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与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化与健康
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对居民健康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安交通大学经济与金融学院常青青、仲伟周两位学者在实证分析城市化对公共健康水平的影响及其区域差异的基础上,撰文提出了以城市化促进公共健康水平提高的对策建议。
虽然学界通常认为,城市化对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是一个积极效应和负面效应并存的复杂过程:一方面城市化能够通过就业和收入渠道、公共基础服务设施渠道、教育和生活方式渠道等众多渠道,增加居民的健康人力资本,促进居民公共健康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城市生活和工作习惯导致的不
合理饮食、静坐久坐等不良行为生活方式,城乡差距对农村地区居民健康的不良影响,都对居民健康具有负面效应。然而,两位学者利用2001~2016年全国31个省(区、市)的数据,研究城市化水平提高对居民公共健康的影响效果及区域差异后发现:总体上我国城市化进程对居民健康具有积极的作用效果。城市化不仅通过增加居民经济收入、医疗卫生资源日益丰富、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推进养老福利事业建设等途径促进了公共健康水平的提高,还通过治理空气污染、提高绿化水平等途径,降低了环境问题对居民公共健康的负面影响。
研究发现,从地区层面来看,城市化对公共健康的正向影响效果在东部地区要显著强于中西部地区。两位学者认为,其原因可能在于:相对于中西部地区,东部地区经济基础较好,医疗资源较丰富,居民人力资本水平较高,同时随着第三产业在东部
地区三次产业中的比重越来越高,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负效应正在不断降低。而中西部地区,城市医疗资源还相对歷乏,公共基础服务设施还有待完善,且第二
产业在三次产业中仍然占据很大的比例,环境问题迫在眉睫。同时,城市导向型的发展政策也使中西部地区城乡差距表现明显,因此城市化发展对居民公共健康的负向效应表现得更明显。
鉴于我国城市化进程还会进一步推进,如何通过城市化进一步提升居民公共健康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两位学者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推动“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建设,扩大城市化对居民公共健康的积极效应。解决好城市新增人口的就业问题,并通过城市化进一步促进农业现代化,从而增强城市化对于居民收入的提升效应,让居民有更多的资本进行健康投资。做好城市化进程中配套的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让优质的公共服务资源惠及更多受众。
注重城市发展的质量,降低城市发展对居民公共健康的负面效应。具体包括:注重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降低城市发展对环境的负面效应。高度关注城市化发展对农村地区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低并逐步消除城乡之间的发展不均衡,促进各地区公共服务水平均等化;关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发展差异,
进一步加大对中西部地区医疗卫生、教育等公共服务资源投入,促进地区均衡发展。进一步加强现代健康观念宣传,建立完善的健康管理制度,引导和鼓励更多个体参与到健康投资当中,不断提高居民健康人力资本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