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学生群体中草根与精英的偏离与融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校学生群体中草根与精英的偏离与融合
摘要:在当今高校社会群体中,“精英”与“草根”的分化程度已然明显。

就社会阶层分析来说,一个特定群体中精英与草根的分化是群体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但二者并不是绝对对立,互不相容的。

精英由草根孕育,草根逐步向精英转变是群体社会发展的一种态势。

以高校学生群体中草根与精英的偏离为基点,分析草根与精英的互动与融合机制,对高校学生自身发展,高校内部生态环境的优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学生群体;精英;草根;互动;融合
一、精英与草根的界定
在当今社会,精英阶层与草根阶层是两个相互对应的群体。

精英阶层“不仅仅是政治精英的代名词,它实际上是一种对资源的控制与占有。

在一个社会中,谁占有资源越多,谁对社会拥有更大的控制权,那么他(她)就是这个社会的精英。

”[1]相对于精英而言,草根阶层则是和精英文化相对应的弱势群体。

他们没有与生俱来的社会资源与背景,通俗又具有大众性。

通常情况下都是决策的服从者和利益的让渡者。

在公共政策的决定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中处于绝对的弱势地位。

相对于宽泛的普适性定义而言,高校学生群体中的精英是指那些家境较好、成绩优秀、担任学生干部、在校内校外的各种实践活动中表现突出,获得一定奖项、拥有一定量的“社会资源”的学生。

而草根阶层是指家境一般甚至贫困、学习成绩较差、与外界环境接触较少
的学生群体。

在当今社会,随着“官二代”“富二代”等一些词的高频出现,许多没有背景特别是一些可称为“穷二代”的学生对未来有着或多或少的迷茫。

精英与草根并不是完全孤立的两类群体。

根据戴伊的精英理论,非精英阶层进入精英阶层的过程必定是缓慢而不间断的。

非精英阶层只有接受精英阶层的共同观念,才能被允许进入精英阶层。

二、高校学生群体中精英与草根的偏离及原因分析
在高校学生群体中,精英与草根的交流非常有限。

在学习和生活之中,草根与精英们都有各自的交往圈,往往各自为战。

精英们专注学习,成绩优秀。

在学习之余奔波于各种社团、实践活动中。

而草根们由于自身能力、心理状态等因素,学习成绩不佳,对各项活动的参与热情有限。

二者的生活圈子分化明显。

通常情况下,二者在各自的圈子内部的交往目的是寻求相互间的理解与共识。

而两个“阶层”之间少量的交往也普遍带有一定程度的功利性。

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比较复杂和多元。

1. 生活背景的差异
精英与草根之间生活背景的差异导致其活动类别的偏差。

作为精英的学生普遍从小的生活环境较好,所受的教育比较多元。

家庭对自身的琴、棋、书、花等特长爱好、综合能力的培养较为健全。

到了大学之后便有一定的用武之地,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也有了更多的施展“筹码”。

而草根们从小缺乏特长能力的培养,家庭对自身综合素质教育较为薄弱,导致学习能力、与人交往能力、特长爱好等方面的缺
乏。

加之可能由于各种家庭问题的影响,导致思想封闭,不善与外界接触,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在另一方面,所生活的地域环境对二者行为的偏差也有重要的影响。

高校中的许多草根们来自老、少、边、穷地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封闭。

所在社会大团体与外界的接触少,加上经济条件的制约,日积月累对这些学生们的成长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而高校中的许多精英们来自经济较发达的省份,与外界环境接触多且接触形式多元,外在大环境对这些学生的影响具有正向性。

人的行为性格的养成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其从小的生活环境决定的,生活环境的不同造成了各自社会化程度的差异。

就像一个系统被分为若干个高低不同但形态类似的子系统,这种分化从起点上看就是不均衡的。

2. 兴趣爱好的偏差
高校学生群体中精英与草根行为模式的偏差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爱好差异的影响。

兴趣是认识活动的客观基础。

德国社会学家哈贝马斯这样定义兴趣:“一般说,兴趣即乐趣;我们把乐趣同某一表象的存在或者行为的存在的表象相联系。

兴趣的目标是生存或定在,因为它表达着我们感兴趣的对象同我们实现愿望能力的关系。

”[2]精英与草根之间的作为具有明确目标与指向的主观愿望的兴趣点不同。

高校的精英们希望与外界环境多接触,追求视野的开阔,对自身的行为和外界的事物都怀有乐观的希望和积极的心态。

而草根们则偏安于自己的一方小天地,大多数的草根们追求的是一种安逸无争的生活。

兴趣是经验过程的认识形式,来源于实践之中。

它表现出人们的选择,
在某种程度上也表现出自己认识事物实现选择的能力。

草根们的行为可能并不是自身的意愿,根源来自于自己的自卑心理。

他们无法摆脱环境的对自身的限制,固守传统的他们也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一定成见来看待世界。

3. 交往行为与交往方式不同
高校是一个结构相对单一的社会群体。

在这个群体内部无论是精英还是草根,都作为群体组成的一个必然因子,发挥着特定的作用。

其交往方式和行为模式的不同对高校系统内部的差序排列有着重要的影响。

精英们的交际圈子往往是学生团体、为参加各种实践活动、竞赛等所组成的队伍。

这种关系往往不会随着团体的解散,实践活动、竞赛的结束而结束。

因为他们曾经以一个共同的目标为共同的行为追求,做出相同或相异的行为评价和选择。

在实践中增进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共识,以一个共同的愿景为依托,朝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创造和捕获意义。

其行为模式是趋于理性的。

而草根们则不同。

他们的交往圈子限于同宿舍、同乡以及男女朋友之间,以交往的过程视为交往的最终目的,利用语言沟通寻求交往者之间的理解与共识。

这种交往模式的互动频率和互惠程度均较低。

草根们的交往群体和交往方式中有一种无形的限制,而这种限制并不是外界强加的,而是由自己内心固化的思想和对现实社会看法的些许扭曲造成的。

这种行为模式带有很大程度的感性色彩。

4. 目标、价值取向相异
意识形态上的差异是个体行为偏差的关键因素。

高校学生群体中
精英与草根之间的行动目标、价值取向的差异是影响二者之间行为模式偏差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高校学生群体中,精英们都是“理性的经济人”——以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为最终目标。

以最高程度的理性行为,尽自己最大的可能追求最多的、最有用的、最佳的效益。

他们的所有行为都是理性和经验型的,而且他们获取想要的结果的成本较低。

在另一方面,由精英所组成的团体具有与自身利益高度契合的共同价值观,他们之间的合作也非常有效率。

在精英群体中,总有一种隐含的不成文的契约规则,在各种共同的行为活动中发挥着作用,其主旨是追求共同利益的最大化。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所认为的那样,“契约的功能更多的是将以前创立的规则在特殊情形中多样化,而不是创造新的规则。

”[3]而草根们则不同,他们的行为总是感性而且孤独的。

由草根们组成的团体也具有共同的价值观,但这种价值观只是道德层面的,维系他们之间的纽带是信任,以信任为寄托进行交往与合作。

“信任本身并不是一种德行,而是德行的副产品。

当人们拥有共同的诚实和相互关系标准时,就会产生信任,这样人们便可相互协作。

”但这些并不能为其自身的长远发展带来较大的效益。

三、高校学生群体中精英与草根的互动与融合
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认为,阶层的流动是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

根据韦伯的观点,在高校群体中,只有草根与精英两大“阶层”之间不断进行交流、互动,各自取长补短,才能促使两大群体共同进步,促进高校教育生态的不断优化。

1.精英与草根阶层不断进行互动和融合
要解决高校精英与草根两大群体的偏离问题,就要不断加强二者的互动与融合,相互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一方面,需要草根们增强自身的能动性,培养强大的进取心,向精英群体汲取养分,培养自身独立思考、勤于思辨的能力,提升自身的创造性。

追随精英的根结点就是想要成为精英。

高校学生精英们的成功道路和方式多样,草根们应该学习他们对待挑战和机遇的态度,他们看待梦想的价值,以及他们的独立思考,睿智大气,知道这个世界并不完美但仍能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精神。

另一方面,精英也要向草根学习其精华的部分,丰富自身的内涵。

高校中草根群体非常生活化,他们身上能从细微处体现生活的智慧与原生态。

精英们追求自身高效率发展的同时,要汲取草根身上的淳朴与真诚,剔除绝对功利化的成分,从一点一滴的文化积淀演变成独立的生活范式,争取在精神领域和未来发展方面成为真正的“精英”。

2.高校思政工作者进行引导式教育
在高校中,辅导员、团委老师等高校思政工作者作为学生群体中多数利益的分配者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导性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就是以社会生态形式存在和发展的一个有机体,是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放在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的动态环境中,整个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

所有与教育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因素都是思想政治教育社会生态的构成要素。

”高校思政工作者应具有引导式的教育理念,通过搭建各种交流平台,促进精英与草根之间的相互的取长补短,二者的互动与融合。

在高校中树立具有正向性
的文化理念,并引导学生向着正确的价值观不断努力奋斗。

高校思政工作者还要加强在学生群体中双向性的互动与沟通。

这样一方面会形成一种取长补短的互动局面,有利于两大群体的进一步互动和渗透。

在另一方面也在个人意识层面和群体意识层面增加了独立的新成分,为产生新的互动与融合增加了可能性。

高校学生群体中草根与精英的互动与融合是高校教育生态和谐观的主要体现和必然要求。

化解二者之间的冲突,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树立精英立场,拥有草根情结,促进二者之间的融合互动,和谐共生,不断发展,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王平.教育政策研究:从“精英立场”到“草根情结”[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8).
[2][德] 哈贝马斯:认识与兴趣[M]. 上海: 学林出版社,1999:200-201.
[3]E.Durkheim, The Division of Labor in Society[M].New York:Free Press,198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