句法结构中的语义研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作者:————————————————————————————————日期: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
学习要点:掌握句法结构分析中运用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语义分析方法,并且能够运用这些分析法解释一些常见的语言现象。
句法结构是句法形式和语义内容的统一体。
对句法结构不仅要做形式分析,如句法层次分析、句法关系分析、以及句型分析等,还要做种种语义分析。
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分析主要指语义关系、语义指向、语义特征三种分析法。
一、语义关系
(一)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
在句法结构中,词语与词语之间不仅发生种种语法关系,主谓、述补、述宾、偏正、联合等,而且发生种种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语义学中指语言成分所表示的客观对象之间的关系,我们所说的语义关系是指动作和动作者、动作和受动者、动作和工具、动作和处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关系等。
句法关系和语义关系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
⑴吃面条。
/削苹果。
(句法、语义关系一致。
)
⑵我吃完了。
/饼干吃完了。
/文章写好了。
(句法、语义关系不一致)
前者“我”与“吃”是动作者(施事)和动作的关系,后者“饼干”和“吃”是受动者(受事)和动作的关系,结果和动作的关系。
一种句法结构关系,可能包含着多种语义关系,如:修理家具。
/挖了一个坑。
/来了一个客人。
/写毛笔。
(述宾关系,受事、结果、施事、工具。
)反之,一种语义关系也可能构成多种句法结构关系。
⑶沙发上坐着一个人。
⑷那个人坐在沙发上。
⑸那个人在沙发上坐着。
这几个句法结构的语义关系基本相同,“人”“沙发上”与“坐”之间都是“施事”“处所”与“动作”的关系;但句法结构关系却不一样。
(二)动词和名词语义关系的类别
汉语句法结构中的语义关系是多种多样的,句法分析的重点是动词跟名词性词语之间的语义关系。
在各种语义关系中,名词性成分担任了一定的语义角色,如“受事、结果、施事、工具”等,这实际上也就是揭示了名词性成分跟动词之间的关系。
名词性词语经常担任的语义角色主要有:
1、施事:指动作的发出者(可用介词“被、叫、让、给”引进)
他在看书。
/小狗啃完了骨头。
/敌人被我们打败了。
2、受事:指动作行为的承受者(可用介词“把、将”引进)。
小牛吃草。
/张三修桌子。
/毛把花瓶打碎了。
3、系事:指连系动词联接的对象(?)
我们是教师。
/小王成了大学生。
4、与事:指动作行为的间接的承受者(送、还?)(可用介词“给”引进)。
张三还李四一支笔。
/我给兰兰送去一些巧克力。
5、结果:指动作行为产生的结果。
编草帽。
/烙饼。
/做烟斗。
/打毛衣。
/盖大楼。
6、工具:只动作行为的凭借物(可用介词“用、拿”引进)
写毛笔。
/喝小杯。
/用烟斗抽。
7、方式:指动作行为的方法、形式。
讲普通话。
/游蛙泳。
/寄航空。
8、处所;指动作发生的处所或起点、终点(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离开车站。
/回南方。
/定居美国。
/去十三楼。
9、时间;(可用介词“在、从、到”引进)。
过国庆。
/混日子。
10、目的:(为、为了)
赶火车。
/准备考试。
11、原因:(因为)
计较报酬。
/养病。
12、材料:(用)
浇水。
/窗户糊上纸
13、致使:指动作行为使动的对象(使)
端正学习态度。
/麻烦你。
/震惊全国。
14、对象:指动作的对象(对、向)
鼓励学生。
/祝贺张三。
/同意他的意见。
(三)语义关系的解释力(分析的作用)
建立起语义关系的类型,就可以合理解释句法结构内部的复杂情况。
动词同名词性词语的语义关系是由它们双方共同决定的,同一个动词,与不同的名词性词语搭配就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同一个名词性词语,与不同的谓词搭配也可能产生不同的语义关系。
考语文(范围)。
/考满分(结果)。
/考笔试(方式)。
/考大学(目的)。
/考学生(受事)。
吃苹果(受事)。
/吃父母(依据)。
/吃包月(方式)。
吃食堂(处所)。
糊窗户(受事)。
/糊白纸(工具)。
买烟斗(对象)、抽烟斗(工具)、做烟斗(结果)
送花篮(受事)。
/编花篮(结果)。
(四)名词和名词的语义关系
语义关系还包括名词和名词的关系。
1、领属关系:他的电脑/我的衣服
2、处属:窗外的景色/教室的温度
3、时属:今天的形势/明天的事情
4、从属:师大的学生/部长的助理
5、隶属:狐狸的眼睛/老虎的尾巴
6、含属:妈妈的性格/水的颜色
7、质料关系:柳木的家具/塑料的凉鞋
8、来源关系:美国的来访者/石家庄的学生
9、种属关系:四化的目标/200百元的罚金
10、相关关系:研讨会的通知/足球的消息
11、类属关系:高大的楼房/白色的鞋子
12、比喻关系:感情的潮水/希望的肥皂泡/幻想的翅膀
二、语义指向
㈠句法结构和语义指向
语义指向是指句法结构中的某一成分跟其他成分之间在语义上的联系。
这种语义联系同句法关系有时一致,有时不一致。
⑴小华慢慢地走上领奖台。
⑵小华羞愧地走上领奖台。
⑴中的状语“慢慢”在语法功能上修饰谓语中心语“走上”,在语义作用上描写“走上”的速度,“慢慢”与“走上”在语法关系和语义关系上是一致的。
⑵“羞愧”……但在语义作用上却指向主语,描写小华在走上领奖台时的心情,“羞愧”的语法功能和语义指向是不一致的。
⑶他洗衣服洗得干干净净。
⑷他看小说看得着了迷。
“第⑶⑷两句的格式相同 ,都是‘主---谓---宾---谓 (重用 )---补’。
但是表达的语义关系不完全一样,第⑶句的补语是指向宾语的 ,而第⑷句的补语是指向主语的。
语义指向分析的重点是句法关系和语法关系不一致的语法现象 ,即非直接成分之间的语义联系。
㈡语义指向的类型
1、补语的语义指向
⑴指向动词
我们打完了球。
(=我们打球+打完了)
你吃快了,慢点。
(你吃+吃快了)
⑵指向主语
我们打赢了球。
(我们打球+我们赢了)
我学会了游泳。
(我学游泳+我会了)/我砍累了。
⑶指向宾语
我们打破了球。
(我们打球+球破了)
洗干净了碗。
(洗碗+碗干净了)/砍倒了树。
⑷指向“把”的宾语
把刀砍钝了。
(用刀砍+刀钝了)
三顿饭把他吃厌了。
把菜吃光了。
(吃菜+菜光了)
一句话把他说火了。
(说他+他火了)
2、状语的语义指向
⑴后指中心语
他慢慢地倒了。
/事业刚刚开始。
⑵前指主语
小李沮丧地说。
(小李沮丧)
他脸色阴沉地走了进来。
(他脸色阴沉)
⑶后指宾语
圆圆地画了一个圈。
(画了一个圆圆圈)
矮墙上乱蓬蓬地长着狗尾草。
(狗尾草乱蓬蓬的)。
⑷前指介词把的宾语
他们把木头和钢筋纵横交错地堆放在一起。
(木头和钢筋纵横交错)
我把张三满意地打发走了。
(张三满意)
3、定语的语义指向
⑴后指中心语
她有一双大眼睛。
/这是一件干净的衣服。
/我了解这种变化。
⑵前指主语。
他过着幸福的生活。
(他过生活+他幸福)/我度过了一个痛苦的假期。
⑶前指述语。
他干了一整天的活。
(他干活+干了一整天)/他想了一上午的心事。
4、谓语动词的语义指向
⑴、我找个老师问。
(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问”的语义指向主语“我” )
⑵、我找个老师教。
(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教”的语义指向谓语中的前一个动词的宾语“老师”)
⑶、我找个人一起去。
(谓语中的后一个动词“去”的语义指向主语“我”和前一个动词的宾语“人”)
⑷、三顿饭就把他吃厌了。
(谓语动词“吃”的语义指向介词宾语“他”)
⑸、一句话就把小张说火了。
(谓语动词“说”的语义指向并不是指向主语“一句话” ,而是指向句外某个表施事的成分。
)
㈢语义指向的解释力
有些句法结构的情况比较复杂,语义指向可以合理地解释句子成份之间的关系。
例如:
⑴王冕死了父亲。
(王的父亲死了。
“死”的是父亲,而“父亲”是“王”的。
)
⑵奶奶哭瞎了眼睛。
(奶奶跟眼睛有整体与部分的领属关系,所以奶奶瞎,也就是他的眼睛瞎了。
)
语义指向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解释某些歧义现象。
例如:
⑶你别锯坏了。
这个句子有歧义 ,既可以表示为 (a)“你别把木头 (或者其他被锯的东西 )锯坏了” ,也可以表示 (b)“你别把锯锯坏了”。
无论从层次构造、句法关系上 ,还是从句式变换上看 ,在表示这两种意思的时候 ,都是一样的 ,其格式都是“NP +别 +V +A +了”。
分化这种歧义结构 ,就可以用语义指向分析法。
这个格式的补语A(坏 )的语义指向不同。
表示 (a)的意义时 ,补语A(坏 )语义上指向V(锯 )的受事 ,如木头等。
表示 (b)的意义时 ,补语A(坏 )语义上指向V(锯 )的工具 ,如锯。
这样就分化了“你别锯坏了”这一歧义结构。
⑷我借了他100元钱。
⑸我租了他一间房。
(动词“借、租”在语义指向上指向主语和间接宾语是两可的。
)
有时某些歧义结构运用语义指向分析法来加以分化 ,比较简单方便。
例如:
⑹他只给了十元钱。
这个句子有歧义 ,既可以理解为 (a)他光给了十元钱 ,(没有给别的什么 )。
也可以理解为(b)他仅给了十元钱 ,(没有多给一点儿 )。
这个格式的歧义是由限定副词“只”具有两个不同的义项造成的 :①表示限定范围 ,②表示数量少。
“只”表示①的意义时 ,理解为 (a)义 ;“只”表示②的意义时 ,理解为 (b)义。
用说明词义虽然能分化歧义 ,但是比较复杂 ,不如用语义指向分
析法来分化 ,比较简单方便。
只需要指出“只”不同的语义指向就可以了。
当句式表示(a)义时,“只”在语义上指向“钱” ;当句式表示(b)义时 ,“只”在语义上指向“十元”。
三、语义特征
语义特征分析法是利用某类或某次类词的语义特征来进行句法分析的方法。
语义特征是个语义学术语,指义素分析得到的最小语义成分。
例如“男人”具有[+人][+男性][+成年]的语义特征。
义素分析目的在于找出一组词语的共同义素和区别义素,进而把词义差异形式化。
语法分析中的语义特征指的是与词的语法功能相关的语义特征。
也就是说,词义的语义特征不一定都与词的功能有关。
“躺”“坐”在是不是表示“身体倒在某处”的意义上是对立的,“躺”具有这种意义,“做”不具有这种意义。
这种意义差别并不对这两个词的结构功能产生影响。
如,可以说,“躺下,躺着,躺床上,躺一会儿,”;也可以说“坐下”。
名词“椅子”和“凳子”,二者都具有[+坐具]这一语义特征,但在[+靠背]的特征上有区别,“椅子”具有[+靠背]的特征,“凳子”具有[-靠背]的特征,这种语义特征的区别,对这两个名词的功能没有影响。
但有些语义特征是会对词的功能产生影响的。
语法研究所关心的是与结构功能相关的语义特征。
㈠词语搭配和语义特征
词与词搭配既有一定的语法限制,也有一定的语义限制,这种语义限制实际上就是语义特征的限制.词语中符合某种组合选择的有区别性特征的最小语义成分就是语义特征。
“懊悔”“空虚”“荒唐”这些形容词具有[-褒义]的特征,可以进入[有点儿+形容词]的格式,可以说………但具有[+褒义]特征的形容词一般不能进入这一格式,不能说“有点儿慈祥、美丽、典雅、健康”
“跑”“念”“去”这些具有[+自主]特征的动词,后边一般可以跟由动量词趟”“遍”“下”等构成的动量补语;而“怕”“发抖”“误解”这些具有[-自主]特征的动词,一般不具有这种功能。
(行为活动可以由行为活动者主观决定和自由支配--自主)
㈡句式构成和语义特征
不仅词与词的组合涉及到语义特征的限制问题,某些句式的使用也涉及到语义特征的限制问题。
“A(一)点儿!”祈使句,它要求A必须具有[+可控性]特征,换句话说,只有具有[+可控性]的形容词才能进入“A(一)点儿!”祈使句,如:客气点儿!主动一点儿!细心一点儿!高一点儿!大一点儿!粗一点儿!这些句子都能成立。
不具有[+可控性]的形容词除非在特殊语用中,不能进入“A(一)点儿!”祈使句。
如:肥胖,多心,矮小,孤独、伟大、崇高。
(方位短语+“动词”(跑)+趋向动词+施事宾语)句式。
动词须有“位移”的语义特征,才能进入这个句式。
“跑”、有“位移”的语义特征,可以进入该句式,例如:草丛里跑出一只兔子。
“坐”不具有“位移”的语义特征。
“坐”,不能进如这个句式。
㈢语义特征的解释力
有些结构形式相同的句子却有不同的变换式,这种现象可以从语义特征上加以解释。
A、台上坐着主席团。
B、台上唱着梆子戏。
这两组句子词语序列相同,内部的结构层次、结构关系也相同,都是“名(处所)+ 动 + 着 + 名(人或事物)”,但A组句子与B组句子的变换式却不相同。
A组句子都可以变换成“名(人或事物)+动+在+名(处所)”,B组句子不能做这种变换。
“主席团坐在台上”可以说,“梆子戏唱在台上”不能说。
B组句子可以变换为“名(处所)+ 正在 + 动 +着 + 名(人或事物)”,A组句子不能做这种变换。
“台上正在唱着梆子戏”可以说,“台上正在坐着主席团”不能说。
A组句子和B组句子的变换式不同反映出这两组句子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A组句子表示“存在”,说明事物的位置,着眼点是空间,B组句子表示动作行为的持续,着眼点是时间。
造成这两组句子具有不同的语法意义和不同的变换方式的主要原因,在于这两组句子中的动词具有不同的语义特征: A组句子的动词都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即都含有“附着于某物”的意思;B组句子的动词都不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
正是具有[+附着]这一语义特征的动词使得A组句子表示“存在”的意义。
语义特征的分析,不仅可以较好地说明词语对词语、句式对词语的选择关系,而且可以解释某些同形结构产生歧义的原因。
C厂里有三辆卡车。
所以产生歧义,因为“有”的语义不确定:存在/拥有。
另外,主语“厂里”也有两种语义:表示处所,表示机构。
如果主语名词的语义是确定的,就能制约动词“有”的语义。
小张有三辆卡车。
操场上有三辆卡车。
都是单义的。
(四)名词、动词、形容词语义特征的确定
目前常见的鉴别词的语义特征的方法大致是这样的:先设置一种或几种格式,用这(几)种格式作为某种语义特征的鉴别式。
能进入这(几)种格式的词就被认定具有某种语义特征。
有时也附加别的条件。
例如:确定名词的[处所]的语义特征,可以设置下边的格式:
在……
到/上……去
从……来
能进入这几种格式当中的一种格式,并且能用“哪儿”提问或替代的名词,就可以看作具有[处所]的语义特征。
如“广州、月球、银行、南面、门前、梦里”等都有[处所]的语义特征。
[时间]:在……
等到……
能进入这两种格式当中的一种格式,并且能用“什么时候”提问或替代的名词,可以看作具有[处所]的语义特征。
如“今儿、明年、冬季、古时候、后来”。
[抽象]:一般看是否只能与“种、类、点儿、些”等量词配合,不能与其他个体量词、度量衡量词配合。
[人]:大体可以根据这个名词是否能用“谁”或“什么人”提问或替代来确定。
动词可以用“处所词+动词+来/去+名词”格式确定是否具有[位移]语义特征;用“形容词+一点儿!”确定是否具有[可控]语义特征;用“别+动词!”确定是否有[自主]语义特征。
例如:
形容词+一点儿!(祈使句)
可以说胆大一点儿!认真一点儿!放松一点儿!谨慎一点!客气一点!热情
一点儿!不能说伟大一点儿!崇高一点儿!骄傲一点儿!“胆大、认真、放松、谨慎、客气、热情……”是自控形容词,“伟大、崇高、骄傲……”非自控形容词。
非自控形容词不能进入上面的格式。
别+动!,
可以说别吃!别买!别唱!不能说别醒!别醉!别烂!“吃、买、唱……”是自主动词,“醒、醉、、烂……”是非自主动词。
非自主动词不能进入这个格式。
“丢”有二义,一是“遗失”,一是“扔掉”,是“遗失”义时具有[-自主]语义特征,不能进入这个格式;是“扔掉”义时具有[自主]语义特征,可以进入这个格式。
语法研究中如何提取词的语义特征以及提取什么样的语义特征,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