朔色长天 宁夏通史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特色初探

2008年8月28日,宁夏博物馆对公众全部实行免费开放。《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开展后, 圆满地完成了各项重大接待任务。2008年8月28日,自治区党委书记陈建国、主席王正伟、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出席新馆开馆典礼并参观通史展厅。9月10日,中央文明办、全国青联主席一行;9月1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一行;9月23日,中央代表团团长贺国强一行二百余人,在自治区领导的陪同下,到宁夏博物馆视察指导并参观了通史展厅。全国政协委员、全国人大委员、国家中组部、发改委、文化部、司法部、建设部、财政部、环保部、交通部、教育部等部委领导,山东、广西、陕西等各地方代表团以及部分省份领导和自治区各级领导,都相继来馆视察指导,观看通史展览。2009年5月和8月,国家文物局候菊坤司长和单霁翔局长也莅临我馆,重点参观了通史展览。开展至今,已接待各级领导、海内外游客、同行50余万人次,为观众义务讲解上万批次,社会各界好评如潮:展览通俗易懂、内容涉及面广、展品丰富、表现手法新颖、讲解服务周到,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等。它是宁夏博物馆奉献给广大市民的文化盛筵,是宁夏的一个文化大看点,是了解宁夏的最佳平台,是宣传宁夏的窗口。

宁夏博物馆新馆陈列面积近万平方米,共分为通史篇、专题篇和临时篇三大版块八个大型展览。《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能在这诸多的陈列中独放异彩、备受各界青睐,综括而言, 主要缘于以下几个鲜明特色:

一、内容设计上:

作为一个省级综合性博物馆,基本陈列是核心。鉴于此,立足于展示自治区人文、历史发展总貌的通史陈列《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的策划、编撰工作也于2005年上半年拉开了序幕,经诸方两年多的努力,于2007年定稿。

1.明确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重视展览的内容设计、文本扎实,为形式设计、施工等后期布展陈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一个完善的内容设计方案对一个展览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宁夏博物馆新馆建设工程一经立项,在明确了科学合理的工作程序和近三年的工作规划之后,馆领导就开始组织专业人员致力于新馆陈列大纲和内容方案的设计编写工作。在分析和研究了全区藏品特色、宁夏的地方历史以及展陈空间等要素之后,确立了整个通史的版块和主题。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人员所学特长,组成了由馆长李进增作为此项

目负责人,熟悉与展览相关的各种专业知识、地域历史文化的专业人员作为主撰的通史内容方案的编撰小组。在馆内业务经费紧张的情况下,馆领导还多方筹措、争取资金,分人分批地让内容方案的编撰人员前往相关的博物馆进行调研、交流和学习,对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不定时、不计次数地进行集中讨论、修改、完善。经过一年多的积极准备和努力,宁夏博物馆新馆通史展陈内容方案第五稿于2006年年初全部完成。为了使方案进一步完善,在馆领导积极争取,在自治区和文化厅领导的重视和支持下,2006年9月,邀请全国十七个博物馆的馆长、专家对此方案进行了论证。在论证会举办前的一、两个月,宁夏博物馆资料组就已将《宁夏博物馆新馆展陈方案第五稿》的电子版寄送给所邀专家,以便他们有足够的时间审看方案,有备而来,提出宝贵意见。2007年1月,区党委领导又亲自召集区内不同行业的十余位专家,举行了听证会。按照“全面真实、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水平一流”的总体要求,经过认真评审,大家一致认为宁夏博物馆新馆通史陈列内容方案,从主题、时间、空间、内容、形式、手段及服务对象等要素入手,以全区文物为基础,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基本做到内容丰富、特色鲜明、言之有物、言之成理,是一个比较成熟可行的方案,可作为新馆通史陈列的基本依据。之后,在总结各位专家建议的基础上,馆领导又组织业务人员,对第五稿进行了修改完善,最终形成了《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的第六稿,也为形式设计与施工等后期布展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保障和根本的依据,为该展览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设计新颖、构思巧妙、重点突出、内容丰富、可行性强:

《朔色长天——宁夏通史陈列》以宁夏地方历史文化为主脉,以馆藏文物为基础,以全区文物为补充,通过“文明曙光、农牧家园、丝路重镇、西夏寻踪、塞北江南”五个章节,结合丰富的历史典藏和最新研究成果,把宁夏自远古至清朝约三万年间形成的渔猎文化、畜牧文化、农耕文化、丝路文化、西夏文化、伊斯兰文化等具有鲜明地域和民族特色的多元文化,全面、真实、鲜活地展示在3000多平米的空间内,以五个章节组成一个大的通史展览。

第一章:《文明曙光》。宁夏自古以来就是华夏诸民族生息、繁衍、聚集、交融之地,远在石器时代这里就出现了原始文明。1923年发现于宁夏灵武的水洞沟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距今有近三万年的历史,是史前人类文化的瑰宝,为研究古人类活动提供了十分重要的实物资料。宁夏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分布格局,大约在5000年左右,北部黄河沿岸形成了以细石器为特征的游牧文化;而南部地区以农牧兼容为主要经济形态,该地区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有“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菜园文化”和“齐家文化”。

该章节主要展现旧石器、新石器时代的历史,突出表现远古时期

宁夏南北两地不同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通过蜚声中外的水洞沟遗址,宁夏南部海原、固原等地区出土的石器、形制各异的彩陶器、玉器等珍贵文物,证明宁夏亦为中华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之一。

第二章:《农牧家园》。西周中、晚期,西戎的势力壮大,将周人逐渐逐出宁夏。周人东迁,宁夏南北分别为义渠、乌氏、朐衍三戎方国占据。西戎方国有着“质朴、务实”的特点,西戎民族以畜牧业为主要生产方式,善于征战和骑射,其青铜兵器的铸造十分精良。这些青铜器具,既有游牧民族气息,又富有艺术感染力。秦汉时期,大量内地移民和屯田士兵在宁夏兴修水利、开发灌区,极大地促进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与繁荣。

该章节主要展现自西周、春秋到秦汉的历史。通过兽面纹铜车軎、虎噬驴透雕铜牌、错金银铜羊、错银云纹铜镦、云纹环首铜刀等极富地域特色的文物,突出北方系青铜文化的特色,表现西戎、匈奴等少数民族对宁夏早期开发所做的贡献,反映宁夏历来就是多民族融合、多种文化荟萃之地。特别突出了秦汉时期移民屯垦戍边、开渠灌溉的史实,从而反映出宁夏的生产形态由牧到农的转化原因和过程。

第三章:《丝路重镇》。北朝至隋唐是我国与周边甚至遥远国家交往最为频繁的时期,大量其他民族流寓中国,宁夏正处于少数民族进入中原的丝绸之路孔道。宁夏南部和北部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