觉、新的躯体和新 的态度
• 必须把自己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在自我感觉上整合 起来,将自己各种矛盾的经历整合起来,形成同 一的自我 • 无法形成这种角色认同的人会陷入角色混乱的痛 苦,因为他们无法确定自己是谁,不知道该何去 何从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现代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

他认为,个体发展是持续一生的,而不是在成年早期就结束了。

他提出了著名的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认为在心理发展的每一阶段,个体都会面临着一个需要解决的心理社会问题,该问题引起个体心理发展的矛盾与危机.如果个体能顺利解决每一阶段所面临的矛盾与危机,就会对个体心理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相反,则会产生消极影响。

具体内容如下表所示。

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八个阶段埃里克森关于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是相互依存、紧密联系的。

个体每一阶段危机的解决方式对其自我概念和价值观念有着重要影响.后一阶段发展任务的完成依赖于前一阶段(或前几阶段)冲突的解决,而早期冲突也可能推迟到后期发展阶段中得到完全解决.如果个体发展的阶段性危机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就会影响个体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

人格发展理论的教育含义人格发展理论揭示了人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和阶段性。

特别是埃里克森的理论从个体出生到青春期、成年期直至晚年,体现了人的全程发展观,对转变教育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适当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解决发展危机的能力,促进个体的发展,不适当的教育则会阻碍个体的发展,因而,教育就是要了解学生人格发展不同阶段的独特性.特别是中小学生和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最为重要的第四、第五、第六阶段,更需要教师在了解这三个阶段的主要矛盾与危机的基础上,通过设置大量的问题情景,在活动和交往中,因材施教,帮助学生解决好每个阶段的问题,顺利渡过危机,以免儿童的人格发展出现障碍或者迟滞。

四、性别差异与教育性别差异指性别的心理差异,即男女学生在个性、智能和成就等方面的差异。

性别角色的发展是以儿童性别概念的掌握为前提的,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即性别行为。

学前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自我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社会发展理论一、埃里克森理论简介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1903—1994)美国神经病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既承认性本能和生物因素的作用,同时更强调文化和社会因素的作用,埃里克森认为,在个体发展的不同时期,社会对个体提出不同的要求,在个体自身的需要和能力与社会要求之间就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这种不平衡给个体带来紧张感。

埃里克森将社会要求在个体心理中引起的紧张和矛盾称为心理社会危机。

危机是划分每个发展的特征。

埃里克森使用危机一词就象医生使用它一样,也就是说,是为了表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因而,作为每个发展阶段特征的危机就同时兼有一个积极的解决办法和消极的解决办法。

积极的解决办法有助于自我的加强,因而有助于形成较好的顺应能力。

消极的解决办法削弱了自我,阻碍了顺应能力的形成。

更进一步说,在某个阶段中积极的危机解决办法增加了使作为下个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的可能性。

而在某个阶段中消极的危机解决办法降低了使作为下一阶段特征的危机得到有效解决的可能性。

他根据个体在不同时期的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存在着特有的心理危机。

他认为个体人格的发展过程是通过自我调节作用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断整合的过程。

人格发展任务完成得成功或不成功,就会产生人格发展的两个极端,属于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品质,属于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品质。

每个人的人格品质都处于两极之间的某一点上。

如果不能形成积极的品质,就会出现发展的“危机”。

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展积极的品质,避免消极的品质。

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来决定的,因而是不可变更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一、心理发展一般规律与教育(一)心理发展的内涵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1.连续性与阶段性在生命发展的历程中,发展不仅有量的增加,而且有质的变化。

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发生质变,使个体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因此发展呈现出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发展是连续的,各阶段并非彼此孤立,而是互相重叠地渐进,在发展过程中每一阶段的初期和后期都包含着前后相邻阶段的特点,发展中任何新的一步都是和以前的发展水平整合在一起的。

à连续性在某些年龄阶段会因为持续发展的积累而出现某种心理特质的突发性变化或出现新的心理特征。

à阶段性2.定向性与顺序性在正常条件下,心理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发展顺序是不可逆的,每一发展阶段也不可逾越,个体都必须以同样的顺序,从低向高地发展每个阶段。

3.不平衡性指心理的发展可以因进行的速度、到达的时间和最终达到的高度而表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模式。

个体从出生到成熟体现出多元化的模式,心理各组成成分在发展速度、起始时间、达到的成熟水平不同;同一机能系统特性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率。

4.差异性虽然任何个体的心理发展总要经历一些共同的基本阶段,但发展起始时间有早有晚,发展速度有快有慢,最终达到的水平有高有低,发展的优势领域往往也存在千差万别。

个体差异非常明显,每一个个体的发展曲线都具有相同的发展趋势,但决不会完全重合。

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皮亚杰是瑞士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发生认识论的创始人。

他对儿童认知发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

他认为,认知的本质就是适应,即儿童的认知是在已有图式的基础上,通过同化、顺应和平衡,不断从低级向高级发展。

1.认知发展观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不断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他用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这四个概念来解释这一过程。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创造能力强人的个性因素:(11A)*2 + B*2 + (11-F)*2 + H + I*2 + M + (11-N) + Q1 + Q2*2。 专业成就高者:Q3*2 + G*2 + C*2 + E + N + Q2 + Q1。 成长力强者的因素:B +G + Q3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 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 的整体写照。
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 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 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 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 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 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 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期 • 0-1.5岁 儿童期 • 1.5-3岁 学龄初期 • 3-5岁 学龄期 • 6-12岁 青春期• 12-18岁 成年早期• 18-25岁 成•年25期-65岁 •成65熟岁期以上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 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 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 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 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 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 成规。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 、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 诚、直率、天真。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 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 沉着、有自信心。
实 传统。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 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 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 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 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 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感 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Q4 A Q3 Q2
Q1
O N ML
B C E
F
Marcia等心理学家 Marcia, 1987; Penuel & Wertsch, 1995 是这样界定同 一性的概念的:同一性是指个体将自身动力、能力、信仰和历史进行组织,纳 入一个连贯一致的自我形象中,它包括对各种选择和最后决定的深思熟虑,特 别是关于工作、人生观、价值观、意识形态、和承诺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青 少年无法将这些方面和各种选择整合起来,或者说他们感到根本没有能力选择,基础上编 制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从16个方面描述个体 的人格特征,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符 号分别是:乐群性 A 、聪慧性 B 、稳定性 C 、 恃强性 E 、兴奋性 F 、有恒性 G 、敢为性 H 、 敏感性 I 、怀疑性 L 、幻想性 M 、世故性 N 、 忧虑性 O 、实验性 Q1 、独立性 Q2 、自律 性 Q3 、紧张性 Q4 ,
G H I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衡量指标,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理论1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

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

二、主要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健康的基础。

一个婴儿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

如果他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的信任的人格。

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欠缺,对他态度恶劣,就会使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人格。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独立处理事情,开始学会许多动作,如独立穿衣、吃饭、走路等。

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不愿他人干预。

如果这种试探得到父母或照料者的允许,并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会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出现自主的感觉,养成自主发展的人格。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一位新精神分析学家;他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提出了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其要点如下: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一系列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解决得好则有助于人格发展,解决不好则给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即出现危机;这样既不利于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过渡,还会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埃里克森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是按生理发展的顺序排列的,但每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是与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故此命之为“心理社会问题”理论;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因而,儿童特别好奇,好问,主动探索的欲望很强,善于提出各种设想和建议;如果成人能耐心对待并细心回答他们的问题,适当评价鼓励他们的活动和建议,就可发展他们的判断能力,形成大胆地创造精神;反之,成人急躁、粗暴,不耐心对待他们提出的问题或设想,甚至过分限制、讥笑,就会形成胆怯、懊悔、内疚等人格特征;4勤奋对自卑6~11岁第四阶段是学龄期;进入小学,儿童追求自己学习上获得成功和得到赞许;若通过勤奋学习而获得了成功与赞许,他们就会继续勤奋努力,乐观进取,养成勤奋学习,勤奋工作的品质;如果屡遭失败,就会丧失自信和进取心,形成冷漠、自卑的人格特征;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l~18岁第五阶段是青年初期,形成自我同一性的时期;自我同一性是在前四个阶段发展的基础上对自己心理面貌的整合,即自己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自己与别人的异同,以及认识自己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在社会生活中的关联方式;如果在前四个阶段建立起信任、自主、主动、勤奋等,所想所做的符合自己的实际身份,就能获得或建立起同一性,可以顺利地进入成年期;相反,在前四个阶段形成过多的不信任、羞怯、内疚、自卑,就会产生同一性混乱或角色混乱,陷入无所适从;如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与社会评价不一致,怀疑自己,尝试扮演各种角色但都没有找到一个适合于自己的角色;由于没有建立起自我同一性,经常处于犹豫状态,缺乏自信,导致生活节奏缓慢,做事拖拉,没有活力,甚至极度孤僻;6亲密对孤独 8~ 30岁第六阶段是青年晚期,成人初期,是形成亲密对孤独的时期;这一时期,青年人已走向社会,进入人与人之间的新关系之中;他们需要与伴侣、朋友、同事等建立爱情、友谊、团结与亲密的关系;如果发现自己不能与别人建立起友爱、亲密的关系,就会感到孤独,产生不愿与人接近的孤独感;7创造性对自我专注赔1~55岁第七阶段是成年期,是形成创造感或自我专注停滞感的时期,;这一阶段正是成家立业之后,一方面自己承担着社会任务,有工作,有事业,要求为社会创造价值,发挥创造性;另一方面又有家庭,有孩子,需要照顾料理家务和孩子;如果能利用自己的能力,为社会、为事业而发挥创造力,就可获得创造感,进一步创造、再创造;如果只关心个人的需要与舒适,饱食终日,无所事事,陷入自我专注状态,就会产生停滞感;8完善对绝望约60岁以上第八阶段是晚年期,是自己一生为之奋斗的事业趋于完成和进行反省的时期;当对自己的一生作肯定的评价,觉得没有虚度时光,未竟事业由下一代接替延续,对一生不存在奢望时,就会产生一种完善感;相反,当回顾一生,觉得一事无成,走过的道路充满坎坷,后悔当初的选择,重新开始又为时已晚,于是就充满悔恨、悲哀、绝望;埃里克森把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上八个阶段,同时指出了每个阶段所面临的发展任务,以及需要解决的“危机”问题;这就是:婴儿期要培养信任,多给孩子关怀,避免产生不信任;幼儿前期要发展自主,大胆让孩子自己活动,避免产生羞怯、胆小;幼儿后期要进一步发展孩子的主动性,鼓励支持孩子的活动和建议,避免产生怀疑、内疚;学龄期要力促儿童学习成功,培养努力勤奋的品质,避免产生自卑;青年初期要帮助发展自我同一性,树立自信心,防止角色混乱;青年晚期发展良好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免产生孤独感;成年期或中年期在于努力发展创造性,防止自我专注的停滞产生;老年期在于发展满足感、完善感,避免绝望的产生;埃里克森认为,前一阶段任务完成得好坏,直接影响后一阶段的发展;而后一阶段如果条件好转,也可补偿前阶段的不足;。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发展心理学中的八个阶段理论是一种解释人类个体发展的理论,它描述了人类在生命周期内所经历的不同心理和社会挑战。

这个理论提出了每个阶段的关键任务和开展了个人发展所需的心理能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如下:1.幼儿期(0-2岁):基本信任与不信任阶段在这个阶段,婴儿开始建立对世界的信任或不信任感。

关键任务是建立亲情关系、满足基本需求,并学会相信他人。

2.幼儿期(2-3岁):自主性与怀疑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自己的意志和自我认同。

关键任务是掌握自己的身体能力、表达自己的意愿,并学会独立思考。

3.幼儿期(3-5岁):创造性与内疚阶段在这个阶段,孩子开始发展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想象力、解决问题,并学会承担责任。

4.学龄前期(6-12岁):勤奋与劣势感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接受教育,建立友谊关系,并发展良好的自尊心。

关键任务是学会控制自己、适应社会,并发展学习和创造的兴趣。

5.青春期(13-19岁):身份与角色困惑阶段在这个阶段,青少年开始寻找自己的身份和角色。

关键任务是发展自己的个性、建立独立意识,并建立健康的社会关系。

6.成年早期(20-39岁):爱与孤立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建立深层的人际关系,并投入到事业或家庭生活中。

关键任务是建立爱的关系、发展职业或家庭,并体验亲密和冲突。

7.中年(40-64岁):生产力与停滞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开始关注自我价值和生产力。

关键任务是发展职业或家庭、培养下一代,并探索自我实现的机会。

8.晚年(65岁+):完整性与绝望阶段在这个阶段,个体回顾自己的一生,并决定其意义和满足度。

关键任务是接受自己的生活、回顾一生,以及接受死亡。

每个阶段都涉及面临的心理、社会和情感挑战,而成功地解决这些挑战将有助于个人的发展和成长。

如果一个人没有解决一些阶段的任务,可能会在以后的发展中遇到困难或挫折。

总的来说,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提供了一个框架,帮助我们理解人的发展过程和面临的挑战。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 (E.H.Erikson) 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危机或冲突,解决危机或冲突会形成积极的品德或消极的品德。

一、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希望。

婴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特别是母亲的关爱,形成基本信任感,否则孩子会对世界产生害怕心理。

父母要注意对婴儿多一些爱抚、搂抱、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说话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

如果母亲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以后对世界的态度。

二、儿童期 (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意志。

儿童开始尝试自己做一些决定,但是又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因此会出现羞怯和疑虑的情绪。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性,鼓励其做出决定,同时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是安全的。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和意志品质。

三、青少年期 (12~18 岁):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自我决定。

青少年需要做出许多人生决策,如选择专业、选择朋友、决定未来的方向等,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完成这些决策。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他们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自主感和自我决定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内疚感。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的心理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1902—1994)是现代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新精神分析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学说是弗洛伊德()自我心理学的发展,在接受弗洛伊德人格结构说的基础上,他提出了人的社会心理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认为,发展是一个进化过程。

一个人无论何时都兼为一个机体、一个自我、一个社会成员。

自我就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当前认知范围内所面临的任务的综合,是个人的过去经验与现在经验的整合体。

在人格发展中,自我起主导作用,它引导心理性欲向着合理的方向发展,把人在进化中的两股巨大力量即个人的内心生活和社会任务结合起来。

因此,人的发展依存于三个变量:一是发展的内部规律,其发展过程与生物过程一样是不可逆的;二是文化背景的影响,它决定发展的速度;三是每个人的特异性反应及其对社会任务作出反应时的特殊发展方式。

每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普遍体现着生物的、心理的、社会的事件的发生顺序,按一定成熟程度分阶段地向前发展。

埃里克森以自我渐成为中心,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

其中前六个阶段属于人的成长过程,而后两个阶段是成人期和老年期。

第一阶段从出生到1岁半,婴儿主要是满足生理上的需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和克服不信任感,体验着希望的实现。

第二阶段从1岁半到3岁,幼儿在心理成熟的基础上不再满足于停留在狭窄的空间之内,开始探索新的世界;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而克服羞怯和疑虑感,体验着意志的实现。

第三阶段从3岁到7岁,儿童能从言语和行动上来探索和扩充他的环境,这时社会也向他提出挑战;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和克服内疚感,体验着目的的实现。

第四阶段从7岁到12岁,儿童进入社会,开始意识到社会提出的任务;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而克服自卑感,体验着能力的实现。

第五阶段从12岁到18岁,青少年要自觉地与成年人处于相同地位;发展任务是建立同一感,即对自己的本质、信仰和一生重要方面的前后一致和较为完满的意识,防止同一性混乱,体验着忠诚的实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岁以上) 八、成熟期(65岁以上) 成熟期( 岁以上
满足感与缺憾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脑力和健康每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 脱的智慧之感。 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 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智慧的品质 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 阶段和第1阶段首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 阶段首 阶段和第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弗洛伊德 超我
埃里克森 超我 社会发展
自我 自我 本我 人的内部发展 本我
埃里克森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婴儿期( ~ 岁 婴儿期(0~1岁) 青春期( ~ 岁 青春期(12~20岁)
儿童期( ~ 岁 儿童期(1~3岁)
成年早期( ~ 岁 成年早期(20~25岁)
学龄初期( ~ 岁 学龄初期(3~6岁)
四、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 ~ 岁
勤奋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 儿童适应社会、 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 奋感, 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 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 无思想的奴隶。 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 能 的品质。 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