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名泉,你知道几个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西名泉,你知道几个?你到过几处?




晋 祠 三 泉?
从太原市南行40里,达到悬瓮山脚下,有一处山环水绕,古木参天的园林。这里的百余座殿、堂、楼、阁、古色古香,造形优美,还有那著名的周柏、隋槐,老枝纵横,至今生机勃勃,郁郁苍苍。这便是我国文物重点保护单位之一——晋祠
?
晋祠的山美,树美,建筑也很美。然而,最令人陶醉的要数那甘醇清凉的晋祠泉水。?

?
晋祠有三泉,即善利、圣母、难老三泉。这三股清泉为晋祠增添了小桥流水的情趣,曲径通幽的意境。信步园林,只见这里一泓深潭,那里一渠澈水。殿下有泉,桥下有河,亭中有井,路边有溪,石间涓流潺潺,如丝如缕;林中碧波闪闪,如锦如缎。无论多深的渠、潭、井、只要光线充足,游鱼、碎石、水草,沥沥可见。当年李白游晋祠,曾赞曰:“晋祠流水和碧玉,傲波龙鳞沙草绿。?

?
这么美的泉水是从哪里来的呢?叮叮咚咚,只闻佩环齐鸣,却找不到一处泉眼。相传,这是水母柳氏留于世间的。聪慧贤淑的柳氏嫁于古唐村(晋祠)为媳之后,遭婆母虐待,命她每日从远处挑水。某日柳氏路遇一位白衣大士,讨水给他骑的白马饮用,柳氏慨然允诺。饮马完比,白衣大士将手中两龙吐须的马鞭赠给她,并告诉她,只要将鞭子插入水瓮,需水时只要一提,便会水来瓮满。柳氏到家一试,果然十分灵验。三天过去,婆婆一次也没见媳妇去挑水,却见瓮里水满满的。仔细一看,瓮中还插着一条马鞭,于是抓鞭在手,欲打媳妇。谁知鞭刚被抽出瓮外,清水立即顺瓮口涌泻。大水冲走了婆婆,危及到全村人生命财产安全。柳氏见状,毅然用坐势盖瓮,坐压其上。大水压住了,村庄转危为安,柳氏却因此而献身。难老泉上水母楼的水母,就是依“柳氏坐瓮、饮马抽鞭”的传说塑造的。?

?
其实,晋祠泉水并非神鞭所抽出,它的形成时期,距今至少有二三百万年了。最早记载见于《山海经》:“悬瓮之山晋水出焉。”据《山川志》记载:“悬瓮山又名结绌山……山腹巨石如瓮形故名。宋仁宗时地震,巨石摧崩无复瓮形矣。”所谓山腹巨石如瓮形,不一定仅那块被地震摧崩了的石头;而是指那些由于地下水对碳酸钾的溶解作用而生成空穴的石灰岩溶洞。?

?

?
雷 鸣 寺 泉?
?
?
上世纪50年代,歌唱家郭兰英的一曲《汾河流水哗啦啦》,唱出了山西美丽的自然风光。如今,全省推动的兴水富民战略——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使三晋儿女心中的向往和追求即将变为现实。汾河是三晋儿女的母亲河,她的源头就是宁

武县东寨镇管涔山楼子山脚下的雷鸣寺泉。
?

?
雷鸣寺背靠楼子山,俯临汾河川,始建于明朝。雷鸣寺泉名也由此而来。这里千百年来被视为汾河正源,《山海经》记载:“管涔之山,汾水出焉。”《水经注》记载:“汾水出太原汾阳北管涔山。”雷鸣寺泉四周九座大山环抱,九个沟壑汇拢,俗称九龙口。泉水经雷鸣寺汾源阁一层水母殿下石缝中涌出,流入殿外水潭,过水潭,泻入鱼湖,再从九个龙口、六个鱼口喷出,汇成汾河。古人称雷鸣寺泉为汾源灵沼,用“山谷回响,声若雷鸣”、“水流潭涨,波襄转泛”,赞美雷鸣寺泉水。 ?
?
汾河全长694公里。其流域面积39471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涉及6个地级市的45个市、县、区。汾河流域范围是我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人口密集区、粮棉主产区、经济发达区,在全省经济社会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加强汾源水资源保护,确保雷鸣寺泉源泉水长流,事关“母亲河”生态生命健康,事关汾河流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设新型能源工业基地和山川秀美新山西的一个重要保障。雷鸣寺泉的保护工作,受到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特别是今年省委、省政府实施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治理修复与保护工程,有望逐步恢复“历史汾河”的原状,重现“汾河流水哗啦啦”的景象。?

?

?
龙 子 祠 泉?
?
龙子祠泉,是我省著名的历史名泉,其泉源位于临汾市西南13公里的平山脚下,出露面积0.12平方公里,由南池、北池、东池三个泉群组成,泉水清澈见底,流水淙淙,波光涟涟,水温17度,每升水矿物质含量在660.1~698.4毫克之间,1956—2000年系列平均出流量为5.19秒立方米,2007年出流量3.58秒立方米。?

?
《山海经》记载:“平山平水出于其上,潜于其下,是多美玉。”《山西历史地名录》称其水“源出平山,故名平水,一名平阳水,俗名龙寺水。”《临汾县志》记载:“平山在城西面二十里,亦姑射之支也,平水出焉。”元代毛麾的《康泽王庙碑记》中说:“其源乱泉如蜂房蚁穴,咸角沸于浅沙平麓之间,未数十步,忽已警湍怒涛,盈科涨溢南北,溉田亩百顷,动碾石 岂百余,东汇为湖,曰平湖。”清代诗人朱知鳌《游平水》称赞:“姑麓灵源胜,寒流喷薄雄。疏溪分玉濑,濑液出金龙。草色迷长砌,晴光映远空。祠悬青嶂曲,亭漾绿波中。”描绘了泉水五色斑斓,犹如彩龙飞旋的奇异景象。龙子祠泉周围家家泉水,户户垂杨,泉林相映,风景秀丽。清代诗人孔尚任也曾来此一游,题诗赞曰:远隔红尘世

外幽,宜人景物失乡愁。含烟店柳从容发,破冻山泉放肆流。古寺春寒项裁酒,重峦雪雾好登楼。风骨龙子何年去?这事闹从父老农。依泉建祠,龙子祠寺因此闻名天下。古代龙子祠寺有“三殿八景”的说法。三殿,指龙子祠寺的献殿、龙王殿、水母殿;八景,即得月楼、先春轩、看花庭、金鱼池、遇水桥、金龙池、仙姑泉和平水泉。这些名胜古迹吸引着古往今来的游人骚客。《金元河汾诸老诗选》中的《平水神词歌》称:“是时三月游人繁,男女杂沓箫鼓喧。”生动地记述了当时的盛况。?

?
龙子祠泉开发历史久远,引水灌溉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唐朝贞观年间,尉迟恭督令建成长三十华里的南横渠和北磨河干渠,以后历朝历代中又逐年扩大,泉源引水区的灌溉能力得到大大加强。光绪三年,北方大旱,赤地千里,草木皆枯,饿殍满地,尸横遍野,泉源灌溉区不仅受灾较轻,而且还援救了数以千计的外地灾民。从古及今,龙子祠泉共建成上官河、下官河、洪渠河、磨河、子母河等十六条渠水,俗有南八渠、北八渠之称。“北泽临汾千顷地,南润襄陵万亩田”,真实反映了龙子祠泉在历史长河中的重要作用。目前,龙子祠泉己成为临汾市工农业及城市生活的重要水源,担负着临汾市城市居民生活供水和临汾钢铁公司工业供水的重要任务,年用水量为2381万立方米;汾西灌区引用龙子祠泉灌溉面积达13.35万亩;非灌溉季节余水每年约817万立方米调入“七一”水库,使龙子祠泉开发利用程度不断提高。泉水利用量已由1993年的1968万立方米增加到2007年的7280万立方米。?

?

?
洪 山 泉?
?
洪山泉是晋中市著名的岩溶大泉,位于介休市城东南12公里处的洪山镇狐歧山麓,出露于太岳山北端西麓与太原盆地交汇处,泉水标高916米,高出太原盆地180米,呈泉群形式出现,由小池、七星泉、源神池、黑虎泉及槐柳泉等组成。泉水1955—1995年系列年平均流量1.25秒立方米,2007年泉水流量为0.185秒立方米。?

?
洪山泉是著名的历史名泉,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胜水出于狐岐山,东流入汾。”“胜水”是指洪山泉。洪山泉开发较早,据介休市志记载:“介休洪山泉水利,自古多有争讼,宋朝名相文彦博主持在上游建筑了三个石桥,将泉水分为东西中三条河,立了水规,止息了争讼,迄今为利”。泉源周围自古就是山青水绿,杨柳夹岸,梯田如画,似江南水乡。泉源南侧依山面水建有源神庙,宋、明两朝多次重建。明朝万历十六年将源神庙东移,和泉源置于一条中轴线上,与池潭交相辉映,日月倒嵌,十分壮观。源神庙建造规模宏

伟,被誉为“华宫”。现存山门、戏台、献殿、正殿及东西配殿和六角攒尖顶的钟鼓楼。?

?

?
水 神 堂 泉?
?
水神堂泉又称壶泉,出露于广灵县壶流河河漫滩及其支流,呈群泉形式出现,主要有城南的水神堂泉、百步坑泉、枕头泉,作疃乡的作疃泉、华山泉,莎泉村的莎泉,桃子村的一斗泉。其中以水神堂泉流量最大,泉水1956—2002年系列多年平均出流量为0.75秒立方米,目前出流量仅有0.34秒立方米。泉水属重碳酸钙镁型水,每升泉水矿物质含量300毫克,为低矿化优质岩溶泉水。?

?
依泉而建的水神堂又名沣水神祠,是我国古代建筑中的杰作、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广灵县城东南壶山岛,占地面积7600平方米,始建于北魏时期,几经重修扩建,现为明、清建筑风格。水神堂建筑总体呈八边形,以八边游廊相围,主要有过殿、圣母殿、观音殿、老君殿、文昌阁、钟鼓楼、长廊、山门等建筑,与楼阁式仿木结构的七层实心灵应砖塔浑为一体。水神堂圣母殿下的壶泉是泉水的主流,与壶山周围的群泉涌聚成环湖,湖水与水神堂环绕映衬,夏秋碧光潋滟,春冬雾气空蒙,被称作“小蓬莱”。水神堂周围古木参天,碧泉涌动,垂柳映湖,风景独特,也有“壶泉春柳”“沣水月夜”之称,被誉为“广灵八景”之首。 ?

?
水神堂群泉汇流成泉湖、百步湖、丰水湖,形成了纵贯全县东西的3万亩湿地。湿地内植物类型多样,有34科89属120余种;鸟类品种繁多,聚集着鸟类15目43科130种,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鹳、白尾海雕、大鸨、金雕,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大天鹅、猫头鹰等24种,省级重点保护动物苍鹭等11种,被誉为天然物种库,是我省极为宝贵的湿地资源。?

?

?
郭 庄 泉?
?
郭庄泉出露于霍州郭庄村的汾河河谷,涌水量为山西第四、临汾老大,多年平均流量8.17立方米每秒。泉域面积多达5600平方公里,横跨临汾、晋中、吕梁。生产名酒的杏花村汾酒厂都以郭庄泉为水源。郭庄泉有马刨泉、方四泉、东湾泉等大小泉眼60多个。泉水出露长度南北1.2公里,面积0.5平方公里。取泉水建成的“七一渠”自北向南横贯全市。郭庄泉滋养着千年中镇霍州,也以自己纤柔的身躯托举着悠悠万古、雄浑浩荡的汾河:汾河从灵石到什林40公里的补给,郭庄泉水占了近20%。明清时期,郭庄泉泉池宽阔,碧波荡漾,苇萍茂盛,鱼鹭栖息,野趣横生。相传唐王李世民经此,坐骑骤止,马刨沙瘀,饮泉水,昂奋蹄。从此,郭庄泉组之王——马刨泉,美名四方传。?

?

?
大 营 温 泉?
?
大营温泉,旅游经济园区,位于山西省原平市,温泉区

西枕北岳恒山,东倚滹沱河水,处于五台山、雁门关、芦芽山重要景区的中心位置和交汇地带。其地热面积达22平方公里,为罕见大面积热田,热水层厚度158米,底部最深处达500米,热矿补给高程大于2 000米,循环深度2 688米,出水口温度高达57度。大营温泉冷热水为连通体系,具有充足的补给源。?

?
大营温泉无色透明,富含偏硅酸、锶、氟、锂以及氡、溴、钼、锌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微量元素。被誉为矿泉之精的氡、锶元素含量居全国温泉之首。经检验,大营温泉微生物指标、污染指标均未超标,是理想的饮用矿泉水。所以,大营温泉无论洗浴、饮用,都可使人体健身爽,祛病防病。?

?

?
吴 王 温 泉?
?
吴王温泉,位于运城市临猗县城西40公里的吴王渡旅游景区,是依托和利用黄河景观、黄土沟壑地貌、历史文化、当地风俗民情等资源,开发建设的一处集休闲度假,游乐参与为一体的,具有明显地域特色的旅游风景区。景区西部古朴的黄土峰林地貌,是大自然鬼斧神工的自然奇观;在风景区北端黄河魂游览区你可以参观号称国内扬程最高、流量最大的抽黄一、二级工程。吴王温泉由七股泉水组成,日出水量73万立方米,水温常年保持在29℃—31℃,富含人体需要的硒、铜、锶等微量元素,经常洗浴可祛病健身延年益寿;其中尤以处女泉最奇,人入水不沉,泉涌沙动,如绸拂身,似“沙浪浴”;夏阳瀵出水量位于洽川七瀵之首。古时候曾被引到朝邑灌溉农田,如今已成为养殖热带罗非鱼、黑乌鲤、胡子鲶、白鲳等特种鱼养殖和出口创汇基地。?

?

?
寺 平 安 温 泉?
?
在盂县城北70公里的梁家寨乡寺平安村西滹沱河畔。水温高达63℃, 水中含有钙、镁等多种矿物质和铀、镭、氡等多种放射性元素, 对皮肤病、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多发性神经炎等疾病均有显著疗效。据 《永乐大典?太原志》 记载: “温泉水, 在县北一百二十里, 有三穴。旧经云: 北齐济南王有疾, 求药山中。有鹿毛已剥落, 来至泉所浴数日, 毛生甚美。王就泉而沐, 疾因而愈。” 1980年以后, 省政府在此建起山西省老干部盂县温泉疗养院。?

?
山西阳泉市盂县寺平安温泉是山西省历史较久的一个温泉,其水质独特、资源丰富、适应症广、疗效显著,是一个闻名海内外的医疗矿泉。它位于盂县北部,距县城北66公里处滹沱河畔的寺平安村。此处有一南北约400米、东西约200米、深约70米的温水层带,河流两岸有温水滩,古时建有浴疾亭。据《图经》云:“北齐济南王疾,求药山中,见有鹿毛已剥落,浴于泉,毛复生。王因就浴,疾旋已。”关于温泉

,当地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因此有“热河”、“神水”之说。?

?
传说八仙云游四海来到寺平安,众仙希望洗个热水澡,铁拐李道:“这有何难。”便击石取火,把宝葫芦放在火上稍稍一烤,葫芦里水立即热滔滔,他把水倒进山前的小河里,说也怪,河水照常流,而热水停滞不走,众仙乐了,纷纷宽衣解带准备洗浴,铁拐李忙道:“且慢,诸位虽为仙人总该男女有别,应分别洗浴。”遂议定,以日落为限,日落前男浴,日落后女浴,何仙姑只好晚上洗浴。这一习俗一直延续到七十年代。数年后,一个伏天的傍晚,阴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泻,山洪暴发,将八仙洗过澡的小河,冲成了大河,后人称为滹沱河。后来人们发现河道的沙滩上冬不积雪,热气腾腾,南来北往的人都来观看,人人称奇,认为这是一块“火龙地”,挥锹掘之,便窜出了滚烫的热水来,从此便有“热河”之说。温泉说也神奇,夏天被洪水淹没,洪水一退,扒开河滩,照样洗澡;冬天烫澡时感觉水凉了,在周围点把火甚至划根火柴,水立即就热了。迷信的人则称这是“神水”。?

?
寺平安温泉的水温常年保持在摄氏六十度左右,水质特异,内含有钠、钙、镁等矿物质和适量放射性元素铀、镭、氡,沐浴可治疗多种疾病,人称神泉。人体若饮用少量泉水能增强肝胃功能,促进新陈代谢,有利尿、催眠、强化白血球、降低血压等功效;如洗浴身体,可提高局部抗菌、杀菌能力,促进新组织再生。由于氡对人体有穿透能力,给神经系统以良性刺激,因而对皮肤病、关节炎、神经衰弱、肠胃病以及外伤性疾病均有良好疗效。?

?

?
?
水 磨 头 泉?
?
水磨头泉位于晋中市昔阳县水磨头村,山环水绕,峰秀洞奇,鹤飞鹳舞,山泉喷涌,村民开塘养鱼,辟田种稻,早被誉为世外桃源,太行渔乡。历史上因有飞濂 瀑布,得名“白水庄”,后因解放初期建起全县唯一的水磨,故而更名“水磨头村”。近几年,昔阳县提出建设特色旅游基地的目标,东冶头镇想方设法引资金,引项目,吸引了已成功开发榆次后沟的晋中八缚农业生态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来此投资。该旅游项目的开发以松溪河、黄沙岭山系为载体,以水磨头渔乡为中心,以山水治理为重点,以打造3公里松溪河漂流、10万平方米竹排水、冷泉虹鳟鱼场、七级神仙桃花洞、稻田、荷塘、钻珠垴揽胜、山村农家乐为亮点,把河域治理、荒山绿化、新农村建设、自然生态旅游有机链接,精心打造太行山里独树一帜的集山水风光、渔乡风情为一体的休闲、体验、探险、娱乐、度假旅游景区。?

?

?

娘 子 关 泉?
?
娘子关泉古称泽发水,一名毕发水,一名阜浆水,一名妒女泉,一名飞泉,一名水帘洞,今名娘子关泉。娘子关泉是我国北方最大的裂隙岩溶泉,它位于平定县娘子关镇,与素有“三晋门户”、“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的娘子关相邻,周围悬崖峭壁,奇峰突起,地势险要,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相传唐高祖李渊的三女儿平阳公主曾经领兵驻防于此,因其军队大部分为女兵,故称娘子关,泉水以关为名。泉水承自然雨水之利、岩溶地层之势,出露于娘子关一带,有水帘洞、五龙、苇泽条等11个泉群,32个泉眼组成,泉域面积4667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流量12.04立方米/秒组成。娘子关泉水与绵河汇合后入河北省为冶河。明代诗人王世贞赋诗娘子关泉“喷玉高从西极下,擘崖雄自巨灵来” 。?

?

?
蟒 河 泉?
?
蟒河泉位于晋城市阳城县南桑林乡蟒河自然风景区内,岩溶泉,为侵蚀下降泉。出露标高700米,流量200~1000升/秒。由东西两泉组成,相会于蟒河风景区的中心地带黄龙庙前。二泉以东泉为最,泉水清澈晶莹,蜿转于绿树青山之间。时而急水湍湍,瀑布高悬;时而碧水悠悠,倒映出蓝天白云,百态千姿。在蟒河风景区形成出水口、水帘洞、大瀑布三大景观。?

?

?
汤 头 温 泉?
?
在浑源县王庄堡乡。位于唐河谷地, 构造上处于恒山一雁门关隆起东北端与唐河断褶带复合部位。冲积层很薄, 下伏五台群片麻岩。热水沿燕山期火成岩脉构造裂隙溢出。出露面积小于0. 5平方公里。涌水量86. 4吨/日, 水温63℃, 热流量56. 8大卡/秒。?

?
汤头温泉位于山西省浑源县城45公里处的汤头村附近,居恒山南麓。温泉历史悠久。从魏史记载看出,早在1400年前汤头温泉就被用以治病。北魏道武帝、文成帝、孝文帝都曾“温汤疗病”、“驻温泉宫”、“幸代之温泉”。水温达63度,滚热的泉水,终年不息从沙石中冒出。?

?
汤头温泉历史悠久,有2100多年的历史。公元前86年此地即已建村,汉昭帝时封刘安国为温水侯,又因地处汤水源头,故名“汤头”。早在北魏时期,水文学家郦道元曾到此处勘察,其《水经注》就有“汤泉入沂”之说。清《沂州府志》诗赞“野馆空余芳草地,春风依旧见遗踪”,因此也有“野馆汤泉”之称,并列为“琅琊八景”之首。中国古代帝王和历史文化名人秦始皇、孔子、王羲之、诸葛亮、刘墉、王勃等多次在此观赏、游览、沐浴,并留有不少墨迹。民国《续修临沂县志》称,其地“有温泉二,一在村内,—在村外。旧为男女浴处。砌石为池,泉自石隙侧出,热如沸汤。在村内者,热至摄氏四十五度上下;在村外者,几至

五十六七度。浴者非入之惭,则不能忍受。色深碧,质多硫磺及盐,爬搔委顿之疾,浴之辄愈。远方多赍粮而至者,以清明节为尤多”。 英国《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也有记载。?

?

?
辛 安 泉?
?
巍巍发鸠山,蜿蜒于太岳中段。传说精卫填海中的西山、共工怒触的不周山,皆指此山。神山出灵水。哺育上党儿女,惠泽四方的浊漳河的上源就在此。而洁净如白玉的辛安泉就出露于潞城、平顺、黎城三县市交界地带的浊漳河河谷中,北距黎城、西距潞城、南距平顺约17-20公里,以泉群形式涌动于西自西流村、东至北耽车村约15公里的河床中,呈股流和散流状分布。辛安村以上的林滩、西流、王曲、南流等泉组,统称王曲泉群,以下的石会、安乐、东流、北耽车等泉组统称石会泉群。多年平均流量11.9秒立方米,2006年流量5.28秒立方米。?

?
辛安泉水是由其独特的地质结构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浊漳河从西向东穿越太行山,向华北平原东流,对太行山进行了强烈的向下切割、侵蚀作用,使西流至北耽车一带河谷成为区内最低泉口排泄区,加上泉口排泄区与上游补给区高差达300多米,上游的降水渗到地下,顺岩层倾斜向下游泉口区流动,至平顺北耽车受隔水岩体阻挡,溢流地表形成泉水。泉域总面积10950平方公里,包括长治市的12个县(市、区)和晋中市的榆社县。辛安泉是一个封闭的全排泄型岩溶大泉。其补给面积达到13500平方公里,在华北地区岩溶大泉中是最大的。?

?
历史上,有关辛安泉的记载可追溯至唐宋年间,距今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据考证,在上世纪1920年大旱以后,辛安村附近的泉点增多、流量增加,西流、南流、王曲、辛安、石会等大泉喷涌,形成多条泉水河流,潞城市西流至平顺县北耽车的十几公里的浊漳河河谷内,大大小小的泉眼难以计数。时至今日,依然是玉泉流畅,汇集奔腾,泄入漳河。清波荡漾,潺潺涟涟的辛安泉象时间一样不知疲倦,长流不息,赋予英雄的长治市、魅力的长治市特别而又不变的神采。?

?

?
古 堆 泉?
?
古堆泉又名鼓水泉、鼓堆泉,位于新绛县城西北的九原山麓冯古庄断裂带上,形成于公元前466年晋南发生的一次大地震。绛州历史上十景之一的“石鼓神泓”即指此泉。其周围有大小泉眼29个,其中龙王泉、琵琶泉、莲花全最大,照面泉、涌珠泉、洗脸盆泉、怪泉次之。诸泉汇流,经冯家村、三泉、李村、南北王村等村庄注入汾河。宋代文学家薛仲孺记载:“距州之北几一舍,有石堆如覆釜,人马践履,声若鼙鼓。。。。。。其下处泉,众流奔沸,古传神泓。”明朝乔宇游

鼓堆记略:泉发于鼓山,山高圆如鼓,则泉以形似而名。古堆泉清澈甘美,水温适宜,水质良好。宋代史学家司马光称其“水极清洁,洞鉴毛发,胜寒不冰,大旱不耗,淫雨不溢”。?

?

?
广 胜 寺 泉、霍 泉?
?
广胜寺下寺门外即是广胜寺泉,据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广胜寺泉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十丈不测其深,现由海场、分水亭、碑亭组成。海场为水源池塘,面积约80平方米,依山修筑,源头围护其中,秒流时四立方米,灌溉十余万亩粮田。池前有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南三北七,实测流量相近,这是历史上解决两县争水纠纷的遗迹。碑亭内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解放后成立专门机构,水源得到合理使用。?

?
我国古代十大名山“中镇”霍山万柏苍翠,灵秀佳胜,遗存有陶唐谷、鎏铃原、女娲陵等古迹;东汉修建的广胜寺,傍水依山,清净幽美,寺内有大雄宝殿、毗卢殿、飞虹塔等古建。霍泉,又称广胜寺泉,就出自霍山南麓、广胜寺飞虹塔下。泉水突涌如沸、碧绿清澈、四季长流。霍泉水质上品,每升水中矿物质含量500余毫克,为低矿化优质岩溶泉水。1956-1993年多年平均出流量为3.91秒立方米,2007年出流量为2.91秒立方米。 ?
?
霍泉是我省著名的历史大泉,其文化悠久。北魏郦道元的《水经注》记载:“霍水出自霍太山,积水成潭,数丈之深。”《大中华山西地理志》记曰:“霍泉涌地成潭,西南经赵城之南入汾。”唐朝“十大才子”——李瑞赋诗:“碧水映丹霞,溅溅度浅沙。暗通山下草,流出洞中花。素色和云落,喧声绕石斜。明朝更寻去,应道阮郎家。”歌颂霍泉优美的自然风景。唐朝以来,当地群众都把霍泉视为生命水源,分水灌溉的故事广为流传。利用泉水灌溉可追溯到公元627年唐朝贞观年间,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据《山西通志》记载:“洪赵争水,岁久,至二县不相婚嫁”。据碑志记载,洪洞、赵城两县在唐贞观元年开始分水,当时的分水是在河内垒起石头把水分开,年长日久,石头就发生移动。直到公元1725年清雍正三年,在平阳知府刘登庸的主持下,将霍泉水“三七”分开,赵城七分,洪洞三分,并修建了分水亭,亭下用铁柱分隔十孔,是当年洪洞、赵城两县分水的交界处,以后又修建了碑亭,碑文记载分水情况,碑阴刻分水图。现在分水亭已成为历史遗迹。?

?

?
兰 村 泉?
?
兰村泉,是我省著名的岩溶大泉,也是太原市居民生活的主要饮用水源。兰村泉是我省规模集中、产水量大的万吨级重点水源地,包括

兰村、枣沟、三给和西张—太钢四大水源地,它既承担太原市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又承担保障太原市工农业生产用水的重任。兰村泉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底蕴。唐代诗人李频的诗:“泉分石洞千条碧,人在玉壶六月寒。”道出了兰村泉清净冰冷和高洁珍贵的形质。兰村泉由冽石寒泉、大海子、小海子泉群组成。其中冽石寒泉最为有名,它北靠二龙山,东临窦大夫祠,为旧阳曲八景之一。前人记载说,当年的冽石寒泉,水量极大,汾河得冽石寒泉,势始波涌。泉口蓄水为潭,潭水清澈见底,古人赋联赞曰:“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泉北有小庙,刻有“灵泉”二字,相传是宋崇宁元年以瘦金体见长的宋徽宗赵佶御书。 ?

?
兰村泉是由大气降雨在泉域正北、北西、北东部山区裸露溶岩区入渗,向盆地汇集,受太原盆地边山大断层一侧第四系弱透水层阻挡,岩溶地下水溢流地表而形成,出露于太原市区上兰村汾河流入太原盆地的出口处,五十年代流量达4.01每秒立方米,泉域面积为2500平方公里,行政区域涵盖尖草坪区、阳曲县全境,杏花岭区大部分,迎泽区、古交市少部分地区。目前,泉域范围内建设有冶金、电力、煤炭、化工、机械、建材等30余家工业企业和多所大中专院校,以及傅山庙、窦大夫祠、汾河二库柳林河景区、悬泉寺、“崛围山红叶”、“土堂神柏”、“西山叠翠”等风景名胜。?

?

?
东 亢 温 泉?
?
位于临汾市贾德乡,基底为0.5平方公里的断块隆起,埋深65~80米,岩性为火成岩夹薄层砂页岩。隆起两侧有北东一南西向断裂。上覆第四系中上更新纪松散沉积。热水来自基岩裂隙构造中。涌水量6240吨/日。水温27℃。热流量758.4大卡/日。东亢温泉是山西省7处有天然露头点的温泉之一,水量每秒27升,水温27摄氏度。东亢矿泉水是偏硅酸、锶型水,是参加国家水源抽检并且合格的矿泉水水源。?

?

?
海 眼 寺 泉?
?
海眼寺泉,位于东乡圈马坪村西海眼寺内。由断层切割上升泉群组成,从尺余大口喷涌而出,故名海眼。泉群涌水量丰水年每小时1000立方米,平水年每小时828立方米。?

?
古志载:(海眼)寺西有水,从地罅出,初不过漂杵,继足以撼山。性清冽,又名清河。虽严冬经数里不冻,业水磨着实利赖之。罅,即缝隙,从缝隙出来的泉水,开始只能漂起一根棒槌,过一段竟然有撼山之势,可见水量之大,所以,有不少人从事水磨之业。可以想见当时是多么美好的一幅画面。虽然我们现在已无缘再见其撼山之壮观了,不过“虽严冬经数里不冻”的景象至今犹在。寒冬腊月,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太行山之巅的海眼寺泉源处雾气缭绕,沿河几里绿草如茵,村妇洗衣,儿童嬉戏,白雪绿草清水,恍若江南水乡。?

?

?
黄 崖 泉?
?
黄崖泉在长治市壶关县黄崖底村,岩溶泉,为侵蚀下降泉。流量120升/秒。黄崖底村位于位于太行山南腰,鹅屋乡境内,与河南辉县相连,全村由三沟六坡组成,面积约17平方公里,辖72个自然村,现有居民1600余人。黄崖底村因深藏于陡峻的太行峡谷之中,上距壶关鹅屋村海拔落差1000余米,下与辉县柿园村也有800余米,独特的地理位置造就这里雄峻险奇、峡长泉多,温和的气候环境也使不同物种在这里争相繁植、争奇斗艳。?

?

?
柳 林 泉?
?
柳林泉位于柳林镇东龙门会、寨东一带的三川河谷中,泉水海拔高度为801米,多年平均径流量1.23亿立方米,(流量3.19立方米/秒),泉域范围4400平方公里。泉口水温常年保持18-20度。每到隆冬季节,水面蒸汽袅袅、白雾缭绕,甚为壮观。它常年不息,源源不断地汇入三川河,形成了远近闻名的“四十里抖气河”,是山西省有名的一大奇观。?

?
柳林泉是柳林人民的生命之泉、生活之源。上世纪九十年代,柳林人民为了保护和利用这一神奇的泉水,在上青龙修建了柳林泉保护区,并在下游柳林县城沿河一带建起了美丽的“清河公园”,让柳林泉水涓涓湍湍,流过平坦的河床,汇集于公园下面的河道里。然后西出柳林,奔黄河而去。最值得让人驻脚观赏的是,冬天到来时,河面上形成的蒸汽白茫茫一片,飘飘绕绕;河道里水波不兴,清澈见底;鸣禽水鸟,翱翔水面;鸳鸯鱼鳖,浮沉上下;两岸林立楼房,倒影水中,形成一派山光水色。?

?

?
平 泉?
?
平泉村距清徐县城西北约3公里处,地处西边山坡上,相传村名就是因泉水自平地涌出而来。据《清徐县志》记载,清徐古称清源之名就取自清源水,而清源水的源头就在平泉村,清代以前的清源古城八景之一“平泉流碧”也在平泉村。?

?
在清徐县城关上固驿一南白一带。地热田位于西边山一带,为埋藏型奥陶系岩溶热水。东部岩溶埋藏浅 (150米), 西部深300米。热水的形成与西边山大断裂关系密切。现有 10个泉眼, 重要的有 4眼, 在上固驿、平泉、马峪乡西梁泉和高自乡东于村。总涌水量为43200吨/日, 水温23~25℃。?

?

?
坪 上 泉?
?
坪上泉出露于五台县南部约30公里的滹沱河、清水河汇合口上下游河谷中,坪上泉呈群泉形式出现,分甲子湾、水泉湾、段家庄、李家庄四个泉组。因泉水中出现“金丝鲤鱼”奇观,其“石窟遨鱼”是五台八景之首。?

?
“石窟遨鱼”是五台八景

之首,位于三区李家庄。李家庄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村子,清水河从村前流过,灌溉着千亩良田。村南高山脚下有一石窟,每年定期出鱼,成为名传遐迩的奇观。?

?
一奇鱼之所来。石窟内所出的鱼都是鲤鱼,而当地的鱼都是一般的草鲢鱼。这种鲤鱼从何而来,成为千古不解之迷。?

?
二奇出鱼规律。每年都是清明前后两三天刮大风时出鱼,平时的日子,只有淙淙清泉,绝无任何鱼的影子,此其一;其二,凡出的鱼,一律头朝里,尾朝外,好象欲要努力回游无奈被湍急的泉水冲的样子。?

?
三奇传奇色彩。据传说,早年间不仅出鱼,而且村人有婚丧时宴,只要去窟前祈祷,就可从里面飘出所用的盘碗,用后必须如数交还。有一家贪心,昧了几个盘子,从此再借不出。古时传下一例,出鱼时不论有几个人等鱼,不问穷富贵贱,所出的鱼个个有份。如有人贪占,就不再出鱼。有一年,一个贪心的人为了出更多的鱼,用炸药把原来的石窟炸大,从此,再没有出鱼。?

?

?
三 姑 泉?
?
三姑泉,出露于晋城市泽州县河西乡孔庄村东北5公里丹河河谷,洞径2.18米,最大出水量每秒7-8立方米,长年流水不断。距三姑泉不远大泉湖两岸的大姑窑、二姑洞,现在都已经干涸。由三姑泉等泉水形成的长7.5公里的大泉湖,水随山势,百转千回。在大泉湖荡舟,两岸绿树掩映,猕猴嬉戏其中,舟移景异,如在画中游。《水经注》对三姑泉的详细描述:“丹水以东南历西岩下,有大泉涌发,洪流巨输,渊深不测,单藻茭芹,竞川含绿,虽严辰肃月,无变萱萋。”清康熙年间,河南巡抚阎兴邦巡视丹河时兴致所至在石佛滩的石壁上刻诗留言曰:“沁之丹林,丹水所出,流经野王,溉田千百,今籍通漕,为民筹度,春开夏闭,络以竹石,涓涓不息,长我禾稷。” 二十世纪60年代,河南省在三姑泉下游三公里处的青天河村修建了 一座容量二千一百万立方的青天河水库,还修建了两座中型水电站,从此三姑泉便被水库的蓄水所淹没,泉水喷涌的奇观被掩藏到大泉湖水的深处。?

?

?
神 头 泉?
?
神头泉出露于雁门关外,距朔州市市区东10公里处的神头镇一带,出露区面积约5平方公里。泉水水质类型为重碳酸钙镁型,每升泉水矿物质含量小于0.4克,属于低矿化优质泉水,多年平均流量6.57秒立方米,2007年出流量4.59秒立方米。塞上本是高寒地区,冬天冰封雪飘,然而神头泉水温常年保持在12℃~16℃,海波粼粼,泉水清纯。神头泉流量一年中变化不大,年变幅在0.7秒立方米之内,是稳定型岩溶大泉。神头泉泉群由五花、河道、小泊三大泉组组

成,历史上,神头泉小泉无数,上至神西村,下至马邑城南的古寰州遗址,长十五里、宽半里的河滩中,有九弯十八盘,弯弯小泉喷泻翻涌,盘盘小溪轻缓流淌。 神头泉古称“漯水”,其历史久远,文化底蕴深厚。围绕神头泉流传着不少名人故事和美丽传说。三国名将张辽就出生在距神头泉5公里的朔城区大夫庄。有流传很广的神头海水的传说。相传,北魏孝文帝泛舟于雨后不溢,天旱不干的宁武天池,用金珠穿七条五色鱼放生,而在百里之外的神头海中却发现五色鱼,由此宁武天池与神头海相通的说法,代代流传。天池水向南流,归入汾河,向北流,地下潜流到洪涛山下涌出,海水清粼粼,长流不断。还有“尉迟恭擒海马”的由来、“桑干温泉”、“皇道泉”的传说、“神头三大王遗址”、“翠屏山的故事”等,这些美妙的传说故事赋予了神头泉神秘的色彩。神头泉的灵气又孕育了丰富的地缘文化。明清时期,神头泉所在的神头镇就是通往内蒙古、河北、太原等地的交通要道和水旱码头,政治、经济、文化十分发达。明万历年间《马邑县志》载有八景:洪涛雨霁、玉泉秋声、雁门耸秀、古寰落照、橹台远眺、龙池月夜、桑干冬暖、神坡古寺,也都与神头泉有关。因此,神头泉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和人文历史价值。?

?

?
神 溪 泉?
?
在浑源县神溪村。岩溶泉,为构造上升泉,出露标高1100米,流量400~800升/秒。?

?
从浑源县城沿同浑公路北行3.5公里,巍巍凤凰山脚下,可见一绿树掩映、碧水环绕的秀丽村庄,这就是神溪。神溪以凤凰山、神德湖、律吕神祠而闻名浑州。据《浑源州志》记载,人们称神溪为浑源最优美的地方。历史上有名的凤山书院,便修筑于此。?

?

?
石 峡 温 泉?
?
位于娄烦县境内峰岭山与石峡山之间的石峡沟之中,汾河水库北端。每当深秋、隆冬和初春季节,石峡沟水不冻结,上空雾气缭绕,靠近河畔的温泉周围,水草如茵,严冬不衰。冬季,汾河上下游的流水均结为坚硬的冰川,唯石峡沟上下三四里段,草绿水清,河岸蔬菜吐翠,两岸山峰倒映水中。石峡沟两岸奇山秀峰,怪石嶙峋多有洞穴,酷如长江三峡之秀美,是绝好的旅游胜地。?

?
石峡温泉位于水库上游的石峡沟中。峰岭、石峡两山山峰陡峭,怪石嶙峋,多有石洞。石峡山下原有石佛寺,至今遗址犹存。峡长约5里,最窄处不到百米,较阔处流水缠绕着一座酷似月牙儿的土山峁,人称月亮峁,汾河水自北向南经此脱缰而出,形成一个个大旋涡,旋涡周围有许多泉眼,即为石峡温泉。隆冬季节,水不结冰,温泉周围的河畔

水草如茵。清代诗人赵梦麟有描写石峡温泉诗一首:"重山对列如环堵,沸沸清泉漱江渚。隆冬不冻夜不寒,水面鸳鸯来往语。隔溪古寺插峰头,晓气晴岚带雨收。青苔两岸和烟柳,山自盘旋水自流。"1960年汾河水库建成后,石峡水位提高,温泉隐于水下,但旋涡周围冬季仍然不冻,有时气温偏低,也不过结一层薄冰。旭日初升或夕阳晚照时,石峡沟上空紫烟升腾,白雾弥漫。今天的石峡温泉丰姿不减当年,仍为娄烦胜景之一。?

?

?
拴 驴 泉?
?
拴驴泉在晋城市泽州县南30管理,附近有山有水,景色如画,森林覆盖率较高,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景区内,水上风光旖旎,堪与“三峡”、“漓江”媲美,鲤鱼山更是在全省独一无二。传说古代一位小燕王起兵造反失败后,带领他的残部从此经过,由于人困马乏,小燕王下令让部下就地宿营,到处找水。小燕王带领一支马队跑到了一个小山村,看到有一口水井,士兵们纷纷抢水喝,一会儿,井水已被喝下一大半,而马由于水面低而无法饮水。此时,小燕王一着急,就将井扳倒,让马饮用,后来人们称此村为“饮马道”村。另一驮运粮草的驴队从另一个方向跑到了一个小山村,发现有一处泉水可饮用,就把驴赶到村头的一棵在槐树下,命士兵用大缸盛水,抬到树下,让驴饮用,后来此村被百姓命名为“拴驴泉”村。?

?

?
双 头 泉?
?
双头泉,在晋城市陵川县双头泉村,岩溶泉,为侵蚀下降泉。出露标高850米,流量200升/秒。在双头泉村北的崖坡上,有一块壁毯似的溶岩石壁,颜色呈黄色,与周围的青石崖壁形成强烈的反差,形如挣破崖壁、奋然而出的龙头。该岩壁高7米多,长10米左右,上部微向前倾,上面布满斑斑点点水乳石,形似青蛙、猴子等种种小动物,生动活泼,充满灵气。在石壁中间有一条裂缝,一股清澈纯净的泉水缓缓流出,在其右侧又有一岩隙流淌着晶莹剔透的山泉。两股泉水从龙头形石壁汩汩而流,不时溅起翡翠般的水珠,而后汇聚一起流入坎下的水池中,此即是双头泉。?

?

?
太 子 滩 温 泉?
?
太子滩温泉位于临汾市曲沃县北2公里处太子滩旁。太子滩方圆万亩,地势平坦,为曲沃历史上著名的十景之一,名曰“神坡落雁”。相传两千七百年前,太子滩还是一个船只可行的大湖,其得名“太子滩”和晋献公的太子申生有关。申生年轻有为,深得文武大臣拥戴,却因救其贪玩落入湖水中的胞弟而溺水。传说当时王母娘娘在镜旁整容,看到申生投水救亲的情景。王母娘娘怜惜申生仁爱忠厚,不忍心其葬身鱼鳖之腹,就让滔滔湖水流进汾河。湖水放走后,这

里空出一片肥沃的盆地,人们也得以捞得申生尸体埋葬。为了纪念申生,当地百姓为他立庙祭祀,并把这块盆地叫做“太子滩”。 太子滩温泉井,出口水温高达46摄氏度,每小时出水303立方米,经国家相关部门检测,该水中含多种微量元素,是一种优质的医疗热矿水。水是活水,清澈见底,而且没有消毒水刺鼻的味道,泡澡、游泳两相宜。如今这股温泉吸引着远道的游客,将那个遥远的传说讲给越来越多的人。?

?

?
天 桥 泉?
?
“林遮峪的古迹扒楼沟的碳,窑洼乡的青石铁匠铺的泉”是流传在保德县的一段民谣。民谣中“铁匠铺的泉”即属天桥泉。《保德州志》中这样描绘此泉:“边方皆寒水也,至冬未有不凝为冰者。独此沟秋夏甘洌,冬春温暖,且沟口上下诸泉,皆涌珠喷玉,四时不改。止云飞流,未足以尽其景。”“试观石梯山下沟口一带二里许,诸泉骈出,其味甘温,其色清白。”《大中华山西地理志》中记载:温泉出石梯山,至峡口入河。东沟水出岔道村,至东关入河。西沟水出峰子岭,由下园村入河。保德古八景中的“转壑飞流”,有“三叠入河”之意。指石梯山侧水,曲折逶迤约三十里。转至峡口,缤纷乱坠。泉水曲复,充满神韵,引发了古人的诗情,赞美曰:“一湾流水活,飞雨溅青天。白练光如绽,琼珠碎复联。云回迷断屿,涧折散空烟。不意风尘日,还来洗玉泉。”河曲县“古十二景”中的“香山春泉”——香山寺泉、“白鹿雨泉”——白鹿泉村的挂泉,也都在今日天桥泉的泉域范围内。 天桥泉位于晋、陕、蒙三省区交界处的黄河天桥峡谷中,泉水多从河底潜入黄河,少数泉水涌出岸坡,曲道潆洄流入黄河。较大的泉有河曲县川河口到保德县铁匠铺一带的天桥泉、河曲县梁家碛一带的龙口泉等。泉水属重碳酸钙镁型水,每升泉水矿物质含量在300—450毫克之间,为低矿化优质岩溶泉水。天桥泉流量12秒立方米,龙口泉流量2.49秒立方米。在万家寨引黄水库建成蓄水后,抬升的黄河水入渗补给天桥泉,使泉水总流量达16秒立方米以上。?

?

?
夏 县 温 泉?
?
夏县温泉,位于运城市夏县城东2.5公里的春燕山脚下,林木掩映,山清水秀,是理想的疗养地。疗养院现有温泉井三眼,热源丰富,水温分别为42度、48度、45度。为不同季节供水带来方便。水中含有硫化物、硫酸盐、氯化物、氟化物等矿物质,氧、镁、钙、钾、氨、氟、硫酸银等13种化学元素,属高温弱碱性氯化钠温泉,水温达48℃。主要治疗各种皮肤病、慢性风湿性关节炎、骨质增生、脑动脉硬化、高血压、慢性胃炎、神经衰弱等疾病。院内

设有皮肤科、骨科、内科、理疗科和门诊,配病床500多张,大小水疗浴池89个,另有专人管护。疗理方法采用水疗、理疗、体疗、药疗等中西医相结合的办法。无论炎夏酷暑,还是严冬朔月,不论是春意阑珊,还是秋风萧瑟,在此沐浴一番,能使你顿觉心清气爽,通体腻滑。疗养院与有关部门研制出各种药物,增设理疗、按摩、牵引等配合治疗。?

?

?
延 河 泉?
?
延河泉发源于阳城县东冶马山脚下,故称百眼泉,在九女仙湖的上游大约五公里处,清同治十三年的《阳城县志》中记载此泉“温泉百眼争出,亿万明珠喷散,水面严冬草藻,茭芹竞川含绿。”清乾隆和嘉庆年间当地人民树立两块石碑,赞美其“旱燥不竭,严寒不冰”、并对长流不止、弃而不用的泉水而感到惋惜:“天地不生无用之物,人岂可以有用而置诸无用之地哉?”?

?
延河泉清洌的泉水一年四季流淌不断,咕嘟咕嘟冒着水泡,不仅是个天然的景色,还是一处不可多得的水资源。泉水自山脚下一石洞喷涌而出,清澈见底,冬暖夏凉两岸野花烂漫,沙滩石隙间百泉争流,似亿万明珠喷洒水面。延河泉不仅水源足,流量大,而且稳定,水质好,硬度低,适合于日常饮用和深加工,水利部专家经过多年考察,将其定为阳城电厂的水资源供应地。?

?

?
饮 马 泉?
?
位于吉县新华街中段,昔日孔庙街下石基有甘冽醴泉,相传唐尉迟敬德饮马于此,故名饮马泉,又叫蒙泉,以饮水勿忘夫子教诲而得名,含启蒙之意。每当溽暑,掬而饮之,冷沁心脾。顿觉燥热尽消,凉爽异常。泉东南石阶下另有一泉,自石孔而泻,淙淙有声,俨然飞瀑。饮马泉源头始自吉县县城西北方向海拔1509.1米的高祖山中,由一米左右长的明流转入暗流后自县城流出,全长15公里左右。曾有人自源头处放入一把麦秸后,麦秸会在县城出口连同泉水一起流出。?

?

?
城 头 会 泉?
?
灵丘县战国时为赵邑,西汉设为灵丘县,因赵武灵王葬于此地,所以其名由此得来。灵丘县人杰地灵,历史悠久,名胜古迹较多,有赵武灵王墓、曲回寺唐代石佛冢群、北魏觉山寺、北魏古栈道遗址、明代古长城等。平型关战役遗址、驿马岭战斗遗址、白求恩医院旧址等革命圣地也坐落于境内。著名的自然风景有太白巍山天然牧场、甸子梁草原、桃花溶洞、龙堂会瀑布、十里唐河峡谷等。城头会泉就出露在十里唐河峡谷中,形成了风景优美的桃花溶洞和龙堂会瀑布。?

?
城头会泉以群泉形式出现,有桃花泉、高庄泉、南北水芦泉、新庄泉、大沙湖泉和南庄泉。泉水出露高程910—940米,泉水属重碳酸钙

镁型水,每升泉水矿物质含量在278—450毫克之间,为低矿化优质岩溶泉水。2007年泉水流量为2.45秒立方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