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对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口老龄化的成因、影响及解决对策
作者:林宇姗
来源:《中国经贸导刊》2019年第26期
摘要:我国人口总量还在增长,但人口的出生率在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总量和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构性矛盾突显,少子化、老龄化已危机迫在眉睫。因此,必须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全面可持续协调发展。
关键词:老龄化少子化人口出生率人口危机
由于我国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我国的生育政策经历了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3年鼓励生育、第二阶段是1954-1977年宽松计划生育、第三阶段是1980-2013年严格计划生育、第四阶段是2014年开始的放松计划生育。与此相对应的,我国的人口总量从1949年的5.4亿一路上升到2018年的13.95亿。但从1990年开始,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人口总量虽然还在增长,出生率却不断下降,老年人口总量和在人口中的比重不断上升,结构性矛盾突显,少子化加大了老龄化的进程,人口老龄化危机迫在眉睫。
(一)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是国家人口分布向较高年龄倾斜的现象,通常反映在人的预期寿命越来越长、老龄人口越来越多,人口年龄中位数上升,老龄化问题严重。按照国际标准,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7%即进入老龄化社会,达到14%跨进深度老龄化,超过20%陷入超老龄化社会。
(二)人口少子化
人口少子化是指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下降,儿童人口占比减少的现象。人口少子化又被细分为狭义上的人口少子化和广义上的人口少子化。当少儿人口在总人口中的占比低于20%时,可以判定其处于狭义人口少子化;当人口生育率下降,少儿的数量规模缩减,通常认为处于广义上的少子化。
人口老龄化和人口少子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出生人口减少,少儿占比下降,老年人数量增加,占比上升,二者相伴相生,是矛盾的统一体。
(一)老龄化加速进行
我国的老龄人口数量众多且持续快速增长。1998年,我国65岁以上老龄人口8375万人,占总人口6.7%;2001年65岁以上老年人口9062万人,占总人口7.1%,首次超过7%进入老龄社会;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人口2.49亿人,占总人口17.9%,其中,65岁以上人口为
16658万人,占总人口11.9%,老龄人口的数量和占比不断上升,接近深度老龄化。从1998-2018年20年时间,老龄人口净增长8283万人,翻了近1倍,在总人口的占比提高5.2百分点,其中有6省(市)65岁以上老人占比超过14%(见附表),跨进深度老龄化社会。
同时,有很多省份老龄化水平相近,未来几年还有更多省份跨入深度老龄化。山东、四川、江苏等省65岁及以上人口数量超千万,数量巨大,广东省65岁以上人口只占8.62%,是为数不多的年轻省份,深圳、东莞老年人占比在2.3%以下,是最年轻的地级以上市。
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也在不断上升。1980年之前,我国人口年龄中位数保持在22岁以下,之后随着独生子女政策的落实、出生人口减少,人口快速老化,2015年人口年龄中位数达37岁,按照这种发展态势,预计到2030年、2050年人口中位数将分别上升到43岁、50岁,我国的人口正向老龄化加速推进。
(二)少子化难以控制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历过三次生育高峰。第一次生育高峰为1950-1958年,年均出生人口2100万人,峰值为1954年,出生人口2232万人;第二次生育高峰为1962-1975年,年均出生人口2628万人,峰值为1963年,出生人口2934万人;第三次生育高峰为1981-1991年,年均出生人口2260万人,峰值为1987年,出生人口2508万人。人口专家预测,第四次生育高峰應在2010年左右出现,但由于1980年开始实施独生子女政策,控制人口增长的成效逐步显现。生育高峰始终没有出现,总和生育率也从1970年之前的6.0一路下滑至1.6-1.7,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2.45,也低于人口世代正常更替的2.1,与发达国家的1.67相近。
近20年少子化趋势显著。1998年,我国出生人口1991万人,出生率16.03‰,0~14岁少儿32076万人,占总人口25.7%,2018年出生人口1523万人,人口出生率10.94‰,下降5.09个百分点,0~15岁少儿24860万人,占总人口17.8%,下降7.9个百分点,低于20%的警示线,且新生儿数量长期低迷,已处于狭义少子化的状态。
鉴于严峻的人口形势,2013年放开独生子女二孩,但效果不明显,为此,2015年出台全面放开二孩政策,2016年出生了1786万人,但这个数据远没有达到专家们的预测;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上年减少63万人;2018年又降至1523万人,比2016年减少200万人。连
续三年出生率分别为12.95‰、12.43‰和10.94‰,生育率急速下降,一年比一年低,实行放开二孩的政策已经难以扭转出生率一路下滑的严峻形势。
(三)区域人口结构失衡
在2000年以前,全国各地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一致,经济和人口年龄结构均为东高西低,由东向西依次递减。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人口从中西部向东南沿海地区转移,特别是向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城市群转移。中西部流出人口中65%是20-49岁中青年劳动力,留下的是老人和部分儿童。2000-2010十年间,35个核心城市在全国人口占比从19.8%上升至22.3%,上海、厦门、苏州、中山、惠州等热点城市,老年人的占比不升反降,核心城市人口聚集效应显著;以农业为主的广大农村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青壮年劳动力大量流失,老龄化进程加速。人口老龄化程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在区域的布局上出现了东西颠倒、城乡倒置的局面。
(四)老龄化和少子化产生的原因
1.生育高峰产生的效应。新中国建立后的第一波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现已相继步入老年。2018年末,我國60岁以上老年人达
2.49亿人,是世界第三、四大经济体日本、德国人口总和的1.34倍。随着时间推移,第二、第三波生育高峰出生的婴儿也将成为老年人,预计到2050年老年人口达4.9亿人,数量更加庞大,同时在出生率下降、人口总量增长放缓以至逐年缩减的状态下,老年人口反向快速增长,一增一减将造成人口老龄化快速提高,占比不断上升。
同时,随着现代科技飞速发展,医疗技术日新月异,过去造成大面积人口死亡的瘟疫等流行病已有了很好的治疗手段,许多过去不能治愈的疾病也有了特效药,因病死亡的概率大为降低。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的寿命越来越长,老年人数量不断上升,这是人类的进步和科技发展带来的福祉。
2.青年人生育意愿低迷。当今的年轻人生育欲望低迷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最主要原因:一是债务压力大。中国人有安家购房的传统,大城市高不可攀的房价一直是年轻人心中的痛,购房耗尽了二代人的储蓄,年轻人被迫成为啃老族,反过来削弱了老年人养老的承受力,在沉重的负担面前,多生孩子是敢想不敢做的事情。二是养育成本高。随着社会的发展,养育孩子的成本也不断上升。从婴儿出生开始,月嫂工资近万元;产假过后孩子无人照看,保姆不仅难找工资也不低;公立幼儿园进不了,私立幼儿园收费高;小学学位难求,还有各种名目的补习班、课外兴趣小组收费不菲。从0~18岁,若按每年每人3万元计算,则高达54万,对于收入不高的年青父母,负担不小。
同时,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国高校每年招收的人数已突破800万,有50%的高中生可以接受高等教育,毕业后他们大多远离故乡留在城市或更大城市工作、生活,晚婚晚育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