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
随着经济世界化的发展、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相融的趋势日渐明显,人们逐渐发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实际上是同一行为主体
的不同选择,两者应该有一个共同的决定基础。

所以,研究和探索相
关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两种理论在新形势下的融合,并建立起一
个融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于一体的理论分析框架,具有深刻的理
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回顾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过程,我们
不难发现这两者都是国际分工的结果,所以,用国际分工的思想作为
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共同基础,是本文研究的一个切
入点。

一、两种理论的研究溯源与现状
(一)传统理论上的不相容
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假设市场是完全竞争的、规模报酬不变。

国际贸
易产生的直接原因在于各国生产同种商品的价格差异,而价格差异则
是由成本差异造成的,成本的不同是因各国生产要素的价格不同所致,生产要素的价格则是由各国生产要素的丰裕水准决定的。

正是因为各
国生产要素丰裕水准的不同,决定了各国在生产不同产品时所具有的
比较优势或价格优势。

所以,一国将出口较密集地使用其丰裕的生产
要素制造的商品,进口较密集地使用稀缺的生产要素制造的商品,国
际贸易的格局也就由各国的资源优势所决定。

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国
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中,没有给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留下任何生长的空间。

现代跨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产生和发展,恰好否定了传统国际贸易
理论的假设——完全的自由竞争导致完全的市场结构。

传统的国际直
接投资理论认为,市场的不完全性,尤其是技术和知识市场的不完美,才是导致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原因。

正是因为市场的非完美性,
跨国企业才有可能使用组织的效率,发挥它在获得资本、劳动、技术
和知识等要素方面的有利条件,在世界市场上与当地企业竞争。

跨国
企业在市场、生产、规模经济以及诸多方面的垄断优势是确保跨国生
产有利可图的必要条件,也是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的基础。

可见,
这个分析框架与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分析框架是完全不相容的。

(二)两种理论融合的尝试
较早地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纳入同一分析框架的是美国学者弗
农(R.Vernon1966)。

他用“产品周期理论”来系统解释企业在出口、
许可证形式和对外直接投资之间的选择,并将产品周期的不同阶段与
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联系起来。

弗农把产品的生命周期分成新产品期、产品成熟期和产品标准化期,他认为,在新产品期,企业选择在国内
生产,对国外市场的需求主要采取出口贸易的形式;在产品成熟期,
企业想保持最佳经济效益必须考虑对外直接投资;当产品进入标准化
期后,价格竞争的结果是使产品的生产或装配业务逐渐转移到劳动力
成本低的发展中国家,原来发明产品的国家则转为从国外进口该产品。

澳大利亚学者科登(W.Corden,1974)在传统的国际贸易理论基础上,
放弃了瑞典学者赫克歇尔(E.F.Hecksher,1919)和俄林(B.Ohlin,1933)
提出的要素禀赋理论(H-0理论)中的要素在两国之间不可流动的假定,同时引进了第三个要素——知识,并允许资本、劳动和知识三要素实
行国际流动,这使得扩展后的国际贸易理论在一定水准上能够解释国
际直接投资现象。

英国跨国公司专家邓宁(J.H.Dunning,1976)提出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又称为国际生产综合理论),也是至今为止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
投资影响最大的理论之一。

邓宁提出了用折衷主义方法来解释国际生
产活动,该理论能够用一个简单的公式表示:“所有权优势+区位优
势+内部化优势=对外直接投资”。

这就是说,如果三者都具备,国
际直接投资是最佳的选择;如果具有所有权优势,同时取得内部化优势,则能够选择对外贸易;如果仅仅具有所有权优势,他国区位优势
又不明显,那么许可证贸易是一种最佳的选择。

正是这些理论对国际贸易、国际直接投资与企业发展之间紧密关系的描述,使得将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成为可能。

(三)两种理论融合的研究现状
日本学者小岛清(K.Kojima,1978)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同时置于国际分工框架下实行研究的方法,为我们对两种理论实行融合的研究提供了很多启示。

小岛清理论的基本思路是:从传统的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理论出发,在H-0理论的基本分析框架内,先确定国际直接投资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再根据国际分工原则选择合适的投资产业。

以克鲁格曼(P.R.Krugman,1980)和赫尔普曼(A.Helpman,1983)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提出的基本观点是: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水准上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

他们试图用要素禀赋差异来解释国际贸易的格局和跨国公司的产生:要素禀赋差异较大的国家间主要实行产业间贸易;要素禀赋相似的国家间主要实行产业内贸易;如果当要素禀赋差异太大且公平的市场交易无法使要素价格均等化时,国际直接投资则是最佳选择,这样就产生了跨国公司。

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教授波特(M.E.Porter,1985)提出了全新的“竞争优势理论”,该理论从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这个微观角度来解释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现象。

波特研究的逻辑线索是:国家竞争优势取决于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又决定了企业竞争战略。

他是站在产业(中观)层次,从下而上,即从企业(微观)层面向上扩展到国家(宏观)层面上。

这是对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方法的一种拓展。

我国学者在两种理论融合的研究方面以往只停留在总结述评他人的研究成果上(王福军、吴先明,1999),最近有人提出在比较优势下融合两种理论的观点(黄河,2002),并对两者相互融合的趋势和统一
的途径阐述了看法。

但是,至今为止我国学者还没有就这两种理论如
何融合实行深入的论述和研究,也没有出现新的理论分析框架。

二、构建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的基础
(一)现有理论研究成果的不足
1.理论研究的重心发生偏移。

从李嘉图(D.Ricardo,1817)开始,古典
经济学关于比较优势的产生问题开始偏离斯密(A.Smith,1776)以早期
国际分工为理论出发点的内生决定论。

斯密认为,比较优势产生于分
工和专业化,是内生的;而李嘉图则认为比较优势是产生于资源配置
过程,是外生的。

另外,因为数学工具的局限,导致以马歇尔
(A.Marshall,1920)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放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内核
(分工和专业化),研究重点完全转向了资源配置问题。

2.假设条件与现实状况不符。

例如,完全竞争市场、同质要素、信息
对称、零交易费用等等,这些假设条件符合了经济学理论研究者的科
学理想,能够用来构建清晰而精致的数学模型和推理严谨的分析框架,但是,用这些作为理论的前提是根本无法得出具有实际意义的研究成果。

3.理论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分离,个体、企业、行业、国家分别实行
研究。

例如,国际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国际直接投
资理论是以企业作为基本分析单位;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是以行业作
为基本分析单位;杨小凯等人的新兴古典经济学是以个体作为基本分
析单位。

4.行为主体决策的判断标准单一。

例如,弗农是用产品周期的不同阶
段来作为行为主体选择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判断标准;小岛清
是把比较成本原则作为选择的判断标准;克鲁格曼是用各国的要素禀
赋差异来作为选择的判断标准;波特是用竞争优势的原则来作为选择
的判断标准。

(二)为何重拾国际分工思想
英国古典经济学创始人斯密在其代表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开篇的第一句话就是:“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使用劳
动时所表现的最大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注:[英]亚当·斯密著,郭大力、王亚南译:《国民财富的性质
和原因的研究》,商务印书馆,1972年,第5页。

)200多年前的这
个论述,至今仍为当代经济理论研究者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


关分工的研究,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研究的立足点在于分工的基础和职
能的分工。

“因为机器和蒸汽的作用,分工的规模已使大工业脱离了
本国的基地,完全依赖于世界市场、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

”(注:《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页。

)国际分工就是指生产的国际专业化,所以我们能够说,国际交换和国际
分工带来了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发展;随之而产生的国际贸易
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是分工和专业化理论的两个侧面,同时也是
微观经济学在国际交换和国际分工领域中的延伸。

随着国际市场交易
成本的增加,企业之间借助国际市场实现的国际分工可能并不经济,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制度安排加以替代,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跨国公司。

跨国公司的发展不但极大地促动了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而且在很大
水准上影响到当代国际分工的内容、性质和形式。

在当代国际分工的理论研究中,已形成三种研究对象不同的理论体系:一是研究由市场机制予以组织和协调的国际分工理论;另一是研究由
跨国公司为载体予以组织和协调的企业内部国际分工的理论;第三种
则是由杨小凯(X.Yang,1993)等人为代表的研究由个人的专业化、生产
的迂回水准予以组织和协调的国际分工理论。

杨小凯等人用非线性规
则(超边际分析法)和其他非古典数学规划方法将分工和专业化等经
济思想形式化,创立了以分工思想为基础的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


个理论重新将分工和专业化作为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其中很多命题的
证明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启示性的典范并缩小了最优化范围。

同时在
此分析框架内,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融合在一起,不但大大扩展
了经济学理论的解释水平和范围,而且将很多原来相互独立的经济学
分支用一个内在一致的核心(分工和专业化)统一起来。

新兴古典经济学理论是通过引入交易费用和交易效率的概念来解释企
业的产生和国际贸易的产生。

因为市场和企业是两种不同的组织劳动
分工的形式,企业的出现是企业的交易费用低于市场的交易费用的结果,所以交易费用的差别是企业出现的原因。

同理,降低交易成本、
改进交易效率也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

沿用他们的思路,我们不难
推出这样的结论:当国际贸易的交易费用高于国际直接投资的生产费
用时,人们将会选择国际直接投资,跨国企业会从国际分工中出现;
当用对外直接投资的形式来组织分工比向东道国市场输出中间产品和
最终产品实行国际贸易的形式来组织分工更有效率时,人们选择前者。

三、新的理论分析框架的解析
本文采用的理论分析框架与新兴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框架类似,仅仅用“行为主体”(个人、企业、行业、国家)来代替原来的“个体”的
概念。

第一层是行为主体在作出国际贸易或国际直接投资决策前,从
竞争优势的角度对当时所处的经济环境和自身条件实行分析;第二层
次是用数学中的最优决策理论分析行为主体的利益最大化;第三层次
是用均衡分析方法分析国际市场结构、国际企业制度和行为主体的自
利行为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各种结果;第四层次则是与行为主体价值观
相关联的所谓社会福利分析。

(一)从竞争优势的角度作出决策
我们把竞争优势定义为“组织结构优势”和“社会资源优势”的整合。

所谓组织结构优势,即行为主体协调其组织活动的资源和水平的优势,包括人力结构和资本结构、技术和知识产权、管理水平和对国际一般
惯例熟悉水准等优势。

所谓社会资源优势,即影响组织收益分配的社
会资源和水平的优势,它包括市场、客户、社会网络融资水平、收集
信息的水平等方面的优势。

发挥和增强竞争优势既是行为主体国际贸
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的动因,又是其目标,它涉及内生函数和外生函数
所包含的诸多因素。

所以,我们能够从行为主体具有的竞争优势的角
度来解释其国际贸易、技术许可转让和国际直接投资的决策(见表1)
表1竞争优势整合
组织结构优势社会资源优势
国际贸易必需具备无需具备
技术许可转让必需具备有无均可
国际直接投资必需具备必需具备
(二)从收益的角度作出决策
行为主体(国家、行业、企业、个人)需要作出决策的问题是:在当前自身所拥有的总额为I的投资水平中,是实行国际贸易还是国际直接投资?对于行为主体来说,目标之一就是使总预期利润最大化。

用公式表示为:
附图
式(1)中,NPV,F为在东道国实行折现数额为I,F的直接投资所获得的折现预期利润(净现值),NPV,T是向东道国出口折现数额为I,T的贸易所得的折现预期利润(净现值),NPV,D是将剩余投资水平(I-I,F-I,T)投资母国市场所得到的折现预期利润(净现值)。

其等价形式是与净现值相等价的净现值流(每年等量的净收入)形式:
附图
式(2)中,r,F为从直接投资中获得的内部收益率,r,T为从国际贸易中获得的内部收益率,r,D为从母国市场中所获得的内部收益率。

行为主体从目标函数出发作出决策:
1.如果r,F<r,T且r,D<r,T,即当国际直接投资的收益率低于国际贸易的收益率,且国内市场的收益率低于国际贸易的收益率时,行为主体选择国际贸易;
2.如果r,T<r,D且r,F<r,D,行为主体选择在国内生产和销售;
3.如果r,T<r,F且r,D<r,F,行为主体选择国际直接投资;
4.如果r,D<r,T或r,D<r,F,行为主体选择的决策公式可表示为:
附图
根据公式(4)即可从收益的角度做出相对应的决策。

(三)从均衡分析的角度作出决策
附图
其中,β与消费偏好相关,k是最终产品的交易效率系数,t为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系数。

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为主体的决策问题在于,确定每一种产品的自给量、市场购买量、市场销售量以及如何组织生产这两种产品。

以下讨论四种可能出现的结构形态(如图1所示),解出其角点均衡,然后从这些角点均衡中识别出完全均衡。

1.结构A由组态(XY)组成。

在这个组态中,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为主体对无论是中间产品X还是最终产品
Y都采取自给自足的方式。

设在组态(XY)中。

(注:详细的推导过程可参考:
WenliCheng,JeffreySachs,andXiaokaiYang(2000),AnInframarginalA nalysisoftheRicardianModel,ReviewofInternationalEconomics,8(2 ):PP.209-213.)此结构的角点均衡是:
附图
附图
图1国际市场结构和国际企业制度
附图
其中U,1(D)和U,2(D)是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业主体在结构D中的人均真实收入。

3.结构FY由组态(L,X/Y)和(Y/L,X)组成。

在组态(L,X/Y)中,国家1的行为主体卖出它的劳动力而成为国家2的行为主体在国家1中设立的跨国公司内生产中间产品的工人,并且从国家2中进口最终产品;而在组态(Y/L,X)中,国家2的行为主体从国家1购买劳动力组建跨国公司以生产中间产品,然后把这些中间产品返回本国生产最终产品,最后把最终产品出口到国家1。

换句话说,国家1的行为主体只从事国际贸易,而国家2的行为主体既从事企业内部贸易和国际贸易,又实行国际直接投资。

结构FY的角点均衡分别为:
附图
上述两式中,v是结构FY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系数,U,1(FY)和U,2(FY)是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为主体在结构FY中的人均真实收入。

4.结构FX由组态(L,Y/Y)和(Y/L,Y)组成。

在组态(L,Y/Y)中,国家1的行为主体卖出他的劳动力成为国家2的行为主体在国家1中设立的跨国公司内生产最终产品的工人,并且从国家2的跨国公司中购买最终产品;而在组态(Y/L,Y)中,国家2的行为主体生产中间产品,然后把中间产品出口到国家1,并且从国家1购买劳动力组建跨国公司以生产最终产品,最后把最终产品在国家1的市场上销售,同时又把最终产品返销回本国。

换句话说,国家1的行为主体既没有从事国际贸易也没有实行国际直接投资,而国家2的行为主体既从事了企业内部贸易又实行了国际直接投资。

此结构的角点均衡分别为:
附图
上述两式中,U,1(FX)和U,2(FX)是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为主体在结构FX中的人均真实收入,r是结构FX中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系数。

因为人均真实收入最大的角点均衡就是完全均衡,所以我们用微分的方法能够求得以上各式的最大值点,并得出以下推论:
1.若专业化经济水准以及产品和劳动的交易效率充足小,则结构A的角点均衡是完全均衡。

此时,行为主体选择自给自足的方式。

2.若专业化经济水准以及产品的交易效率(k,t)充足高,则结构D的角点均衡是完全均衡。

在这种情况下,国家1和国家2的行为主体都分别作出国际贸易的决策。

3.若专业化经济水准以及最终产品的交易效率k充足高,且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v与中间产品的交易效率t以及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r相比充足高,则结构FY的角点均衡是完全均衡。

在此组织结构中,国家1作出只从事国际贸易的决策;国家2的行为主体选择既从事企业内部贸易和国际贸易,又实行国际直接投资。

4.若专业化经济水准充足高,且用于生产最终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r与产品的交易效率(k,t)以及用于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的交易效率v 相比充足高,则结构FX的角点均衡是完全均衡。

在此组织结构中,国家1的行为主体选择既不从事国际贸易,又不实行国际直接投资;国家2的行为主体选择既从事企业内部贸易,又实行国际直接投资。

(四)从福利分析的角度作出决策
行为主体在实行国际贸易还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决策时,通常要对母国和东道国的不同政策作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判断的标准通常是一国的国民福利或社会福利。

他们一般会选择干预成本最小或使国民福利最大的政策,称之为最优政策选择。

例如:(1)自由贸易政策,即零干预或不干预政策。

无论是从一国的国民福利还是从所有贸易参与国的国民福利的角度看,自由贸易政策都被认为是具有“帕累托效率”的政策。

此时,行为主体作出国际贸易的决策。

(2)高关税政策,这种政策防碍和限制了商品(及生产要素)的国际流通,减少了人们通过自愿
的国际贸易可能获得的好处。

此时,行为主体选择国际直接投资,以此来规避高关税壁垒。

四、小结
以往的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研究是在不同的分析框架下,对国家与企业的贸易和投资活动实行解释,本文则将它们放在同一的理论分析框架下实行研究;以往理论研究的基本分析单位是分离的,对个体、企业、行业、国家分别实行研究,本文则将这些基本分析单位统一在“行为主体”的概念之下;以往理论研究中行为主体决策的判断标准单一,本文则以竞争优势的原则、收益最大化原则、市场结构均衡原则和社会福利最优原则来作为行为主体决策的共同判断标准。

所以,本文的结论是,虽然世界的贸易和投资环境在越来越多的国家参加WTO后会趋向于逐渐公正和平等,但对任何一个行为主体来说,究竟是选择国际贸易还是对外直接投资,其决策主要取决于它们对自身竞争优势的整合和提升、成本和收益的比较、市场结构均衡的评估以及社会福利最大化的考虑。

上述分析方法和结论对我国企业展开跨国经营和参与国际竞争,对各管理层制定中长期发展战略理应是会有所启发。

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持续提升和消费者对产品差异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近10年来,世界主要跨国公司的世界化战略安排已经把我国纳入世界产业分工体系之中,这将大大促动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发展和在专业化基础上的大规模生产投资的扩大,这些都要求我国的对外贸易和投资政策作出即时准确的反应。

我们应该清醒地理解到,在未来的经济发展中,贸易—投资—生产—贸易一体化的方式将成为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的主流。

利用跨国公司来发展对外贸易和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分工和拓展贸易与投资规模,形成“贸易—投资”双向联动、互相促动的良好态势,将是经济发达国家和一些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越来越普遍的战略选择;我们只有提前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和策略,才能实现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均衡、配套发展的良性循环,在日益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总来说之,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作为国际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研究的领域和范围会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而持续扩大,理论研究的假定条件也会发生变化,两种理论的最后发展趋向势必是在统一的理论基础上融为一体。

【参考文献】
1杨小凯、张永生:《新兴古典经济学和超边际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

2[日]小岛清著:《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资》,文真堂,1985年。

3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华夏出版社,1997年。

4KiyoshiKojima(1996),Trade,InvestmentandPacificEconomicIntegr ation:SelectedEssaysof
KiyoshiKojima,Tokyo:BunshindoPublishingCompany.
5PaulR.Krugman(1990),RethinkingInternationalTrade,TheMITPress.
6王福军:《国际贸易和国际直接投资理论融合——国际生产的一般理论述评》,《国际经贸探索》1999年第1期。

7吴先明:《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的融合发展趋势》,《经济学动态》1999年第6期。

8黄河:《论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国际经贸探索》2002年第2期。

国际贸易和直接投资理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