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特点及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启示_王璟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特点及对我国
公共卫生体系改革的启示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医药卫生管理学院,武汉 430030
中图分类号 R 05 文献标识码 A
公共卫生是社会全体成员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事业。

公共卫生本身所具有的意义早已超出了医学科学的范畴,而具有极重要的社会学意义。

公共卫生问题不能解决,将危害人类的生存和健康。

尤其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性和破坏性更是多方面的,一旦暴发,不仅危害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还会造成公众心理恐惧,导致社会混乱、经济衰退,威胁国家安全。

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中,发达国家的应急体系的建设和反应能力值得我国学习和借鉴。

1 有代表性的发达国家公共卫生体系的特点
美国有着一个被全球公认有效的公共卫生系统。

美国一直比较重视公共卫生立法以及公共卫生的科学管理,公共卫生在200多年的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并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美国公共卫生危机管理系统是一个以市场为导向、以CDC为核心的强大的公共卫生防护网。

美国的疾病控制工作主要由国家及地方的卫生机构负责。

这些机构的工作包括发现、报告以及治疗病例。

在出现重大公共卫生危机时,总统有权视危机的严重性决定是否需要宣布国家进入紧急状态,并启动2003年起用的联邦应急计划。

英国的公共卫生体系是依靠其强大的国家财政来支持的。

NH S是英国最大的健康卫生组织,每年运行资金大约500亿英镑,2005年这个预算增加到了690亿英镑[1]。

在处理近年来国内疯牛病等危机的过程中,英国政府通过不断改进和调整,积累了丰富经验,形成了应付各种严重流行病的机制和网络。

英国的公共卫生监测防范网络主要由中央和地方两大部分组成。

中央一级机构包括卫生部等政府职能部门和全国性专业监测机构,主要负责疫情的分析判断、政策制定、组织协调和信息服务等。

地方行政当局和公共卫生部门包括传染病控制中心分支机构、国民保健系统所属医院诊所、社区医生等,是整个疫情监测网的基本单元,主要负责疫情的发现、报告、跟踪和诊断治疗。

德国联邦卫生部设办公厅和4个司,其中第三司负责疾病预防与控制,包括传染病、非传染病、麻醉品和毒品管理及公众健康教育等。

联邦卫生部下属若干专业技术和研究机构,这些与公共卫生监督有关的专业技术机构主要受卫生部的委托提出卫生法规、标准草案、承担联邦疾病监测、实施联邦食品和日用品抽检计划及开展有关的研究工作。

各州政府也设有公共卫生部门,但州政府并不直接执法,而是将执法主体下放到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的卫生部门具有行政执法和公共卫生服务双重职能。

法国的公共卫生职能分散在不同的部门,但因有完善的卫生立法体系,并不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

法国卫生部主要负责卫生法规、政策的制定,重大传染病的管理,医院与医药的管理等,整个公共卫生体制本着职能分散、政事分开、法规健全、事后监督的原则来运作。

法国设置了独立的公共卫生监督院,协调和执行法国的公共卫生的监督职能,对各种公民健康因素及疫病流行(如艾滋病、疯牛病等)进行监督、调查和危险性评估,并及时通过媒体告知公众,实施预防和控制措施,各级政府不能干预监督院的工作,而只能对其工作进行配合。

加拿大的公共卫生危机应急机制经过多年发展,已经比较成熟,是加拿大公共安全应急机制的一个组成部分。

联邦和各省都有专门的危机应对机构,并都制定有本地区或本部门的危机应对方案。

加拿大危机处理的基本原则是:政府部门应主动介入处理危机;大部分地方危机由地方有关职能部门负责应对,它们应是政府的最先反应机构。

比如某省出现紧急公共卫生事件,该省卫生部应急计划随即启动,并宣布进入紧急状态,仍由卫生部主要负责处理,公共安全专员介入,危机行为中心启动。

新加坡政府对全民健康非常重视,建立了完善的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机构。

卫生部设有卫生保健及健康教育部,其职能为制定预防保健及健康教育的规划,编制各类健康教育手册,监督、指导、检查下属保健机构工作等。

卫生部下属有保健服务处。

各诊疗所内设有保健中心、妇女保健中心、登门护理中心,这些诊疗所的管理全部电脑化,并且
25
第18卷第7期2005年7月 医学与社会
M edicin e and Society
Vol 18No 7
Ju ly 2005
全国联网,资源共享。

除了各保健诊疗所外,每所综合性医院都设有一个预防保健中心,其职能与专职保健中心相同,并承担进一步地专科检查职能。

通过了解国外发达国家应急系统的理念、做法与思路,间接反映出我国公共卫生系统存在着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而且,对我们当前正在努力建设和完善的公共卫生体系有着一定的借鉴作用。

2 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完善和改革的重要启示
我国现行的公共卫生体系,虽然已经朝预防为主的方向改变,但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中国的公共卫生支出仍然处在非常低的水平。

1997~1998年低收入国家(人均年收入在1000~2200美元之间)的公共卫生支出占其财政支出的平均比例为1 26%,而中国只有0 62%[3]。

因此,政府在努力发展农村经济的同时,应加大对农村公共卫生事业的财政支持力度,使农村公共卫生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卫生资源调配能够得到足够的资金保证。

英国在150年前就有公共卫生法了,而我国除了已颁布实施的 传染病防治法 、 食品卫生法 等涉及公共卫生方面的一些法律以外,在2003年5月9日才出台了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 ,但是至今没有最高层次的 公共卫生法 。

这使得我国的公共卫生管理处于法制不健全阶段,特别是在我国许多农村地区,卫生管理工作者的公共卫生法律观念淡薄,管理不规范,甚至不少村干部的一般法律知识也相当缺乏。

提高农村干部对公共卫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应努力提高农村干部的思想认识水平、科学文化知识和工作管理能力,使他们认识到,农村的公共卫生管理工作是关系到农村经济发展和我们民族兴衰的重要大事,必须认真搞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各项工作,真正能够做到 预防为主 。

我国在公共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虽然已经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疾病控制和妇幼保健网络,但仍然存在不同地区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例如,农村的疾病控制与妇幼保健组织相对薄弱,仍没有独立的专业机构。

至于应急救治,虽然已经建立了一些以120为纽带的医疗急救站,但这些还远远不能应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尤其是需要时能迅速调动起来参与应急救治工作的网络与机制有待构建。

而且,在技术条件方面,我国很多卫生机构(特别是农村基层卫生机构)都还缺少基本的仪器设备,还有待于加快补充和完善。

公共卫生体系能否做到高效可持续的关键是我们能否建立一支精干的公共卫生专业队伍,而我国现有的公共卫生工作人员积极性普遍不高,因此,对于公共卫生应急人员的选拔、培训和继续教育要半军事化管理,以适应应急的需要[4]。

同时,应给予优惠待遇吸引优秀人才。

对在职公共卫生工作者要针对公共卫生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进行专项培训。

由于农村科技教育落后,对于疾病,不是科学合理地防治,而是求神拜佛、乱用偏方,又加上生活习惯受自然条件的局限和传统生活习惯的影响,造成了许多疾病因人为因素而产生不必要的产生或加重。

对此,我们应加大对农民健康教育的力度,这本就是政府必须提供的类似于义务教育的一项公共服务。

我们要充分利用一切公共传媒工具,更加广泛、深入地对农民进行卫生健康教育,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健康意识,坚决破除迷信并且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

同时,还要加强普法教育,使广大农民群众树立起法治观念,成为讲卫生、懂法律的新时代农民。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特点要求我们必须建立起应急指挥中心。

该中心具有决策领导、系统指挥、协调监控系统和执行运作系统等独特性和优越性,是处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最高权威和指挥决策机构。

同时,信息是处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时的关键所在。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早期发现、早期控制、应急以及善后工作都离不开信息的指引。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国际合作,寻求国际援助,与国际社会共享在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防和治疗方面的最新信息。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我国公共卫生体系的改革必须符合中国国情,既应充分体现全社会大公共卫生的概念和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又必须适应公共卫生事件全球性的特点,立足中国、放眼世界,借鉴国内外公共卫生应对体系的理论和实践,以国外的公共卫生系统为参照体系,建立和完善有中国特色,高效、快捷的公共卫生体系。

参考文献
[1]邵柏,黄佳礼,马赛.美英两国公共卫生突发事件预警
与应对[J].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2004,(12):27 [2]杨志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应对突发公共卫生危机
措施及卫生检疫网络建设概况[J].口岸卫生控制,
2005,(2):9
[3]吴承平.我国农村公共卫生管理的问题及政策建议
[J].中国行政管理,2003,(8):14~16
[4]方志林,方巍.面对SA RS反思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
[J].卫生经济研究,2004,(3):20~21
[5]K o plan Jp,Fleming Dw.Cur rent and future public
health challenges[J].JA M A,2000,284(13):1696
~1698
(收稿日期 2005 03 24)(责任编辑 蔡孝恒)
26
医学与社会 2005年7月第18卷第7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