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土流失 课后说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土保持》教学设计简要说明
嘉定区金鹤小学王伟宗
《水土保持》是牛津(上海版)小学自然第9册第2单元《植物的作用》的第3课时的教学内容。本课时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初步认识植物基本生长习性和规律后,结合生活经验和课堂模拟实验分析,了解植物具有水土保持的作用。现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做简要说明。
一、基于课标的教学内容分析和教学策略设计
本课时的教学重点在于让学生了解水土流失现象,并知道其产生的主要原因。这是一个简单到可以用一句话概括的知识点,也可以是复杂到在大学里形成一门二级学科的知识系统。如何把握这其中的尺度,需要基于课程标准的内容制定教学目标。结合新旧课标的不同要求,整个关于“水土保持”内容庞杂,有需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资料分析收集能力,整个主题的学习必然会有课内教学部分和课外的延伸部分。
在制定教学策略时,五年级的学生有生活经验,也在一和三年级学习过植物相关的内容,本课时的内容不是“零起点”教学,他们有不同程度水平的前知识。利用这些前知识,一些学生可以很轻松的设计出模拟实验,对比有无植物的水土保持作用;部分前知识稍弱的学生,也可以在这一批学生的带领下很快领会实验的意义。那么学生一步步设计实验的过程并不能提升他们的实验素养,所以采用观察实验材料,让学生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实验步骤来施行的策略,这是教师设计好的学生将在课堂走的“规定路线”。
其实大部分学生生活中很少考虑过“为什么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这个问题,教学设计时,将学生探究的核心放在原因分析上。在课堂中,学生从猜测因素,转变为分析实验中对应的现象,最后再结合自然环境,使自己的猜测更加完整;从教师引导集体观察分析的项目,转变为建立小组内观察分析的项目,更进一步认识植物的作用,这样的教学策略都是基于课标的着重培养学生处理问题、分析现象、结合实际的科学素养。
二、模拟实验的设计
水土保持的实验是一个经典实验,我的小学时候的自然课上,老师就是这样在
讲台上做实验的。现在我当老师了,我问我自己是否应该只是简单仿照操作?在设计实验时,实验的操作相对简单,改革和创新的空间小,意义也不大,就将重点放在了对实验分析上。
作为模拟实验,核心在模拟上。整个实验中,模拟环境和自然环境是否在学生脑海中建立起一个一一对应的关系,这是学生能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建立这个联系我摒弃了以往教师一一讲述的方式,利用前知识,让学生观察实验器材组,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实验的方法步骤,这样逐步建立起模拟的模型。其实很多学生在观察和想怎么做实验的时候,根本没有意识到什么在模拟什么,但其实他的思维模式已经有了模拟的因素在内。
做实验中观察和分析的过程中,学生一直建立着这层模拟和真实环境的关系,也通过分析基本能够验证他们猜测了,这时候模拟实验中的对应模拟关系已经十分清楚了,学生也一般能够接受这个实验的结果了。此时,通过提问“模拟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区别”,来打破这层关系,让学生从分析实验现象的视角,转移到关注真正的自然环境中去。我觉得这是模拟实验中非常必要的,模拟环境并不能够等同于真实的环境。就像霍金说的:我们在三维空间内讨论十七维空间根本是无意义的,因为我们建立的模型都是多维空间在三维空间上的投影,真正如何只有到了十七维空间才知道。这类生态环境的模拟实验也是如此,很多空间、气候、植被种类数量、环境湿度很多因素都会左右实验结果,我们的模拟实验其实只能是帮助实验前推测的分析,而要验证这些猜测都是需要实地考察和长期实地观察研究的,这其实也是一种科学素养。
三、科学课育人价值
本课时的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很明确,就是增强保护植被和环境的意识。我觉得我们这群城市里的孩子,从幼儿园开始,一直被灌输保护环境、保护绿化意识,教育的时常常告诉我们:节约用水,水资源来之不易;爱护绿化,植物很重要的等等,而环顾四周,水打开龙头就有,绿化也是人工种植的,那些枯竭的河流、光秃的山头离我们很遥远,到底为什么要保护?所以在实验后,学生轻易的说出保护绿化,多种树这类和他们遥不相关的“口号”时,提出“城市生活中的我们可以为保护水土做哪些?”,一下子把学生的思绪从荒凉的黄土高原拉回到上海,提醒他们从身边做起,增加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