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历程及趋势研究人格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旨在深入探究个体独特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在不同情境中展现和变化。
它对于理解人类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人格心理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代哲学时期。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就曾对人性和人格进行过思考和探讨。
柏拉图认为,人的灵魂由理性、激情和欲望三个部分组成,而亚里士多德则强调了习惯和道德在塑造人格中的作用。
在中世纪,宗教思想对人格的理解产生了深远影响。
基督教教义强调原罪和救赎,认为人的行为和性格受到神的意志和道德规范的制约。
然而,现代人格心理学的真正开端通常被认为是在 19 世纪末和 20世纪初。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成果之一。
弗洛伊德提出了人格结构的三个层次: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追求本能的满足;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协调本我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超我则代表着社会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他的理论强调了潜意识对人格的影响,通过自由联想和梦境分析等方法来揭示潜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同时期,荣格也对人格心理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认为人类存在着共同的潜意识原型,如英雄、母亲等。
此外,他还强调了人格的发展和个性化过程。
在 20 世纪中叶,行为主义学派兴起。
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格是个体在环境中学习和适应的结果,强调通过观察和控制外部行为来研究人格。
华生和斯金纳是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
华生主张环境决定论,认为可以通过控制环境来塑造人的行为和人格。
斯金纳则进一步发展了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强调强化在行为形成和改变中的作用。
人本主义心理学在 20 世纪 50 年代和 60 年代崭露头角。
马斯洛提出了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
罗杰斯则强调了人的自我概念和积极关注在人格发展中的重要性,主张以当事人为中心的治疗方法,鼓励个体实现自我潜能。
进入 20 世纪后期,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为人格心理学带来了新的视角。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提出了人格发展理论,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个体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并探讨其在现代心理学中的应用。
1. 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基于他对人类心理结构的观察和研究。
他认为个体的人格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的原初部分,包含了个体的本能驱动和无意识的欲望。
它追求即时满足,没有道德和现实的考虑。
-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的中介者,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它通过理性和现实性的方式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同时遵守超我的道德标准。
-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的道德部分,代表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它对自我施加压力,以控制本我的冲动和欲望。
2.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心理性格发展的五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
这些阶段包括:- 口腔期(Oral Stage):出生后的头两年是口腔期,婴儿通过口腔区域的刺激来满足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过度满足或不足的情况,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问题,如吸烟或过度进食。
- 肛门期(Anal Stage):两岁到三岁是肛门期,儿童开始控制排泄,学习如何与社会规则和权威人物相处。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严厉或过宽松的管教,可能会导致个体在成年后表现出控制欲和秩序感的问题。
- 阴茎期(Phallic Stage):三岁到五岁是阴茎期,儿童开始对性别和性别角色产生兴趣。
他们可能会与同性父母竞争,与异性父母产生情感联系。
如果在这个阶段经历了解决问题的困难,可能会导致性别身份和性别角色认同的问题。
- 潜伏期(Latency Stage):五岁到青春期是潜伏期,儿童的性欲望被压抑,集中在学业和社交活动上。
这个阶段对于个体的认知和社交发展非常重要。
弗洛伊德和他的精神分析理论介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属于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奥地利精神科医生弗洛伊德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创立。
精神分析理论是现代心理学的奠基石,它的影响远不是局限于临床心理学领域,对于整个心理科学乃至西方人文科学的各个领域均有深远的影响,它的影响可与达尔文的进化论相提并论。
它有以下几种基本理论:一、精神层次理论该理论是阐述人的精神活动,包括欲望、冲动、思维,幻想、判断、决定、情感等等、会在不同的意识层次里发生和进行。
不同的意识层次包括意识,下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好象深浅不同的地壳层次而存在,故称之为精神层次。
人的心理活动有些是能够被自己觉察到的,只要我们集中注意力,就会发觉内心不断有一个个观念、意象或情感流过,这种能够被自己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叫做意识。
而一些本能冲动、被压抑的欲望或生命力却在不知不觉的潜在境界里发生,因不符合社会道德和本人的理智,无法进入意识被个体所觉察,这种潜伏着的无法被觉察的思想、观念、欲望等心理活动被称之为潜意识。
下意识乃界于意识与潜意识的层次中间,一些不愉快或痛苦的感觉、觉、意念、回忆常被压存在下意识这个层次、一般情况下不会被个体所觉察,但当个体的控制能力松懈时比如醉酒、催眠状态或梦境中,偶尔会暂时出现在意识层次里、让个体觉察到。
二、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结构由本我、自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本我是一切心理能量之源,本我按快乐原则行事,它不理会社会道德、外在的行为规范,它唯一的要求是获得快乐,避免痛苦,本我的目标乃是求得个体的舒适,生存及繁殖,它是无意识的,不被个体所觉察。
自我,其德文原意即是指“自己”,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自我的机能是寻求“本我”冲动得以满足,而同时保护整个机体不受伤害,它遵循的是“现实原则”,为本我服务。
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成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其机能主要在监督、批判及管束自己的行为,超我的特点是追求完美,所以它与本我一样是非现实的,超我大部分也是无意识的,超我要求自我按社会可接受的方式去满足本我,它所遵循的是“道德原则”。
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和流派
13
3 父母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与弗洛伊德一样,阿德勒也认为出生后的头几
年对人成年后人格的形成非常重要,但是其还强 调父母在这一过程中的作用。 (1)过多的关注,造成溺爱危险,缺乏独立性, 引起更强的自卑。 (2)忽视,会造成儿童长大后变得冷漠多疑。
phallic stage:小突起,性蕾期 开始产生恋母(男孩)恋父(女孩)情结→自居作
用→“超我”开始发展
自居作用 :儿童克服俄底浦斯情结的三种心 理机制之一,原指幼童由于惧怕双亲中与自 己同性的一方,而努力使自己成为双亲中同 性的那样,以他们自居,从而获得替代性满 足的现象。
④潜伏期(6-11、12岁)latent stage 机体发展进入相当恬静时期,快乐来自外界
二、新精神分析学派
代表人物:埃里克森(Eric Erikson,1902-1994)
(一)基本观点
人格发展渐成说
1、既强调生物学的影响,同时也强调文化、 社会因素
2、强调自我的主导和整合作用 3、每个人的成长都体验着一定顺序的生物、
心理和社会事件,所以人格发展也是按一定 的成熟程度分阶段向前发展。由于这个发展 过程是以自我为主导、将个人内心生活与社 会任务结合起来的过程,所以又称为心理- 社会发展理论(Psychosocial Development)。
小阿尔伯特实验
4、具有丰富的儿童教育思想(教育万能论) 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个别对待 ②反对体罚儿童 ③要求注意在教育中培养儿童的各种习惯 ④强调对幼儿进行正确的护理 ⑤提倡对儿童青少年施行正确的性教育
二、新行为主义
代表人物: 斯金纳(B.F.Skinner, 1904-1990)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
心理学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特质和行为方式的总和,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长起着重要的作用。
心理学中,人格发展是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旨在探讨人格形成和变化的模式和机制。
本教案将介绍几种心理学中的人格发展的理论模型,包括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以及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且最具影响力的人格发展理论之一,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受到个体在不同阶段的冲突和解决方式的影响。
在精神分析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口腔期、肛门期、阴道期和生殖器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与个体的特定心理冲突和解决机制相关。
二、人格发展理论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强调了人的自主性和发展潜力。
她认为人的发展是一个主动的过程,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中逐渐实现自我和他人的认同。
巴特勒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婴儿期、童年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发展任务和关键问题,个体需要通过适应和成长来解决这些问题。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和知识构建过程对人格发展的影响。
他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连续的过程,个体通过积极的主动探索和思考来构建自己的认知结构。
在皮亚杰的理论中,人格发展被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等不同阶段。
每个阶段都有与之对应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方式。
以上三种理论模型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解释了人格发展的机制和过程。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冲突的解决方式对人格发展的影响,巴特勒的人格发展理论关注个体自我和他人认同的实现,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强调个体思维和知识构建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性。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促进学生的人格发展。
首先,可以通过教育活动和讨论引导学生对自己的特点和行为方式有更深入的认识。
其次,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学生解决发展中的困惑和冲突。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
人格的精神分析理论1、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第一,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是一个整体,它是由本我、自我、超我等三部分交互影响而构成的。
A本我,本能的我,由生或死的本能构成,受享乐原则支配;B自我,在现实环境中,由本我分化发展而产生的,受现实原则支配,介于本我与超我之间,并对本我的冲动与超我的管制具有缓冲与调节功能C超我,接受社会文化道德规范的教养而逐渐形成的,是人格结构中居管制地位的最高部分,其由自我理想与良心两部分构成,并受道德与完美原则支配。
自我与超我居上层的意识境界、本我居下层的意识境界。
第二,人格动力理论个体人格结构中,因三种成分的功能与目的不同,彼此交互作用,会产生内在的动力,并由内部动力推动外部行为。
这种本我与超我冲突,所形成的行为,并非一般正常行为,弗洛伊德称此为防卫方式的行为,防卫方式有转移、升华、压抑、退化、投射、反向、合理化等。
例如酸葡萄心理,甜柠檬心理就属于合理化的防卫方式。
第三,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分为五个阶段或时期,总离不开性的观念,于是被称为性心理发展期。
A口腔期(0-1)主要靠口腔的吸允、咀嚼、吞咽动作来满足原始需要,成人中有贪吃、咬指甲等口腔人格是婴儿期发展不顺所致。
B肛门期(1-3)大小便排泄产生快感满足原是需要,此时卫生习惯训练对幼儿良好行为的养成是重要的。
否则,管制过严、习惯不良,成年期会出现冷酷、顽固、刚愎等肛门人格特质。
C性器期(3-6)性器官部位获得原始欲力的满足,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有的以父母之异性者为“性爱”对象,出现“恋母”或“恋父”情结。
D潜伏期(7-青春期)兴趣扩大,原始欲力呈潜伏状态,男女也出现分离趋势。
E两性期(青春期之后),良性差异显著,性心理发展趋于成熟。
2、荣格的人格理论第一,荣格依据“心理倾向”来划分人格类型,最先提出了内、外向人格类型学说。
A当一个人的兴趣和关注点指向外部客体时,就是外向人格。
特点,注重外部世界,情感表露在外,热情奔放,当机立断,独立自主,善于交际,行动快捷,有时轻率。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
精神分析的发展阶段精神分析发展的几个阶段1、从催眠到自由联想1881——18872、从外部事件到内在联想1887——18953、从第一理论到第二理论1897——19234、驱力理论(从大脑到心灵的转换)——力比多与驱力1900——★求助者找到咨询师是处理问题?扔掉问题?清理问题?理解问题?一、催眠的局限性与精神分析技术的萌芽(不是每个病人都能适合催眠)伍思·海姆式的催眠精分技术的产生:只要催眠师对被催眠者强调完全失去记忆,被催眠者在催眠时所有经历的遗忘,就会持续下去,即使病人不进入催眠状态,也能记住他应该遗忘的内容。
精分的技术:自由联想、词语联想、梦的解析等否认、情感隔离两种不同的防御机制——心理创造:诈病、疑病、撒谎(无意识的)二、从外部事件到内在幻想(真实与幻想)从弗洛伊德拒绝神经症创伤理论开始至20年代早期,弗洛伊德对称之为精神分析的结构模式进行介绍。
第二阶段反映了早期强调外部事件的影响(创伤行情绪)到强调潜意识中的欲望、冲动、驱力及这些成分呈现的方式。
在这一阶段,潜意识中欲望多被认为与本能的性有关,面对儿童期的反应在现实不断重复的方式而呈现的现象也在此阶段为关注的重点,对称之为通过病人意识成分进入潜意识含义的分析师解释的研究也受到了重视,事实上,在弗洛伊德看来,精神分析的目的为“将潜意识在意识中加以呈”。
心理创伤(丧失客体、丧失客体的爱)出生——母体分离——不安全——无助——习惯改变——危险正常人经常处在分离状态中三、从第一定位理论到第二定位理论(精神分析、心理分析、深层心理学、动力性心理治疗)自体对客体的需求——稳定、持续、接纳、理解、适宜第一定位理论——驱力理论,节省(经济)理论第二定位理论——结构理论1、善心:各个人格成分之和2、精神结构:(超我——本我,自我——本我,本我——超我,相互间的冲突)3、人格结构:外在和内在两种冲突(内心矛盾——俄狄浦斯冲突)外在冲突——显示冲突内在冲突——依赖------被依赖,控制------被控制处理:精神——认知-----合理化,情感;躯体——痛(身体各种器官疼痛,原发性疾病获益)行为——四、驱力理论:弗洛伊德是咯生物训练的精神病学专家,所以,他开始倾向用“能量”来描述一些生物过程。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
发展心理学发展理论第二章发展理论主要发展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学习理论(行为主义的观点)认知发展理论习性学理论生态系统论中国的发展心理学理论第一节精神分析理论精神分析理论又译心理分析理论,是西方现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精神分析学派的发展理论分为两个时期:弗洛伊德为代表的早期精神分析理论与埃里克森等人为代表的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心理发展观1、人格的结构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三个成分构成,即本我、自我、超我组成。
本我(id),包括人的先天本能和基本欲望,由快乐原则支配。
自我(ego),介于本我和现实之间, 既要满足基本需要,又要控制和压抑本我的过分冲动。
自我是遵循现实原则活动的,它是有意识的、理智的。
超我(superego), 人格中良心、理想方面,代表着社会的伦理道德,力求完美。
超我以至善原则行事。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性本能, 性本能表现为一种力量和冲动,这种能量和冲动被称作“力比多”。
力比多以特有的阶段次序投射到身体的不同部位,使它依次成为儿童兴奋的中心,这就促成了相应的人格发展阶段。
2、人格发展阶段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1)口唇期(0~1岁)(2)肛门期(1 ~ 3岁)(3)生殖器期(3 ~ 6岁)(4)潜伏期(5、6 ~ 12岁左右)(5)生殖期(12岁~20岁左右)3、简评贡献:儿童早期经验影响后期发展的观点很有价值;把人格发展看成是动态、变化的过程,对人格发展研究产生了积极影响。
不足:观点缺乏有力支持;过于强调性本能的满足;研究取样来自少量精神疾病患者。
二、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1、埃里克森的基本观点埃里克森把人格的发展看作是一个渐进贯穿终生的过程,并要依次经历8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特殊的发展任务,即解决由个体的生物成熟与社会文化的要求之间产生的冲突即发展危机。
每阶段发展危机的解决,即获得积极品质,使个体顺利的发展至下一个阶段,否则个体将会遭遇到适应的困难,并进而阻碍到以后各个阶段的发展。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它探讨了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命中如何发展其人格特征和心理结构。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理论背景、理论假设、关键概念以及各个阶段的描述和特征。
1. 理论背景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基于他对心理动力学和精神分析的研究和观察而建立的。
他认为人的行为和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驱动力的影响,而这些驱动力主要来自于童年时期的经验和冲突。
2. 理论假设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有以下几个核心假设:- 人格是在童年时期形成的,但也会受到后续经验的影响。
- 人格的发展是由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过程所驱动的。
- 人格结构由三个部份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
- 人格发展的过程是渐进的,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任务。
3. 关键概念- 本我(Id):人格结构的最原始部份,包含了个体的无意识冲动和欲望,追求即时满足。
- 自我(Ego):人格结构的中介部份,负责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及适应现实世界的要求。
- 超我(Superego):人格结构的道德部份,包含个体内化的社会规范和道德准则。
4. 阶段描述和特征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口腔期(出生至约1岁):婴儿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满足本我的欲望,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满足或者不足的经验,可能会导致口腔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吸烟或者咬指甲等习惯。
- 肛门期(约1岁至3岁):幼儿学会控制排泄,通过学会控制排泄物来满足自我和超我的需求。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过度严厉或者过度宽容的教育方式,可能会导致肛门相关的人格特征,如强迫症或者反叛。
- 阴茎期(约3岁至6岁):幼儿开始对异性产生兴趣,形成性别认同,并经历童年性欲望的发展。
如果在这个阶段遇到困惑、压抑或者过度宠爱的经验,可能会导致性格相关的问题,如性别认同障碍或者性心理问题。
- 潜伏期(约6岁至青春期):这个阶段相对较平静,个体主要关注于学业和社交发展,潜意识的冲突被压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发展历程综述
此外,弗洛伊德还强调了人的情感和意识的作用。他认为,人的情感和意识是 相互关联的,情感是在潜意识中产生的,而意识则是对这些情感的反应。情感 和意识在个体的行为和决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社会影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对社会和个人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首先,该理论 对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成为了现代心理学的基石之一。精神分析 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重要的 理论和实践框架。
结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对心理学、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该理论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心理和行为,为心理咨询和治疗提供了重要 的框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也启示我们在教育、管理和文化等领域中人 的情感、动机和内在需求。然而,这一理论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和挑战,如对 潜意识的过度强调、主观性和难以验证等问题。
在教育领域,精神分析理论启示教育者要学生的情感和需要,理解他们内心的 矛盾和冲突。通过学生的内在动力和情感,教育者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的个体 发展和学习效果。
在管理领域,精神分析理论提醒管理者要员工的情感和动机,了解他们内心的 需求和意愿。通过理解员工的潜意识冲突和矛盾,管理者可以更好地调动员工 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从而实现组织目标。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类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潜意识两个部分。意识只占心理很小的 一部分,而潜意识则包含着人的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这些欲望因为社会道 德、法律等原因被压抑在潜意识中,但它们仍然在无形中影响着人类的行为。
2、性本能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是人的基本本能之一,它推动着人类行为的发展。他认 为,人的许多行为都可以追溯到性本能的驱使化和社会也产生了影响。该理论揭示了人 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内在的驱动力,这使得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价值观、信 仰和文化传统。同时,精神分析理论也促进了社会和个人在面对心理问题和挑 战时的观念转变。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人格是一个人在思想、情感和行为方面的总体特征,是一个人独特的心理构造。
人格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遗传、环境、社会文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心理学领域,有许多理论试图解释人格的发展规律,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人格发展的五大理论。
本文将介绍这五大理论,分别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以及比格斯的社会认知理论。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是人格发展理论中最为经典的一种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三个结构组成的,分别是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是人格的最初形态,代表着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是人格的中心,负责协调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超我则是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等不同的发展阶段。
在这些阶段中,个体会面临不同的心理冲突和挑战,通过解决这些冲突和挑战,人格得以逐渐形成和发展。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理论的一种延伸和发展。
荣格认为人格是由个体的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层面组成的。
个体的意识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和认知,个人无意识则是个体个人经历的积累和未解决的心理问题,集体无意识则是整个人类共同的心理结构和符号系统。
荣格认为人格的发展是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个体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认识自己的内心世界,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
马斯洛的人类需求层次理论是另一种重要的人格发展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的需求可以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个层次。
这些需求按照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个体需要先满足低层次的需求,才能逐渐实现更高层次的需求。
马斯洛认为,只有当个体的基本需求得到满足时,才能追求更高级的自我实现需求,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理论强调了个体的自我概念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罗杰斯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评价,是个体对自己的主观体验。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是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对于人类个体的心理发展和人格形成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详细介绍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的基本概念、阶段和相关实例。
1.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概述弗洛伊德是维也纳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我、自我、超我、性欲发展理论和心理防御机制。
1.1 本我(Id)本我是人格结构的最原始和最基本的部分,它是人类内心的原初冲动和欲望的来源。
本我主要受到生物本能和无意识冲动的驱使,不受理性和道德的约束。
1.2 自我(Ego)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的中介者,它试图平衡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自我根据现实的要求和社会的规范来调节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以满足个体的需求。
1.3 超我(Superego)超我是人格结构中的道德和道德规范的代表,它是个体内化的社会价值观和道德准则。
超我对个体的行为进行监督和评判,以确保其符合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
1.4 性欲发展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性欲发展理论,认为人的性欲是在不同的阶段中发展和演变的。
这些阶段包括口腔期、肛门期、阴茎期(或阴蒂期)、潜伏期和生殖器期。
每个阶段都与不同的身体部位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1.5 心理防御机制弗洛伊德认为,个体在应对焦虑和压力时会使用各种心理防御机制来保护自己的自尊和心理平衡。
一些常见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投射、转移、回避和否认等。
2.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阶段弗洛伊德将人的人格发展划分为以下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与特定的生理和心理需求相关联。
2.1 口腔期(出生至1岁)在这个阶段,婴儿的满足主要通过口腔活动来实现,如吮吸和咀嚼。
如果在这个阶段满足不足或过度满足,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嘴巴过度依赖或口腔攻击性。
2.2 肛门期(1岁至3岁)在这个阶段,儿童开始学习控制排泄,通过训练和奖励来培养自我控制能力。
如果在这个阶段受到严厉的管制或过度宽容,可能会导致人格发展中的问题,如强迫症或缺乏自我控制能力。
费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
费洛伊德人格发展理论:奥地利精神病学家费洛伊德在大量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精神分析理论。
在所有人格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
1.人格的结构人格结构:本我、自我和超我。
(自我和超我是由本我逐渐分化而来的)(1)本我:与生俱来的本能冲动,受“享乐原则”支配。
刚出生的婴儿处在本我状态,长大后,大部分处在潜意识下,人们较难察觉。
作用:寻求兴奋、紧张和能量释放,追求快乐,逃避痛苦特点:冲动性、盲目性、非理性(2)超我:道德化了的自我,受“完美原则“支配。
(3)自我:现实化了的本能,依“现实原则“而行动。
一方面满足本我的原始冲动,追求快乐,另一方面符合良心、道德等超我的评价,以社会能接受的方式满足个体需要。
2.人格的发展精神分析理论重视人格的发展,强调婴儿和儿童早期的生活经验对人格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个阶段:(1)口唇期(0—1岁之间)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口腔部位的吸允、咀嚼、吞咽等活动获得满足。
婴儿的快乐也多得自口腔活动。
此时期的口腔活动若受限制,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口腔性格,可能就是口腔期发展不顺利所致。
在行为上表现贪吃、酗酒、吸烟、咬指甲等,甚至在性格上悲观、依赖、洁癖者,都被认为是口腔性格的特征。
肛门期(1—2岁)(2)肛门期(2~3岁之间)原始欲力的满足主要靠大小便排泄时所生的刺激快感获得满足。
此时期卫生习惯的训练,对幼儿言是重要关键。
如管制过严,可能会留下后遗性的不良影响。
成人中有所谓的肛门性格者,在行为上表现冷酷、顽固、刚愎、吝啬等,可能就是肛门性格的特征。
(3)性器期(大约4~7岁左右)原始欲力的需求主要靠性器官的部位获得满足。
此时幼儿喜欢触摸自己的性器官,在性质上已算是“手淫”的开始。
幼儿在此时期已能辨识男女性别,并以父母中之异性者为“性爱”的对象。
于是出现了男童以父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母亲的现象,这现象称为恋母情结,同理女童以母亲为竞争对手而爱恋父亲的对象,则称为恋父情结。
(4)潜伏期(大约7~青春期前)七岁以后的儿童,兴趣扩大,由对自己的身体和父母感情,转变到周围的事物,故而从原始的欲力来看,呈现出潜伏状态。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
精神分析学派的心理发展观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
它既是一种治疗精神病的方法,又是一种研究心理功能的技术,更是一种心理学的理论。
它的诞生对心理学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同时,这一影响还波及医学、哲学、人类学、历史学、文艺社会学等一系列学科。
根据该理论自身的发展,又分为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
二者的代表人物分别为弗洛伊德和埃里克森,他们在发展心理学方面都有一套完整的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是奥地利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
他出生于摩拉维亚的一个犹太商人家庭,1860年随家庭迁居于奥地利维也纳。
1881年,弗洛伊德获医学博士学位。
1895年,他和布洛伊尔(J.Breuer)合著的《癔病研究》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精神分析学派的诞生。
弗洛伊德与达尔文、哥白尼齐名,都被认为是推动人类认识自身的世界级大师。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和动力观在学习弗洛伊德的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之前,有必要先了解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以及他对人格结构和人格动力的看法。
一方面,在他学医的时候,正是科学史上发现细菌病源作用的时候,人们十分热心寻找疾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积极探讨精神疾病的原因,当时他受“催眠术”和“谈疗法”的影响,以催眠和回答探究问题的方法开始研究。
另一方面,19世纪的奥地利帝国,宗教气氛十分浓厚,社会禁欲非常严重,两性关系得不到正常发展,许多精神病导源于性的压抑。
促使弗洛伊德从性心理方面研究精神病的根源和对于个性发展的影响。
在弗洛伊德早期的著作中,他将人格划分为意识(conscious)、前意识(preconscious)、潜意识(unconscious)三部分。
后来,他又从另一角度将人格划分为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
有人用图(如图3-1)来表示弗氏对人格结构的这两种描述。
图3-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示意图意识由个人当前知觉到的心理内容组成,是人能认识自己和认识环境的心理部分。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
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及其影响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演变过程及其深远影响。
弗洛伊德,作为心理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人格结构理论对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
该理论经历了从早期的“三我”结构到后期的“四我”结构的演变,反映了弗洛伊德对人格内在动力机制的深入理解与不断完善。
本文将追溯这一理论的发展历程,分析其核心内容与主要观点,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影响与价值。
通过对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为心理咨询与治疗提供理论支持,同时也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二、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起源与发展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作为其精神分析学说的核心组成部分,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演变过程。
这一理论的起源可追溯至弗洛伊德早期的心理学研究,而其发展则与弗洛伊德对无意识现象、梦的分析以及神经症治疗的深入探索紧密相连。
在弗洛伊德的早期著作中,他提出了心理地形学(Psychotopography)的概念,将人的心灵划分为三个层次:意识、潜意识和无意识。
这一划分构成了他后来人格结构理论的基础。
随着研究的深入,弗洛伊德逐渐将无意识视为决定个体行为和思想的关键因素,并开始探索无意识中的欲望和冲突如何影响人的心理发展。
随后,弗洛伊德在《梦的解析》一书中,通过对梦的分析揭示了无意识的运作机制。
他发现,梦是无意识欲望的满足,而梦的扭曲和象征则反映了无意识的复杂性和矛盾性。
这一发现使弗洛伊德更加确信无意识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在弗洛伊德的晚期著作中,他提出了著名的人格结构理论,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组成部分: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
本我代表了原始的欲望和冲动,寻求即时的满足;自我则负责调节本我和外部世界的关系,遵循现实原则;超我则体现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以道德原则为指导。
这一理论不仅揭示了人格内部的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为理解人的心理发展和社会行为提供了有力的工具。
4 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理论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3)前生殖器期(3-6岁)
弗洛伊德认为儿童这时已经有了“性生活”,主要指的
是儿童依恋异性父母的俄狄浦斯情结(恋母情结)和伊
莱克特拉(恋父情结)。p86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4)潜伏期(6-11岁)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2)肛门期(1-3岁)
除吸吮外,儿童最感兴趣的是排泄。排泄时所产生的轻 松的快感,使儿童进一步注意到自己的身体,注意到生 殖器官。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明显地带有性欲的色彩。但这个时 期尚不属于生殖器期,因为占优势的不是生殖器的本能, 而是肛门的本能 。p86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6.弗洛伊德的方法论
总之,弗洛伊德的方法是认真地倾听病人的谈话, 通过把病人潜意识中的欲望和观念提到意识的平面, 使以往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势力与留在意识平面上的 势力在同一场所“相遇“,从而分析出问题的症结。 p92
一、精神分析学说的 发展理论体系及观点
(二)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1.童年经验的重要性
4.儿童心理发展阶段
以上是弗洛伊德学说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我们 可以看出,①心理发展是有阶段的;②心理的发展是有 其生理基础的,性欲的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内部机制;③ 儿童早期的性经验与家长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家长的 教养态度和方法对儿童心理发展至关重要…… 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的揭示,反映了在常态情 况下,儿童心理发展的普遍趋势。但在个体的发展过程 中,来自各方面的因素都可能导致心理性欲的发展偏离 常态,于是出现了力比多的非常态发展形态:停滞和退 化。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弗洛伊德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内容提要】弗洛伊德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内容主要包括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人格适应及人格发展阶段。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是系统完整的理论体系,它包含着许多合理的成分,也包含许多谬误。
西格蒙德?弗洛伊德(1856-1939)是奥地利著名的医生和心理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他把心理学的研究带进了人的深层精神世界,为现代心理学展现出一个全新的领域。
就影响而言,弗洛伊德超过了其他任何心理学家,他开创的精神分析学冲击了现代西方社会意识和社会生活的几乎每一个侧面。
其中以无意识为基础的人格理论是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
弗洛伊德的人格学说涉及范围极广。
本文拟从以下几方面对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作以介绍,并略作评价,供读者分析研究。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结构”说,即无意识和意识的结构说,实际上他把人的心理机制视为由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系统所构成。
潜意识是弗洛伊德论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结构的核心。
究竟什么是潜意识呢,弗洛伊德认为潜意识包括人的原始冲动、各种本能和出生后所形成的与本能有关的欲望。
这些冲动和欲望不见容于人类的风俗习惯、伦理道德和宗教法律,而被排斥或压抑在意识之外,但它们并没有被消灭,仍在不自觉地积极活动,追求满足。
潜意识是心理的深层基础和人类活动的内驱力,它决定着人的全部有意识的生活,人的言行无不受其影响。
前意识是指没有浮现出意识表面的心理现象,它是人们能够回忆起来的经验。
它处于潜意识和意识之间,担负着“检查员”的任务,严把关口,不准潜意识的本能和欲望随便侵入意识之中。
但是,当“检查员”丧失警惕时,被压抑的本能或欲望也会通过伪装而迂回地渗入意识。
意识是人清醒知觉的思想和情绪等,是随时可以观察到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发展与应用人格是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稳定模式。
人格理论旨在解释和预测人类行为的差异,并为心理学研究提供框架。
本文将探讨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人格理论的发展历程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提出了无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等概念,认为人格的形成受到无意识的影响,并主张通过心理治疗来解决人格问题。
2.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阿德勒关注个体的主观感受和自我意识,提出了生活目标的概念,并认为人格形成与个体生活目标的追求密切相关。
3. 森宾塞的行为主义理论森宾塞关注环境对人的影响,认为人格形成是学习的结果。
行为主义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行为的塑造作用,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增强或抑制特定的人格特征。
4. 马斯洛的人本主义理论马斯洛提出了人的自我实现需求层次理论,认为人格的发展取决于个体对安全、归属、尊重和自我实现的追求。
人本主义强调个体的积极价值和人的内在动机。
5. 大五人格理论大五人格理论将人格分为五个维度: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
该理论成为当前人格研究的主流,具有较高的可测性和预测性。
二、人格理论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1. 临床心理学人格理论在临床心理学中起到重要作用。
医生和治疗师可以根据不同的人格理论来评估和诊断患者的人格特征,从而设计合适的治疗方案。
2. 教育心理学人格理论应用于教育心理学中,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和行为特征,从而更好地设计教学计划和课堂管理策略。
3. 职业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并选择适合自己人格特征的职业。
此外,人格理论还可作为招聘和员工评估的参考依据。
4. 人际关系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人们理解他人的行为和反应,进而改善人际关系。
通过了解他人的人格特征,可以更好地沟通和协调,减少冲突和误解。
5. 个人发展人格理论可以帮助个体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从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通过认识自己的人格特征,可以有针对性地改善自身的弱点,提升个人素质。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研究
心理学中的人格理论研究人格理论研究在心理学领域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关注个体的特质、行为和情感,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和人际关系。
本教案将从不同的角度介绍人格理论的发展、主要理论和相关研究,并探讨其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
一、人格理论的发展人格理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的哲学思想,如亚里士多德的“德性论”和柏拉图的“理念论”。
然而,现代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初的心理测量学。
在此基础上,出现了一系列的人格理论,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等。
二、主要人格理论的概述1.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潜意识冲突的结果。
他提出了人格结构模型,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并探讨了人格发展的五个阶段。
2.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包括个体的意识和潜意识。
他提出了个体心理结构模型,包括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并强调了个体与集体无意识之间的关系。
3.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关注个体的认知过程和思维发展。
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四个阶段,认为人格的形成与认知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4. 五因素模型五因素模型是目前最为广泛接受的人格理论之一。
它包括外向性、宜人性、尽责性、神经质和开放性五个维度,被认为是描述个体人格特质最全面和准确的模型之一。
三、人格理论的实际应用人格理论的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个体的特质和行为,还在实际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 临床心理学人格理论为临床心理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通过对个体人格特征的评估和分析,临床心理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
2. 教育心理学人格理论对于教育心理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了解学生的人格特征有助于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风格和需求,从而制定个性化的教育计划。
3. 组织心理学人格理论在组织心理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发展方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理论的发展摘要:精神分析人格结构由弗洛伊德创立,而后其追随者的发展,使其结构理论逐步完善。
本文简要介绍了佛洛依德的人格理论观,和其追随者在此理论上的发展。
并简单进行了个人的总结思考。
精神分析是科学心理学史上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
弗洛伊德以潜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和其追随者建立的体系中的人格结构的理论对人格心理学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结构观,在后期,提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分人格结构说。
特别强调人格结构的动力性质。
在此基础上,其追随者又发展和延伸了此理论,使此理论更丰富和具有科学性。
一、古典精神分析创立的人格结构论。
早期弗洛伊德主张潜意识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观。
认为意识即人格是由不同意识水平的三部分,即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组成。
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它是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前意识位于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潜意识是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后期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其本我概念与潜意识概念接近,但不完全等同。
本我即人的动物性,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
自我派生于本我,是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
自我总是根据现实的可能性力图满足本我的要求。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部分。
有两个方面,自我理想和良心。
自我在满足本我欲求的时候,不仅要考虑现实条件的可能性,还要受到超我的制约,按照“道德原则”行事。
其追求的是完美,使个人成为道德高尚的个体。
在本我、自我、超我三者之中,自我既要顺从本我的要求,又不敢违抗超我的命令,不敢与外部世界的道德法律、风俗习惯相对抗。
如果过分地压抑本我的要求就会导致心理疾病;如果违抗了超我的命令又会引起良心的谴责;而与外部世界相对抗则会受到外界的惩罚。
自我面对本我、超我和外部世界,一仆三主,而这三“主”的要求在本质上就是水火不容的。
当自我无法对三者进行有效的协调时,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精神病。
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中,其潜意识概念是其人格结构理论乃至整个精神分析学说的奠基石。
而其提出的自我在本我和超我之间协调被大多数的追随者所认同和发展。
二、精神分析人格结构在概念上的发展。
(一)在潜意识概念上的发展。
1、荣格的分析心理学的整合人格结构理论。
荣格把人格称为心灵。
认为人格作为一个整体包含了人所有的思想、感情和行为。
其作用就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其适应周围的自然和社会环境。
作为整体的人格,由三个不同的层次所构成,即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
在荣格看来,心理学是一门关于意识的科学,而意识,恰好是潜意识心理的产物。
潜意识比意识似乎更值得重视。
因为潜意识统辖的领域较意识广大得多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知道的那个部分。
其主要作用是促进个性化的发展。
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
与意识存在着双向交流或交换。
通常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原创性的提出了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储存的是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经验。
这些经验以原始意向的形式保持下来。
其主要内容是原型。
荣格把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发展,并第一次从进化论的角度上分析了潜意识的生成。
即集体潜意识的理论。
而且荣格还把中国道教中人格结构理论整体的思想,融入在了其人格结构中。
他认为任何一个人的人格都是意识和潜意识结合的产物,“有”“无”结合才能构成有机的整体。
2、多拉德和米勒也关注潜意识,他们认为潜意识在决定行为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个体的潜意识主要有两部分内容,一是非文字符号化的经验,二是被压抑的经验。
非文化符号化的经验主要是指个体在童年时期,尚未学会语言文字之前的经验。
被压抑的经验通常是令人不快的、羞愧、厌恶、焦虑或恐惧的。
3、精神分析学者罗洛·梅接受了弗洛伊德的潜意识观念和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承认潜意识对人格有一定的控制能力,传统文化等集体潜意识在某种程度上左右着人的价值系统。
她在谈论潜意识时用的是原始生命力这一概念。
原始生命力与自然的力量相关联,既可能激发我们善的一面,也可能转化为一种恶,整个生命力就在这两个方面之间流动。
人们认识到这一自然驱力之后,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引导它。
知识的获得可以给人一种驾驶他人的原始生命力。
(二)精神分析人格理论在本我、自我、超我概念上的发展,尤其是发展了自我的概念,突出了自我的主动性。
1、哈特曼创立精神分析的自我心理学。
澄清了弗洛伊德体系中关于自我的一些模糊认识,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
他认为,自我并不一定要在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成长。
还有“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诸如知觉、思维、记忆、创造力的发展和学习等自我的适应心理机能活动。
自我的起源、自我的自主性发展、能量的中性化和自我的适应过程。
都是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
自我和本我是同时存在的心理机能。
自我独立于本能冲动,但又与它同时发生发展。
他认为个体未出生前存在一种“未分化的基质”。
一部分演化为本我的本能内驱力,另一部分演变为自我的自主性装备。
个体对环境的适应是靠“自体成型”和“异体成型”。
自体成型是指个体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异体成型是指通过改变环境使之更适合于自己的适应。
并提出了两种自我的主动性。
一级自我自主和二级自我自主。
哈特曼在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的基本人格结构上,用“没有冲突的自我领域”把精神分析纳入到了普通心理学的范畴里。
并把自我的角色力量扩大,不再是本我和超我的协调者,而成为了拥有自主权利的勇士。
有一些人本主义自我实现的趋势。
2、埃里克森认为自我是一个独立的力量,不再是本我和超我压迫的产物。
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自我的作用不仅是防御性的,其表现的行动都带有主动性。
埃里克森还提出了自我同一性,即人对自我一致性或连续性的感知。
3、默里的人格结构观,它认为本我是活力的源泉和难以接受的冲动的储存库,本我包含着积极的、建设性的冲动。
自我不仅是冲动的压制者和约束者,它有自己的活力,引导本我趋向一种适当的表达形式。
超我仍是来自以往的内在的行为调节者,但是后来因同伴及其他影响而发生重大变化,包括个体与之认同的那些文学、历史、神话中人物相关的影响。
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佳状态的各种形象所组成,以帮助他保持目标定向的生活。
4、霍尼主张把人格看做是完整动态的自我,自我具有独立性和整体性。
有三种基本存在状态: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
真实自我即为可能的自我,是指个体的潜能,可能发展成的自我。
理想自我指自己的理想的自我形象。
现实自我指个体现实中身心存在的总和。
以上人格结构的理论,都强调了自我的主动性。
把人格的发展看做是自我积极主动建构的过程。
当社会不断向前迈进,人的社会性越来越强的时候,我们看到,人是社会的人。
其自我的主动创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可以说是精神分析向前迈进了一大步。
(三)在人格动力系统上的发展1、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认为人格是由气质与性格共同组成的。
人格是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的心理特征。
气质是体质的、不可变的;而性格是可变的,它是由人的体验尤其是早期生活的体验所构成。
把性格看做一种内驱力系统,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其产生和发展是以适应社会为核心的。
2、新精神分析内部社会文化学派的卡丁纳和林盾的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及互动的人格发展论。
林盾和卡丁纳认为人格是个人心理过程和心理状态的有组织的集合。
在相同的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结构。
把人格看做是文化制度与人的需要相互作用与相互适应所形成的。
基本人格结构通过投射作用产生神话、宗教等。
3、沙利文主张把人格放在人际关系中去研究。
人格是在人际情景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
把人格看做一种能量系统。
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化或动能的结果使人消除紧张。
紧张是需要的表现,需要产生于人际关系的失衡,驱使有机体通过能量转化以恢复平衡。
需要得不到满足产生焦虑,焦虑也是在人际关系中发生的。
个体为了消除焦虑,就会形成一种具有防御性功能的自我觉知系统或一套衡量自己行为的标准,这就是自我系统。
在个人追求生理需要和减少焦虑的经验中对自己、对他人及各种事物所形成的具有态度倾向性的形象,将“好我”与“坏我”综合起来形成关于自己的整体形象。
综上所述,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理论,经过几代人的发展逐渐的完善。
可以概括为:结合图表,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在人格的深处,即潜意识领域的发展,主要是荣格的理论,精神分析的人格结构在社会性上的发展,主要是其后的自我心理学,突出了自我的主动性,强调自我的发展。
总结描述如下,人格的结构,可以包括三部分,潜意识,前意识和意识,潜意识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集体潜意识,储存的是祖先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时代积累的经验。
另一部分是个人潜意识,是个人在生活中记忆的深埋,主要是儿时的记忆和被压抑的记忆。
其存在的形式是本我,即本能的自我。
意识个人可以意识到的。
其在人格形式上的存在是自我,自我是人的过去经验和现在经验的综合体,并且能够把进化过程中的两种力量,人的内部发展和社会发展综合起来,引导心理能量向合理的方向发展。
在人格的发展过程中由人的社会性所决定的,形成的有道德的,文明的超我。
整个人格的结构是一个动力系统,其中,人的本能,是其系统的动力之一。
即人是要生存繁衍的。
而人的自主的自身发展。
是其系统的动力之二。
而且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的主动发展在人格动力上起的作用会日益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