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其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受到广泛关注。

孤独感作为衡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之一,对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业成绩及社会适应能力产生着深远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当前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并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以期为改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提供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本文首先对孤独感的概念进行界定,并综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进展,明确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研究背景。

随后,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收集大量一手数据,全面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包括孤独感的发生率、性别、年级等方面的差异。

在影响因素分析部分,本文将从个人、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个层面,探讨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各种因素,如个体性格特征、家庭环境、社交网络、学业压力等。

本文还将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揭示各因素与大学生孤独感之间的关联性,为后续的干预措施提供数据支持。

本文将根据研究结果,提出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旨在帮助大学生有效缓解孤独感,提升其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其全面发展。

本文将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和干预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复杂的情感体验,长期以来一直是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主题。

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时,我们有必要回顾相关的理论和实证研究,以建立本研究的基础。

孤独感通常被定义为个体感受到的社会关系的缺失或不足,以及由此产生的情感体验。

研究者们开发了多种工具来测量孤独感,其中最常用的是UCLA孤独感量表(UCLA Loneliness Scale)。

该量表通过评估个体对社交关系质量的感知,来量化孤独感的程度。

研究表明,大学生群体中孤独感的普遍性不容忽视。

一些研究指出,大学生在入学初期尤其容易感到孤独,这可能与其面临的生活环境变化、社交压力增加等因素有关。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范文怎么写引言:大学生孤独感是当前社会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被孤独感所困扰。

为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和影响,并寻找有效的应对策略,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

本文旨在报告调查结果,并对大学生孤独感问题提出一些建议。

调查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共发放1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800份。

问卷涵盖了个人基本信息、社交关系、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主观孤独感等方面。

通过对问卷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得出以下调查结果。

调查结果:1. 大学生普遍存在孤独感:调查表明,高达7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时常或经常感到孤独。

而且,这种孤独感与性别、年级和家庭背景等因素无明显相关性。

这表明大学生孤独感普遍存在,不单纯是个别人的问题。

2. 社交媒体使用与孤独感之间存在一定关联:逾一半的受访者承认,他们在社交媒体上花费的时间超过两小时。

此外,有61%的大学生表示他们在社交媒体上感到孤独的频率较高。

这一结果表明,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可能对大学生的孤独感产生负面影响。

3.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不良影响:调查发现,在感到孤独的大学生中,有6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特别是出现了抑郁和焦虑等问题。

此外,孤独感还与学习成绩下降、适应能力减弱等问题密切相关。

因此,大学生孤独感对个人心理健康产生了明显的不良影响。

应对策略:1. 加强社交交流:学校应加强社交交流活动的组织和宣传,推动学生间的互动和交流。

此外,为了营造一个积极友好的校园文化,学生组织和社团也应积极推动社交活动的开展。

2. 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学校应建立健全的心理咨询服务体系,提供给学生心理辅导和咨询。

通过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帮助孤独感强烈的学生缓解负面情绪,寻找积极的应对策略。

3. 合理使用社交媒体:引导学生理性使用社交媒体,避免过度沉迷。

学校可以通过开设相关课程或讲座,提高学生对社交媒体的正确认识,培养其科学使用社交媒体的能力。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

谈大学生的孤独感以及与焦虑相关的研究摘要:本研究目的在于考察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了解孤独感与焦虑的关系。

用孤独量表(UCLA)对福建师范大学大学生的孤独情况进行调查,并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调查了孤独与焦虑的相关性。

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孤独心理,大学生的孤独心理在年级上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在来自地区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大学生孤独心理与焦虑水平成显著相关。

关键词:孤独感;大学生;焦虑1关于孤独感的研究综述1.1 孤独的概念孤独(loneliness)的概念界定为:当个人感觉到缺乏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自己对交往的渴望与实际的交往水平产生差距时,而引起的一种主观心理感受或体验,常伴有寂寞、孤立、无助、郁闷等不良情绪反应和难耐的精神空落感。

孤独的人往往社交不足或存在人际关系缺陷,并为此而深感痛苦,强调的是一种主观体验。

国外已把孤独作为评定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广泛运用于精神病学、心理咨询和治疗及群体心理卫生的调查与研究。

近些年来孤独心理的研究在西方发展较快,许多心理学家和临床工作者对孤独概念、测量与评定、影响因素及干预和治疗等方面做了深入系统的探讨,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念和社会模式,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2研究设计2.1 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福建师范大学生250 人进行施测,有效问卷229 人,问卷有效率为91.6%。

2.2 研究工具2.2.1UCLA 孤独量表第三版本研究采用刘平引进的UCLA 孤独量表第三版。

孤独量表是单维的情感测量量表,共20 个条目,4 级评分,高分表示孤独程度高。

该量表已经考察后的各项指标显示,它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如a 系数为0.8419,重测相关为0.6239,同质性信度在0.90 左右,区分效度和聚敛效度较好等。

2.2.2 症状自评量表(SCL-90)本研究采用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包含90 个项目,评定近一周来的情况,分5 级计分:没有为1 分,很轻为2 分,中等为3 分,偏重为4分,严重为5 分。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

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精选2篇)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篇一」青年高校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生活节奏的加快,越来越多的青年高校生感到孤独。

孤独并不仅仅是指身边没有朋友或者亲人,而是一种内心的空虚和不安。

为了深入了解和探讨这个现象,我们进行了一项针对青年高校生的孤独心理调研。

调研对象是某个大学的本科生,总计参与调查的人数为500人,包括男生和女生。

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孤独的原因、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应对孤独的方式以及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

在调研结果中,有58%的受访者表示曾经或者经常感到孤独。

我们将这些受访者的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结果。

原因方面,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压力是导致孤独的主要原因。

他们面临着学业上的压力,如课程负担过重、考试竞争激烈等。

同时,社交压力也是产生孤独感的重要原因,一些学生担心自己无法适应集体生活或者与同学们建立良好的关系。

此外,一部分受访者认为家庭背景不佳、就业压力和自身性格孤僻也会加深孤独感。

孤独对生活的影响在调查中也得到了一定的体现。

受访者普遍表示,孤独会导致情绪低落、自卑感增强、注意力不集中以及缺乏动力等问题。

有部分受访者还表示,长期的孤独感可能会引发精神健康问题,甚至会有自杀的念头。

这些结果表明,孤独并不仅仅是一种主观感受,而是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息息相关。

为了应对孤独,受访者给出了一些积极的建议。

他们认为与他人进行交流是缓解孤独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参加社团活动、交朋友、尝试新的爱好等方式来寻找到共同语言。

此外,一些受访者表示,通过阅读、写作、听音乐等事物可以让自己从孤独中解脱出来,找到一种心灵的寄托。

调研结果还显示,受访者对外界支持和帮助的需求比较强烈。

他们希望学校能够提供更多的心理辅导服务,如心理咨询、心理健康讲座等。

同时,他们也期望能够得到家人、朋友和师长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他们是互相支撑的重要力量。

此外,一些受访者还希望学校能够加强社会实践、实习和就业指导,以减轻他们在未来社会中的压力和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形成及教育引导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形成及教育引导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形成及教育引导综述作者:李春杰来源:《环球市场信息导报》2014年第12期孤独感是一种由社会缺陷造成的,令人痛苦的主观情绪体验。

目前,在高校中大学生孤独感已经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该文从孤独感的含义进行研究,主要探讨了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对大学生孤独感进行正确教育引导。

一、孤独感的含义最初,“孤独”这一术语是来自于医学范畴,主要是用来表示人际交往沟通以及情感表述方面的功能障碍。

近几十年来,心理学家也在广泛关注孤独感这一研究领域。

与国外的科学研究相比,国内比较晚,心理学家们从各自的理论观点出发,也对孤独的概念作了不同的界定。

而孤独感一般是指个体对自己社会交往数量的多少和质量好坏的感受,是在社会关系网络不足时的不快乐体验。

朱自贤把孤独感看作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

周宗奎、范翠英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

总之,孤独感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通病。

二、大学生孤独感形成的原因缺乏社会技巧导致人际关系十分紧张。

很多大学生在中学时期都只顾学习,而学校和家长最看重的也只是学习成绩,这样就忽视了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因此,学生进入大学后,面对陌生的环境往往会暴露出人际交往能力的不足。

他们不知道该怎样与人交往,有一部分大学生连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都不具备。

大学与中学时期不同,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都必须独立。

因此,对于依赖性较强的学生来说,一旦遇到人际交往上的挫折就会因没有倾诉对象而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由此就会产生孤独感。

自尊心太重、自卑感太强。

在大学生心理变化发展过程中,自尊与自卑是相伴而行的。

一方面,他们对自己有较高的肯定,容易我行我素,唯我独尊,希望能超越别人,使自己得到他人的尊重。

而另一方面,受到自身的能力及社会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他们往往觉得现实不尽如人意,受到挫折后便失去自信心,害怕会失败。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五、结论
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孤独感是一个较为普遍的心理问题,且受到多种因素的影 响。为了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家庭教育,建立良 好的家庭氛围和亲子关系;二是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建立良好的社交 网络;三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促进宿舍和谐和社团活动参与;四是大学生的心 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及时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和支持。
二、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现状
心理孤独感是老年人的一种常见心理问题,表现为老年人感到被孤立、与他 人疏远、无法获得支持和安慰等。在我国,由于子女普遍在外工作和学习,许多 老年人缺乏陪伴和交流,容易产生心理孤独感。此外,老年人的社交圈子相对较 小,也增加了心理孤独感的产人心理孤独感的重要因素之一。老年人 通过参加社交活动、志愿服务等,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和,从而减轻心理孤 独感。
五、结论
我国老年人心理孤独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来解 决。通过加强社会支持、改善家庭关系以及促进个人发展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改 善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谢谢观看
2、家庭关系:家庭关系是老年人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家庭成员之间 的互动和沟通可以帮助老年人减轻心理孤独感,提高生活质量。
3、个人因素:个人因素也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孤独感。例如,老年人自我 认知能力减弱,容易产生自卑感和孤独感;同时,老年人身体功能减弱,社交圈 子相对较小,也增加了心理孤独感的产生几率。
四、结果与讨论
1、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50%的大学生感到一定程度的孤独感, 其中30%的大学生感到中度或重度孤独感。此外,孤独感在性别、年龄、专业等 方面均存在一定的差异。
2、影响因素分析研究发现,家庭因素、社会因素、环境因素和健康因素均 对大学生孤独感有影响。家庭因素中,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和家庭教育方式等与 大学生孤独感显著相关;社会因素中,社会支持、社会网络和社会活动参与等对 孤独感有积极作用;环境因素方面,校园文化建设、宿舍关系和社团活动等对孤 独感有重要影响;健康因素中,心理健康状况和身体状况等与孤独感有一定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怎么写范文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口的剧增,城市的拥挤和嘈杂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普遍现象。

然而,与此同时,一种被忽视的问题悄然而生,那就是大学生的孤独感。

这个话题备受关注,因为大学生是社会的未来,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不仅对个人有重要影响,还会影响整个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并根据调查结果撰写了本报告。

调查方法是使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我们选择了随机抽取的180名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

问卷设计为匿名,以确保被调查者的真实回答。

该问卷包括了个人基本信息、与他人的关系、孤独感的感受程度以及可能的原因等内容。

根据调查结果,我们发现如下几个关键发现:第一,孤独感普遍存在。

90%的大学生在一定程度上感受到了孤独,其中有50%表示经常感到孤独。

这个结果与我们的预期相符,但高度的孤独感仍然让人们深感担忧。

第二,人际关系对孤独感的影响显著。

与他人的关系是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重要因素。

我们发现,与家人和朋友的关系密切的大学生孤独感相对较低,而与同学和社团成员的关系较为疏远的大学生孤独感明显增加。

第三,社会支持和孤独感呈负相关。

研究表明,获得社会支持对于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非常重要。

我们发现,那些能够得到来自家人、朋友和社会的支持的大学生,他们的孤独感会相对较低。

第四,社交媒体的使用与孤独感相关。

虽然社交媒体给人们带来了便利,但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会增加大学生的孤独感。

其中有40%的被调查者表示,他们沉迷于社交媒体而忽略了与他人的真实交流。

综上所述,大学生的孤独感是一个日益严重的问题,对个人健康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

为了缓解大学生的孤独感,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加强社会支持。

政府、学校和社会应该共同努力,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和帮助活动,为大学生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和安全感。

其次,建立亲密的社交网络。

大学生应该更加重视与家人、朋友的交流,培养真实的人际关系。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引言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正处于生活的转折点,从高中毕业进入大学,离开了熟悉的家庭环境,与陌生的同学相处,面临着学业、社交、经济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这个背景下,大学生常常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是一种情感状态,是指有些人表现出与他人疏远、感到分离和沮丧的心理状态。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影响以及应对方法。

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离开家庭环境大学生离开了家庭环境,生活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或学校中,没有了父母的陪伴和关怀。

对于某些大学生来说,家庭是他们获得安全感和温暖的地方,离开了家庭后,很容易感到孤独和无助。

缺乏社交技巧大学生社交技巧的不足也是导致孤独感的原因之一。

在高中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是与小圈子的朋友熟悉相处,而到了大学,遇到了更多新的同学,相处模式也需要适应和改变。

缺乏社交技巧的大学生可能无法积极地融入新的社交圈子,造成孤独感。

学业和时间压力大学生学业的压力常常会使他们忽视社交生活。

他们可能会过分关注课业和考试,将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学习,而忽视了与他人的交流和沟通。

这样的行为会导致他们与周围人疏远,进一步加深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影响心理健康问题大学生孤独感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长期的孤独感可能引发抑郁、焦虑等心理疾病,甚至导致一些人产生自杀的念头。

研究表明,孤独感与自杀意念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联。

学业成绩下降大学生孤独感还会直接影响他们的学业表现。

感到孤独的大学生往往缺乏动力和注意力,无法有效地学习和完成作业。

他们更容易感到沮丧和失望,导致学业成绩下降。

社交隔离孤独感会使大学生与他人疏远,导致社交隔离。

与他人缺乏交流和互动会进一步加深孤独感,并影响到大学生在社会中的适应能力和人际关系。

应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方法寻找支持系统大学生可以寻找朋友、室友或社团组织等,建立起一个支持系统。

这个支持系统能够提供情感支持和帮助,减轻大学生的孤独感。

引导积极的社交活动大学生应该积极参加社交活动,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一些研究
表明,大学生的孤独感普遍存在,这可能与他们离开家庭和朋友圈子,进入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有关。

在大学生中,孤独感的因素主
要包括:
1. 社交失调:对于一些社交能力较弱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可能
很难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这导致他们在大学里感觉孤独。

2. 家庭因素: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家庭关系比较紧张,
这可能会导致他们情感上的孤独感。

3. 学习压力:大学生面临的学业压力很大,如果他们没有足够
的支持和安慰,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4. 社会压力:社会给大学生施加了很多期望和压力,大学生在
这方面的感受可能会导致他们感到孤独。

孤独感对大学生的影响也非常大,它可能导致以下问题:
1. 心理健康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抑郁、焦虑等心理
健康问题。

2. 社交障碍: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的社交能力退化,使他们更加难以适应新的环境和社交圈子。

3. 自我认知问题:长时间的孤独感可能导致大学生对自己的价
值和能力产生怀疑和不满。

为了帮助大学生缓解孤独感和相关问题,相关部门和组织可以
提供一些心理和社交支持,例如组织社交活动和提供一对一的心理
咨询服务。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

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的调查报告范文引言:大学生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激情的群体,然而,在他们追求自我发展和实现人生理想的过程中,往往会面临着孤独感。

为了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其原因,本文进行了一项调查研究,以期为相关人群提供有效的帮助和支持。

调查目的:1.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被调查对象:北京市某大学本科生。

2.调查大学生孤独感的主要原因。

3.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专业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4.探讨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

我们以北京某大学本科生为研究对象,以学生为单位进行调查。

通过分发电子问卷,共收集到300份有效问卷,涵盖了不同年级、专业和性别的大学生。

调查结果:1.孤独感普遍存在于大学生群体中。

调查发现,61.3%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时常感到孤独。

其中,女生的孤独感稍高于男生,分别为64.8%和58.2%。

2.大学生孤独感的原因复杂多样。

主要原因包括离家远、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等。

其中,离家远是最常见的原因,占比达到42.5%;缺乏亲密关系和社交能力不足的比例分别为27.3%和19.6%。

3.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与性别、年级和专业有关。

女生更容易感到孤独,其中大三女生最为突出;高年级大学生孤独感明显高于低年级;部分非社交性专业的学生孤独感较强烈。

4.针对大学生孤独感的有效缓解方法。

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认为通过参加社团活动(45.6%)和寻求心理咨询(32.7%)是最有效的缓解方法。

此外,与身边的同学和朋友保持良好的沟通也是重要的缓解方式。

讨论与建议:1.加强大学生关系网络建设。

学校应当积极组织各类社团、俱乐部等活动,营造融洽友善的校园氛围,帮助学生建立更多的人际关系。

2.改进心理咨询服务。

学校应该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心理咨询服务,设立心理辅导室,并加大对心理咨询师及相关人员的培训力度。

3.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教育。

通过加强素质教育和人文关怀,提高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商,帮助其更好地适应大学生活并缓解孤独感。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及成因调查与分析

入社会,建立和维持与他人满意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激励、自行和归
属感。然而有研究表明,大学生与其他年龄段的人相比,孤独感表现得尤
为强烈。国内许多调查与研究更表明,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程度偏高,孤
独感覆盖面广,可以说,孤独感已构成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
2、现有条件
(1)学生身份:小组成员同为大学生,能够近距离接触大学生群体,从 而有针对性地展开调查,使调查结果具有真实性、可参考性;
生源地\ 感到孤独


省内 33(53.23%) 29(46.77%)
省外 3(60.00%) 2(40.00%)
小计
62 5
家庭能否给大学生提供切实的帮助也将直接 影响到大学生的孤独感状况,我们通过表格分 析可以看出,当家庭能为大学生提供的实质帮 助越少,大学生会感到越发孤独。
家庭不能提供 实质帮助\ 感到孤独 完全符合 符合 基本符合 不太符合 完全不符合
宿舍关系
参加寝室 聚会的频 率\对寝室 生活满意

非常满意
比较满意
很少满意
经常参加 12(28.57%) 28(66.67%) 1(2.38%)
偶尔参加 1(4.76%) 15(71.43%) 4(19.05%)
完全不参 加
0(0.00%)
2(50.00%) 1(25.00%)
完全不满 意
1(2.38%) 1(4.76%) 1(25.00%)
否 3(30.00%) 19(42.22%) 7(70.00%) 2(100.00%)
小计 10 45 10 2
年级方面,新生与老生之间则存在着较大差异。我们不难 发现,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逐步适应了大学的学习生 活环境,有孤独感的大学生比重逐渐下降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关系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关系研究

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关系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

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尤其在大学生群体中更为显著。

本文首先界定了孤独感的概念,并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接着,文章介绍了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的相关理论,探讨了家庭因素如何影响个体的孤独感。

通过文献综述,本文发现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与大学生的孤独感存在密切联系,这为后续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为了更深入地研究这一关系,本文采用了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通过问卷调查收集了大量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本文还采用了个案访谈等定性研究方法,以获取更丰富、更深入的信息。

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对孤独感、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的定义和理论阐述,以及相关研究的综述。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研究假设,并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这些假设。

本文总结了研究发现,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旨在帮助大学生减轻孤独感,促进他们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本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的关系,还为家庭教育和心理干预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通过改善家庭环境和优化家庭功能,可以有效降低大学生的孤独感,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为他们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文献综述孤独感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近年来在大学生群体中日益受到关注。

大量研究表明,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与个体的孤独感有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本研究旨在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其家庭环境和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以期为预防和干预大学生孤独感提供理论依据。

在现有研究中,家庭环境通常包括家庭氛围、亲子关系、家庭经济状况等多个方面。

家庭氛围的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个体的情感发展和心理健康。

亲子关系的亲疏则关系到个体对家庭的归属感和安全感。

而家庭经济状况则可能通过影响个体的自尊和社交能力,进而影响到孤独感。

家庭功能则是指家庭在满足个体基本需要、提供情感支持和促进个体成长方面的作用。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

大学生孤独感调查报告总结范文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家庭结构的变化,独生子女,单亲家庭以及父母工作繁忙等因素的增加,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逐渐突显出来。

为了深入了解大学生群体中的孤独感问题,我们进行了一项调查。

本文将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

调查结果显示,大约75%的大学生表示在某些时候会感到孤独。

孤独感的主要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社交圈子的限制是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重要原因。

大学生在校园内的社交圈子相对较小,特别是对那些不善于与陌生人交流或者性格内向的学生来说,很难拓宽自己的社交圈子。

另外,一些大学生选择专注于学业,减少社交活动,这也增加了他们的孤独感。

其次,学业压力也是导致大学生孤独感的一个因素。

大学生面临着课业负担沉重,学习压力大的情况,往往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学习中。

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很难抽出时间去和朋友们聚会或者开展其他社交活动,逐渐感到与他人的距离拉大。

另外,家庭状况也会造成大学生孤独感。

一些大学生来自单亲家庭或者父母在外地工作,他们缺乏家庭支持和陪伴,往往在生活上和情感上感到孤独。

一些大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没有亲人的陪伴,日常生活的种种困扰和无人分享的感受都会造成孤独感的增加。

调查结果还显示,大学生在面对孤独感时,采取了各种应对方式。

其中,社交媒体的使用占据一定比重。

大部分大学生通过社交媒体与他人保持联系,分享自己的生活,并通过这种方式获得一定的安慰和支持。

此外,一些学生会通过参加社团活动、课外兴趣小组或者参与志愿者活动来扩大自己的社交圈子,减轻孤独感。

还有一些大学生会选择倾诉自己的情绪和困惑,寻求心理咨询师或者朋友的帮助。

在解决大学生孤独感问题的过程中,我们也得出了一些建议。

首先,大学应该提供更多的社交活动和机会,帮助学生拓宽社交圈子,增加他们的社交技巧。

其次,学校可以设置一对一的辅导和支持机制,帮助学生应对学业压力和情感问题。

同时,建立更多的心理咨询中心和提供相关的培训,以应对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

关于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调研报告当代青年大学生在学业、就业、社交、情感诸方面的压力和焦虑日益增大,容易陷入孤独心理困境。

如何让青年大学生走出孤独,促进其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问题之困: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的现实审思从状态性孤独的角度来看,青年大学生的孤独心理主要是指在大学生中存在的一种因缺乏与他人进行思想、感情、言语交流的意识和能力,将自我封闭起来,形成与所处环境隔绝,进而在内心深处充满孤单寂寞的封闭心理状态。

其现实表征集中反映在以下方面。

1.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

青年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充满激情和活力,理应在大学阶段具备完整健全的人格、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建立起有情有爱、亲密无间的人际关系。

然而,现实中部分青年大学生孤独心理障碍问题凸显,严重影响其学业与生活。

具体而言,有的青年大学生胆小羞涩、不善言辞,惧怕与他人接触交往,更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思想交流和心灵对话,这加深了他们自身的自卑感和孤独感,进而阻碍了他们的人际交往;有的青年大学生虽然渴望同他人友好相处,期待师生间、同学间增进对话互动,发展相互间的友谊,但又不愿轻易向他人敞开心扉、倾诉衷肠,进而怀疑自己的交往能力,产生消极悲观的情绪。

总而言之,部分青年大学生一方面渴望与他人相处交往,愿意参与集体生活,另一方面又惧怕与他人相处交往时不合群,因而始终陷于复杂矛盾的心理。

这样的心理状态久而久之、恶性循环,致使部分青年大学生变得封闭且压抑。

2.参与集体活动热情衰减。

大学教育鼓励每位青年大学生要有自己的思想诉求和价值追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青年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愈发个性化、自主化,这势必影响其参与集体生活的热情。

与此同时,由于高校目前普遍实行学分制、课程选修制和弹性学制,青年大学生自主选课,他们的课程计划、课程时间和课程地点因人而异。

这种较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既不利于他们保持稳定熟识的朋友关系,又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与他人在学习、生活上的交集,不利于锻炼人际交往能力和培养集体意识。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作者:张子珍来源:《教育教学论坛》2019年第09期摘要:众多研究表明,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因素。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大学生孤独感的相关文献进行收集、整理,分析和归纳,发现国内外关于大学生孤独感研究在内容上有相同之处,如都对大学生孤独感与家庭因素、网络因素等的相关关系有一定的研究成果;但是在研究对象上、研究方法上及跨文化研究上国内外有很大的不同。

了解孤独感现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孤独感,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综述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9)09-0075-03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之一,如国外学者Cacioppo的一项研究发现大学生有很高的孤独感并且在他们一生中的很多时间都会有这种感觉;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有25.4%的大学生经常有孤独感,13.6%的学生与同寝室的人有不良的人际关系,40.5%的学生认为与同学相处感觉不到亲密。

骆光林等的调查表明,超过83.9%的学生经常或偶尔感到孤独。

以上调查说明,不论是在国外还是国内,孤独体验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所以,研究大学生孤独感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的相关研究孤独的研究始于国外20世纪70年代末。

1973年,Pobest Weiss发表了《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的体验》一文,随后,Peplau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了对孤独的系统研究,研发了广为采用的孤独量表UCLA(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angels),并对孤独进行了理论上的系统研究分析。

1.孤独的概念研究。

医学最早提出孤独,指个体人际沟通中表现出的质的异常,是个体的社会交往技能、语言表达、认知技能发展缓慢的一种病症(Leokamer,1943)。

随着时间的发展,孤独概念在1973年被引入到心理学中,Weiss提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大学生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综述前言大学生近些年来,国内外心理学者逐渐开始关注孤独感这一领域,尤其是对大学生和儿童的孤独感研究。

有关调查结果表明: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1]。

对于大学生而言,孤独感已成为影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2]。

由于大学生是社会中较为特殊的一类群体,因此,积极开展有关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并借此加强实践应用,帮助大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中国临床康复》在深入探讨孤独感之前,有必要弄清楚孤单(aloneness)、孤独(loneliness)和独处(solitude)这三个不同而又相互联系的概念。

孤单是指周围没有其他人的客观状态,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指没有与其他人交流的状态而不是身体上的独自一人(例如,独自一人时给朋友打电话就不是孤单)。

独处是自愿、主动的孤单状态。

人格发展和创造性活动有时就是在独处时发生的。

因此,孤单的客观状态可能使人积极、建设性地利用独处的时间,也可能会使人体验到不愉快的孤独,甚至有时候即使有其他人(重要的或不重要的)在场,个体也可能会感到孤独,它是一种主观状态[3]。

与社交需要理论相比,认知加工理论(cognitive processes theory)认为,孤独感的产生不是因为人类固有的社会交往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是因为个体对觉知到的人际关系现状不满意。

换句话说,当一个人意识到他想要的或期望的人际关系与实际现状之间存在差距时,孤独感才会产生。

出于此原因,认知加工观被描述为孤独感的“差距观”,它在考察孤独感时,是站在当事人的角度,注重孤独的个体怎样觉知和评价他/她的社交生活。

认知加工观强调的不是孤独感的情感成分,而是孤独感的认知成分,因为人们以不同的标准评判自己的社交状况[5]。

提倡孤独感“差距观”的研究者认为,个体对自己人际关系的评价和估计既受以前社交关系史的影响,也受到对别人人际关系观察的影响。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

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大学生社会支持与孤独感关系的研究的文献综述09心理13号吴燕灵【前言】鉴于我国孤独感研究对象偏于青少年,社会支持研究侧重老年人,大学生是我国今后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其心理健康的水平会直接影响其可能取得的成就。

因此,探讨社会支持与孤独感的相关关系及影响因素,并指出如何充分利用社会支持,降低大学生孤独感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大学生社会支持孤独感【主题】一、大学生社会支持的研究现状大学生社会支持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陈秀敏[1]认为,大学生社会支持不仅包括大学生面临困境时他人给予的物质和心理上的支持,还包括大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以及在取得成绩时来自他人的尊重、认可和积极的评价。

在影响社会支持的因素上主要有性别、年级、城乡等方面。

在性别上国外Hobfoll[2]认为女生比男生更依赖于社会支持。

国内研究中丁锦红[3]认为女生在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上比男生得分高。

李慧民[4]也认为女生对社会支持利用度上优于男生。

但李艺敏[5]却认为男生主观支持得分优于女生,男生支持利用度于是低于女生。

而陈耕春[6]对全国十城市大学生社会支持调查结果却表明男生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女生。

在年级上唐燕[7]认为,不同年级大学生在客观支持、利用度以及总分支持上都呈现显著差异,主观支持差异不显著。

从支持总分方面来看,大一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多,其次是大四、大二,大三学生获得社会支持最少。

但也有人做出不同结论:马伟娜[8]认为二三年级学生的社会支持程度高于大一,二三年级间无显著差异。

在城乡上李艺敏[9]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和支持总分要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

何心展[9]也认为来自农村的学生的主观支持得分高于来自城镇的学生,但在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二、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现状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中,大学生位于第六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特征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

据调查:我国常有孤独感的大学生约占28.6%,少有孤独感的约占31.7%,从未感到孤独感的学生几乎没有。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

中国大学生孤独感研究综述孤独感是一种源自人际缺陷的、不愉快的、令人痛苦的主观心理感受。

首先对孤独感概念界定、测量工具做了简要介绍;进而对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现状进行介绍,并从背景变量、大学生个人、家庭和社会四个方面总结和分析影响我国大学生孤独感的因素;最后,综合各家的看法,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标签:孤独感;简述;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负性情绪体验,是影响人类心理健康的问题之一。

近年来,孤独体验在大学生群体中广泛存在,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在积累知识的同时,也非常期待能被社会或他人接纳和认可,渴望建立和谐友好的人际关系,以从中获得认同、自信和归属感,但由于种种原因的影响,这些需求时常难以得到满足,孤独表现得尤为明显。

事实上,孤独感也是导致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根源之一,如在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发泄、恶意攻击、酗酒甚至企图自杀等不良行为都与其孤独心态有关。

另外,孤独也影响着大学生社会化的进程。

所以,大学生的孤独问题应当引起高校的重视,研究大学生的孤独心理,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孤独感简述(一)孤独感的定义“孤独”这一术语最早起源于医学,用来描述情感表述及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功能障碍。

美国学者RobertS.Weiss[1](1973)认为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感受或体验,是指当个体觉知到人际关系不良,自己渴望交往,但实际的交往水平未达到预期效果时的心理体验;Perlman和Peplau[2](1982)将孤独感定性为一种不快乐体验,指出产生孤独感的前提是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在数量上的不足和质量上的低下。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学者朱智贤认为孤独感是人处在某种陌生、封闭或特殊的环境中产生的一种孤单、寂寞、不愉快的情感[3]。

关于孤独感的定义,人们的理解不一,提法各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生孤独感及影响因素调查文献综述【摘要】大学生群体的心理健康当下社会关注的热点之一,媒体屡屡曝光的大学生伤害自己或他人、报复社会等事件,追根溯源发现大多是由于个体不良的人际关系造成的。

在人群拥挤的大学校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许并没有想象地那般亲密无间,由于自身的性格,家庭的关系,学习压力,新的生活方式等等因素,孤独感已成为大学校园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心理问题,尤其是在心理资本日益发展为第四资本的时代,对大学生的情绪状况的了解则显得更为迫切。

【关键词】大学生;孤独感;影响因素【引言】孤独感作为一种负性情绪已经成为当下社会的一种通病,几乎蔓延至所有的群体,大学生群体当然也不例外,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生处于埃里克森发展阶段论的发展亲密感避免孤独感,体验爱情的实现的阶段。

大学生在汲取知识的同时也期待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迷人的爱情关系,但是有时候他们不得不接受被人拒绝的事实,也不得不继续体验一个人孤独的旅程。

国内近年来对于孤独感的研究逐渐发展深入,因为孤独感与许多社会问题相连,而孤独的体验会使大学生内心十分痛苦,如果不能有效的应对的话会造成一些心理问题或者行为问题,因此孤独感做为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日益不可忽视。

21 世纪初Luthans 等人将积极心理学从心理学领域引入到积极组织行为学中,提出了即人们所熟知的传统经济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之后的第四大资本——“心理资本(psychologicalcapital)”这一概念。

在当今经济迅猛发展的现状下,人成为了企业竞争的核心,而人的心理状态也成为核心的一部分,大学生作为高素质的人才,自然是国家竞争力提升的主力军,而心理资本作为个体积极性的核心心理要素,关注的是个体的心理的积极方面,并与国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相结合,更加注重大学生引言心理资本的培养,不仅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的国家对于人才培养的需求,也同时体现了大学生自身身心健康成长的客观需要。

本次研究的意义在于初步了解大学生的情绪状况,具体表现为本次调查所使用的ucla 孤独感量表所测得的结果,通过分析得分初步了解大学生的孤独感现状,然后再通过本次调查所使用的问卷,分析相关关系,对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做一个探索性的分析。

大学对多数学生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成长阶段,在这个阶段大学生要学会如何适应当前的学习生活,如何应对生活中的挫折困难,如何在成长中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

作为特殊群体的存在,大学生如果可以学会很好的处理人际交往带来的挫折,克服由于失败的交往带来的负性情绪——孤独感,对于当今的学校教育是很重要的,同时也意味着他们可以较为圆满的完成这个阶段给予他们的任务。

研究影响大学生孤独感的可能因素,及当下大学生孤独感的水平,可以有针对性的提高对其水平的关注,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提供不同的培养方法,同时对大学生自身来说,为提高其心理资本水平、降低孤独感对其的影响、面对挫折时怎样更好的应对提供有效的指导作用,在当今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备受关注的情形下,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主题】1.孤独感的研究综述关于孤独感的研究最早起源于医学领域,那时是“孤独”这一术语,而自从美国学者Robert1973 年发表了名为《孤独,一种情绪及社会性孤立体验》的文章之后,对于孤独的研究的领域就从医学领域到了心理学的范畴,而且到目前为止对于孤独感已有几十年的研究历史。

罗伯特在文章指出:孤独感是指个体对于交往中的对象的渴望交往水平与实际交往水平之间产生差距时出现的一种主观的不良心理感受或者体验,即当个体感觉到缺乏满意的人际关系时产生的不良体验感受是孤独感。

Schmit 1983 年和Rook1984 年的研究对孤独感的理解也基本与Robert 的一致。

Peplaul 在20 世纪70 年代末,与其学生组成团队开始了关于孤独感的系统研究,他的研究结果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络中存在数量或质量上的缺陷时,个体会出现一种不愉快的体验,而这种不愉快的体验就是孤独感。

从以上的介绍中可以总结出孤独感的两个特质:一,孤独感是与个体的人际关系情况密切相连的情绪情感体验;二,孤独感是个体体会到的一种不良的、负向的情绪情感体验近几年,由于社会的进步,生活节奏的加快,精神的空虚与灵魂的匮乏使得孤独感在国内成为了研究热点,而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始于20 世纪80 年代。

国内对于孤独感的解析是从文学作品开始的,如郭小东1986 年的有关于知青文学的孤独感讨论,以及后来对青年及大学生群体的孤独感的一些描述性的分析等;国内学者王健1988 年的以哲学的角度对孤独感加以界定:孤独感是人类所特有的精神现象,其重要特征是疏离主体对象而使人精神上产生的落空感。

国内心理学领域对孤独感的研究首先是从对孤独与孤独感的概念区分开始的,朱自贤1989 年对“孤独”与“孤独感”分别进行界定: 孤独是一种主观知觉与社会隔离且只身孤立的心理状态,而孤独感是当个体身处特殊、陌生、封闭的环境时,所产生的孤立、寂寞和郁闷情绪体验。

李传银1999 年的研究认为,孤独是当个体对自己的人际关系、人际交往不满时,当期望与实际之间出现落差时所产生的负面的体验或感受。

李艺敏2004 年认为,孤独感表明个体主观上对自身社会交往的不满,可以通过测量个体所感受到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与渴望中的社交关系模式或数量标准之间的差异得到,而不是测量朋友的数量多少或社交网络的规模大小等客观线索来得到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发现,虽然国内、国外对于孤独感的定义不甚相同,但是基本可以归纳出孤独感的三个本质特征:一、孤独感产生于我们所说的期望人际交往水平与现实的人际交往的水平的落差,即人际交往的预期水平达不到而产生的;二、孤独感是一种主观的、持续性的、弥漫性的、消极的、不愉快的心理体验和感受,是一种主观的情绪体验而非独立的客观体验;三、孤独感是在人际交往的过程中产生的。

2.ucla孤独感量表介绍国内对于孤独感的研究大都采用了国外的一些量表,引用较多的是UCLA 量表,其次就是ESLS 情感一社交孤独量表,但是这些量表的使用局限于描述性的或者是定性的分析研究中,有时并不能很好的解决问题,因此国内的一些学者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对孤独感的测量工具进行了本土化或者是修订编制。

如王登峰在1995 年对UCLA 孤独感量表进行了修订,最终得到由18 个项目组成的孤独感量表,量表的同质性信度为0.92,分半信度为0.93,其构想效度和区分效度也较高,达到心理测量学的要求,可应用于我国文化之中孤独量表(UCLA)是外国人设计的,虽然它具有很高的信度和效度,也在多文化的比较中应用过,但它必然存在本土化的问题。

UCLA孤独感量表内容的设置上有一些不适合我国国情的地方,如量表把恋爱问题作为一个较为重要的方面,而我国大学当中对恋爱问题一直都是不支持也不反对的态度,因此把此作为一种标准可能会高估我国大学生的孤独感,改变这种状况最好以后能制定出本土化的孤独感量表,这样会更有针对性。

3.孤独感影响因素综述3.1大学生孤独感与人格因素间的关系研究显示:大学生神经质和羞怯高,其孤独感程度较高;自尊和外向性高,其孤独感反而较低。

得到这样的结果,我们认为应该从各个人格变量的特点来分析:首先,对于神经质得分较高的大学生来说,“情绪易变,在情绪上倾向于过度反应,并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往往对人际十分的敏感”是他们的特点。

在实际的交往中,他们不善于协调人际关系,喜欢惟我独尊而又处处小心设防,时常注意一些交往中无关紧要的信息,经常对遇到的挫折和问题有很强的情绪反应,更容易生气或抑郁,并且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恢复过来,并且,这种性格的学生在交往中十分害怕被他人拒绝,有着较强的防御机制,所以在与他人交往中,他们不会轻易表露自己,别人也不容易理解其行为举止,因此很难得到真心的交流,阻碍他们对于情感交流的需求。

其次,羞怯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比不羞怯的人更易对他们在社交情境中的所作所为感到尴尬。

有时候他们过于关注如何应对谈话,怕别人看不起自己,以致于干扰了他们与别人交谈的能力,使他们在交往中感到紧张和自我关注,不知道说什么,交往经常陷入僵局。

第三,自尊低的大学生常常对自己人际交往中的能力以及魅力缺乏必要的信心,他们的自我评价也更低,而且过于自我保护,以保护自己在人际交往中不要丢脸或出丑,导致交往中缩手缩脚,因此他们明显不如别人那样能够出色地与人沟通,不能够得到亲密的友谊,更不能够建立和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在这类学生思想中,悲观占有很大成份,更多的是交往失败的预期。

特别在交往失败后,低自尊的大学生倾向于较低地评价自己的交往的品质,那么下一次交往中.他们更加消极,甚至于减少或放弃与其他人的交往与接触,与朋友、家庭共度的时间少了,更少参加聚会,有更少亲密的朋友,而孤独感也就多了起来,相反,高自尊的大学生则有更高的自我评价,朋友也更多,更为亲密。

第四,外向性高的大学生具有“开朗,冲动,非抑制的,有广泛的社交接触,经常参加群体活动”,他们很乐意与他人交往,而且更加主动、积极,他们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思维和想法,愿意把内心的感受与人交流,这种积极主动的方式能够使他们获得更多的人际关系,朋友也更多。

相反的是,内向的大学生是安静、退缩、内省的人,他们不喜欢交往,而且自我保守,除了个别亲密朋友外,与其他人的距离较远。

交往中,他们不习惯主动去表达自己的情感,并且不善于有效地与他人交流,思想过于自我封闭,他们对自己的伙伴不太感兴趣。

常常不能对于对方所说的加以评论,也较少向对方提供有关自己的信息;相反,这些孤独者更多的是谈论自己并且常介绍新的与对方的兴趣无关的话题,倾向扮演一个“被动消极的社交角色”,也就是说,在交谈中不愿付出太多努力。

大量证据也表明,内向者比外向者对刺激更敏感(Stdmack,1990)。

这些特点经常使他们陷入深深的孤独之中。

3.2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会环境因素间的关系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必然与其身边的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

研究表明,社会支持高,孤独感则较少。

多数学者认为,良好的社会支持有利于健康,而劣性的社会关系的存在则有害于身心健康,因此,社会支持对维持一般的良好的情绪体验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样,对于个体孤独体验,社会支持具有重要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一个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对于各方面关系的需要是十分强烈的,这种需要不仅是客观的、可见的或实际的支持,这包括物质上的直接缓助和社会网络、团体关系等等,更重要的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感上的支持,也即个体所受尊重、被理解的情感体验和满意程度。

一旦这两个方面所提供的支持度不能够满足大学生的需要,如朋友太少或者缺少可以交心的朋友等,那么大学生就会孤立无助,没有人能够理解自己以及接纳自己,从而产生孤独体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