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阳气烦劳则张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4 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阳气烦劳则张

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

这一大段讲阳气失常则受邪为病(P.126)。阳气失常,则感受外邪而出现各种病症。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

因为阳气有重要的作用,所以阳气失常,就感受外邪而形成多种疾病。就这篇文章来讲,人体的绝大多数病,甚至从它这个理论原则来说,所有的病都得有阳气失常。我先读一遍。

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如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因于气,为肿。四维相代,阳气乃竭。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疖疿。膏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劳汗当风,寒薄为皻,郁乃疖。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陷脉为瘘,留连肉腠,俞气化薄,传为善畏,及为惊骇;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魄汗未尽,形弱而气烁,穴俞以闭,发微风疟。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故病久则传化,上下不并,良医弗为。故阳畜积病死。而阳气当隔,隔者当写,不亟正治,粗乃败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其实都在说明阳气的重要性。由于阳气受伤,才感受邪气,出现了各种病证。

因于寒,欲如运枢

因于寒,欲如运枢。前提是阳气受伤了,或者说阳气不足,才因于寒感受寒邪,‘欲如运枢’,这阳气应该是能够正常的开合启闭。就好像户枢一样,门轴一样,正常的运转,开合启闭。

这个运枢,后边有校注,在杨上善的《太素》里说,或者说在新校正的时候,这个欲如运枢,在全元起本里叫做“欲如连枢”,连是系的意思,栓在一起了。

起居如惊,就是生活失去规律。‘起居’就是生活起居,生活规律,生活不规律了,‘惊’,教材注释作暴卒讲。

神气乃浮,其实还是说的阳气。也就是说人体感受了邪气之后,阳气就外浮。阳气浮于表,来和邪气相抗争。

感受寒邪之后,阳气的开合失常了,不能正常的作为枢纽作用。连枢,栓住了。把这门轴把它栓住了,动也不能动了。好像道理上更好讲一些。所以这句话讲起来有些难度。了解起来有些难。恐怕跟这个字有一定的关系。

总之来说,阳气正常运行,就像门轴那样有开有合,特别是卫阳之气,司开合。如果人体的生活起居失常了,阳气就也不能够很好的正常运行了,就容易感受外邪。

主张生活要有规律,要有一个很好的作息规律。养成一个很好的生活习惯,对于人体健康来说是很重要的。一些年轻人体会不到这点,靠自己身体强壮,也就说是阳气足。这样短时间内可能对健康影响不大,看不出来。久而久之,阳气受伤了,那就造成很多的疾病。到老了,后悔也来不及了。

作为中医,要经常向患者或服务对象讲解养生的知识。除了自己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之外,还要对其他人进行宣传。

上面说是因于寒,感受寒邪,下面说是应于暑。

因于暑,汗,由于阳气受伤,感受了暑邪,暑为阳邪,使人腠理开张,所以容易使人出汗。

烦则喘喝,有的暑病出现心烦意乱,热扰神明,暑热扰乱神明,所以心烦,还出现气喘,喘喝,“喝”是象声词,出现气喘喝喝,也就是说,使得气机不畅,而出现气喘,这是烦则喘喝。

静则多言,还有的时候,中了暑之后人昏迷了,昏迷了就不烦了,但其实那病更重了。静了,就要多言。这个多言是指谵语,郑声之类。谵语,就是在神志昏迷的状态下胡言乱语;郑声,就是声音比较低,不断地重复相同的话,所谓郑重其声。都是一种神志昏迷的现象。

谵语是偏于热、实的,郑声是偏于气虚的。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就是发高烧,身体很热。燔不就是火炭吗?像烧红的火炭那么热。这种情况容易汗出而散,出汗之后,暑邪可以随从汗解。

对于这句话,明代的吴昆在《素问吴注》里认为“体若燔炭,汗出而散”,这两句,应该在“因于寒”下边。他说“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乃浮,体若燔炭,汗出而散”。他说感受寒邪之后,人体发高烧,体温很高,一出汗,把寒邪散去了。他给搬个家了。这个搬家,迁移,把经文移动了一下,看来是和现在临床上比较接近。但是这种移动,不见得就是很有理。为什么呢?因为现在我们治暑病,治中暑不用汗法,但是在《内经》时代治疗暑病,他也认为是外感,不见得不用汗法。这汗出而散,等于是个治疗的问题,或者关于病机分析的问题。因为有这种病机,你就可以根据这种病机来治疗,他汗出而散,同样可以用汗法,刚才我讲了,我们后代的中医对暑病一般不再用汗法。因为暑已经伤气了,暑已经夺汗伤津液了。可《内经》时代也可能有,《素问•热论》它讲到汗,“暑当欲汗皆出,勿止”。他说暑病,这暑邪应该和汗一块出来,不要用止汗法。因此,吴昆迁移《内经》的经文,我们现在理解起来,和现在临床接近,但是未见得就完全符合《内经》的原意。

因如湿,首如裹,感受湿邪,由于湿邪困遏了阳气,阳气不足,使得清阳之气不能上升于头,因此,好像有布带子包裹着头一样。沉闷、头沉、头重、不清醒,那样的一种感觉。

湿热不攘,如果湿邪不去在体内可以郁而化热,郁结就成湿热之邪了。不攘,攘就是排除,湿热在体内不能很快地排出,郁结在内,进一步的阻遏了气机,湿邪阻滞,使得气血不能正常运行,因而不能够濡养筋脉。

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ruǎn)短’,缩短,‘弛长’,松弛而长,这里大小其实意思是相近的。不是说大筋它就要緛短,小筋它就要弛长。筋都可以弛长,也可以緛短。本句作互文解,大小不要绝对看待。也就是筋可以緛短,也可以弛长。不同的病人,出现不同的症状,有的就可以緛短,有的就可以弛长。緛短也好,弛长也好,都是由于气血不能濡养所致。都是由于湿邪阻滞了气血的运行,更主要是阻滞了阳气的通行。

緛短为拘,弛长为痿,如果经脉緛短了,就出现拘急的症状。如果使筋脉松弛而长了,就可以出现肢体的痿。痿废不用,没有力气了。湿邪引起的症状常见这些,或首如裹,或筋脉的拘急或者松弛。

因于气

因于气,这个“气”,可以做风来解。前面有因于寒,因于暑,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