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 ⑶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探究行为受到鼓励, 幼儿就会形成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任感、有 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 想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心,这使他们更倾向 于生活在别人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自己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创 幸福生活的主动性。
•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与世告别, 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 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 调整大于绝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 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期信任感
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1阶段首尾相联,构成一个循 环或生命的周期。
• 埃里克森认为,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 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 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 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
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 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 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 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信任在人格中 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 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埃里 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 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
论述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埃里克森是“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人格发展阶段划分”的理论,主张人的一生可分为既连续又各不相同的八个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特定的发展任务,每个阶段都有普遍性的心理社会危机。
“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两种极端差别,成为“积极”或者“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消极的人格品质。
下面来看看这八个连续而又不同的人生阶段:1.婴儿前期大约1岁到1.5岁的样子;在这个阶段主要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
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对美好的人生充满了“希望”,一切都是这么有趣,那么好玩儿。
孩子特别快乐,特别爱笑;什么东西拿在手上,都能把玩半天;内心无忧无虑,没有任何烦恼。
2.婴儿后期大约是在1.5岁到3岁的样子;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
“自主感”也就是做事能够自动自发;能够自由选择做什么,内心当然愉悦。
良好的人格是“意志品质”;意志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自觉努力的心理状态。
有很多人做事情很容易放弃,碰到一点困难,就算了,就打退堂鼓了;也就是受到这个时期的影响;如果做事情经常被家人打断,你的“意志力”可能就不够完善。
3.幼儿期大约在3岁到6岁的样子;发展任务是获得“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会主动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东西,结识自己喜欢的小朋友;而不是父母让你干嘛就干嘛。
良好的人格是“目标品质”;做事情有了目标,而不是漫无目的了。
4.童年期大约是7岁到12岁的样子,也就是小学阶段;发展任务是获得“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在这个阶段随意打骂孩子,与他人进行比较,是非常不好的;会在其内心形成一辈子的阴影,认为自己不行;“自信”对于学习,乃至于整个人生都是非常重要的优良品质。
良好的人格特质是“能力品质”。
要注意的是“学习成绩好”并不是能力,“能力”更多的是指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人际关系的处理;面对困境时,拥有镇定从容的态度。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八个阶段论述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将人的一生分为八个阶段:
1. 婴儿前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信任感,克服怀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希望品质。
2. 婴儿后期: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主感,克服羞耻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意志品质。
3. 幼儿期:主要发展任务是主动感,克服内疚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目标品质。
4. 童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勤奋感,克服自卑感;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能力品质。
5. 青少年期:主要发展任务是形成角色的同一性,防止角色混乱;良好的人格特征是诚实品质。
6. 成年早期
7. 成年中期
8. 成年后期:个体一生发展是连续一生的渐进发展进程,先前的各阶段发展得好与不好,会影响以后的发展阶段。
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功能发展的好不好,发展任务完成的成功与否,会使人格品质出现成功与不成功的两种极端差别,即积极的或消极的人格品质。
靠近成功的一端,就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靠近不成功的一端,就形成了消极的人格品质。
他也强调指出,每个人的人格品质,并不是居于两极端之一,而更多的是处于两端之间的某一位置上。
精神分析——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 格,它贯穿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 的整体写照。
人格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很重要的,它渗透到 管理者的所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 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 和管理活动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 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理环境也不同。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 员的人格类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 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提供建议。
期 • 0-1.5岁 儿童期 • 1.5-3岁 学龄初期 • 3-5岁 学龄期 • 6-12岁 青春期• 12-18岁 成年早期• 18-25岁 成•年25期-65岁 •成65熟岁期以上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 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 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 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 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 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 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合乎 成规。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 、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者坦 诚、直率、天真。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 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安详 沉着、有自信心。
实 传统。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 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
理论17: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理论一、理论提出爱利克·埃里克森,美国精神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是弗洛伊德的继承者,但在一定程度上又是他的背叛者。
埃里克森十分注重个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对人格的影响,认为人格是在个体与环境不断相互作用中发展成长起来的。
他建构了个人发展的“心理社会性发展”模型。
这个模型用他的新心理分析的观点和概念说明人的发展,并把这个发展过程扩展到人的一生。
二、主要观点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把人的一生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并分析了这一危机解决成功和解决失败分别带来的影响,并给出了引导每一阶段走出危机、成功发展的方法。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促使个体形成积极的人格特征,有助于发展健全的人格,否则,个体就会形成消极的人格特征,导致人格向不健全的方向发展。
具体如下:1.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信任感。
这一阶段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培养人对周围世界以及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基本的信任感,这是人格健康的基础。
一个婴儿出生后最迫切的需要是父母爱他、照顾他。
如果他能得到合理的照顾、哺育、关切与爱护,就会感到世界是个安全而可信赖的地方,因而发展起对他人的信任的人格。
反之,如果父母照顾不周,环境多变,哺喂欠缺,对他态度恶劣,就会使儿童对周围环境产生猜疑,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形成不信任他人的人格。
2.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该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这一阶段儿童开始独立处理事情,开始学会许多动作,如独立穿衣、吃饭、走路等。
他们开始试探自己的能力,不愿他人干预。
如果这种试探得到父母或照料者的允许,并鼓励其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幼儿会逐渐体会到自己的能力,出现自主的感觉,养成自主发展的人格。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人格发展理论
一、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人格发展理论简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发展论,又称为“心理社会论”,是一种人格发展理论。
依照埃氏的观点,个体的自我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产生不同性质的心理危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遇到不同性质的社会适应问题。
只有前一阶段的危机得以化解之后,才能顺利发展到第二阶段。
他将人生全程按照危机性质的不同划分为八个时期,又称“人生八段”(见表一),个体在不同的时期学习适应不同的困难,化解不同的危机,而后逐期上升,最终完成他整体性的自我发展。
由于发展历程中各阶段的行为各有其特征,于是乃有“关键期”的研究。
所谓“关键期”,系指在个体成长中的某一段时期,其成熟程度恰好适合某种行为的发展;如果失去发展或学习的机会,以后该种行为即不易建立,甚至是一生都无法弥补的。
[1]表一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期发展理论要点一览表[2]埃里克森的这一“心理社会期”理论,为班级团体辅导发挥其发展性和预防性功能的重要意义作了最好的理论诠释。
整个中小学阶段的班级团体辅导主题的设计,都离不开埃里克森对人生八段(特别是前五个时期)的发展危机的总体判断。
埃里克森将人生各个时期视为重重危机的发展过程,在这一历程中,个人所能为以及教育对他所能为的,并不是避免危机的产生,而是尽可能将危机化为转机。
而班级团体辅导就是这样一种在学生最需要引导的时刻,引领学生去主动适应发展危机、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将“危机”变为“转机”的最有效的教育与辅导方式。
二、小学阶段学生发展的重要主题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期理论,我们可以知道,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生最重要的发展性主题是能否养成和保持一种勤奋、积极、进取的学习与生活态度。
埃里克森认为这是有关自我成长的一个最具决定性的阶段,许多人对工作和学习的态度、习惯可以追溯到该阶段的勤奋感。
我国五六十年代盛行于小学校园里的一句口号“好好学习、天天向上”,恰恰概括了这个年龄段的小学生最为重要的发展性任务。
“天天向上”本来是一切生物体求生存、求发展的本能,当然更是人的与生俱来的一种天赋特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论美国精神分析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必须经历八个顺序不变的阶段,其中前五个阶段属于儿童成长和接受教育的时期。
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由生物学的成熟与社会文化环境、社会期望之间的冲突和矛盾所决定的发展危机。
成功而合理地解决每个阶段的危机或冲突将使个体形成积极地人格特征,发展健全的人格。
1. 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时发展对周围是世界,尤其是对社会环境的基本态度,培养信任感。
这种对人、对环境的基本信任感是个体形成健康个性品质的基础,是其以后各个时期发展的基础,尤其是青年时期发展同一性的基础。
2. 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2-3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自主性。
儿童初步尝试独立处理事情,如果父母允许儿童去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鼓励幼儿独立探索的愿望,幼儿就会逐渐理解自己的水平,养成主动、自主的性格;反之,父母过度溺爱和保护或过度批评指责,就可能使儿童怀疑自己对自我和环境的控制水平产生羞耻感。
3. 自主感对内疚感(4-5岁)本阶段的发展任务是培养主动性。
因为身体活动水平和语言的发展,儿童有可能把活动范围扩展到家庭之外。
儿童喜欢尝试探索环境,承担新的任务。
此时,如果父母或教师对儿童的建议给予适当的鼓励或妥善的处理,则儿童不但发展了主动性,还能培养明辨十分的道德感。
反之,如果父母对儿童的问题感到不耐烦或嘲笑儿童的活动,儿童就会产生内疚感。
4. 勤奋感对自卑感(6-11岁)本阶段的任务是培养勤奋感。
这个时期,多数儿童已经进入学校,第一次接受社会赋予并期望他完成的任务。
他们追求任务完成时获得成就感及由此带来的长辈的认可和赞许。
如果儿童在学习游戏等活动中持续取得成就并受到成人的讲理,儿童将以成功、嘉奖为荣,形成乐观、进去和勤奋的人格;反之儿童容易形成自卑感。
本阶段影响儿童活动的主要因素已由父母转向同伴、学校和其他社会机构,教师在培养勤奋感方面具有特殊作用。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阶段理论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 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
简述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论埃里克森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是新精神分析学派代表人物美国精神病医师埃里克森 (E.H.Erikson) 提出的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将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因此该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每个阶段都有一个危机或冲突,解决危机或冲突会形成积极的品德或消极的品德。
一、婴儿期 (0~1.5 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希望。
婴儿需要父母的关爱和照顾,特别是母亲的关爱,形成基本信任感,否则孩子会对世界产生害怕心理。
父母要注意对婴儿多一些爱抚、搂抱、肌肤接触、眼神交流、说话等来表达对婴儿的爱。
如果母亲能以慈爱和惯常的方式来满足孩子的需要,就会形成基本信任感,如果母亲不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或以非惯常的方式来对待,孩子就会形成不信任感,进而影响以后对世界的态度。
二、儿童期 (1.5~3 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性与羞怯和疑虑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意志。
儿童开始尝试自己做一些决定,但是又会担心自己的决定是否正确,因此会出现羞怯和疑虑的情绪。
父母需要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性,鼓励其做出决定,同时还需要给孩子提供安全的环境,让孩子感受到自己的决定是安全的。
如果父母能做到这一点,儿童就会形成自主性和意志品质。
三、青少年期 (12~18 岁):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这一阶段的危机是自主感对内疚感的冲突,对应的品德是自我决定。
青少年需要做出许多人生决策,如选择专业、选择朋友、决定未来的方向等,他们需要依靠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力来完成这些决策。
同时,青少年还面临着来自社会和学校的压力,他们需要应对这些压力并找到自己的定位。
如果青少年能够形成自主感和自我决定的品质,那么他们就会感到自己有了一种力量,这种力量可以帮助他们战胜内疚感。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
18
因此,把握住"度"的问题,才有 利于在儿童人格内部形成意志品 质。埃里克森把意志定义为:"不 顾不可避免的害羞和怀疑心理而 坚定地自由选择或自我抑制的决 心"。
LOGO
.
19
学前期(4~7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在这一时期如果幼儿表现出的主动 探究行为受到鼓励,幼儿就会形成 主动性,这为他将来成为一个有责 任感、有创造力的人奠定了基础。 如果成人讥笑幼儿的独创行为和想 象力,那么幼儿就会逐渐失去自信 心,这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别人 为他们安排好的狭窄圈子里,缺乏 自己开创幸福生活的主动性L。OGOLO NhomakorabeaO.
12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 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具有信 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 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之则不敢希望 ,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 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 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LOGO
.
13
LOGO
LOGO
.
3
他大学预科毕业时获得的一份蒙台梭 利学校的毕业文凭,以及接受安娜· 弗洛伊德在儿童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 ,是他所获得的唯一的正规学业(相 当于高中学历)。
•凭借个人努力和学术造诣,他担任了匹
滋堡大学医学院及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授
•对世界心理学和精神学的发展做出了杰
出贡献。
LOGO
4
L西OG亚O斯
埃里克森的 心理发展观
.
1
.
2
简介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 - 1994) 是美国著名精神分析医生,新精神分 析派的代表人物。 1902年出生于德国 的法兰克福,父母都是丹麦人。
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六、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
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
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
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
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
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在人的一生中都在不断地发展。
他提出了8个阶段,认为每一个人都经历这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对人格发展都至关重要。
(1)基本信任对不信任(2)自主性对羞愧和怀疑(3)主动性对内疚
(4)勤奋对自卑
(5)自我认同感对角色混乱(6)亲密对孤独
(7)繁衍对停滞
(8)自我整合对失望。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简介
三、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埃里克森是美国的一位新精神分析学家。
他重视人格发展中各阶段的心理社会任务的解决,提出了心理社会问题理论,其要点如下:1、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要经历从出生到晚年的一系列阶段,而每个阶段都会面临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即面临一种心理社会问题。
人格发展的任务就是解决面临的问题,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解决得好则有助于人格发展,解决不好则给人格发展带来消极影响,即出现危机。
这样既不利于由前一阶段向后一阶段的过渡,还会影响以后各阶段的发展。
埃里克森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这八个阶段是按生理发展的)顺序排列的,但每阶段能否顺利渡过则是与社会环境出现的各种问题有关,故此命之为“心理社会问题”理论。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按照时间顺序,将人一生的发展分为八个阶段:(1)信任对不信任(0~1岁)第一阶段这是婴儿期。
埃里克森认为,信任是人对周围现实的基本态度,是健康人格的根基。
它在第一年就开始形成,而后逐渐发展。
新生婴儿必须依靠别人满足自己的基本需要,如果能从父母及他人那里获得满足,就会对现实、对人生产生信任感。
如果,没人理睬,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就会产生不信任感。
如果这种不信任感扩展下去,就会形成缺乏安全感、猜疑、不信任、不友好等人格品质。
(2)自主对羞怯(2~3岁)第二阶段是幼儿前期。
该阶段开始行走和学习语言,孩子要求自己探索周围环境,开始摆脱过去的依赖状态,产生了自主的欲求,许多事情都想自己动手,不愿别人干预,如想自己穿衣、吃饭、行走、大小便等。
如果父母或成人允许并支持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表扬鼓励孩子,那么,孩子将体验到自己的能力和对环境的影响力,逐渐养成自主、自立的人格特征。
相反,如果对孩子过分溺爱和限制,什么事都由成人代做,孩子将体验不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不能独立、没用,产生羞怯、疑惑等。
(3)主动性对内疚(4~5岁)第三阶段是幼儿后期。
这时儿童开始发展自己的想象力,知觉动作能力也得到较快发展。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段论这是一个自我意识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理论。
埃里克森(E.H.Erikson,1902)是美国著名精神病医师,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
他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这八个阶段的顺序是由遗传决定的,但是每一阶段能否顺利度过却是由环境决定的,所以这个理论可称为"心理社会"阶段理论。
每一个阶段都是不可忽视的。
埃里克森的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它也告诉每个人你为什么会成为现在这个样子,你的心理品质哪些是积极的,哪些是消极的,多在哪个年龄段形成的,给你以反思的依据。
⑴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
反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⑵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
更重要的是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也就是说儿童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岁以上) 八、成熟期(65岁以上) 成熟期( 岁以上
满足感与缺憾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 由于衰老过程,老人的体力、脑力和健康每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况愈下,对此他们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和适应,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所以被称为自我调整对绝望感的心理冲突。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 当老人们回顾过去时,可能怀着充实的感情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 与世告别,也可能怀着绝望走向死亡。自我调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 整是一种接受自我、承认现实的感受;一种超 脱的智慧之感。 脱的智慧之感。如果一个人的自我调整大于绝 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 智慧的品质 望,他将获得智慧的品质,埃里克森把它定义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为:"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以超然的态度对待生活和死亡 老年人对死亡的态度直接影响下一代儿童时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 阶段和第1阶段首 期信任感的形成。因此,第8阶段和第 阶段首 阶段和第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尾相联,构成一个循环或生命的周期。
弗洛伊德 超我
埃里克森 超我 社会发展
自我 自我 本我 人的内部发展 本我
埃里克森 的人格发展八阶段 婴儿期( ~ 岁 婴儿期(0~1岁) 青春期( ~ 岁 青春期(12~20岁)
儿童期( ~ 岁 儿童期(1~3岁)
成年早期( ~ 岁 成年早期(20~25岁)
学龄初期( ~ 岁 学龄初期(3~6岁)
四、学龄期(6~12岁) 学龄期( ~ 岁
勤奋与自卑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 这一阶段的儿童都应在学校接受教育。学校是训练 儿童适应社会、 儿童适应社会、掌握今后生活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的地 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 方。如果他们能顺利地完成学习课程,他们就会获得勤 奋感, 奋感,这使他们在今后的独立生活和承担工作任务中充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 满信心。反之,就会产生自卑。另外,如果儿童养成了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过分看重自己的工作的态度,而对其他方面木然处之,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 如果他把工作 这种人的生活是可悲的。埃里克森说:"如果他把工作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 当成他惟一的任务,把做什么工作看成是惟一的价值标 准,那他就可能成为自己工作技能和老板们最驯服和最 无思想的奴隶。 无思想的奴隶。"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能 当儿童的勤奋感大于自卑感时,他们就会获得有 能 的品质。 力"的品质。埃里克森说:"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的品质 埃里克森说: 能力是不受儿童自卑感削弱 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的,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是自由操作的熟练技能和智慧。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
人格是稳定的、习惯化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它贯穿 于人的整个心理,是人的独特性的整体写所 有行为活动中,影响管理者的活动方式、风格和绩效。
大量研究和实践表明:一些样式的人格类型和管理活动 有着特定的关系,它们对团体的贡献不同,所适宜的管 理环境也不同。
气质: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 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所说的脾气、秉性,先天形成为主。
性格:表现为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 举止中。性格表现了一个人的品德,受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 界观的影响大。后天形成为主。
自我调控:是人格的内控系统和自控系统,包括自我认知(觉察 到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自我体验(自我的意识和评价)和自我 控制(对自己行为的调节能力)。
独立性:高分者自主、当机立断;低分者依赖、随群附众。
自律性:高分者知己知彼、自律谨严;低分者不能自制、不守纪 律、自我矛盾、松懈、随心所欲。
紧张性:高分者紧张、有挫折感、常缺乏耐心、心神不定,时常 感到疲乏;低分者心平气和、镇静自若、知足常乐。
16种人格特质
6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常用的衡量指标。
A
16种人格品质释义(1) 4
乐群性:高分者外向、热情、乐群;低分者缄默、孤独、内向。 聪慧性:高分者聪明、富有才识;低分者迟钝、学识浅薄。 稳定性:高分者情绪稳定而成熟;低分者情绪激动不稳定。 恃强性:高分者好强固执、支配攻击;低分者谦虚顺从。 兴奋性:高分者轻松兴奋、逍遥放纵;低分者严肃审慎、沉默寡言。 有恒性:高分者有恒负责、重良心;低分者权宜敷衍、原则性差。 敢为性:高分者冒险敢为,少有顾忌,主动性强;低分者害羞、畏缩、退却。 敏感性:高分者细心、敏感、好感情用事;低分者粗心、理智、着重实际。 怀疑性:高分者怀疑、刚愎、固执己见;低分者真诚、合作、宽容、信赖随和。
他提出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把心理的发展划分为八个阶段,指出 每一阶段的特殊社会心理任务;并认 为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 图片来自 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人格形成的八个关键阶段
9
A
•6-12岁 •12-18岁 •18-25岁 •25-65岁 •65岁以上
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冲突
利用成熟的人格测验方法对管理者或应聘人员的人格类 型进行诊断,可为人事安置、调整和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提供建议。
16PF广泛用于人员的选拔和评定。
人格形成阶段学说
8
A
爱利克·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1902.06.15—1994.05.12)美国精神 病学家,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 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把希望定义为:“对自己愿望的可实现性的持久信念,反 抗黑暗势力、标志生命诞生的怒吼。”
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
11
这一时期,儿童掌握了大量的技能,如,爬、走、说话等。更重要的是 他们学会了怎样坚持或放弃,开始"有意志"地决定做什么或不做什么。
A
这时候父母与子女的冲突很激烈,也就是第一个反抗期的出现,
一方面父母必须承担起控制儿童行为使之符合社会规范的任务,即 养成良好的习惯,如训练儿童大小便,使他们对肮脏的随地大小便 感到羞耻,训练他们按时吃饭,节约粮食等;
另一方面儿童开始了自主感,他们坚持自己的进食、排泄方式,所 以训练良好的习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时孩子会反复应用“我”、 “我们”、“不”来反抗外界控制,而父母决不能听之任之、放任 自流,这将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反之,若过分严厉,又会伤害儿 童自主感和自我控制能力。如果父母对儿童的保护或惩罚不当,儿 童就会产生怀疑,并感到害羞,对自我信心不足。
10
A
此时不要认为婴儿是一个不懂事的小动物,只要吃饱不哭就行,这 就大错特错了。
此时是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期,因为这期间孩子开始认识 人了,当孩子哭或饿时,父母是否出现则是建立信任感的重要问题。
信任在人格中形成了“希望”这一品质,它起着增强自我的力量。 具有信任感的儿童敢于希望,富于理想,具有强烈的未来定向。反 之则不敢希望,时时担忧自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
16种人格品质
3
A
雷蒙德.卡特尔(1905-1998),美国心理学家, 最早基础上编 制了16种人格因素问卷,从16个方面描述个 体的人格特征。这16个因素或分量表的名称和 符号分别是:乐群性(A)、聪慧性(B)、稳定性 (C)、恃强性(E)、兴奋性(F)、有恒性(G)、敢 为性(H)、敏感性(I)、怀疑性(L)、幻想性(M)、 世故性(N)、忧虑性(O)、实验性(Q1)、独立 性(Q2)、自律性(Q3)、紧张性(Q4)。
人格发展的关键阶段
1
A
——埃里克森的社会发展理论浅析
什么是人格?
2
A
人格是形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的模式,这个 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人格这个词来自希腊语“Persona”,原意是“面具”。
人格是个体所有稳定心理特征的组合。
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
A
Q4 A Q3 Q2
Q1
O N ML
B C E
F
G H I
与人打交道:A(乐群性)、C(稳定性)、 F(兴奋性)、G(责任心)、H(敢为性) 指标要求较高。 商业领导者:Q3(自律性)、Q1(批判 性 )、H、E(主见性)指标要求较高。 务实工作者:C、G指标要高,M指标要求较 低。
创造能力强人的个性因素:(11-A)*2 + B*2 + (11-F)*2 + H + I*2 + M + (11-N) + Q1 + Q2*2。 专业成就高者:Q3*2 + G*2 + C*2 + E + N + Q2 + Q1。 成长力强者的因素:B +G + Q3 + (11-F)。
16种人格品质释义(2)
5
幻想性:高分者富于想像、狂放不羁;低分者现实、脚踏实地、
合乎成规。
A
世故性:高分者精明、圆滑、世故、人情练达、善于处世;低分 者坦诚、直率、天真。
忧虑性:高分者忧虑抑郁、沮丧悲观、自责、缺乏自信;低分者 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实验性:高分者自由开放、批评激进;低分者保守、循规蹈矩、 尊重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