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的民族形式——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可以从多个角度来进行描述,例如建筑风格、设计理念、造型特点等等。
其中,梁思成是中国建筑领域的重要人物,他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推动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所以,在讨论中国建筑的特征时,可以从梁思成的观点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是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梁思成认为,中国传统建筑在设计上具有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存的特点。
传统建筑的庭院设计、建筑布局、窗户设计等都考虑到了周围的山水和气候等自然因素,以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注重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得中国建筑在造型上呈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特色。
其次,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使用传统的建筑材料。
在梁思成看来,传统建筑的材料大都采用天然材料,如木材、石材、土等,而且这些材料都是在当地取得的。
这样一来,不仅保留了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特点,同时也具备了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此外,梁思成还提到了中国建筑的“藏式建筑风格”。
传统的藏式建筑风格被广泛应用于西南地区,其特点是大量使用木材、石材和土壤等当地材料,同时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
这种建筑风格在整体形态上体现出雄奇壮丽的特点,并具备很高的抗震能力。
此外,梁思成还关注到了传统建筑的“通透性”。
传统中国建筑的设计模式中,灵活使用了许多可以展开、封闭和连接的构件。
这种设计理念不仅使得建筑具备了更强的适应性和可塑性,更重要的是,在室内和室外之间形成了一个流动的过渡空间,使得建筑内外形成无缝连接,增加了使用者的舒适感。
除了以上几点,梁思成还涉及到了许多其他的中国建筑特征,如建筑与宗教信仰的关系、传统建筑的尺度与比例问题、建筑装饰的设计理念等等。
这些特征都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性和丰富性。
综上所述,中国建筑的特征具有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使用传统材料、藏式建筑风格、通透性等等特点。
梁思成作为中国建筑领域的重要人物,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推动起到了重要作用,他的观点和理念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建筑的特征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弘扬中华文化寻找和打造中国建筑的精神家园_缅怀梁思成的建筑思想

城市建筑是精神家园的载体, 其本身也是历史和文化的反映。 当 代的中国城市,在具有五千年文明 历史的中华大地上,应该拥有什么 样的风格和建筑,才能成为中国房 地产的精神家园,成为市民可以寄 托情怀的居所? 中国当代的著名建 筑大师、中科院院士梁思成先生以 其深厚、渊博的建筑理论和丰富卓 绝的实践,为我们民族和国家描 绘 了房地产精神家园的面貌,至今 仍值得市政、学术界、业界和开发 商们很好地总结、学习、借鉴和 继 承。
该原理是针对提出来的— ——
现在欧美的大都市多为庞大 的整体,工商业中心的附近大多 成了“贫民区”。 较为富有的人多避 居郊 外 , 许 多 工 人 亦 因 在 工 作 地 附 近找不到住处,所以都每日以两 小时的时间耗费在火车、电车或汽 车上,致使早午晚上班下班时间, 车辆流通造成惊人的拥挤现象,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形式 呢? 《建议》指出:
建筑本身的形体必须是适合 于现时代有发展性的工作需要的 布置;必须忠实地依据现代经济的 材料和技术;必须能同时利用本土 材料,表现民族传统特征及现时代 精神的创造;不是盲目地模仿古制 或外国形式。
…… 我们就可以创造我们的新的、 时代的、民族的形式,而不是盲目 地做“宫殿式”或“外国式”的形式 主义的建筑。 我们不惟可以如此 做,而且绝对应当如此做,而且自 信可以创造出这个新形体。 这种新形体后被概况为“中而 新”,即用“具有现代的中国特色 ” 来要求我们的建筑创作。梁思成还 对建筑形式提出了“民族的、科学 的、大众化”的要求,即“有民族的 历史、艺术、技术的传统,用合理
2007 年 6 月 11 日,全球 23 个 国 家 和 地 区 的 1000 多 位 市 长 、 规 划师、建筑师、文化学者、历史学家 发表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也提 出:城市是市民的居所,也是市民 的精神家园。 城市规划、建设必须 特别重视城市文化建设,城市的形 态和布局要认真吸取地域文化和 传统文化的营养;城市的风貌和特 色要充分反映城市文化的精神内 涵,城市的建筑和设施要努力满足 普通市民精神文化和物质的基本 需求。 要强化城市的个性特色。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奠基人之一,对中国建筑的研究和推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通过深入研究传统建筑,试图找到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在现代建筑中加以运用。
本文将从梁思成的角度来探讨中国建筑的特征。
一、建筑与环境的和谐中国建筑的特征之一就是与环境的和谐。
梁思成从传统建筑中汲取灵感,提倡将建筑与自然融为一体,追求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
传统中国建筑中的庭院、园林等元素都是为了让人与自然产生更密切的联系。
梁思成对此深有体会,他在设计北京人民大会堂时,保留了大片的绿地和水体,使得建筑与周围的环境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和谐而美丽的画卷。
二、注重人文精神中国建筑的另一个特点是注重人文精神。
梁思成认为建筑是为人而建的,应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
他认为建筑应该是文化的载体,通过建筑来表达人们的思想、信仰和价值观。
比如,他在设计广州农学院时,充分考虑了当地的地域文化,融入了建筑中,使得建筑与文化相互呼应,给人一种宜居和舒适感。
三、注重传统与现代的结合梁思成提倡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他认为传统建筑的价值不应被抛弃,而是应该与现代建筑相融合,发挥出新的价值。
他对传统建筑的尊重并不意味着要简单地复制传统建筑的形式,而是要从中吸取其精髓,并运用到现代建筑中。
他的设计充满了创新,例如,在北京大学设计的“百瑞斋”,既保留了传统建筑的风格元素,又采用了现代建筑的工艺和材料,使得建筑既有传统的庄重感,又有现代的时尚感。
四、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梁思成注重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是为人们提供便利和舒适的空间,而不是空洞的艺术品。
他在设计上注重细节,力求使每一个建筑都能满足使用者的需求。
例如,他在设计上海市图书馆时,考虑到读者的阅读需求,特地设计了采光良好的阅览室和舒适的休息区,为读者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
综上所述,梁思成对于中国建筑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通过研究传统建筑,追求建筑与环境的和谐,注重建筑的人文精神,倡导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以及强调建筑的功能性和实用性,为中国建筑界树立了榜样。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2023年5月22日星期一
“传统中国 社会的崩溃乃是西方力量冲击的结果, 而西方的这种侵略,干扰并毁灭了中国人对中国思想 自足性的信心”。
——J.R.Levension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 例如:最早的一座“中国式”教会学校建筑——圣约2)大约从20世纪10年代末开始,教会大学建筑转向后 期“中国式”。
• 主要关注屋身与屋顶的整合,从以南方民间样式为摹本转
变以北方官式样式为摹本,整体形象走向宫殿式的仿古追
求。例如:1919年南京金陵大学北大楼、1921~1925年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文化策略——获取中国民众的认同,达到相互沟 通,得到中国人对西方宗教、文化的认同。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一、近代“中国式建筑”
两个阶段:
• (1)屋身保持西式建筑的多体量组合,顶部糅入以南方 样式为摹本的中国屋顶形象。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涉及行政建筑、会堂建筑、文化教育建筑、 纪念性建筑以致某些银行建筑、体育建筑、商 业建筑登许多类型,绝大部分出现在1927~ 1937年10年间,成为当时触目的传统复兴建筑 的设计高潮。
学习改变命运,知 识创造未来
中国近现代三次复古建筑思潮比较
•二、第一次复古思潮
•——20世纪30年代 中国固有式建筑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

中国建筑大师梁思成梁思成(1901-1972)我国近代建筑史上的一代宗师著名的建筑学家建筑史学家建筑教育家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胜利后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解放后一些建筑组织的倡导者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1901.4.20 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1915-1923 北京清华学校学习1924-1927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1927-1928 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肆业1928-1931 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1931-1946 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1944-1945 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1947 美国耶鲁大学兼任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1948 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1946-1972 清华大学建筑系主任1972.1.9 逝世于北京梁思成教授1901年4月20日于日本,19l5年~1923年就学于北京清华学校,1924年赴美留学入康乃尔大学,不久转学人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1927年获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硕士,1927、1928年在哈佛大学美术研究院学习。
1928年回国,到沈阳东北大学创办了建筑系,并任教授兼系主任直到1931年。
1931~1946年担任中国营造学社研究员、法式部主任。
l94l年还担任前中央研究院研究员。
1946年为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担任教授兼系主任到1972年。
在这期间,还曾于1946年ll月、1947年6月,应美国耶鲁大学之聘为访问教授。
l947年1月~1947年6月,作为中国代表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顾问。
1948年获得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荣誉博士学位。
解放后,于1952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当选为第一、二、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三届人大常务委员会委员,政协常务委员会委员,及民盟中央常委等职。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中国建筑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具有独特的特征。
其中,梁思成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建筑的发展与传承做出了杰出贡献。
梁思成在其所著的《中国建筑史》一书中,总结了中国建筑的特征,并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与分析。
1.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中国建筑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具有浓厚的中国味道。
中国建筑注重自然环境与人文关怀的结合,体现了中国人传统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
比如中国传统建筑追求“天人合一”的理念,建筑要与自然和谐共生,不仅体现在建筑的形式上,也呈现在建筑的朝向、格局以及材料的选择上。
2.强调气势与坚固:中国建筑注重建筑的外在气势和内在坚固。
在建筑的规模和比例上,中国建筑强调巨大的气势,追求宏伟壮观的外观和规模感。
另外,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坚固稳固,延续了建筑质朴耐用的传统。
梁思成曾指出,“中国古代建筑是以石垒砌的”,这种依靠石材的坚固结构使得中国建筑得以保存至今。
3.博采众长与创新发展:中国建筑具有博采众长的特点,吸取了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的建筑风格与技术,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国建筑风格。
在中国建筑的发展历程中,各个朝代都有自己的建筑特色,这些特色在相互融合与传承中孕育出了新的建筑风格。
梁思成在他的研究中也指出,中国建筑不仅要追求古代建筑的传承,还要思考建造更适合现代生活的建筑形式与空间。
4.注重人文关怀:中国建筑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共生。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建筑与人文环境的关系,重视人们的舒适与福祉。
在建筑的布局和构造上,中国建筑常常将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关怀融入其中,通过园林与景观的构建,打造舒适、美观的居所。
总的来说,中国建筑具有独特的特征,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智慧的结晶。
梁思成通过他的研究和实践,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传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思想和理念为中国建筑界的繁荣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
我们应该珍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的精髓,将中国建筑的特征和价值传递给后代。
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的风格及手法

梁思成建筑设计作品的风格及手法1. 梁思成与中国建筑的缘分梁思成,这位在建筑界可以说是响当当的人物,真是个传奇!他出生于1893年,那可是个风起云涌的时代,正是中国现代化的开端。
大家都知道,梁思成不仅是个建筑师,还是个建筑历史学家和教育家,简直是多才多艺,像个万金油一样,哪儿都能派上用场。
他一生致力于把传统与现代结合,尤其是在中国传统建筑领域,哇,简直是个开拓者。
想想看,他在西方留学时,眼睛里装的可都是世界的精彩,但他心中那份对祖国文化的执着,真让人感动。
1.1 传统与现代的交融说到梁思成的建筑风格,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可谓是他的一大特色。
试想一下,他的设计中常常能看到那些经典的传统元素,比如飞檐翘角、木结构等,仿佛把那些老祖宗的智慧都请了回来。
但梁思成可不是死守老规矩,他总能巧妙地把这些传统元素融入现代的建筑理念中。
比如,他在设计北平的国立博物院时,虽然使用了许多传统的元素,但却展现出一种简洁大方的现代感,简直是耳目一新,令人拍手叫好。
1.2 细节与人文的关注别小看那些细节,梁思成可是非常讲究的。
他在建筑设计中,总能在小处见大,常常在细节上做足文章。
比如,他设计的每一个窗户、每一根柱子,都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他认为建筑不仅仅是个房子,更是承载了人们生活的空间,是人文情怀的体现。
他甚至会考虑到光线、通风和人与建筑的互动,让使用者在这里不仅仅是生活,而是享受生活。
这种对人文的关注,让他的建筑充满了温度,就像是在说:“嘿,这里是你家的感觉!”2. 梁思成的建筑手法说到手法,梁思成真的是个老手。
他善于用简单的线条和几何形状来构造建筑,这让他的作品看起来既稳重又不失灵动。
他特别喜欢采用对称的布局,这种设计方式在中国传统建筑中尤为常见,既能体现美感,又有利于空间的合理利用,真是一举两得。
2.1 材料的运用在材料的选择上,梁思成也是有一套的。
他常常选择那些能与环境和谐共处的材料,比如木材、砖石等。
这样的选择,不仅是出于对传统的敬畏,也反映了他对自然的热爱。
浅析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影响及当代中国寺庙建筑的创新与发展

摘要:梁思成先生的学术实践研究对我国的建筑史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梁思成的建筑教育理念前后有何变化?梁思成为什么加入自己一度拒绝的中国营造学社呢?现代的施工技术和新型的建筑材料能否用于古建筑的修缮工程?当代的中国寺庙建筑有没有创新与发展?围绕着这几个问题,本文结合梁思成当时的时代背景对梁思成在建筑方面的影响和他主要的设计思想进行分析。
梁思成为什么要保护中国古建筑?中国的金石书画历朝历代收到大家的重视,唯独建筑出自工匠手中得不到重视。中国古建筑在记录历史和民族精方面有重要的意义,从艺术史的角度对中国建筑的新认识。大多数的古建筑在人迹罕至的偏远地区,同时对古建筑的记载也寥寥无几,这就加大了对古建筑保护的难度。梁思成先生认为对于古建筑的修复,必须在尊重历史和保持建筑物原模样的前提之下来进行修复。在曲阜孔庙的修复中,梁思成建议可以将现有的力学知识和新材料的认识用来补救建筑在结构上的不足,在外观上,维持孔庙原有的外形,在结构上,可以按照现代的机构工程方法进行修正,弥补古代施工技术和建筑材料上的缺点。
梁思成先生的设计思想与理论著作,代表了我国第一代建筑师对传统和现代结合的探索,他的建筑思想随着中西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不断得到验证,他的设计思想和理论著作在现代的仍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梁思成著.林洙编.大拙之美梁思成最美的文字建筑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11
[2]梁思成著.林洙编.古拙梁思成笔下的古建筑之美中国青年出版社.2016.1
[3]梁思成著.梁思成谈建筑当代世界出版社2006.9
作者简介:上官亚莉(1994.12.23-);女;汉;河南省三门峡市渑池县;研究生,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关键词:梁思成;古建筑;建筑设计思想;民族形式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梁思成(1901年-1972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的先驱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建筑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做出了巨大贡献,开创了中国建筑学的新领域。
梁思成从小就对中国传统建筑充满了兴趣,他在父亲梁启超的影响下,开始了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
他在1923年到1928年期间,曾经游历了大部分中国的名胜古迹,并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和记录。
梁思成通过对大量的实地考察和文献研究,总结出了中国建筑的特征。
他认为,中国建筑的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二、注重与人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强调人与建筑物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建筑与人的身心健康的关系。
例如,建筑物的布局和材料的选择常常考虑到空气流通、采光和隔音等方面,以提供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三、讲究木构造和工艺。
中国传统建筑大量使用木材作为结构材料,注重木构造的精细和工艺的独特。
例如,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常常采用斗拱结构,这种结构不仅能够分散重力,还能够增加建筑物的稳定性。
四、注重装饰和细节。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对建筑物的装饰和细节的精雕细琢。
例如,建筑物的门窗、梁柱和墙壁上常常会雕刻各种花纹和图案,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和艺术价值。
梁思成的研究不仅在理论上对中国建筑进行了系统概括,也在实践中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在1949年后,曾经领导了一系列对中国古建筑的保护和修复工作,如北京故宫的修复、南京夫子庙的保护等。
梁思成的研究和贡献开创了中国现代建筑学的新领域,对中国传统建筑的保护和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他的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使他成为了中国建筑学界的权威和楷模。
总而言之,中国建筑的特征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主题,涉及到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方面。
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特征的研究和贡献使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之处,他的工作也为我们保护和传承中国传统建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梁思成,中国著名建筑师、城市规划师,被誉为中国现代建筑的奠基人之一、他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传承,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
梁思成的设计理念和建筑作品,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特征。
首先,梁思成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
他深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特别是明清时期的建筑,认为传统建筑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智慧。
他提倡在现代建筑中融入传统元素,使建筑具有传统文化的氛围和韵味。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传统的屋顶、瓦片、斗拱等元素的运用,使建筑与周围环境和谐统一其次,梁思成注重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他强调建筑应该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
他的设计中常常运用自然材料,如木、石等,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他也注重建筑的布局和朝向,使建筑能够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光线和通风,创造舒适的生活环境。
此外,梁思成还注重人文关怀。
他认为建筑是为人服务的,应该满足人们的需求和期望。
他的设计中注重功能性和实用性,追求人们的舒适和便利。
他关注建筑的细节和人们的生活习惯,设计出符合人们需求的建筑空间。
他的作品中常常可以看到人性化的设计,如合理的空间布局、通风采光、景观营造等。
最后,梁思成注重建筑的历史和时代性。
他认为建筑应该有历史厚重感和时代特征,承载着社会的记忆和文化的传承。
他的设计中常常运用历史的建筑形式和风格,通过现代的技术和材料进行创新。
他倡导以中国传统建筑为基础,融入现代化的建筑理念和技术,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和现代气息的建筑作品。
总之,梁思成对中国建筑的特征有着深刻的理解和独特的见解。
他注重传统文化的融入、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人文关怀以及建筑的历史和时代性。
他的设计作品充分展现了中国建筑的独特魅力和气质。
梁思成的理念和作品对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对后世的建筑师和规划师有着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建筑近代建筑大师的设计艺术

梁思成建筑近代建筑大师的设计艺术梁思成是中国近代建筑领域的重要人物,被誉为中国建筑的鼻祖之一。
他以其独特的设计艺术和对传统中国建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而闻名。
本文将重点探讨梁思成在建筑设计方面的艺术表现。
梁思成生于1901年,父亲是著名学者梁启超,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深厚的学术熏陶。
他早年留学英国,并在那里学习了建筑设计和城市规划的先进理念。
回国后,梁思成投身于中国现代建筑事业的推动和发展,并与妻子林徽因一同致力于改造传统建筑和发掘中国建筑的独特之处。
梁思成的设计艺术深受传统中国建筑的影响。
他深入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构造和空间感,深刻理解传统建筑的哲学和审美观念。
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对传统建筑元素的灵活运用和创新,以及对中国文化和历史的尊重与传承。
梁思成的设计注重和谐统一。
他讲究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协调,注重空间的流畅和通透。
他认为建筑应该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互融合,与人的生活方式相契合。
他的设计作品体现了这种理念,以其简洁而又富有韵律感的线条和流线形状而著称。
梁思成的作品还表现出对功能性和实用性的关注。
他强调建筑的实际使用价值,并追求建筑与功能需求的紧密结合。
他注重建筑内部空间的布局和功能划分,使建筑物能够满足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
此外,梁思成的设计手法也十分独特。
他大胆运用了现代主义的表现手法,如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和玻璃幕墙等先进技术。
他的作品在保持传统建筑美学的基础上,注入了现代建筑的理念和范式,展现出了他对建筑演进的独到见解。
梁思成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于建筑设计领域。
他对中国建筑教育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主张以传承和创新为基础的教育理念,倡导培养具备专业素养和扎实学识的建筑师,为中国的建筑事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
总结起来,梁思成是一位建筑设计大师,他以独特的设计艺术和对传统中国建筑的发掘与传承而闻名。
他的作品融合了传统建筑的精髓和现代建筑的理念,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他的设计注重和谐统一、功能实用,并运用现代主义手法进行创新。
梁思成资料

梁思成_百度百科百度首页|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MP3图片视频百科文库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红楼梦欧冠梁思成百科名片梁思成梁思成,男,广东省新会人,是中国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教育家。
毕生从事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建筑教育事业。
系统地调查、整理、研究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和理论,是这一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者。
曾参加人民英雄纪念碑等设计,是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是新中国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
中文名:梁思成国籍:中国民族:汉族出生地:日本东京出生日期:1901年4月20逝世日期:1972年1月9日职业:建筑教育家,建筑学家毕业院校: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主要成就:建筑教育、建筑研究、建筑艺术目录个人履历人物生平出身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各种职位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建筑研究调查研究古建筑著书建筑教育身体力行学风严谨人格典范遭受迫害建筑理论主要论著保护奈良家庭生活个人履历人物生平出身参加中国营造学社各种职位参加各项建设工作建筑研究调查研究古建筑著书建筑教育身体力行学风严谨人格典范遭受迫害建筑理论主要论著保护奈良家庭生活展开编辑本段个人履历梁思成1901年4月20日出生于日本东京,原籍为广东省新会县(今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
梁启超之子。
1915—1923年北京清华学校学习。
1924—1927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宾夕法尼亚大学研究院先后获学士、硕士学位。
1927—1928年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肄业。
1928年初,梁思成与林徽因[1]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接着到欧洲考察半年才回国任职。
1928—1931年沈阳东北大学建筑系主任、教授。
1931—1946年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通讯研究员及兼任研究员。
1944 —1945年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
1946—1947年美国耶鲁大学聘问教授,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美国普林斯顿大学赠授文学博士。
中国建筑史 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梁思成中国建筑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原始社会,经历了几千年的演变和发展。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杰出的建筑师和学者,其中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最令人瞩目的人物之一。
梁思成,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建筑史学家,他出生于1901年,是中国现代建筑学派的奠基人之一。
梁思成从小就对古代建筑和中国传统文化充满了浓厚的兴趣,他的父亲梁启超是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改革家,这也对他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最早接触到的是西方建筑的教育和理论,他曾先后留学于美国和英国,深入研究了欧美的建筑和城市规划。
但是,他并没有被西方的建筑理念所束缚,而是将西方的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建筑进行了巧妙的融合。
梁思成回到中国后,开始了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和保护工作。
他深入民间,亲自考察实地,对中国的历史建筑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整理,将其按照时代、地域和风格进行了划分,形成了中国建筑史学科的体系。
梁思成的学术研究成果对于中国建筑史的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梁思成最著名的成就之一是对北京故宫的保护和修复工作。
20世纪40年代初,故宫遭受了严重的战争破坏,许多建筑物受到了毁灭性的伤害。
梁思成积极参与了对故宫的保护工作,他研究了故宫的历史和建筑,亲自参与了修复工程的规划和设计。
他坚持了"不易其容,只修框架"的原则,保持了故宫原有的历史风貌,同时采用了一些新的修复技术和材料,确保了修复后的建筑物不仅具有美观的外观,而且符合现代建筑的安全标准。
梁思成还积极推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价值。
他写了许多关于中国建筑史和建筑学的重要著作,向世界传达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和独特性。
他提倡借鉴传统建筑的研究和经验,运用到现代建筑中,以推动中国建筑学的发展和进步。
梁思成的贡献不仅仅在于学术研究和保护工作,在他的影响下,许多年轻人开始关注和学习中国传统建筑,他们以梁思成为榜样,致力于传承和发展中国的建筑文化。
总之,梁思成是中国建筑史上一位具有深远影响的学者和建筑师,他对于中国建筑的研究、保护和推广都做出了重大贡献。
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法国——巴黎圣母院
澳大利亚——悉尼歌剧院
印度——泰姬陵
迪拜——“最像外星人入侵地球形成的 城市”
风中烛火大厦
旋转 塔
帆船酒店
林徽因之墓
• “徐志摩当初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 人的浪漫情怀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而事实上 我并不是那样的人。”
• 金岳霖 • 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
家
• “择林而居” •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
古人间四月天。”
文章的结构脉络
全文可分为四个部分: 一、从地域分布和历史跨度方面说明中国 建筑的影响(1-2) 二、概括中国建筑的九大特征(3-13) 三、探讨中国建筑的风格和手法(14-19) 四、总结全文:在继承的基础上创新(20)
脊吻
瓦当
筒 瓦 戗 兽 脊 吻
门环
返回
颐和园
黄鹤楼
岳阳楼
布达拉宫
鸟巢
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
美国——帝国大厦
美国——白宫
德国——新天鹅堡
德国——勃兰登堡门
德国——科隆大教堂
英国——大本钟
英国——大英博物馆
英国——白金汉宫
法国——埃菲尔铁塔
法国——凯旋门
俄罗斯——克里姆林宫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
(一)个体建筑构成:台基、主体(房屋)和屋顶 (二)群体建筑布局:轴对称、朝南 (三)结构方法:以木材为主的框架结构 结构特征 (四)斗拱 (五)举架
(六)屋顶 (七)色彩 (八)构件的装饰作用 (九)用材方面的装饰特点
装饰特征
总体特征
按逻辑顺序展开:先总后分、先主后次
• 作者在总结这九点特征的时候是否有所侧重呢? 哪些地方详写?哪些地方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处 理?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

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位于北京市东城区沙滩北街15号,原来是国立北京大学地质学馆,也称嵩公府祠堂。
这座地质学馆是建筑学家梁思成林徽因于1934年设计,1935年8月建成。
2017年12月2日,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20世纪建筑遗产名录。
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原来是清朝乾隆年间大学士傅恒的家庙。
院内原来立有傅恒征伐金川的功绩碑——傅恒征西川碑(乾隆敕建碑),1986年该碑迁至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收藏。
中华民国时期,此地是傅恒的裔孙松椿的松公府房产,称“松公府祠堂”。
1931年,国立北京大学购得此处房产,经1920年代至1930年代,西方现代主义同复古折衷主义斗争,大胆创新。
被后人视为“民族形式-复古主义”领军人物的梁思成设计的地质学馆采用了现代主义风格,故该建筑对全面认识梁思成的设计思路具有重要价值。
在设计时,鉴于建设资金有限,梁思成设计了这座别致的现代主义建筑。
建筑平面呈曲尺形,为三层砖混结构,建筑外形完全服从内部功能。
体形仅微量曲折,打破了立面的平直感,大玻璃窗洞使该建筑的外形显得清新、轻巧。
建筑的主入口设在东南角,门洞宽大内凹,混凝土挑檐简洁;门洞两侧的墙的线脚、灯箱,以及台阶花池,都将入口突出为这座建筑的重点。
主入口立面左上方的女儿墙局部高起处,设有旗杆,强调了入口的位置。
建筑整体设计精细,窗间的墙上以砖块砌成简洁的凸凹横线,门窗比例、楼梯扶手、墙角的弧线等设计,都形成了明快和谐的现代造型艺术风格。
1990年,该建筑作为“北京大学地质馆旧址”被列为第四批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2013年,该建筑作为“北京大学地质学馆旧址”被列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国建筑史_梁思成

梁思成在东北大学创立了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了第一本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中国建筑史》。
在二战的炮火中,他曾经挽救了日本古城奈良,却未能留住深爱的北京古城墙。
他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是一位真正具有文化视野的建筑大师。
梁思成,建筑学者,梁启超的儿子,林徽因的丈夫。
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
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是把祖宗留下来的宝贝当成命根子的人。
梁思成,是清末大学者,政治家梁启超的长子。
维新变法失败,梁启超逃亡日本。
梁思成出生在日本东京。
十一岁回到北平。
梁启超很注重儿女们的国学教育。
在家里设学堂。
每逢寒暑假,便在家中开课。
亲自给他们讲《论语》,《孟子》。
1915年,梁思成考入清华学校,就是当时的留美预备学堂。
他学业优秀兴趣广泛,既是体育健将,又是合唱团团员,还会吹小号,长笛。
梁启超此时已渐渐消隐于历史舞台。
他更希望他的儿女们能够专攻文化,从事学术研究。
而这时梁思成的梦想是当一个雕塑家。
他最终却没有成为雕塑家。
他的人生道路离不开两个人的影响,一个是他的父亲梁启超,还有一个就是才女林徽因。
1920年,曾被诗人徐志摩苦苦追求的林徽因随父亲从英国回到北平。
19岁的梁思成第一次见到17岁的林徽因,当他敲开林家的大门,一个小仙子一样的美丽女子站在他面前,聪慧的目光如水晶莹。
第一眼便深深地打动了他的心。
而林徽因的一番话则改变了梁思成的人生。
梁从诫:当我父亲第一次去拜访我母亲时,她刚从英国回来,在交谈中,她谈到以后要学建筑。
我父亲当时连建筑是什么还不知道,我母亲告诉他,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父亲喜爱绘画,所以也选择了建筑这个专业。
这是两个个性如此不同的人。
林徽因活泼热情,梁思成稳重深沉。
然而,因着共同的志趣和理想,两颗心越来越近。
这时,在父辈的安排下,两人结伴到美国宾西法尼亚大学学习建筑。
2023年甘肃省武威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含答案解析)

2023年甘肃省武威市高考语文一模试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所谓建筑风格,或建筑的时代的、地方的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
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更基本的还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
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
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由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决定的。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形成的。
其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
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因为史学和考古学之发达,以及民族自觉性之提高,环境逼迫着建筑师们不能如以往的“不识不知”地运用他所学得的知识,唯一的方法是去创造。
在19世纪中,考古学的知识引诱着建筑师自觉地去仿古或集古;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许多极端主义的建筑师却否定了一切传统。
每一个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都在自觉地创造他自己的形式,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
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项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环境而独善其身的,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请看近来英美建筑中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
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使资本家将地皮切成小方块,一块一块地出卖,唯一的目的在利润,使得整个城市成为一张百衲被,没有秩序,没有纪律。
在平面的部署上,我们有特殊的民族传统。
中国的房屋由极南至极北,由极东到极西,都是由许多座建筑物四面围绕着一个院子而部署起来的。
它的起源无疑是因生活的需要而形成的。
形成之后,它就影响到生活的习惯,成为一个传统。
陈占祥先生分析中国建筑的部署,他说,每一所宅子是一座小城,每一个城市是一所大宅子。
语文必修5-中国建筑的特征-梁思成

特征
中国建筑的独特特征包括木结构、屋 顶、斗拱、雕花等,这些特征体现了 中国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精神内涵。
梁思成简介
生平
梁思成(1901-1972),出生于广东省,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建筑学家和历史学家。他毕业于 清华大学和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回国后致力于中国传统建筑的研究和保护工作。
学术成就
梁思成的学术成就包括对中国传统建筑的深入研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复原和保护、以及 对中国现代建筑的探索和创新。他的著作《中国建筑史》是中国传统建筑研究的重要著作 之一。
在传承中国建筑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技术和材 料进行创新,创造适应现代生活的建筑形式。
培养新一代建筑师,传承和发展中国建筑文化,推动中 国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谢谢
THANKS
化特色。
彩绘与雕刻
墙面常施以彩绘,雕刻工艺精 湛,展现中国传统文化艺术魅
力。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天人合一
中庸之道
吉祥寓意
强调建筑与自然环境的 和谐统一,体现人与自
然的和谐共生。
注重建筑的对称与平衡, 体现儒家思想的中庸之
道。
建筑装饰常含有吉祥寓 意,如蝙蝠代表福气,
鱼代表年年有余。
传统美德
建筑风格中体现尊老爱幼、 和睦相处的传统美德,弘扬
吸引国际建筑人才与投资
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条件,吸引国际建筑人才和投 资进入中国市场,促进中国建筑行业的国际化发 展。
05 结论
CHAPTER
总结中国建筑的特征与梁思成的贡献
木结构为主
中国建筑以木结构为主,采用木 柱和木梁构成房屋的骨架,具有 灵活性和抗震性能。
庭院布局
中国建筑注重庭院布局,通过空 间层次和景致的变化,创造出宜 人的居住环境。
梁思成生平简介

梁思成(1901-1972)中国近代著名的建筑教育家、古建筑文物保护与研究和建筑史学家。
广东省新会县人,梁启超长子。
戊戌变法失败梁启超流亡日本时,梁思成于1901年4月20日出生日本东京,1912年随父返国。
1972年1月9日卒于北京。
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院研究世界建筑史。
1928年回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并任系主任,是我国建筑教育的开拓者之一。
1933-1946年,任中国营造学社法式组主任。
1934年任国民政府中央古物保存委员会委员,1944年任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文物保护委员会副主任。
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营建系)并任系主任直到逝世。
他还曾任中央研究员院士,美国耶鲁大学聘任教授、普林斯登大学名誉文学博士和联合国大厦设计委员会成员等职。
从1949年起,先后任北平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和北京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市政协副主席、全国人大常委。
195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梁思成的一生中,除了在建筑教育、城市规划等方面做出的开拓性不朽贡献之外,最为突出的是古建筑文物的保护与调查研究工作,他在中国营造学社的十多年间,以他身体和学术的最强壮年代,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运用近代科学技术对我国众多价值的古建筑进行了勘察、测绘、制图并结合历史文献资料和对老匠师们的采访,写出了《清式营造则例》、《中国建筑史》、《中国雕塑史》等专著和《蓟县独乐寺观音阁及山门考》、《正定古建筑调查报告》、《记五台山佛光寺建筑》等众多的调查报告与学术论文,为我国建筑的研究与保护这门学科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梁思成对古建筑的保护维修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在抗日战争以前、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之中以及新中国成立之后,都是竭尽全力,多方设法保护,立下了不朽的功绩。
在抗战时期为保护敌站区古建筑文物、在解放战争中为保护待解放地区古建筑文物领导编写《全国重要建筑文物简目》,在作战地图上标示出在战争中避免炮击,轰炸的建筑文物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的民族形式本文系作者1950年1月22日在营建学研究会的讲话稿。
在近一百年以来,自从鸦片战争以来,自从所谓“欧化东渐”以来,更准确一点地说,自从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以来,在整个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带来了一场大改变,一场大混乱。
这个时期整整延续了一百零九年。
在1949年10月1日中国的人民已向全世界宣告了这个时期的结束。
另一个崭新的时代已经开始了。
过去这一百零九年的时期是什么时期呢?就是中国的半殖民地时期。
这时期中国的政治经济情形是大家熟悉的,我不必在此讨论。
我们所要讨论的是这个时期文化方面,尤其是艺术方面的表现。
而在艺术方面我们的重点就是我们的本行方面,建筑方面。
我们要检讨分析建筑艺术在这时期中的发展,如何结束,然后看:我们这新的时代的建筑应如何开始。
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中,我们这时代是一个第一伟大的时代,第一重要的时代。
这不是一个改朝换姓的时代,而是一个彻底革命,在政治经济制度上彻底改变的时代。
我们这一代是中国历史中最荣幸的一代,也是所负历史的任务最重大的一代。
在创造一个新中国的努力中,我们这一代的每一个人都负有极大的任务。
在这创造新中国的任务中,我们在座的同仁的任务自然是创造我们的新建筑。
这是一个极难的问题。
老实说,我们全国的营建工作者恐怕没有一个人知道怎样去做,所以今天提出这个问题,同大家检讨一下,同大家一同努力寻找一条途径,寻找一条创造我们建筑的民族形式的途径。
我们要创造建筑的民族形式,或是要寻找创造建筑的民族形式的途径,我们先要了解什么是建筑的民族形式。
大家在读建筑史的时候,常听的一句话是“建筑是历史的反映”,即每一座建筑物都忠实地表现了它的时代与地方。
这句话怎么解释呢?就是当时彼地的人民会按他们生活中物质及意识的需要,在运用他们原来的建筑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他们周围一切的条件去取得、选择材料,来完成他们所需要的各种的建筑物。
所以结果总是把当时彼地的社会背景和人们所遵循的思想体系经由物质的创造赤裸裸地表现出来。
我们研究建筑史的时候,我们对于某一个时代的作风的注意不单是注意它材料结构和外表形体的结合,而且是同时通过它见到当时彼地的生活情形,劳动技巧和经济实力思想内容的结合,欣赏它们的在渗合上成功或看出它们的矛盾所产生的现象。
所谓建筑风格,或是建筑的时代的、地方或民族的形式,就是建筑的整个表现。
它不只是雕饰的问题,而更基本的是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的问题。
这三个问题是互相牵制着的。
所以寻找民族形式的途径,要从基本的平面部署和结构方法上去寻找。
而平面部署及结构方法之产生则是当时彼地的社会情形之下的生活需要和技术所决定的。
依照这个理论,让我们先看看古代的几种重要形式。
第一,我们先看一个没有久远的文化传统的例子——希腊。
在希腊建筑形成了它特有的风格或形式以前,整个地中海的东半已有了极发达的商业交流以及文化交流。
所以在这个时期的艺术中,有许多“国际性”的特征和母题。
在Crete岛上有一种常见的“圆窠”花,与埃及所见的完全相同。
埃及和亚述的“凤尾草”花纹是极其相似的。
当希腊人由北方不明的地区来到希腊之后,他们吸收了原有的原始民族及其艺术,费了相当长的时间把自己巩固起来。
Doric order就是这个巩固时期的最忠实的表现。
关于它的来源,推测的论说很多,不过我敢大胆地说,它是许多不同的文化交流的产品,在埃及Beni-Hasan的崖墓和爱琴建筑中我们都可以追溯得一些线索。
它是原始民族的文化与别处文化的混血儿。
但是它立刻形成了希腊的主要形式,在希腊早期,就是巩固时期,它是惟一的形式。
等到希腊民族在希腊半岛上渐渐巩固起来之后,才渐渐放胆与远方来往。
这时期的表现就是Ionic和Corinthian order之出现与使用,这两者都是由地中海东岸传入希腊的。
当时的希腊人毫不客气地东拉西扯地借取别的文化果实。
并且由他们本来的木构型成改成石造。
他们并没有创造自己民族艺术的意思,但因为他们善于运用自己的智慧和技能,使它适合于自己的需要,使它更善更美,他们就创造了他们的民族形式。
这民族形式不只是表现在立面上。
假使你看一张希腊建筑平面图,它的民族特征是同样地显著而不会被人错认的。
其次,我们可以看一个接受了已有文化传统的建筑形式——罗马。
罗马人在很早的时期已受到希腊文化的影响,并且已有了相当进步的工程技术。
等到他们强大起来之后,他们就向当时艺术水平最高的希腊学习,吸收了希腊的格式,以适应于他们自己的需要。
他们将希腊和Etruscan 的优点联合起来,为适应他们更进一步的生活需要,以高水准的工程技术,极谨慎的平面部署,极其华丽丰富的雕饰,创造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建筑形式。
我们可以再看一个历史的例子——法国的文艺复兴。
在15世纪末叶,法王Charles七世、路易十二世、Francis一世多次地侵略意大利,在军事政治上虽然失败,但是文化的收获却甚大。
当时的意大利是全欧文化的中心,法国的人对它异常地倾慕,所以不遗余力地去模仿。
但是当时法兰西已有了一种极成熟的建筑,正是Gothic建筑“火焰纹时期”的全盛时代,他们已有了根深蒂固的艺术和技术的传统,更加以气候之不同,所以在法国文艺复兴初期,它的建筑仍然是从骨子里是本土的,民族的。
大面积的窗子,陡峻的屋顶,以及他们生活所习惯的平面部署,都是法兰西气候所决定的。
一直到了17世纪,法国的文复式建筑,而对于罗马古典样式已会极娴熟的应用,成熟了他法国的一个强有民族性的样式,但是他们并不是故意地为发扬民族精神而那样做,而是因为他们的建筑师们能采纳吸收他们所需要的美点,以适应他们自己的条件、材料、技术和环境。
历史上民族形式的形成都不是有意创造出来的,而是经过长期的演变而形成的。
其中一个主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艺术创造差不多都是不自觉的,一切都在不自觉中形成。
但是自从19世纪以来,因为史学和考古学之发达,因为民族自觉性之提高,环境逼迫着建筑师们不能如以往的“不识不知”地运用他所学得的、惟一的方法去创造。
在19世纪中,考古学的智识引诱着建筑师自觉地去仿古或集古;第一次世纪大战以后许多极端主义的建筑师却否定了一切传统。
每一个建筑师在设计的时候,都在自觉地创造他自己的形式,这是以往所没有的现象。
个人自由主义使近代的建筑成为无纪律的表现。
每一座建筑物本身可能是一件很好的创作,但是事实上建筑物是不能脱离了环境而独善其身的。
结果,使得每一个城市成为一个千奇百怪的假古董摊,成了一个建筑奇装跳舞会。
请看近来英美建筑杂志中多少优秀的作品,在它单独本身上的优秀作品,都是在高高的山崖上,葱幽的密林中,或是无人的沙漠上。
这充分表明了个人自由主义的建筑之失败,它经不起城市环境的考验,只好逃避现实,脱离群众,单独地去寻找自己的世外桃源。
在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土地制度,使资本家将地皮切成小方块,一块一块地出卖,惟一的目的在利润,使得整个城市成为一张百衲被,没有秩序,没有纪律。
19世纪以来日益发达的交通,把欧美的建筑病传染到中国来了,在一个多世纪的长期间,中国人完全失掉了自信心,一切都是外国的好,养成了十足的殖民地心理。
在艺术方面丧失了鉴别的能力,一切的标准都乱了。
把家里的倪云林或沈石田丢掉,而挂上一张太古洋行的月份牌。
建筑师们对于本国的建筑毫无认识,把在外国学会的一套罗马式、文艺复兴式硬生生地搬到中国来。
这还算是好的。
至于无数的店铺,将原有壮丽的铺面拆掉,改做“洋式”门面,不能取得“洋式”的精华,只抓了一把渣滓,不是在旧基础再取得营养,而是把自己的砸了又拿不到人家的好东西,彻底地表现了殖民地的性格。
这一百零九年可耻的时代,赤裸裸地在建筑上表现了出来。
在1920年前后,有几位做惯了“集仿式”(Eclecticism)的欧美建筑师,居然看中了中国建筑也有可取之处,开始用他们做各种样式的方法,来做他们所谓“中国式”的建筑。
他们只看见了中国建筑的琉璃瓦顶,金碧辉煌的彩画,千变万化的窗格子。
做得不好的例就是他们就盖了一座洋楼,上面戴上琉璃瓦帽子,檐下画了些彩画,窗上加了些菱花,也许脚底下加了一个汉白玉的须弥座。
不伦不类,犹如一个穿西装的洋人,头戴红缨帽,胸前挂一块缙子,脚上穿一双朝靴,自己以为是一个中国人! 协和医院,救世军,都是这一类的例子。
燕京大学学得比较像一点,却是请你去看:有几处山墙上的窗子,竟开到柱子里去了。
南京金陵大学的柱头上却与斗栱完全错过。
这真正是皮毛的,形式主义的建筑。
中国建筑的基本特征他们丝毫也没有抓住。
在南京,在上海,有许多建筑师们也卷入了这个潮流,虽然大部分是失败的,但也有几处差强人意的尝试。
现在那个时期已结束了,一个新的时代正在开始。
我们从事于营建工作的人,既不能如古代的匠师们那样不自觉地做,又不能盲目地做宫殿式的仿古建筑,又不应该无条件地做洋式建筑。
怎么办呢?我们惟有创造我们自己的民族形式的建筑。
我们创造的方向,在共同纲领第四十一条中已为我们指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文化教育。
”我们的建筑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建筑”。
这是我们的纲领,是我们的方向,我们必须使其实现。
怎样地实现它就是我们的大问题。
从建筑学的观点上看,什么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我们可以说:有民族的历史、艺术、技术的传统,用合理的、现代工程科学的设计技术与结构方法,为适应人民大众生活的需要的建筑就是民族的,科学的,大众化的建筑。
这三个方面乍看似各不相干,其实是互相密切的关联,难于分划的。
在设计的程序上,我们须将这次序倒过来。
我们第一步要了解什么是大众化,就是人民的需要是什么。
人民的生活方式是什么样的,他们在艺术的,美感的方面的需要是什么样的。
在这里我们营建工作者担负了一个重要的任务,一个繁重困难的任务。
这任务之中充满了矛盾。
一方面我们要顺从人民的生活习惯,使他们的居住的环境适合于他们的习惯。
在另一方面,生活中有许多不良习惯,尤其是有碍卫生的习惯,我们不惟不应去顺从他,而且必须在设计中去纠正它。
建筑虽然是生活方式的产品,但是生活方式也可能是建筑的产品。
它们有互相影响的循环作用。
因此,我们建筑师手里便掌握了一件强有力的工具,我们可以改变人民的生活习惯,可以将它改善,也可以助长恶习惯,或延长恶习惯。
但是生活习惯之中,除去属于卫生健康方面者外,大多是属于社会性的,我们难于对它下肯定的批判。
举例说:一直到现在有多数人民的习惯还是大家庭,祖孙几代,兄弟妯娌几多房住在一起。
它有封建意味,会养成家族式的小圈子。
但是在家族中每个人的政治意识提高之后,这种小圈子便不一定是不好的,假使这一家是农民,田地都在一起,我们是应当用建筑去打破他们的家庭,抑或去适应他们的习惯?这是应该好好考虑的。
又举一个例:中国人的菜是炒的,必须有大火苗,若将厨房电气化,则全国人都只能吃蒸的、煮的、熬的、烤的菜,而不能吃炒菜,这是违反了全中国人的生活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