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感问卷调查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个体因素 缺乏基本社交技能,同伴接受性差。有些大学生性格较为内向拘谨,沉 静寡言,较少参加集体活动和聚会,容易产生孤独感、寂寞感。还有一些学生乐意与别人交 往,但一旦进行比较重要的而且时间较长的交往就会出现困难,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 趣,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话题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更多的是 谈论新的或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 青年期闭锁心 理,自我防御性较强。大学生正处在青年期的闭锁阶段,独立欲望高、自尊心强,内心世界 一般不愿轻易向外袒露,有时外显行为和内隐的情绪体验不完全一致。一些大学生则由于个 性因素对别人怀有戒心,自我防御极强,常常把自己真实的思想、感情、欲望掩盖起来。这 些成为导致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又一个主要原因。
本实验的目的在:(1)探索性别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2)探索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孤独 感的影响;(3)探索家庭住址的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4)探索是否是单亲家庭对孤独感的 影响;(5)探索年级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6)探索孤独感对实际生活有什么影响;(7)探 索如何减轻孤独感。(8)探索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孤独感对人类的正常生活和工作有重要意义。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孤独 感,适当的孤独感能使个体更好地健康成长,当需要满足时会产生新的需要。但当一个人的 社会关系网络满意程度没有达到其期望值时,孤独感产生了,长期积累演变成深度的孤独感, 会导致人们出现无法忍受的痛苦,以至于可能会转变为心理疾病,,如偏执症,抑郁症,强 迫症,焦虑等。
义:孤独感是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络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 体验。孤独感作为一种主观感受,与客观的社会孤独感(与社会隔离)在内涵上是不同的, 它是一种困扰人类的普遍心理现象。 孤独感基本特征:
孤独是一种痛苦的体验。孤独就像感冒一样易感,难治,虽不致死但总是让人不愉快, 有时甚至令人难以忍受。对个体而言,交往需要的满足可以使个体得到健康的发展。当需要 不能满足,孤独体验也就油然而生;孤独是个体的主观认知。孤独所指的对象是个体自身实 际的社会关系与期望的社会关系的不一致程度,但孤独是个体自己对自己的人际需要或人际 关系状况的认知和体验,而不是来自他人的客观描述或评价;孤独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多维系 统。每个人体验到孤独的程度有轻有重,而且在类别上也存在差异。从目前存在的孤独测量 工具看,大多数孤独测评工具的结构都是多维的,尽管孤独可能随着环境的改变产生或消逝, 但研究者认为孤独是一个相当稳定的人格特征。
实验名称:UCLA 孤独量表调查问卷
【摘要】目的:(1)探索性别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2)探索是否是独生子女对孤独感的影 响;(3)探索家庭住址的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4)探索是否是单亲家庭对孤独感的影响; (5)探索年级差异对孤独感的影响;(6)探索孤独感对实际生活有什么影响;(7)探索如 何减轻孤独感。(8)探索大学生产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方法:用 UCLA 孤独量表对随机抽 取四川警察学院 100 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由表 1 可知,p<0.05,所以性别在孤独感 上有显著差异;由表 2 可知,虽然 p>0.05,但是 t 值等于-1.321,是独生子女比不是独生 子女在孤独感上较为不明显;由表 3 可知是否是单亲家庭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 t 值等于 0.105 可得单亲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分值较高;由表 4 可知家庭住址不同在孤独感上 没有显著差异;由表 5 可知,年级的不同在孤独感上也没显著性差异。结论:(1)性别差异 在孤独感上有显著差异;(2)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3)家庭住址不同 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4)是否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5)年级不同在 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 【关键词】 大学生孤独感 UCLA 孤独量表 产生原因
直”,以此类推。
1.我感觉自己和周围的人相处和谐。 2.我感到自己缺少别人的友情。 3.我的周围没有谁能让我可以向他(她)寻求帮助。 4.我不感到寂寞。 5.我觉得自己是同伴中的一员。 6.我想我和周围人有许多共同之处。 7.我的情趣不能被周围人所共享。 8.我是一个容易与人交往的人。 9.周围有让我感到亲近的人。 10.我有被别人遗忘的感觉。 11.我觉得我和周围人关系淡漠。 12.我感到没有人能真正理解我。 13.我觉得自己被孤立。 14.需要时,我能找到人陪伴我。 15.我能找到可与其谈心的人。 16.在我周围,有我能向其寻求帮助的人。 17.我感觉自己和周围人缺少共同语言。 18.我觉得有人关心我。
表 4 孤独感在不同家庭住址上的差异性检验
家庭住址
X±S
F
P
城市(n=26)
50.23+4.412
城镇(n=23)
52.35+4.942
1.278
0.283
农村(n=51)
51.07+4.630
表 4 呈现孤独感运用单因素 ANVOA 检验,由表可知,在不同家庭住址的差异性检验,
p>0.05,所以家庭住址的不同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
2、家庭因素 家庭功能对孤独感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如果大学生与其他家庭成员缺 乏亲密的情感和有效的沟通,家庭管理比较混乱,他们可能直接在家庭背景下体验到孤独感。
父母关系不和,家庭成员亲密度低。父母之间关系越不和睦,子女越容易感到孤独。父母被 孩子认为是最可靠的依赖。如果父母之间“战争”不断,家庭气氛紧张,孩子就会失去安全 感,从而变得压抑、孤独;家长争吵破坏了家庭中和谐交流的气氛,孩子不敢轻易表达自己 的看法感到无所适从;对年幼的孩子来说,还会认为是自己不听话引起父母争吵,内疚和自 责使他们更加沉默寡言,影响他们的正常交流。受传统文化观念的影响,一些离异家庭的子 女在学校中受到一定的歧视,感到低人一等,会倍感孤独。 独生子女家庭情感支持系统减 弱。现在大多数大学生是独生子女,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这与传统的多子女家庭相比,孩 子的情感支持系统是不一样的。在多子女家庭中,孩子遇到问题不愿和父母说时,往往可能 通过兄弟姐妹来解决,在大家庭中还可能通过祖辈、叔辈来解决,有许多中间层次。今天的 独生子女在遇到问题时,则缺乏这种情感支持系统,家庭环境使孩子在年龄较小时就要学会 精神上的独立,克服孤独感是独生子女面临的最大难题。
表 5 孤独感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
年级
X±S
F
P
大一(n=30)
50.40+5.678
大二(n=30)
50.73+4.370
1.218
0.300
大三(n=40)
52.02+3.951
表 5 呈现孤独感运用单因素 ANVOA 检验,由表可知,在不同年级上的差异性检验,p>0.05,
所以年级不同在孤独感上没有显著差异。
50.31+4
51.60+4
0.972
0.190
-1.32
.303
.815
1
表 2 呈现孤独感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由表可知,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检验,
虽然 p>0.05,但是从 t 值等于-1.321 可知,是独生子女比不是独生子女在孤独感上较为不明
显。
表 3 孤独感在是否是单亲家庭上的差异性检验
X±S 50.0+4
52.3+4
0.015
0.016
-2.44
.811
.271
0
表 1 呈现孤独感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由表可知,在性别上的差异性检验,p<0.05,所
以孤独感在性别上存在显著性差异。
表 2 孤独感在是否是独生子女上的差异性检验
独生


F
P
t
子女
(n=35) (n=65)
X±S
孤独感调查问卷实验报告
姓 名 : XXX
区 队 : XXX 级 应 用 心 理 学 二 区 队 学 号 : XXXXX
实验日期: 2016 年 1 月 20 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单亲


F
P
t
家庭
(n=15) (n=85)
X±S 51.27+6
51.13+4
1.967
0.917
0.105
.227
.370
表 3 呈现孤独感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由表可知,在是否是单亲家庭的差异性检验,
虽然 p>0.05,但是由 t 值等于 0.105 可知,单亲家庭的孩子在孤独感上的得分较高。
国外用于评定个体孤独感的问卷有很多,其中 Russell 等编制的 UCLA 孤独量表影响较大, 共有三个版本,分别是 1978 年的第一版,1980 年的第二版和 1996 年的第三版。由于只有 第二版有较为细致的心理测量学特性报告,第三版的信效度资料只零星地见于相关研究中, 所以我们选用第二版的孤独量表。第二版的中文修订版共 18 个条目(其中保留了原量表的 16 个条目和 2 个新加入条目)。采用四点计分,针对每个条目所涉及的主观体验进行评分, 1 分表示“从不”,2 分表示“很少”,3 分表示“有时”,4 分表示“一直”。其内部一致性 系数为 0.9,分半信度(奇偶分半)为 0.852。
4 讨论
4.1 分析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 由表 1 可知,性别在孤独感上有显著差异。且女生的孤独感分值比男生孤独感分值高。
出现这种结果的原因可能为:第一,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四川警察学院女生在某 些方面没有得到满足或者是说暂时得不到满足, 比如,警校女生的娱乐项目比之男生要少 了许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女生把大部分时间都建立在自身学业当中,处于这样一个环境下 可能会疏于建立并维护人际关系,因此,孤独感的性别差异也就差异明显。第二,使用同一 量表的研究也出现不一致的现象,这可能是由于被试取样等原因造成的。在本次问卷调查中 无法确定性别是否会造成孤独感显著性差异,但是本次结论是会造成差异。由表 2 可知,独 生子女在孤独感分值上小于非独生子女,在一般研究下,独生子女孤独感要较高于非独生子 女,产生这样的原因可能是在录入数据时一些作废的问卷没有及时清理处理,在废卷的干扰 下出现这种现象。表 3 可知单亲家庭的学生孤独感分值略高于正常家庭学生,从中可知家庭 环境对孩子健康成长中的重要性;表 4 可,表 5 中看出,家庭住址,年级在孤独感上没有显 著差异,这是因为大学新生入学后有一个适应期,但这个适应期可能随着现代青年学生的兴 趣爱好逐渐广泛以及适应新环境、人际交往的能力逐渐提高而缩短。另外,随着物质环境的 逐步发展,大学生可以利用越来越普及的校园电话、互联网保持与家人和老朋友之间的联络、 沟通,还可以方便地结识新朋友。这些条件都可以帮助大学新生在短时间内克服由于环境变 化所带来的孤独体验。 4.2 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1 引言
孤独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多少和质量好坏的主观感受。认知加工理论 (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 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 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或者说,当一个人的社会 关系网络令他满意的程度低于他的期望时,孤独感便产生了。因此,我们可以采用这样的定
2 方法
2.1 被试 四川警察学院学生 100 名,随机抽样(男:女=1:1 大一:大二:大三=3:3:4) 2.2 仪器 UCLA 孤独量表调查问卷 2.3 程序 2.3.1 程序 1 (1)主试选取被试进行问卷调查。 (2)在填写 UCLA 孤独感调查问卷之前,主试发出指导语:“注意,请仔细阅读题目,根据你 当前的主观感受选择最符合你情况的答案。” (3)答题结束后主试收取问卷,将得到的数据用加法运算得出被试孤独感的总分值。并进行 数据分析。 (4)调查问卷如下:
UCLA 孤独量表调查问卷
性别: 男

是否独生子女: 是

家庭住址: 城市 城镇 农村
是否单亲家庭: 是

年级: 大一
大二 大三
下列是人们有时出现的一些感受。对每项描述,请指出你具有哪那种感受的频度,并选
择最符合你情况的答案。举例如下:
你常感到幸福吗?如你从未感到幸福,应勾选“从不”;如一直感到幸福,应勾选“一
从很有一
不少时直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1
2
3
4
3 结果
3.1 收取问卷后统计有用问卷,计算统计后的问卷的被验
性别


F
P
t
(n=50) (n=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