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课题中期报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镇随迁子女家校合作习惯养成策略研究》
中期报告
西苑小学课题组
2016年3月,我校确立的研究课题《城镇随迁子女家校合作习惯养成策略研究》获得立项审批,并被梁平县教育科学研究所确定为“梁平县县级重点课题”,2016年4月举行了开题论证仪式。
在开题论证仪式上,与会专家一致认为,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时代主题,而随着城镇化的推进,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的教育问题,成为教育科研的新课题。本课题的选题针对性强,无论从大环境的复杂性,还是当前德育教育的困难性,都证明了该课题的研究具有理论指导意义和明显的现实意义;课题方案的设计具体细致,价值性强,有独到的创新之处;方案对核心概念的界定较为准确;课题研究的目标与设计科学合理;研究中重点探索的几个问题既具有前瞻性,又符合学校德育工作的实际。
从开始课题研究以来,县教科所以及学校领导一直高度重视,各级领导曾多次亲临,认真指导工作,使各项研究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各位参与课题研究的教师积极性也很高,课题组活动时,能按较好地完成课题组的相关任务。前期的目标初步得到了现实性的落实。为了加强课题的过程管理,提高课题组研究的水平和效益,增强课题研究的实效性,使课题组研究步入更科学、规范、高效的轨道,进一步落实课题研究,以便为课题的总结评估做准备,现将我们在前期研究过
程中的一些做法与完成的工作汇报如下。
一、前期工作进展情况
(一)成立中心课题组,制定研究策略。
本课题由我校小学高级教师陈晓红负责,高小红、冯光进、田冬梅、周丽、刘于均、刘兴武等参研。课题组成立后,课题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课题报告,明确课题研究的意义、内容、目标,并结合西苑小学工业园校区的现实,制定了适合我校发展实际的研究策略:
1、本课题研究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以有关教育理论为依据,针对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创造性的实验,努力探索出“随迁子女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有效对策。
2、创办家长学校,指导家长学习,构建家校联合,促使学生自制、自律,变被动为主动,进而养成良好的习惯。
3、健全德育管理体系及德育管理运行机制,探索学校、家庭、社会互相沟通和协调的途径及办法。
4、创新开展各项特色活动,不断丰富德育内容,探索德育课程、校园文化、社会实践活动对学生道德水平提升的积极影响,探索德育教育的工作模式。
5、课题研究以学校为中心,家校互动,校区合作,建立家长经验交流平台,完善家校共育机制。
(二)建设校园文化,构建优美的育人环境。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学生
既要受社会大环境的感染,又要受校内小环境的熏陶,而且这种熏陶更直接,其影响和作用力更大。因此,优化育人环境,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而深远的现实意义。我们在本课题研究的起始阶段,就着手完善我们的校园文化建设。我们利用校门口的电子屏幕文化、楼梯间的过道文化、厕所的厕所文化、晨间的朝会文化以及课间操的集会文化等形式,时时处处为学生的行为提供最直接、最有效的规范化训练,营造了富有特色的文化氛围,充分体现了学校的文化底蕴,基本实现了“校园无闲处,处处教育人”的环境育人场所,彰显了我校校园文化建设的特色。
(三)以学校教育为中心,发挥学校教育的主体性功能。
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性格,性格决定命运,所以良好的习惯养成将受到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需要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我们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系统性的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抓好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充分发挥其主体性、系统性的教育功能。
1、多渠道提升教师素质
一方面积极做好班主任队伍建设。学校德育领导小组,制定班主任工作规章制度,定期召开班主任例会,学习先进的管理方法,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引导班主任把德育工作和科研结合起来,积极反思,不断总结经验,提升整体工作水平。
另一方面加强课题研究教师队伍的建设。根据课题组的要求,有计划地对课题研究教师进行培训,参与网络研修,加强理论学习;按
时开展课题组活动,探讨、交流活动进展,及时发现和解决研究中的问题,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
2、注重加强学生思想品德、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学生的养成教育极为重要。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素质教育既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更要关注学生的终生发展。所以学生行为习惯必须从小抓起,必须从现在抓起。因此,我们充分利用各种阵地进行规范的宣传。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规范学生的行为,要求学生从点滴做起,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利用主题队会、班会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利用校园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让学生时刻耳濡目染,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学校大队委坚持每日班级日常行为规范量化考核,每周评比“魅力班级”,督促学生不断规范自己的言行,习惯成自然。
3、注重学科教学与课题研究的结合,促进习惯的养成。
自课题研究以来,课题组成员加强理论学习,多次组织研讨、培训活动。课题组成员一方面结合学科特点,利用课堂教学渗透对学生的行为养成教育,如开展主题班会、综合实践活动课等。另一方面通过带领学生走出学校,开展亲近大自然活动、“学雷锋”社区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升素质,在体验中感悟生活,在感悟中明确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学会做人、做事和学习,从而促进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坚持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一致性,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家庭教育是影响学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环节。随着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家庭成员文化素质在不断提高,家庭教育意识也在不断增强,家庭教育的优势也在不断增强,但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参差不齐,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教育误区,如教育观念比较陈旧,教育方法不科学,应试教育理念还在深深影响家长们等,为此,我们在指导家庭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上做了一些积极的探索。
1、办好家长学校,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
开办家长学校,定期组织家长活动,指导家庭教育。主要内容有:指导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和人才观,提高科学育人水平;帮助家长了解教育规律与方法,提高家长的教育修养水平;向家长介绍学校的培养目标及主要任务,让家长了解如何在生活中规范孩子的行为,帮助他们养成良好的习惯;帮助家长学会创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熏陶孩子,让孩子在生活中耳濡目染,形成良好习惯。
2、定期召开家长会,加强家校联系。
每学期,各个年级均要召开1—2次家长会,通过家长会议,教师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孩子习惯形成情况,有针对性地指导家长,让家长心中有法,为孩子的习惯养成提供理论支持。
3、以“班级QQ”、“班级微信”为平台,推进家校合作
通过建立“班级QQ”、“班级微信”,家长发表自己各自不同的教育观、教育经验及教训等,共同分享教育的酸甜苦辣,为创建学习型家庭搭建平台。通过平台,教师及时向家长反映学生在学校的思想情况、学习情况,同时回答家长提出的各类问题,密切学校与家长的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