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新要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对本科生导师制的新要求作者:宋素娟

来源:《商情》2010年第34期

【摘要】目前国内本科生导师制主要针对学分制而设定,对于最近几年高校实行的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情况,导师制会出现哪些新变化?文章在目前国内本科生导师制实行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淮阴工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情况以及专业分流后试行的学业导师制结果,分析大类招生模式对导师制管理的新要求。

【关键词】大类招生专业分流本科生导师制新要求

一、本科生导师制背景

为了适应学分制、弹性学制以及大类招生的教育模式改革的需要,高校在相应的管理方法上也做出了适当改革,其中一种就是在本科层次上配备导师。

但目前实施的本科生导师制主要目的是在学分制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选课,同时兼有其他职责,如,在思想、学业、生活、心理、就业等方面的指导职责。在大类招生专业分流的情况下,导师制的执行能否促进教学改革、实现既定目标?可能存在哪些新的问题?大类招生对导师制提出哪些新的要求?带着这些疑问,课题组在专业分流后的工商管理专业试行本科生导师制。

二、大类招生专业分流基础上的本科生导师制试验

(一)试验背景

淮阴工学院从2005年开始在部分专业实行大类招生,其中经济管理学院对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财务管理(含会计学方向)四个专业合并招生,两年后学生根据自己的意愿再重新选择相应专业,实行专业分流。但专业分流的结果却令人尴尬,工商管理专业在连续两年的时间里,分流到的学生都很少。

虽然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各有不同目的,但我们希望通过导师制的实施帮助学生了解并提高专业认识,做好大类分流工作;帮助学生全面了解和学习专业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综合素养与能力;改变师生之间的疏远关系,方便同学的专业学习。

(二)2007级专业分流及专业选择理由的调查

2007级大类分流结束后,选择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人数明显比上两届多。针对这种情况,2009年4月课题组采用开放式问卷调查:你为何选择或不选择工商管理专业。本次参与调查人数130人,收回有效答卷121份。通过对学生答卷的整理,课题组归纳出学生选择专业的原因以及选择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学生在选择专业的过程中,考虑的因素很多,但真正归结到个人身上时可能只有1-2条理由。选择工商管理的诸多理由比较平均,只有“兴趣”项所占比重小,而不选工商专业的理由中,“市场就业”的影响因素占绝对比重,其次是“他人影响”和“个人性格”。

在对答卷的归纳中课题组成员为学生对专业不了解的现状深深震撼。其实从同学们对专业选择各种理由的叙述中可以看出很多人是建立在对专业一知半解的基础上,甚至是在对专业不了解基础上做出决策的。如“人力资源专业性强、负担轻”,甚至有人说“工商管理的工作在工商局,工商局干啥不清楚”、“工商管理要考公务员,本人不愿意”、“工商类的人要有领导风范,自己喜欢当领导的感觉”等。

一百多份的问卷一方面反映学生在专业选择上的不慎重,另一方面也反映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反映学生在就业和长期发展方面缺乏规划,没有明确目标。同时也说明师生之间的交流严重缺乏,学生无法从总体上把握一个专业的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另外也说明课题组的导师制在大三之后的介入有点为时过晚。

(三)本科生导师制试验结果分析

低年级学生对专业的不了解导致学生在专业分流中的盲目性,那么高年级实行了导师制是否解决了此类问题?效果如何?工商管理专业从2007年开始在专业分流后的大三试行导师制。通过2年的试验,本课题组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大三和大四学生及相关导师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试验结果,分析导师制对学生专业选择、改变专业认识、提升专业素养、改善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

1、师生双方对导师的认识

通过调查,师生双方对导师的认识方面观点基本相当,都更关注学术问题,在这一点上说明学生和教师对学业导师的理解是一致的。但师生在实际指导过程中依然存在角色认识差异,也说明师生双方对教师的其他身份存在认识模糊现象,如学业导师与班主任的关系以及对生活的指导等。对教师导师的资格认识上意见基本一致,尤其是对教师的热心和自愿方面有非常一致的认同度。

关于导师的介入时间,师生双方的认识几乎一致。一半以上的学生对导师有提前介入的需求,超过三分之一的学生、一半以上的教师希望在大一实行导师制。而目前本专业的导师从大二下学期分流后开始运行。

以上调查情况说明师生双方都必须明确导师的主要职责,并尽早介入学生的专业学习,对导师的任职资格也提出一定的要求。

2、指导内容

在导师指导内容方面,本次调查分别对学生和老师进行对照式调查,从理想状况和实际状况两个方面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双方对于应该指导的内容以及实际指导的内容方面存在认识的不同。A)在导师“应该指导”的内容方面,除“专业及学术指导”三方有共同的认识外,其余项目差异较大,尤其是在思想引导、心里疏导方面,其中在专业选择、社会实践辅导方面教师愿望明显高于学生。说明学生和教师对导师的职责或身份的认识有差异;B)在实际指导的过程中,“专业方向的选择”指导的比例很低甚至为0,这是因为导师是在专业分流过后配备的。教师除了毕业论文和学年论文指导外,100%的教师对学生进行了多维内容的指导,10%左右的学生感受到导师的差异化辅导。也说明导师在和学生的沟通中深度有待加强;C)在学生对专业培养方案的关注方面,大部分学生对专业培养计划非常关心,这也说明教师必须对专业培养计划有清楚深刻的认识,而不仅仅是专业负责人的任务,或者说所有专任教师必须了解相关专业的培养计划、就业市场状况等。

3、指导过程

由于本试验没有明确的指导记录手册,为了切实了解导师的指导过程,本次分别针对学生和导师从多个方面进行调查。

A)对于指导的计划性,学生和导师的认识不同,大三和大四学生认识也不同。学生以为有计划,但事实上近一半的教师无明确计划,尤其是对刚接手的新生。说明在无人监管的情况下,教师的工作还是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和非计划性,工作随兴致所至的进行,也说明导师制的监控与激励工作的重要性;B)80%以上的学生希望导师的定期指导,教师则100%的认为应该定期指导,但调查结果也说明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指导效果欠佳;C)对于指导次数方面,师生之间的认识存在较大的差异,原因是指导过程的灵活性以及过程缺乏记录性等多方面原因導致;D)对于导师对学生指导的主动性程度,大四学生认为导师主动的明显高于大三学生,高出45.1个百分点,说明教师目前的主要精力依然在大四学生的身上。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教师精力的有限性,尤其是对导师职责要求太多的情况下,随着学生人数的滚动增加,导师对学生的关注度会下降,导师的作用也会大打折扣;E)尽管我们给每个学生配备了专职导师,但71.9%的大三学生没有主动找导师。71.4%的大四学生能主动找导师,其中70%以上的人沟通时间都在半小时以上,而大三学生半小时以上的只有56.6%;F)对于找导师的原因,三年级和四年级的学生原因不同。90%的大四学生找导师是关于课程的学习,在人生困惑方面寻找导师帮助的很少。

4、导师的指导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