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情况汇报材料
中共泉州市委政研室郭宝琛、许振煌
‚县‛是我国基本的行政单元和经济单元。
其行政区域包括县及县级市域。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臵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建制县和县级市在我国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等诸方面的作用日显重要。
当前,进一步加快泉州市的县域经济发展,对于我们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精神和省委‚三条战略通道‛思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速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建设海峡西岸繁荣带,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一、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情况
泉州市现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晋江、石狮、南安三市,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五县和清濛科技工业区管委会,面积(含金门县1101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不含金门县728万人,其中晋江、南安、安溪、惠安人口均超百万。
改革开放前,由于泉州市地处东南海防前线,国家投入少,加上人多耕地少,经济结构单一,县域经济基础薄弱,农业型、资源型、封闭型特征十分明显。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泉州市各县(市党委、政府带领广大干部群众,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狠抓机遇,锐意进取,致力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充分发挥侨台、人文、区位、资源等先天优势,努力增创体制、产业、市场、环境等后发优势,以乡
镇企业的大发展带动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的大发展。
闯出了一条‚以市场调节为主,外向型经济为主,股份合作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具有侨乡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创造出闻名全国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晋江模式‛。
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四大转变‛,即产业结构由单一的农业主导型向多元化工业主导型转变;发展格局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运行机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转变。
目前,泉州市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经济总量的79.97%,占全省的20.89%;财政总收入占全市的65.44%,所有县(市财政收入均超2亿元,晋江市
继1999年财政总收入在全省率先突破10亿元之后,2002年又成为全省第一个财政总收入超20亿元的县级市。
晋江、石狮、惠安和南安四县(市再次进入全国‚最发达100县(市‛和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安溪县首次入选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泉州市所辖七个县(市继续位列全省经济实力十强或经济发展十佳。
县域经济的崛起和壮大,为大泉州经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推动了泉州市总体实力不断上新台阶。
2002年全市GDP达1223.06亿元,占全省的1/4强,全市经济总量由改革开放前的全省倒数第二位跃居全省首位,在全国212个地级市(不含计划单列市中居第三位。
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878元和10100元。
泉州市成为全省发展最快和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二、泉州市发展县域经济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放手发展民营经济,形成了以股份合作制乡镇企业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所有制格局。
改革开放以后,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率先突破所有制框框束缚,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积极大胆地利用一切反映
社会化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和组织方式,多形式、多层次、多成份地发展民营经济。
特别是大力创办以股份合作为主的乡镇企业,迅速壮大成为泉州市经济的新主体,在全市国民经济中发挥了‚五分天下有其四‛的重要作用。
至2002年底,全市拥有各类民营企业11万多家,吸纳劳力100多万人,全市规模以上的工业产值中,非公有制企业所占比重高达92%以上,提供全社会约90%就业岗位。
民营企业从原来的粗放型、低层次的经营方式,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企业素质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不断增强。
全市现有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工业企业90多家,成立规范化股份有限公司31家,有限责任公司1.56万家,各类企业集团163家,通过ISO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企业533家,拥有恒安、浔兴、凤竹等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龙头企业,打造了安尔乐、富贵鸟、SBS、金鹿、安踏、七匹狼6件中国驰名商标和84件省著名商标,分别约占全省的一半和四分之一。
位居全省县(市综合经济实力榜首的晋江市,从1978年到2002年,晋江市乡镇企业由1141家发展到13977家,企业员工由5.2万人增加到46.6万人,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由0.42亿元增加到640.3亿元。
该市农民收入的2/3、市镇财政收入的3/4、农村社会总产值的4/5是靠乡镇企业提供和
创造的。
泉州市这种以民营经济为主的所有制格局,突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在适应市场机制的进程上先行一步,使得泉州市县域经济具有较强的活力和竞争力。
2、做大做强特色产业,形成了具比较优势的专业化、集群化、轻型化的产业格局。
泉州市沿海和山区县(市充分发挥各自的优势,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加快发展,大力培育具有较强比较优势的特色支柱产业,形成了多样化、特色化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
如安溪乌龙茶、竹藤工艺,永春芦柑、
陶瓷灯饰,德化工艺陶瓷,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服装漂染、陶瓷建材、食品饮料、玩具、电子机械,南安的石材加工、水暖、消防器材,惠安的金石雕、建筑房地产和水产品等各具特色的支柱产业。
石狮的纺织服装,晋江的鞋帽、食品、玩具、建陶,南安的建材,惠安的石雕、啤酒,安溪的茶叶、竹藤,永春的芦柑、蔬菜,德化的工艺陶瓷等特色产品长盛不衰,年销售额达数亿元至数十亿元。
相继获得晋江‚中国鞋都‛、石狮‚中国休闲服装名城‛、南安‚中国建材之乡‛、惠安‚中国建筑之乡‛、丰泽‚中国树脂工艺之乡‛、安溪‚中国乌龙茶之乡‛和‚中国藤铁工艺之乡‛、德化‚中国工艺陶瓷之乡‛和‚中国小水电之乡‛等全国级品牌。
3、做大内外两个市场,营造专业化、网络化市场格局。
各县(市紧紧围绕特色产业建专业市场,又通过专业市场的发育完善促进特色产业发展壮大,两者良性互动,协调发展。
目前较有特色的专业批发市场有:石狮市的服装和布料市场,晋江市陈埭鞋原辅材市场、磁灶建材市场、安海糖烟酒市场、福埔车辆机电市场、英林布料市场、华洲水产品市场,南安水头‚闽南建材第一市场‛、官桥粮油市场、英都和仑苍水暖消防器材市场,惠安县的石材、雕艺品市场,德化县的陶瓷工艺品市场,安溪县的竹藤工艺品、茶叶市场,永春县的芦柑市场等。
这些市场有效地发挥了服务本地企业和消费者的作用,有的已成长为辐射全省、全国的专业化、区域性龙头市场。
此外,各地积极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大力拓展外埠市场和国外市场,现已在国内外共设立上万个大中小型销售网点,形成较发达的市场营销网络,并大胆采用代理制、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网上交易等方式全方位拓展了国内外市场。
仅晋江市的陈埭镇,
目前已有安踏、爱尔达等27家制鞋企业在26个国家设立31个办事机构,产品远销80多个国家和地区。
4、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形成了以侨资侨力为依托,全方位、宽领域的外向型经济格局。
泉州市是著名的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祖籍地,全市旅居海外的华侨和港澳同胞698万多人,分布在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居住在台湾的泉籍同胞900多万人。
著名侨乡晋江、石狮、安溪等县(市的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人数已数倍于本地人口。
海外华侨和港澳台同胞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在世界经济舞台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泉州市的一大优势。
改革开放以来,各县(市充分发挥侨台优势,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软硬环境建设,不断推动对外开放向高层次发展。
利用外资经历了‚‘三闲’起步,‘三来一补’过渡,乡镇企业铺路、三资企业上路、成片开发迈大步‛的阶段性发展历程,目前已呈现外资来源多元拓展、投资领域日益广阔、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产企业谋求升级四个特点和趋势,至2002年底,全市累计批准外商投资企业8904家,合同外资136.7亿美元,外商实际到资78.96亿美元。
投资领域不断拓宽,从传统加工项目和农业,拓展到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和第三产业。
泉州工业产品销售中,国外市场占46.57%,每年向世界上107个国家和地区提供50
多亿美元商品,是全国重要的出口商品货源基地,成为中国运动鞋、陶瓷及树脂工艺品、藤制品等出口商品的主要产地。
5、抓好小城镇和工业园区的载体建设,形成了以“半小时城市群”为中心,由沿海向山区梯度推进的区域经济格局。
全市各地把发展工业园区作为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加快城市化进程的战略举措,大力整合原有工业区,引导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强化园区载体建设和项目带动,外引内联,扩大规模,完善功能,提高档次,聚集产业链,使工业园区成为
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和新的经济增长源。
目前全市现有各类工业园区123个,入驻企业2366家,创造的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1/4,园区专业化分工水平和产业聚集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
工业化带动了城镇化,‚八五‛、‚九五‛期间,各县(市城镇化水平有显著提高,一批具有较强带动和辐射功能的新型小城镇迅速崛起,全市建制镇由1990年的45个发展到现在的115个,在乡镇中的比例由34.9%提高到81%;
建制镇分布密度大幅提高,达到每千平方公里9个,沿海地区高达每千平方公里20个。
全市城镇化水平达35%,至2002年,全市建制镇镇区面积达470.49平方公里,比1996年扩大2.6倍;镇区人口140.05万人,占镇总人口的25%以上,比1996年增加近1倍。
一个以泉州中心城市为核心,晋江市、石狮市、南安市区、惠安县城等次中心城市为骨干,二、三十个卫星城镇为依托的‚大泉州都市圈‛构架已经形成,成为泉州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其较强的城市互动性、区域吸附性、对外辐射性,在大泉州发展中发挥了产业主导作用,带动各县(市间通过城乡协作,不断优化资源配臵和生产力布局,推动产业由城市到城镇再到农村的梯度发展和调整、优化、升级。
县域经济逐渐由行政区划内的‚点状辐射‛向跨行政区域的‚块状推移‛,出现了县级行政区划与经济区域相互涵盖、互为包容的局面,形成了以‚半小时都市群‛为依托,沿海、沿江、沿路为重点,各具特色、优势互补、跨越县域的四大经济区域,即湄洲湾南岸石化港口工业区、晋江口科工贸旅游经济区、围头湾对台贸易加工区和东西溪流域资源开发生态经济区。
6、强化政府服务功能,营造了一个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充分发挥泉州作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的优
势,按照‚三个有利于‛标准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大胆探索,加快体制创新步伐,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精力抓经济、促发展,积极探索政府引导和服务经济的切实办法,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
一是深化政府自身改革,强化政府为经济建设保驾护航和规范引导的重要作用。
在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推行办事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服务效能的同时,着重抓经济发展的战略导向,抓综合配套改革的突破和推进,抓市场体系的培育和完善,抓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抓经济调控和市场监管,抓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解决市场主体自身无法解决的问题,为泉州市经济的发展扫清障碍。
对非公有制经济则放手、放胆发展,先放开后管理,先发展后规范,先繁荣后理顺、先扶持后收益,不断规范、完善和壮大民营经济。
二是重视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建设,弱化政府直接参与、干预微观经济活动行为。
自1989年4月成立安海服装同业公会以来,全市目前共有各类行业协会或同业公会114个,会员单位43354个,涵盖了泉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点行业。
这些同业公会在引导民营企业
建立行业自律、规范行业内部竞争行为,协调会员企业间的关系,为会员提供信息、技术、咨询服务,开展业务培训,组织会员开展对外交流,拓展国内外市场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当前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县域管理体制有待理顺。
一是县域经济发展缺乏自主权。
在利用外资、土地审批、减少行政审批事项等方面,现行的部分规定、制度难以适应县域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
以土地利用审批为例,目前建设用地实行总量控制,用地指标少,控制较严格。
按照我省《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有关规定,目前非农建设用地不论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的山区,一个县每年的
用地指标都才几百亩,对于发展速度较快的泉州各县(市,这几百亩用地指标远远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而非农业建设项目临时占用耕地都要报上级政府审
批,2000平方米以上的需要报省政府审批。
此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区划由于编制划定的时间不同,在实际操作中往往会出现一定的出入,难以适应实际的发展需要,而调整这两种规划所需的法定程序又较繁琐,这无疑大大制约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二是现行县级财政体制亟待改革。
实施‚分税制‛后,由于我省对县级市实行‚一三三‛财税体制,使县级市上缴省财政的负担对比同级县高出了许多,这种‚鞭打快牛‛的做法使县级市本级财力占财政收入比重逐年下降,以晋江市为例,该市本级财力占财政收入比重从分税制前的1993年占77.46%,下降为2000年42.91%, 2000年全市财政收入新增3亿多元,但本级财力增量只有6547万元,财力增量仅占总收入增量的21%。
同时,法定和刚性支出却增加较快,2001年为兑付、消化中央出台增资政策和地方补贴及配套经费,财政需负担7000多万元,而新增财力不足5000万元。
晋江的财政正由‚建设财政‛向‚吃饭财政‛转变。
2002年虽然省里对县(市财政进行了微调,放松了对县级市地方增量部分的征收,但在中央加大对地方财政集中力度的大背景下,现行财政体制制约经济发展的状况并没有得到多大改观。
2、县域经济缺乏中心城市的龙头带动。
目前,泉州县域经济正进入亟需整合和提升阶段,但由于县域经济实力较强的晋江、石狮、南安等市区面积分别只有
12.8、8.5、10.4平方公里,其它4个县(市城区面积更小,均属小城市行列,集聚和辐射功能弱,难于发挥县域经济的龙头带动作用,而作为区域经济‚火车头‛的泉州中心城市体量偏小,既与全省三大中心城市的地位极不相称,也难以扮演县域经济发展所必须依托的中心城市的重要
角色。
从空间看,目前中心市区170平方公里规划区内,城市和村镇建设用地约占50平方公里,清源山等山体保护区约100平方公里,中心城市目前真正能开发利用的土地不足20平方公里,严重制约了中心城市的发展。
从实力看, 2002年市辖鲤城、丰泽、洛江、泉港四区国内生产总值为244.89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
20.02%;市辖区财政总收入19.09亿元,加上市本级财政总收入11亿元,占全市财政总收入34.56%。
从人口规模看,中心市区人口(含外来人口仅有71万人,不足全市人口总数的10%。
泉州中心城市规模实力的现状,使中心城市的服务业难于发展与壮大,不能很好地服务和带动周边县(市的发展,从而制约了县域经济的进一步提升。
3、沿海山区发展不平衡。
由于人文、区位条件、资源禀赋等方面差异,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地区差距仍然较大,形成沿海和山区两个不同发展层面,其中晋江、石狮等沿海县(市发展较快,城乡一体化水平迅速提升,初步形成经济圈、文化园和城市群三位一体的繁荣带,2002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超过3000美元;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县发展较缓,城乡差别依然明显,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分别仅为892美元、1185美元和1376美元。
4、产业综合竞争力有待提升。
2002年泉州市高新技术产业的产值比重不过5 %,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比重过高,与同期苏州、南京等市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的30.3%和21.4%的差距较大;工业企业在岗职工中专业技术人员仅占10%左右,从业人员的素质整体偏低,产业整体竞争力亟待提高。
从作为区域经济增长引擎的高新技术产业园区来看,目前泉州市没有国家级的园区,而苏州市国家级开发园区就有5个,省级的有11个,世界500强企业在苏州落户达77家,
到苏州工业园区投资的世界500强就有37家。
5、民营经济发展的制约性问题日益显现。
一是作为泉州市县域经济发展主体的民营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型‚家族式‛企业,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仍然实行家族化管理,弊端较多。
二是劳资问题突出。
劳工工作时间长、待遇低,中小型民营企业拖欠工人工资现象时有发生。
三是缺乏高素质的管理人员和熟练技术工人。
在全国各地纷纷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吸引人才、区际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形下,泉州市各种高级专门人才和熟练技工缺口较大,造成今春多数企业开工不足,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
6、中小企业融资困难。
一是企业间由于资金相互拖欠和产品积压严重,造成流动资金周转困难。
至2002年9月底,泉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应收账款净额和产成品占用资金两项之和约占流动资产的一半。
二是出口退税滞后影响企业资金的周转和正常生产。
目前已向税务部门申报通过审批而因指标限制的退税额就高达9亿元,应退未退税额(含未申报超过20亿元。
三是金融信贷渠道不畅。
一方面,由于泉州
市绝大多数企业为中小型民营企业,企业资产规模小,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经营不稳定,承贷能力较差,部分企业又存在信用观念差,账务不实,造成银企信息不对称,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还未建立起来的情况下,多数银行‚惜贷‛,另一方面由于中小企业的频繁小额信贷需求特点与现有银行业务不相适应,且难以逾越银行信贷风险控制的‚门槛‛,银行‚慎贷‛。
四是地方金融业发展滞后。
目前民间大量资本流向国有商业银行,造成大量淀积资金,与广大中小企业缺少流动资金形成强烈反差。
2002年银行存贷比为58.2%,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8个百分点。
据测算,泉州市存贷比若达到全省平均水平,贷款总量就可增加
近100亿元。
四、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思考与建议
1、正确处理好“七大”关系,实现县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要正确处理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关系。
在知识经济时代,传统产业仍然有着它特有的生存和发展空间,泉州各地必须因地制宜,以市场为导向,在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同时,大力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
力。
二要正确处理任期政绩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提高资源利用效益,正确解决经济发展与资源利用、环境污染间的矛盾,实现县域人口、资源、环境、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三要正确处理内与外的关系。
在以县域为单位进行资源配臵的过程中,随时都要面对内外两个资源、两个生产要素、两个市场,这既需要立足县域实际,采取积极政策和有效措施,促进内部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优化配臵和结合,充分发挥县域内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的作用,努力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和经济发展集约化;又要眼光向外,通过优化内部投资环境,扩大开放,加强合作,按照市场经济效益中心的原则,充分利用县域外部的各种资源、生产要素和市场,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四要正确处理经济区域与行政区划的关系。
发展县域经济,不能就县论县,而要有大局观念,打破地方、本位主义,主动呼应全局、呼应中心城市,呼应他方,服从‚大泉州‛经济发展战略的规划与布局。
做到既因地制宜、分工明确、各展所长,又形成合力、资源共享、互为补充,促进‚大泉州‛区域经济的合理布局和健康发展。
五要正确处理沿海与山区、先富与后富的关系。
按照梯度转移理论的要求,坚持‚能快则快、又好又快、好中求快‛的原则,舞活‚半小时城市群‛这个区域经济的发展‚龙头‛,加强山海协作,推动
安溪、永春、德化等山区主动承接中心城市和沿海县(市的辐射,促进县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六要正确处理创新发展机制与保护群众利益的关系。
要从体制、机制上创新,责权利结合,服务效能特别是领导方法、工作方法、政府职能转变,服务优化有质的跃升。
同时在推进县域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要及时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千方百计维护社会稳定,营造县域经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七要正确处理市场调节与政策引导的关系。
政府必须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运用差别性的区域财政、信贷、税收政策等手段来加强宏观调控,把区域倾斜和产业倾斜结合起来,对符合区域产业发展方向的投资实行扶持和鼓励,对不符合的予以限制,促使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合理调整和优化升级。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夯实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
按照‚建基地、抓龙头、创特色、打品牌‛的指导方针,充分发挥泉州的区位与资源优势,切实做好‚山上泉州‛、‚海上泉州‛这两篇文章,大力发展现代特色农业,积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