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写好人物通讯的三个要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写好人物通讯的三个要点
发表时间:2019-09-08T18:19:11.177Z 来源:《基层建设》2019年第18期作者:李晶晶
[导读]
内蒙古通辽日报社内蒙古通辽市 028000
人物通讯是电视业、广播业和报刊业最为普遍化和大众化的通讯方式之一,也是写作中十分重要的应用文体形式。
通过这种方式对特定人物进行报道,用细腻的笔触和突出个性的语言重点表现该人物的外貌、神态、动作、性格、人品、精神风貌等。
以小见大,透过平凡折射特殊,透过渺小揭示伟大,从而达到“弘扬社会正能量、教育感染身边人”的目的。
人物通讯虽然是新闻写作中常见的稿件体裁,也正因如此,它才充满挑战性和高难度。
一般来说,人物通讯不单单是“写人”这么简单。
“人”拥有与生俱来的普遍性特点,这是“人”区别于“物”的重要特征,而“人物”都具有独立风格和鲜明个性,不同人物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教育程度、人生经历等不存在完全一致的可能。
“人”是泛式化的、大众化、雷同化的,而“人物”是有故事的、有思想的、有灵魂的。
因此,人物通讯的采写就一定要有独见性和感染他人的力量。
一、写人物通讯时,要“犹抱琵琶半遮面”,隐藏“突出点”。
对特定人物进行报道和采写,就一定要突出人物身上的闪光点,让读者从中受到教育、感动和震撼,从而引发其深入思考,这是人物通讯要实现的目标。
但是,当前很多人物通讯实际上应侧面反衬出的“光环”太过直接和冲击,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来不及深入体会,“光环”便“跃然纸上”。
不加思考的直观感受经受不住时间的考验,很难在读者心中留下发人深省的痕迹。
而不直接点名主要意图,看似“半推半就”“顾左右而言他”的描写,实际上却是“声东击西”,将记者想要表达的意图隐匿其中,供读者自己反思总结,反而能更添回味无穷之趣。
肩挎相机,一手拿本,一手拿笔,边看边记。
第一次和肖华下乡,就让通辽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党支部书记白永贵服了。
记得当时肖华从背包里掏出一只小羹勺,轻轻地挖开玉米幼苗的根部察看苗情。
“以往我们都是用手抠或用树枝秸秆扒拉。
”不经意的一个小小的细节,让白永贵这个农业科技的老行家暗暗竖起大拇指。
(第26届内蒙古新闻奖1等奖《新时代的优秀共产党员——肖华》)此段文字对人物的刻画,并没有直接点明记者想要突出的方面,但透过对典型人物的一系列动作以及第三人的心理描写,一个踏实做事、忘我工作、扎根基层、一心为民的人物形象就呼之欲出了。
二、写人物通讯时,要“有舍有得择一而终”,切忌“繁多杂”。
通常情况下,记者准备对特定人物进行采写时,还要对特定人物周边的多个人进行有效沟通。
通过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反复求证和了解,从而加深对特定人物的认识和理解。
采取这种方式可以有效丰富特定人物的内在形象和内涵,是一种必要的、见效的采写手段。
但是这种方式也为人物通讯带来了弊端。
总结而言,采写的人物越多,获知的相关事件就越多,突出人物特点的有效事件反而越少。
这就需要记者通过自己的经验和切身感受,在众多事件中精挑细选出最能够代表人物、最能够引起读者共鸣、最能够扩大社会反响的事例,其它补充事例可以一笔带过。
然而,观众将舞台附近围得水泄不通,王振东带着母亲转了一圈也没找到合适的观看位置。
“既然来了,咋得让老妈看上节目。
”为让母亲看清楚台上节目,王振东只好在人群外抱起母亲。
尽管中途下起了小雨,可没能打消王振东让母亲开心的愿望,他忍着胳膊酸麻坚持抱着母亲看完了一个半小时的演出。
(第26届内蒙古新闻奖1等奖《八里罕孝子抱母看演出成“网红”》此段文字契合文章标题,通过对一张照片所反映的内容进行深入采写,刻画细致入微,“孝子”的形象令人动容。
“孝子”这一称号的由来,一定还涵盖了其它事件,但记者“有舍有得择一深挖”,反而加深加固了主题。
三、写人物通讯时,要“平凡中挖掘流光溢彩”,立足接地气。
通常而言,对特定人物的典型报道可以起到弘扬社会正能量、传承人间真善美的作用。
“人物”身上具备的高贵的品格、高尚的情操值得宣传,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将“人物”架在神坛的高度。
实际上,“人物”都是普普通通的、来自社会各界的典型和代表。
采写人物通讯时,越朴实、越接地气的语言越能引起大众共鸣。
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方式才能把人物刻画出味道。
记者要善于用笔触勾勒出一个普通、平凡、朴实的人物形象,将“人物”置于黄土地上、老百姓间,最大化地激发“人物”力量,在平凡中挖掘流光溢彩。
寒冬中的阿尔山伊尔施小镇在蓝天白雪映衬下显得清爽明亮。
这几日都是极寒天气,格外的冷,但在林业退休职工郭永财家中却是一派热气腾腾的景象。
郭永财和老伴儿围坐在圆桌旁,一边包着饺子一边观看新闻联播。
水烧开了,锅内翻滚着沸腾的水花,下饺子、煮饺子……热腾腾的饺子端上了桌,一家人品味着红红火火的好日子。
(第26届内蒙古新闻奖3等奖《老郭家的“幸福经”》)文段短小精悍,短短几句动作描写,一个几乎家家户户都经历过的日常的、普通的生活片段就铺陈开来,不仅表现出平凡人的平凡生活,也从中流露出令人满足、欣慰的幸福感,呼应文章标题。
正所谓“感人心者,莫先乎情”。
这句话还告诉我们,写好人物通讯的前提是记者要首先被“人物”所感动。
只有将“人物”的事迹融进记者的泪与心中,“人物”才能在记者的笔下收获“第二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