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坚白论的方法是文配图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析坚白论的方法是文配图形式

公孙龙论证的《坚白论》属于辩证认识的思维规则,存在是一,认识是二。认识分为两种形式两个层次。直接形式具有可见性(不藏),间接形式具有反思性(藏)。表述规则是名实当,逻辑规则是河图正位。

解析公孙龙《坚白论》的方法,依然是易经传承的图文并茂法,解说和演绎一体的形式。第一步是为公孙龙的文字内容配上逻辑图像,然后再去解析文字的字义和句子结构。通过这样的形式,将公孙龙论证《坚白论》的方法和手段准确地展示出来。

为便于人们从总体上把握公孙龙《坚白论》的内容,我们需要将它的全文展示出来。通读全文之后,你才能形成一个总体的印象。便于理解和把握我们给出的逐句解析文字的内容和句子结构。在通读原文的基础上,我把2013年用理性思辨方法绘制的逻辑图展示出来。供那些善于理性思辨的学者们参考。

一、坚白论原文:源自道藏本原第五

【原文】

“坚白石三,可乎?”P37

曰:“不可。”

曰:“二,可乎?”P38

曰:“可。”

曰:“何哉?”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得其白也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得其坚也无白也。”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P39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一,二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P40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

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乎白石。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也?”

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P40

曰:“目不能坚,手不能白;不可谓无坚,不可谓无白。其异任也,其无以代也。坚白域于石,恶乎离?”P41

曰:“坚未与石为坚,而物兼未与为坚。而坚必坚,其不坚石物而物而坚。天下未有若坚而坚藏。白固未能自白,恶能白石物乎?若白者必白,则不白[石]物而白焉。黄、黑与之然,石其无有。恶取坚白石乎?故离也。离也者因是力与知果不若因是。”P41

“且犹白以目,以火见,而火不见。则火与目不见而神见。神不见而见离。坚以手,而手以棰。是棰与手知而不知,而神与不知。神乎?是之谓离焉。离也者天下故独而正。”P42

二、理性思辨环节的逻辑结构解析

1、提出命题:二与三的对立性

“坚白石三,可乎?”——提出问题

曰:“不可。”——给出答案:否定性

曰:“二,可乎?”——再次提问

曰:“可。”——给出答案:肯定性

曰:“何哉?”——理由根据

逻辑结构图为:

┌坚白石三,不可(不成立)

┌命题形式┤

├结构└坚白石二,可(成立)

└理由根据:何哉(在那里)

2、具体的论证过程,分为四个步骤:

、坚白两分——两种认识形式不同,不是“三”的特点。逻辑结构图为:

┌坚:手触感觉到的属性——对比分析

石┤两种不同的认识形式

存在└白:目看把握的形式特点——直观反映

、隐藏显露——两种形式一体,是辩证逻辑的基本结构

┌直接性:非藏而藏——显露形式┐

认识结构┤显露和隐藏两种形式一体├辩证逻辑

└间接性:自藏也——隐藏形式—┘连为一体

、思维规则——“石”是存在,“坚白”是它的两种属性

┌表述形式:于石一也;坚白二也

思维规则┤辩证方法:一分为二

└思维口诀:存在是一,认识是二

、论证结构——从逻辑规则入手,体现出从本质到形式到属性的动态逻辑结构。由此构成中国古代的逻辑理念与西方的古希腊不同,它是辩证逻辑规则、认识论的结构而不是形式逻辑的分类方法。论证结构的逻辑图为:

┌逻辑规则:延续“白马非马”的表述规则,转向了认识规则

┌本质┤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逻辑关系:一分为二,辩证认识

│┌认识结构:两种形式、两种属性

┼形式┤规则:两分法——同一律

│└论证方法:形式、本质、属性、结论四者同一

│┌抽象是逻辑法:三分法:从坚白分立到二者的综合

└属性┤规则:方法和结构两种形式对立统一

└具体是结构法:本质两分,形式三分,动态论述

【文本内容】

曰:无坚得白,其举也二;无白得坚,其举也二。P22

曰:得其所白,不可谓无白;得其所坚,不可谓无坚。而之石也,之于然也,非三也?P22曰:视不得其所坚而得其所白,无坚也;拊不得其所白而得其所坚者,无白也。P22

曰:天下无白,不可以视石;天下无坚,不可以谓石。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P22【逻辑解析】

这段话是对逻辑规则进行的解说。隐含规则是具体表述真理的格式:白马非马。这里将“两分法——同一律”的表述规则模仿、移植到认识论中,由此体现出表述规则和认识规则之间的深化关系。二者形式对立,属性同一。逻辑规则环节的结构图为:

┌隐含表述规则:白马非马:两分法——同一律

├论据:石白、石坚,都是认识形式:非三也

┤相外:指并列存在的关系

├视得白,触得坚,认识的两种形式外部分立

└白坚是认识的两种形式,应用在“石”上,不是并列关系

白坚石三者之间的逻辑结构关系: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其逻辑图为:

┌视得其所白,无坚

石是存在┤认识是二

存在是一└手触得其坚,无白

这个逻辑结构图表明,坚、白、石之间是“一分为二”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名称关系。

从逻辑关系、认识结构的特点进行解说

【文本内容】

曰:有自藏也,非藏而藏也。P22

曰:其白也,其坚也,而石必得以相盈,其自藏奈何?P22

曰:得其白,得其坚,见与不见离。一、一不相盈,故离。离也者,藏也。P22

曰:石之白,石之坚,见与不见,二与三,若广修而相盈也。其非举乎?P22、23

曰:物白焉,不定其所白;物坚焉,不定其所坚。不定者,兼,恶乎其石也?P23

曰:循石,非彼无石。非石,无所取乎白(坚)。(坚白)石不相离者,固乎然。其无已。P23【逻辑解析】

这段话是对逻辑关系、认识论的结构特点进行的解说。两种认识形式分别用见与不见即显露和隐藏区分开,两种形式一体,不可分割开。由此体现出物的属性与分类认识不同,存在的“石”将白坚两种品质综合在一起,认识将它分开了。逻辑思维将它们二者之间的关系牢牢把握住了。逻辑关系环节的结构图为:

┌内部隐藏:有自藏也——外部显露:非藏而藏

├一为白,一为坚,然而石中是一体的,它自藏了吗?

├认识是两种形式:见与不见,彼此分开,分离就是隐藏,表明层次关系

├两个层次

├认识是二,组合为三,如广、修一体,这是比喻(不是举例)

├白坚是物的形态不是指称,所以白坚同在于石中。恶乎其石也

│(恶:表示惊讶,两种认识形式坚和白在“石”中合二为一了)

└没有坚白石,没有石为单一的白石,白坚不分离,固有属性

对认识结构进行的具体解读:存在是一,认识是二

【文本内容】

曰:于石,一也;坚白,二也,而在于石。故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故知与不知相与离,见与不见相与藏。藏故。孰谓之不离?P23

【逻辑解析】

这段话是对认识结构进行的具体解读:“石”作为存在形式,是一,认识形式不同,得到了“坚、白”两种属性。这两种属性都是“石”具有的,不是对“石”进行的分类,即不是“坚、白”分开的形式,而是“坚、白”一体的形式。认识环节的分类是:有知焉,有不知焉;有见焉,有不见焉。属性分类是:知与不知相与离,形式分类是:见与不见相与藏。由此构成认识论的结构:两种形式、两种属性。

逻辑结构图为:

┌存在形式:于石,一也

│┌坚、白,二也:形式是二

├逻辑形式┤

│└而在于石:本体是一

├认识结构┌属性:故有知焉,——有不知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