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书省演变述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9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班35号靳潇飒

尚书省渊源之述评

内容摘要:尚书省作为魏晋至宋的中央最高政令机构和中央政府最高权力机构之一,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重要一环,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尚书制度最早出现于秦代,根源于汉代,成型于南北朝,在隋唐时期发展到鼎盛,至明代消亡。尚书制度发展为尚书省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中间既体现出了皇权和相权的矛盾,也反映了封建职官制度的日趋成熟与完备。

关键词:尚书台、尚书省、汉代、魏晋

一、尚书之得名

尚,主也;书者,文书也。其最早出现于秦王朝时期,据《通考》载:“秦时少府遣吏四人、在殿中主法书,故谓之尚书,尚犹主也。”1即秦时期在皇帝身边有四个主管文书的小吏为尚书,隶属于少府。

据此可见,尽管各家解说有所不同,但是尚书之所以称之为尚书,是有它的解说的。《太平御览》卷二一二总叙尚书条引韦昭《辩释名》曰:“尚上也,言最在上,总领之也;辩云,尚犹奉也,百官言事,当省案平处奉之,故曰尚书,尚食、尚方亦然。”2

而自秦代入两汉之后,尚书开始成为中央的机关之一,称尚书台,或简称尚书,或径称台,而清代学者赵翼在《陔馀丛考》卷二七省条中又称其为尚书省。由此可见,尚书这一机构在两汉时期便正式成为中央官制机构了。

二、两汉尚书台的演变

西汉建立之初, 基本上承袭了秦朝的职官制度, 仍设立“三公”、“九卿”掌管全国政务。此时的尚书同秦一样, 仍是主管奏章、传达诏命。但因其近在皇帝身边, 深得皇帝的信任, 他们所提的建议也容易被皇帝接受。故有“尚书百官之本, 国家枢机, 宜以通明公正处之”3。这说明当时统治阶级已意识到尚书一职的重要。至汉武帝时期,为强化皇帝个人的权力,压制以丞相为首的公卿大臣们的权力,而有意开始擢升原在宫中主管收发文书的尚书掌管机要。后由于政务和管理上的需要,又任用外戚为大司马,以领录尚书事的名义主管尚书事务,使得原来在秦1(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引自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4.

2(宋)李昉.太平御览,转引自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5

3(宋)徐天麟.西汉会要.卷30.职官,转引自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J】.唐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27)

代隶属于少府的尚书地位得以破格提高。与此同时,汉武帝又从朝官中选拔出一些有才能的人,以“加官”的名义进入宫中分管尚书事务,并在随从警卫的郎官之中选拔一些有才能的人,来管理尚书的具体事务。凡涉及军国的重要政务,往往让尚书先行参议、提出可行性建议,而公卿大臣则往往不能参与。在这种情况下,在宫中服务的中朝官和尚书工作人员分班值宿、随时听候皇帝召见,并呈送奏章或面奏等。由于主管尚书事务的往往是亲信外戚,而武帝又赋予了他们批阅奏章、提出初步处理意见的职权,尚书的地位便渐渐地引起人们的重视。

可见,从武帝开始,随着中央政治、经济势力的增强和一系列对外战争的胜利,皇权进一步地上升,尚书作为出纳奏章机构日益参与朝政、操持权柄。这些尚书的内廷办事人员权利日益增加,尚书也成为西汉“中朝”职官中最重要的一员。在武帝去世后,身为中朝官首领的大司马基本上都兼领录尚书事,从而成为实际权力操纵者。汉成帝建始四年,为了便于处理政务,把尚书由宦官改为士人,设仆射一人,下分四曹。曹者,众也,群也,即指设官分职后的官署或部门。尚书从此开始分曹治事,与丞相府诸曹对口分工,实际上掌握代表皇帝颁布诏令于公卿、承传批阅公卿奏章的权力。这便形成了中朝官和尚书组织与开府宰相并存的双轨辅政体制,尚书的地位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得到不断地提升。

东汉政权建立后, 光武帝刘秀鉴于西汉时期权臣当政, 外戚篡权以及地方重、尾大不掉的教训, 极力加强皇权, 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一方面削弱三公权力, 另一方面则扩大尚书台权力,设立尚书台,下分三公曹、常侍曹、民曹、客曹、二千石曹和中都官曹。从此尚书台的权力便更是大大增加,“选举诛赏,一由尚书。尚书见任,重于三公。”4在尚书处理政务时,开府宰相的权力基本上被尚书取代,开府辅政制与尚书辅政制并存,而在政令承传上,“当时事无巨细,皆是尚书行下三公,或不经由三公,径下九卿,”5可见尚书台的权力之大。

而据《后汉书·王允传》记载:“(初平)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守尚书令)允与(尚书仆射)士孙瑞、(尚书)杨瓒登台请霁。”6由此可考尚书台这一称呼的由来。王允、士孙瑞和杨瓒都是尚书官吏,他们所登的台当然是在尚书官署之内。正是因为这样,东汉尚书之所以称台,可能是因为尚书官署之内有台的建筑,

4范晔.后汉书·陈忠传,转引自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183

5(宋)黎靖德编,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卷112.论官,北京:中华书局,1986

6范晔.后汉书·王允传,转引自杨鸿年.汉魏制度丛考【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78

因建筑的特征,遂移为官署之名称。这便是尚书台之所以被称为台的原因,之后的御史台、谒者台之名台,可能也是这个原因。

总之,东汉时期,三公的权力已经为尚书台所取代。正如仲长统所说: “光武皇帝愠数世之失权, 忿强臣之窃命, 矫枉过直, 政不任下, 虽置三公, 事归台阁。自此以来, 三公之职, 备员而已”7。但当时尚书台仍隶属于三公之下九卿之一的少府;而尚书的品秩也不过千石,与万石的三公相差甚远;除此之外三公名义上还是宰相,因此政务的决定表面上还需经过三公,即《通考》所谓汉代尚书“未尝尽夺三公之权”8。而这种情况,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发生根本的变化。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尚书省的形成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述论稿》中论证了许多隋唐制度源于魏晋这一事实,而尚书省也不例外。可以说,作为隋唐三省之一的尚书省,便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形成的。

曹魏时期, 尚书台脱离少府而独立, 由过去名义上的中朝官一变而成为名副其实的外朝官, 并形成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尚书台设令、左右仆射及吏部、左民、客曹、五兵、度支五曹尚书, 谓之“八座”,掌握着国家的实际大权。曹魏尚书台, 实际上代替了两汉时期的丞相府, 成为中央最具实权的行政机构。

尚书令的权力日益扩大,使皇帝认为有加以牵制的必要,于是设中书监和中书令。而自中书令出现之后,宰相的权力便逐渐由尚书令转移给了中书令。因此可以说,中书省的出现, 是尚书台权力变化的转折点,是尚书权力开始下降的标志,尚书台再也不能总揽中枢政务了。此时尚书台名义上虽高于中书省, 但中书令、监实已代替了尚书令、仆射的地位。正如杜佑所说:“魏置中书省, 有监、令。遂掌机衡之任,而尚书之权渐减矣!”9

西晋承魏制, 尚书台设令、仆射, 诸曹虽有所增减, 但基本为吏部、三公、客曹、驾部、屯田、度支六曹。这时的中书省已完全取代了尚书台原有职权, 成为专典机密的机构。西晋时的尚书台已逐渐地变为专门执行机关。而至东晋时期, 尚书台、中书省俱因职权的加重而由皇帝近侍成为掌握国家军政大权的专门行政部门。

7范晔.后汉书·仲长统传,转引自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J】.唐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8(宋)马端临.文献通考,转引自王汉昌、林代昭.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略【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104

9杜佑.通典·职官典,转引自郝松枝.汉唐时期尚书省的演变【J】.唐史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