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介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介绍(图文并茂)
/2009年8月18日来源:天涯社区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美食之境地。
美食有以下几个特点,望大家见教: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第二,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第三,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四,注重情趣。
我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
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南京美食:盐水鸭/鸭头
到南京是不能不吃盐水鸭的。
南京嗜鸭之深,乃至有人说南京人前辈子都跟鸭子有仇。
不管这个传言有没有根据,但是南京被称为“鸭都”却是实打实的名头。
盐水鸭是南京有名的特产,久负盛名,据说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南京盐水鸭皮白肉嫩、肥而不腻、鲜香美味,具有香、酥、嫩的特点。
每年中秋前后的盐水鸭色味最佳,是因为鸭在桂花盛开季节制作,故美名日:桂花鸭。
《白门食谱》记载:“金陵八月时期,盐水鸭最著名,人人以为肉内有桂花香也。
”逢年过节或平日家中来客,上街去斩一碗盐水鸭,似乎已成了南京世俗的礼节。
也正是吃鸭吃得太多,南京人还变废为宝的将鸭头做成一道美味小吃。
鸭头无论是红烧还是酱泡,或是盐水,都是吊人口水的人间美味。
买上三五鸭头,再来一瓶啤酒,细细品尝慢慢啃,那个舒服啊……
南京美食:盐水鸭
京小吃中的精品,它是羊头用白水煮熟切片,撒上椒盐的一种吃食。
色白洁净,肉片薄而大,脆嫩清鲜,醇香不腻,佐餐下酒皆宜。
北京过去卖白水羊头肉的很多,但最出名的是宣武区前门外廊房二条推车摆摊的马玉昆,家传6代,他制作的白水羊头,清脆利口,讲究夏天用冰镇,冬天带冰凌,越凉越好吃,羊头肉分为羊脸子、羊眼睛、羊耳朵、羊舌、羊脑、天梯(上颚软骨)等6个部位,任客选要,随要随切,撒上的椒盐也很考究。
马玉昆在解放后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改行当了名运输工人了。
“南来顺”在菜市口开业时,当时任经理的陈连生到处寻觅,在市区领导的支持下,终于请回来重操旧业。
马玉昆因为白水羊头做得出名,尊称为“羊头马”。
他每天只做20个羊头,一律是白毛的山羊头,都必须是一岁半左右的蒙古产的、被阉割过的白山羊,挑选出来后,放入凉水中浸泡2个小时,用板刷反复洗涮头皮,刷得越白越好,但不能刷破头皮,还要掰开羊嘴,来回刷舌根,用水将口、鼻、耳内的脏物冲出,再用净水来回洗几遍沥干。
用刀从头皮正中至鼻腔处划一长口后,按老嫩程度逐个放入锅中,倒入凉水,漫过羊头10厘米,用旺火烧沸,煮一个多小时,到七成熟时取出,趁热从头皮正中划口处将头肉扒向两边,拆下颅骨,将羊眼用手捅出,并将颅骨劈开,取出羊脑,然后从头上切下双耳和天梯,并完整地拆下两块羊脸子和羊舌,再全部放入凉水中浸泡1小时,使肉质脆嫩,色白,好切。
随后取大盐放入砂锅,靠在微火旁慢慢(火靠)干;花椒也如法泡制研成碎末后,加丁香粉、砂仁粉搅拌成的椒盐,装入特制的不跑味的牛角制的容器内,吃时现切现撒现吃,以防羊头肉软塌不筋道。
马玉昆当年手推小车,去廊房二条,车一到人即满,一是品尝风味独到的白水羊头,二是看他手握大片刀片肉的绝技,肉片得极薄,片片透明,而且每片肉中均带皮。
《燕京小食品杂咏》中称马家六代的白水羊头:“十月燕京冷朔风,羊头上市味无穷。
盐花洒得如雪飞,薄薄切成与纸同。
”咏诗道出了白水羊头的口味及技艺,堪称一绝。
可惜的是马玉昆未将技艺留传后人就乘鹤西去了。
北京美食:白水羊头
北京烤鸭
北京烤鸭:有“天下第一美食”之称,为誉满中外的佳肴。
北京烤鸭有焖炉烤鸭和挂炉烤鸭。
焖炉烤鸭是凭炉墙热力烘烤鸭子。
炉内温度先高后低,烤出的鸭子外皮酥脆,内层丰满,肥而不腻。
挂炉烤鸭是用枣、桃、梨等果木烧烤鸭子。
所烤鸭子也是外焦里嫩,而且有一种特殊的香味。
北京烤鸭
狗不理包子以其味道鲜美而誉满全国,名扬中外。
狗不理包子倍受欢迎,关键在于用料精细,制作讲究,在选料、配方、搅拌以至揉面、擀面都有一定的绝招儿,做工上更是有明确的规格标准,特别是包子褶花匀称,每个包子都不少于15个褶。
刚出屉的包子,大小整齐,色白面柔,看上去如薄雾之中的含苞秋菊,爽眼舒心,咬一口,油水汪汪,香而不腻,一直深得大众百姓和各国友人的青睐。
“狗不理”创始于1858年。
清咸丰年间,河北武清县杨村(现天津市武清区)有个年轻人,名叫高贵友,因其父四十得子,为求平安养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样好养活(按照北方习俗,此名饱含著淳朴挚爱的亲情)。
狗子十四岁来津学艺,在天津南运河边上的刘家蒸吃铺做小伙计,狗子心灵手巧又勤学好问,加上师傅们的精心指点,高贵友做包子的手艺不断长进,练就一手好活,很快就小有名气了。
三年满师后,高贵友已经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种手艺,于是就独立出来,自己开办了一家专营包子的小吃铺--“德聚号”。
他用肥瘦鲜猪肉3:7的比例加适量的水,佐以排骨汤或肚汤,加上小磨香油、特制酱油、姜末、葱末、味精等,精心调拌成包子馅料。
包子皮用半发面,在搓条、放剂之后,擀成直径为8.5厘米左右、薄厚均匀的圆形皮。
包入馅料,用手指精心捏折,同时用力将褶捻开,每个包子有固定的15个褶,褶花疏密一致,如白菊花形,最后上炉用硬气蒸制而成。
由于高贵友手艺好,做事又十分认真,从不掺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软,鲜香不腻,形似菊花,色香味形都独具特色,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来吃包子,生意十分兴隆,名声很快就响了起来。
由于来吃他包子的人越来越多,高贵友忙得顾不上跟顾客说话,这样一来,吃包子的人都戏称他“狗子卖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们喊顺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经营的包子称作“狗不理包子”,而原店铺字号却渐渐被人们淡忘了。
据说,袁世凯任直隶总督在天津编练新军时,曾把“狗不理”包子作为贡品进京献给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尝后大悦,曰:“山中走兽云中雁,陆地牛羊海底鲜,不及狗不理香矣,食之长寿也。
”从此,狗不理包子名声大振,逐渐在许多地方开设了分号。
后来高贵友突然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经营的新点子:即使店内桌上放上几大箩洗干净的筷子,顾客们想买包子,他要求先把零钱放进碗内,然后他便照碗里钱的多少按价给包子。
顾客们吃完包子,放下碗筷就离店,而高贵友忙得自始至终不发一言。
于是街坊邻里们都取笑他说:“狗仔卖包子,一概不理睬”。
后来,好事的街坊们就把他的包子店取名“狗不理”,把他制作的包子叫作“狗不理包子”,而高贵友也不表示异议。
此店名一经传开,远近闻名,一直流传到今天,真可谓久盛不衰呀!
天津美食:狗不理包子
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
耳朵眼炸糕精选上乘江来,水店加工面浆用上为赤夏,白糖经传统工艺制馅,指定油类炸制,成品外皮金黄、酥脆不艮,馅心香香但不腻、适口性强,且无任何添加剂,可谓绿色营养食。
耳朵眼炸糕起源于晚清光绪年间(1900年),第一代掌柜刘万春(1874年一1962年)由推独鸵车走街串巷叫卖,到在估衣街西口的北门外大街上摆摊设点现做现卖,积攒些资本后,刘万春与他的外甥张魁元合伙,在北门外大街租了一间八尺见方的脚行下处(搬运工办事和休息的地方)挂上刘记的招牌,干起了炸糕店。
由于刘万春做的炸糕选料精、作工细、味道好、口感妙,物美价廉。
在众多的炸糕中出类拔萃,独树一帜,买卖日见兴隆,赢得了炸糕刘的美称,又因为炸糕店靠近估衣街和针市街上的染料庄、当铺、银号、布铺、鞋帽店。
富户、百姓人家过生日、办喜寿事。
借糕字谐音,取步步高之吉利,提前预约购买炸糕,使得生意蒸蒸日上,刘记炸糕店显露了名声。
因炸糕店紧靠着一条只有1米多宽的狭长胡同--耳朵眼胡同,人们便风趣地以耳朵眼来称呼刘记炸糕铺。
虽日伪时期曾改名为增盛成,但耳朵眼炸糕铺则越叫越响。
炸糕也被称为耳朵眼炸糕了。
耳朵眼炸糕自一九八三年以来多次被市政府、市商委、市烹协、市饮食公司评为优质食品全鼎奖,一九九四年第五届亚太博览会荣获金牌,一九九七年十二月被中国烹协认定为中华名小吃。
耳朵眼炸糕与狗不理包子、十八街麻花被市商委和烹协命名为天津三绝食品。
天津小吃:耳朵眼炸糕
天津小吃:十八街麻花
桂发祥麻花, 又称十八街麻花,是与天津狗不理包子、耳朵眼炸糕并称的"天津三绝"食品之一。
桂发祥什锦夹馅麻花酥脆香甜,风味独特,且久存不绵,春秋季可存放三个月,夏季也可存放两个月,令人叫绝。
十八街麻花是经过反复探索进行创新,在白条和麻条中间夹一条含有桂花、闵姜、桃仁、瓜条等多种小料的酥馅,使炸出的麻花酥软香甜与众不同,创造出的什锦夹馅大麻花。
其特点是香、酥、脆、甜,在干燥通风处放置数月不走味,不绵软、不变质。
来天津旅游的国内外宾客,临走时都要带上几盒麻花,送亲朋好友。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是范桂才和范桂林兄弟,至今已有70多年的历史。
当时,兄弟二人在天津大沽南路的十八街各开了一个麻花店,名叫"桂发祥"和"桂发成",他们比着干,麻花越炸越好,俗称"十八街麻花"。
1949年后,两店合一,由国家投资重建店堂,定名桂发祥麻花店。
1983年成立了天津市桂发祥麻花公司,在市内开设了5个分店,并在长春、石家庄、太原、郑州设立了分店。
桂发祥麻花的创始人范桂林,直隶(今河北省)大城县人,9岁逃荒来到天津。
13岁开始入东楼十八街的一个麻花铺当伙计,1936年在十八街自办桂发祥麻花铺。
由于他勤奋好学,生意上敢于出新,炸出的麻花酥脆香甜,味美适口,深受欢迎。
因桂发祥字号坐落在十八街,所以俗称“十八街麻花”。
其制作考究、料精货实。
每个麻花中都夹有一棵由桃仁青梅、桂花等十几种小料配制成的什锦馅酥条,再和麻条、白条拧成5个花。
用花生油微火炸透。
出锅后放上冰糖和青红丝。
特点香甜、酥脆,放置数月不绵软、不变质、不走味。
1989年获全国食品金鼎奖和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银质奖。
1991年荣获全国驰名商标提名奖。
天津小吃:十八街麻花
上海美食:南翔小笼馒头
南翔小笼馒头又叫南翔小笼包,是上海郊区南翔镇的传统名小吃,已有100多年历史。
该品素以皮薄、馅多、卤重、味鲜而闻名,是深受国内外顾客欢迎的风味小吃之一。
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是用夹心腿肉作成肉酱,不加葱蒜,仅撒少许姜末和肉皮冻、盐、酱油、糖和水调制而成。
馒头的皮是用不发酵的精面粉作成的,50克面粉可包8个,100克一笼屉。
蒸熟后的小笼馒头,小巧玲珑,形似宝塔,呈半透明壮,晶莹透黄,一咬一包汤,满口生津,滋味鲜美。
如果吃时佐以姜丝、香醋、配上一碗蛋丝汤,其味更佳。
南翔小笼馒头的馅心还可以随季节变化而变化。
初夏加虾仁,秋季加蟹肉、蟹黄、蟹油。
豫园商场内的南翔馒头,是豫园商场有名的风味小吃之一。
来源:/
上海美食:南翔小笼馒头
上海小吃:蟹壳黄
蟹壳黄因其形圆色黄似蟹壳而得名。
蟹壳黄是用油酥加酵面作坯,先制成扁圆形小饼,外沾一层芝麻,贴在烘炉壁上烘烤而成。
此饼味美咸甜适口,皮酥香脆。
有人写诗赞它“未见饼家先闻香,入口酥皮纷纷下”。
蟹壳黄的馅心有咸、甜两种。
咸味的有葱油、鲜肉、蟹粉、虾仁等,甜的有白糖、玫瑰、豆沙、枣泥等品种。
该品以上海石门一路威海卫路口的吴宛饼家制作的为最佳。
上海小吃:蟹壳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