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流浪者到守望者_浅析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主题演变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严酷现实, 又使得这一形象具有了强烈的反异端精神, 揭露和 讽刺了美国文明社会的丑恶现状。 而 《麦田里的守望者》 中的霍尔顿是其文化环境的产物。 他出身中产阶级, 家境富裕, 不愁吃穿, 在一所收费昂贵的大 学预备学校读书。在别人眼里应该是前途无量, 但霍顿内心 却不快乐。霍顿的父母生活在他们自己的圈子里, 不了解霍 顿的困惑与烦恼。霍顿鄙视这个受金钱统治的城市, 诅咒人 们为追名逐利而进行的尔虞我诈。 “假模假式” 他在 的世界里 找不到知心的朋友。比如他曾寄希望于朋友卡尔・路斯, 心 想也许能够和他 “谈一些比较有意思的话” ③当霍尔顿提出 。 想听取他的 “忠告” 路斯却打断他, 时, 把话题岔到一边。 无奈 之下, 霍尔顿想跟路斯谈 “性” 谈一些无聊的话题, , 却仍受到 他的拒绝。 就连他心爱的女孩—纯洁的琴也和虚伪下流的斯 特拉德莱塔约会。这样的生活让年纪轻轻的他感到孤独寂 寞, 时常发出诸如 “一霎时, 我觉得寂寞极了。④ ” “我觉得寂寞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
9
文 学 评 论
发展, 物质水平日益提高, 然而恰在这时西方社会却发生了严 重的、 深刻的精神危机。 战争造成巨大的物质破坏, 给劫后余 生的人们造成沉重的心灵创伤, 他们开始对理性、 价值作更深 沉的思考。 他们表面欢乐, 内心却是深沉的悲哀, 他们没有精 神支柱, 没有奋斗目标, 是和土地失去了联系的 “流亡者” 。 有别于过去的流浪汉小说,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 突 出反映了哈克反传统的精神流浪。 一是哈克反对所谓的文明 和对自由的追求, 有别于他的前辈们仅仅为满足物质生活的 追求。 二是在那个特定的年代, 哈克敢于反对整个社会, 在那 个黑人处于社会底层的时代却对社会做出判断, 毅然决定拯 救黑人, 反叛时代的主流价值。 哈克不同于普通的流浪儿, “小癞子们” 与 在精神世界有 着本质的不同, 哈克的追求已经远远超出了他的前辈。哈克 作为一个无家可归的流浪儿, 从小就没有受到文明的教化, 即 使被道格拉斯寡妇收养后, 也不愿穿体面的衣服, 到教堂去祈 祷,更不愿接受寡妇的教导去学文雅的举止,做那“体面的 人” 他觉得这种日子实在太闷气, 。 简直是一天到晚活受罪。 因此他不断逃学, 宁愿穿上那身破烂衣服, 钻到那空桶里呆 着, 才觉得自由自在, 心满意足。他厌恶循规蹈矩的呆板生 活, 渴望逃向一种更加自由的生活, 在他看来, 密西西比河象 征着自由和新生, 他和吉姆从一地游荡到另一地, 在河上的漂 流才是他得到快乐的源泉。 正是他这种对周围的一切保持着 一个儿童所特有的敏感和触觉, 以及天真、 善良的本性和对自 由的追求, 使得哈克可以凭着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做出判断, 最 终反叛世俗的观念, 向种族歧视发出挑战。 黑人世代为奴, 种植园主对待他们就像对待牲口一样, 任意将 中我们可以看到吉姆的遭遇, 他不仅干重活, 而且还经常挨打 受骂, 后来还要被以高价出卖, 远离妻子和家人。 哈克就生活 在这样一个环境中, 作为一个白人, 他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使 唤黑人奴隶。但是, 他的善良天真使得他不得不重新思考这 善良的性格激烈地冲突起来。 但正是在这种激烈的思想斗争 中, 哈克的那种反叛性格真正成长起来。一开始对吉姆存在 着偏见, 戏弄他。可当看到忠厚善良的吉姆像慈爱的父亲那 样信任和照顾自己的时候, 哈克开始渐渐从心里对他产生了 好感, 他终于在认识上升华, 越过白人和黑奴间的社会鸿沟与 吉姆建立了诚挚的友情。 哈克在写信向华森小姐透露吉姆下 落的前后, 内心发生了激烈的争斗。 一方面, 传统的观念使哈 克认为自己帮助一个黑奴逃跑是大逆不道, 将来要下地狱; 另 一方面, 与吉姆之间建立的良好友谊, 以及对吉姆的善良、 真 诚还有像白种人一样惦记家人等品质的了解, 又使得他怀着 帮助黑奴的善良愿望, 但最终他还是撕碎了告密信, “下 做出 地狱就下地狱吧” 的最后选择, 决定全力帮助吉姆去过一种自 由的生活。 哈克所表现出来的纯洁善良与当时社会的险恶堕 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既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美国种族歧视的
⑥ 得要命。⑤ ” “我拒绝接受社会为他安排的 “成功” 之路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 以往流浪汉梦寐以求的物质享受他嗤之以鼻, 因为他在寻求 一种更深切、 更真实、 更人道的生活, 一种以人为中心的生活, 渴望一个充满真情和爱的精神家园。不幸的是, 当他开始进 入成人世界时, 他惊恐地发现, 他的爱的理想仅仅是一个美丽 的肥皂泡而已。因此, 他面临着严重的精神危机。霍尔顿的 流浪模式也明显与小癞子们的不同。 他的流浪是为了精神上 的需要而出发的, 他经历的痛苦不光是肉体上的, 更多的是精 神上的。这是小癞子们所没有、 也不可能体会到的。所以霍 沉, 更有厚重感和悲剧感, 也更能切入到现代社会中那些与霍 种精神上的共振。创造这样一个与众不同的流浪汉形象, 塞 林格旨在批判资本主义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物质生活富有精神 生活贫乏的现象。 流浪是古老而久远的生存方式, 流浪者身上又总是打上 所归依。 时代的迷惘者成为美国现代主义作家普遍关注的文 学形象。 精神流浪者始终处在灵魂栖居之所无限追求和永恒 寻找中。
是肉体痛苦, 精神流浪则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痛苦。原因在 于很多时候精神流浪过程中往往也伴随着生存流浪或引起生 存流浪, 生活上的流浪加重了流浪者的精神流浪, 流浪者在遭 遇肉体的痛苦同时, 也要忍受精神的痛苦。因此精神流浪比 生存流浪更具复杂性和悲壮性。 传统的流浪汉形象往往是一个孤独而不幸的漂泊者, 大 多微贱或身世不明, 无依无靠, 在人世间历经坎坷、 饱尝辛酸, 经历了不平凡的生活、 感情和心理历程, 最后求得温饱或获得 幸福。由于他们生活在社会底层, 迫于生计, 必须挣扎奋斗, 他们关注的是生存的物质方面, 如食物钱财、 栖身之所等。 这 种生存流浪是实现他们生存本能的唯一方式, 至于精神方面 的追求是他们无暇顾及也不可能顾及的。 《小癞子》 在 等流浪 汉小说中的流浪汉大都出身卑贱, 没有远大理想和明确政治 立场, 他们追求的是能够吃饱饭, 过上较为舒适的生活。 在经 历了流浪生活之后, 往往走向了精神的堕落。 比如小癞子, 他 迫于沉重的生存压力, 不得不到处流浪。 在给狠毒的盲丐、 吝 啬的教士、 潦倒却死要面子的绅士等各色人等当仆人时, 他为 了填饱肚子绞尽脑汁在主人处骗取和偷取食物, 尽管为此他 娶了与神父私通的女佣人, 他之所以默认自己老婆同神父的 这种苟且行为, 是因为他把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摆在首位, 正如 他在最后一章中说道,神父大人, “ 我早打定主意, 要依傍有钱 的人。①小癞子最后虽然过上了想要的物质生活, ” 但是却不得 不自欺欺人地掩饰自己得到这一生活保障的来源, 那就是自 己老婆与神父的不齿行为。在追求物质生活的同时, 他失却 了精神的追求。难怪有人说生存流浪的本质是 “物质上的发
注释: ①[西班牙 ] 佚名. 小癞子 托美思河上的小拉撒路, 他的身世和遭 遇.杨绛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1962, 66 页. 第 ② 李志斌.论流浪汉小说的艺术特征.外国文学评论, 1992. ③④⑤⑥ J ・ D ・塞林格.麦田里的守望者.施咸荣译.上海: 译林 出版社, 1999.第 96, 35, 页. 34, 36 参考文献: [1] 毕凤珊. 麦田里的守望者与美国流浪汉小说. 盐城师范学院学 报, 2004 年第 4 期. [2] 马隽. 流浪汉小说的体现和突破——解析小说 《哈克贝利・费 恩历险记》 的艺术形式.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03 年第 3 期. [3]赵小虎.文学流浪主题的发展.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1997 年第 3 期.
流浪汉小说(Picaresque novel)是诞生于十六世纪中后期 西班牙的一种叙事类型。十六世纪西班牙佚名作家所作的 《小癞子》 是最早最有代表性的一部。 这一叙事类型具备如下 基本特征: 第一人称叙事, 插曲式结构, 定型化的人物形象和 幽默讽刺的艺术风格。西班牙流浪汉小说自产生以来, 不断 越出国界, 对其他国家流浪汉小说的创作产生了巨大影响。 随着社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断变化, 在不同时代和地区呈现 出各自的特色。 美国最早的流浪汉小说可追溯至华盛顿・欧 ( 文之作品 《瑞普・凡・温克尔》 1820)。以睡眠代替流浪, 这 是美国流浪汉小说的雏形。 詹姆斯・库珀塑造了另一流浪汉 形象——曼笛・邦坡 (1823- 1841)。曼笛・邦坡常年孤独地 在林中生活, 是远离人间的遁世者。库珀将邦坡刻划为世间 上具有最完美性格的流浪者, 一个没有受到 “文明” 世界任何 污染的人类文明的标本。 本文以美国十九世纪与二十世纪的两部流浪汉小说 《哈 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 和 为例, 说明随着社 会发展和文化进步不断变化, 流浪者的流浪主题也在发生着 变化, 即以精神流浪取代生存流浪。 二是精神流浪。 人们如果是为了生活、 生存而离开故土, 不停 地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 他们的目的或为了生命的延续 或为了新的生存方式, 这种流浪可称之为生存流浪。而精神 流浪则是因为精神被悬空, 无所归依, 需要寻找一种精神支柱 和奋斗目标而开始的长途跋涉的流浪。由此可见, 生存流浪 侧重于物质方面, 精神流浪侧重于精神方面, 生存流浪常常体 现在人类早期, 而精神流浪更趋近于现在与未来。从生存流 浪到精神流浪, 体现的是流浪汉对生存物质需要的追求到对 自在精神的追求这样一个重要过渡, 以及流浪汉对内在需求 的一种提升。 生存流浪的内涵是暴露当时社会的黑暗, 并在某种程度 上体现出对流浪者挣扎奋斗的坚强意志的赞美; 而精神流浪 的内涵是反映流浪者的上下求索, 体现流浪者精神上的焦灼 感和危机感, 因此精神流浪往往是苦难的。如果说生存流浪
文 学 评 论
从流浪者到守望者
——浅析美国流浪汉小说的主题演变
◎高俊霞
(河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河北・石家庄 050016)
摘 要 流浪主题是一个重要文学母题, 流浪汉的流浪模式分为两种: 生存流浪和精神流浪。生存流浪侧重于物质方面, 精神流浪侧重于精神方面。 本文以 《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 《麦田里的守望者》 和 为例,说明美国流浪汉小说的演变, 即以 精神流浪逐步取代生存流浪。 关键词 精神流浪 生存流浪 哈克 霍尔顿
众所周知, 在南北战争之前, 美国南方实行的是蓄奴制, 尔顿这个精神流浪汉的形象比以往的生存流浪汉来得更加深 其拍卖, 甚至进行殴打和杀害。在 《哈克贝利・ 费恩历险记》 尔顿同样空虚寂寞、 精神无所依托的读者的内心世界, 达到一
个问题, 社会环境所强加给他幼小心灵的传统观念与他正直、 时代的印记。现代流浪者已深深认识到生存的悲剧, 精神无
② 家史, 同时又是精神上的堕落史” 。
一般说来, 流浪汉的流浪模式分为两种: 一是生存流浪: 不断付出被主人毒打的代价。为了过上基本温饱的生活, 他
如果说以往的文学所表现的流浪多是生存流浪, 并交织 着精神流浪, 那么近代西方文学所表现的流浪多是精神流浪。 当今人类已无需花费更多的精力去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 生 存流浪已远没有古代那样悲壮, 精神流浪成为较普遍的社会 现象。二十世纪, 西方资本主义生产规模超过了以往任何时 代, 创造了过去人们难以设想的巨大物质财富, 科学技术迅猛
10
2009 年第
4期
安徽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