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

一、课程理论的发展

1.课程与课程论

(1)课程的定义

课程的定义随着社会的变化,其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变化的。由于不同的教育主张和对课程的理解不同,对课程的定义也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多种多样的课程定义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类:

①课程作为学科。这是使用最普遍也是最常识化的课程定义。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内容与课程过程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内容,而且把课程内容仅限于源自文化遗产的学科知识,其最大缺陷是把课程视为外在于学习者的静态的东西,对学习者的经验重视不够。

②课程作为目标或计划。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要达到的目标、教学的预期结果或教学的预先计划,把课程视为教学过程之前或教育情境之外的东西,把课程目标、计划与课程过程、手段割裂开来,并片面强调前者,其缺陷也是忽视了学习者的现实经验。

③课程作为学习者的经验或体验。这种课程定义把课程视为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所获得的经验或体验,以及学生自发获得的经验或体验。其突出特点是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从而消除了课程中“见物不见人”的倾向,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但部分持这种课程定义的学者有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的倾向。

(2)课程论

课程论是根据对学科系统、个体心理特征、社会需要的不同认识和价值取向而建立起来的关于课程编订的理论和方法体系。现代课程理论的重要代表泰勒在《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中把课程的理论归结为以下四个最基本的问题:

①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②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教育目标?

③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④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泰勒的以上四个问题揭示了正确选择教育目标必须考虑三方面的因素,即:学科的逻辑、学生的心理发展逻辑和社会的要求。不同的时期、不同的人对这三种因素的强调程度不同,便构成了不同的课程主张或不同的课程流派。

2.课程流派

(1)学科中心课程论

学科中心课程论的主张是,学校课程应以学科的分类为基础,以学科教学为核心,以掌握学科的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和相应的技能为目标。这一理论流派以斯宾塞、赫尔巴特、要素主义和布鲁纳的观点为代表。

①斯宾塞的观点。斯宾塞认为为人类的种种活动做准备的最有价值的知识是科学知识;在学校课程中自然科学知识应占最重要的位置,学习自然科学是所有活动的最好准备。

②赫尔巴特的观点。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提出,编制课程应以人类“客观的文化遗产”——科学为基础,以发展人的“多方面的兴趣”为轴心,设置相应的学科。

③要素主义的观点。要素主义认为人类文化遗产中有着共同的、不变的文化要素,包括各种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传统的态度、理想。要素主义强调以学科为中心和学习的系统性,主张恢复各门学科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严格按照逻辑系统编写教材。

④布鲁纳的观点。布鲁纳等人认为,一门学科的概念、关键概念、原理,及其相互关系是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是组成一门学科的核心,正是这种知识结构

应成为教育的重点。

(2)人文主义课程论

人文主义课程论主张课程应有益于人的尊严、人的潜能在教育过程中得到实现和发展,强调不能以成人的标准判断儿童,应根据儿童的心理发展特征和心理发展要求确定课程。

全美教育协会在《70年代的课程》中从六个方面勾画了人本主义课程的特点如下:

①谁受教育——所有的人在所有的时期接受教育,这就是终身教育的理念。

⑦学习什么——学校课程分三类:第一类是正规的学术性课程以及有计划的课外活动;第二类是“参与集体与人际关系”的课程;第三类是“自我觉醒”与“自我实现”课程。

③为什么需要教育——理解所教的教材,明白所教内容的价值,对自己学习的能力具有自信,具有学习的毅力。

④如何进行教育——学校人本化的教育方法是,使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而不是被动地记忆;师生互教互学,尽量由学生自学,教师做学生学习的帮手。

⑤在怎样的环境中引起学习——学生之间应该形成学习组织,互教互学,学生应该有接触多种多样教师的机会,包括接触社会人士的机会。

⑥需要怎样的控制——学校的基本课程应以儿童和社区全体居民能够参与的方式来决定。教育的责任与控制,由社区担当。

(3)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

社会再造主义课程论强调社会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主张根据社会的需要确定教育目的和课程活动,重视道德教育和社会权威的作用。中国封建社会的课程都是这一课程论的体现;西方,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教育思想、洛克的绅士教育思想都体现这一课程理论。当代社会再造主义课程理论的代表是功能主义的教

育社会学思想。

上述三种课程论的划分是从不同思想家、教育家的观念中抽取出来的,在这三种课程论的代表人物中除了少数人有极端的倾向性以外,多数人的观点是丰富而复杂的,在理解过程中不能将其绝对化。

(4)后现代主义课程论

后现代主义课程论以美国教育家多尔的观点为代表。它提出了具有“4R”特点的后代课程,认为后现代课程标准具有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ve)、关联性(Relational)和严密性(Rigorous),即:

①丰富性。课程的多种可能性和解释性能创造各种领域进行合作的、对话性质的探索,因而它与现代主义的观点是不一样的,它体现了一种开放性的特点。

②循环性。循环性与现代主义观念下的重复迥然不同。重复是为了提高固定僵化的业绩,其框架是封闭式的;而循环性旨在发展能力,其框架是开放式的。

③关联性。关联性的重要意义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育方面,强调在构建课程时要考虑一整套的关系;二是文化方面,有关文化的和宇宙论的关系,会形成一个更大的网络,课程就在其中形成。

④严密性。严密性是“4R”中最重要的。严密性实际上是指概念的重新界定。它在里意味着一种有意识的企图,去查找自己或别人重视的假设,并且协调讨论这些假设中的有关细节,这样进行对话才会有意义,才会有改造价值。

二、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是指课程体系的构成要素、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它体现为一定的课程组织形式。课程结构既包括依据什么目标组织什么内容的问题,也包括以何种形式来组织课程的问题。

1.当代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结构

(1)重视完整性和课程整体功能。当代课程中不仅关注智育目标,而且关注

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的完整性目标。

(2)稳定基础课和课程综合化

稳定基础课的目标是重视公民基本素质,提高公民基本学习能力。与稳定基础课并存的另一课程特点是重视综合化。综合化的课程有两个特点:一是把不同学科课程在基础教育中综合起来;二是拓展边缘学科的新课程领域。

(3)重视统一性和课程多样化

当代课程在重视基础、重视综合化的基点上也大大加强了多样化课程。课程结构中人们注重必修课的限定性,同时拓展选修课的多样化和灵活性。课程开发注重乡土化、实用性也在成为一种世界性动向。

2.当代课程的基本形式结构

当代课程从实质上突破了非此即彼的单一性形式,普通教育与职业技术教育、基础与综合、必修与选修、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界限正在淡化。

(1)学科课程

①学科课程的概念:学科课程是依据教育目标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从各门学科中选择内容、组成学科,以学科的逻辑体系制定标准、编写教科书、规定教学顺序、教学周期与学时、分科教学的课程。它是学校课程的基本形式。

②学科课程的优点:以学科逻辑为中心进行编排,有严谨的逻辑结构,具有系统性、简约性的特点。

③学科课程的局限性:学科课程加深学科分离、限制学科交叉,可能因此成为课程现代化的障碍;以学科为中心进行编排的课程禁锢学生的思维;学科课程的编制与教学都以学科为中心,容易导致与社会实际的隔离,不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生活能力,阻碍学生生动活泼的全面发展,限制学生主体性发挥。

(2)活动课程

①活动课程的概念:活动课程又称经验课程、儿童中心课程。它以儿童兴趣

的发展为中心,是围绕儿童从事某种活动的动机组织的课程。

②活动课程的优点:把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有利于培养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实用型人才,培养交往和组织能力、创新与合作精神,增强学生的社会适应性。同时重视儿童的动机、兴趣,重视儿童心理结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个性发展。

③活动课程的局限性:使儿童获得的知识不系统、不完整、不利于高效率地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

④我国当代称之为活动课程的课外活动课程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教学过程的实践性;第二,教学形式的灵活性;第三,教学主体的创造性。

(3)潜在课程

潜在课程也称隐性课程,是广义学校课程的组成部分,与显性课程相对。它以潜在性和非预期性为主要特征。它不在课程规划中反映,不通过正式教学进行,通常体现在学校和班级的情境之中,包括物质情境(如学校建筑、设备)、文化情境(如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人际情境(如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学风、班风、校风),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促进或干扰教育目标的实现。

实际上,潜在课程并不是习惯意义上的课程,而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旨在说明在学校生活中有许多因素也在对学生的成长发生影响,这些影响有时甚至超过有意安排的课程活动。

三、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课程设计是指课程结构的编制,既包括课程体系结构整体的编制,也包括具体课程的编制。

1.课程设置

课程设置即教学计划,是课程总体规划。它依据一定的培养目标选择课程内

容,确定学科门类及活动,确定教学时数,编排学年及学期顺序,形成合理的课程体系。

(1)课程设置的选择与编制

通常基础教育的课程设置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随着课程改革的发展,它在统一要求的前提下也呈现出多元灵活的特征。选择与编制课程的基本要求包括以下几点:

①合目的性。合目的性要求选择与编制课程首先确定教育目的并具体化为各级各类教育的明确目标,围绕目标设置课程。

②合科学性。合科学性要求编制的课程正确地反映各门学科、课程内容符合科学体系要求,要重视各学科、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科学的课程选择与编制需解决好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某门类课程自身有序可循;二是各门类课程之间有序可循;三是不同形式课程之间的科学顺序与相互关照的关系问题。

③合发展性。合发展性主要指课程选择、编制要与青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性相一致。

(2)课程设置的形式与功能

编排课程门类可以有不同形式,不同编排形式可以发挥不同功能。不同性质和不同对象的课程要求人们采用不同的编排形式。

①单科独进直线式。单科独进的直线式是指在整个学习阶段,各门类课程单科独进,直线排列,集中精力学一门之后再学另一门,这是一种科目明晰、组织简易的编排形式。这种形式不适合基础教育的课程编排。

②多科并进直线式。多科并进直线式是在同一时期内同时安排多种学科,多科并进。这是当代课程设置最基本的形式。

③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螺旋式课程编排方式是指某门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不只安排一次,但几次安排均依照基本结构进行,层层提升并层层深化,形成螺

旋式发展格局。这种方式比较符合发展中的学生的认识水平。课程编排有不同形式,不同的形式各有优势,在课程编排的实践中需要综合地运用。

2.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1)课程标准的规范与策略

①课程标准的规范

课程标准不同于教学大纲,它不是对内容的具体规定,而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并且是某一学习阶段的最低的、共同的、统一的要求。不同国家或地区颁布的课程标准,其体例、结构、表述与呈现方式等方面差异巨大。目前,我国课程改革中国家课程标准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

a.前言部分。这一部分对课程的性质、价值与功能做了定性描述,阐述了各学科课程领域改革的基本理念,并对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做了详细的说明。 b.课程目标部分。这一部分内容明确了各门学科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方面共同而又各具特点的课程总目标和学段目标。 c.内容标准部分。这一部分按照学习领域、主题或目标要素阐述学生在不同阶段应实现的具体学习目标。对于学生的学习结果,用尽可能清晰的、便于理解及可操作的行为动词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进行描述。

d.实施建议部分。考虑到课程实施的各个环节,课程标准提供了教与学的建议、教材编写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等。各项建议力图体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为改善教学行为、变革学习方式、提高教材编写质量、体现评价的发展功能提供指导。

e.附录。包括术语解释和典型案例。

②课程标准的研究策略

a.研究课程体系中本学科的性质、意义、功能范畴,明确本学科的目标、内容范围,要有充分的程度估计。

b.研究本学科的结构、概念体系、基本理论,在一定的程度估计前提下,确定素质发展目标及相适宜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对相应的观念、态度、情感因素也要有充分考虑。

c.研究学习对象的一般特点以及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基础,探究与学生心理发展、学习心理一致的本学科逻辑顺序,探究与教学过程优化相一致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d.从大课程体系角度研究本学科与其他学科的关联,研究本学科不同课程类型的综合功能,在分量、程度、程序方面进行限制。

(2)教科书的规范与策略

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教学用书,它是教程和学程的共同依据,必须体现教法与学法的一致性,它的广度和深度必须体现为课程标准与学生的可接受性的一致性。

在当代的课程改革中,教科书的编写呈现出以下特点:

①多样化的教学改革必然有多样化的教科书。

②教科书编写的内容呈现出许多时代特征。首先是内容更新,这成为当代课程改革的突出特征;其二,当代教科书的内容选择,已不只是关注知识体系,而是充分关注与其直接关联的智力价值、发展价值,重视态度、动机、情感的价值,这意味着要求教科书兼顾理智与情感的新的标准。

③教科书编写形式也发生了较大改变。当代教科书的变革首先是革命性地突破了以语言文字符号编制“书”的局限性,现代化教育技术创造了全新的另一类

教科书,如录音、录像、软件一类的教材正成为高效教学的重要选择或重要补充。另外,许多教科书突出了可操作性、实践性、问题性,形式已有更大的灵活性。

④教科书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当代教科书正吸取和借鉴国外以生需要为着眼点的思路,更注重教材与学习主体的内在关系,这形成了对“学法”的重视,教程同时也在成为学程,教材也在同时成为自学用书,这是当代教科书的又一特征。

四、我国当代课程改革

1.我国课程改革的历史

从历史发展阶段来看,我国的课程可分为以下几个历史时期:

(1)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课程(1949~1957年)

这一时期的课程,是在改造旧中国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参照课程体系的蓝图,根据当时国家经济文化建设的需要编订的。

(2)全面开始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课程(1958~1965年)

这时期,我国课程改革深受政治形势的影响,既有巨大的变革,又有大幅度的反复。

(3)“文化大革命”时期的课程(1966~1976年)

这一时期的课程,严重削弱了基础知识,降低了教育质量,从课程的类型上看,具有某种程度的社会中心课程的特点。

(4)拨乱反正全面恢复时期的课程(1977年以后)

从1978年到1985年问,相继颁布了两套中小学教学计划,恢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

(5)改革开放高速发展时期的课程(1985年到现在)

进入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建

国后所编写的计划、大纲和教材,其特点都和新中国各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形势不可分割。我国课程改革适应了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客观要求,体现了社会发展的需要,形成了不同阶段的独特的特点。

2.我国当前的课程改革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分为两个阶段实施:2000~2005年,完成新课程体系的制定、实验和修订;2005~2010年,逐步在全国全面推行新课程体系。

(1)新课程改革的目标

①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强调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其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②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门类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使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③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偏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适合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④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⑤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⑥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内容)

从我国改革开放的需要和各地经济文化发展极不平衡的现实出发,借鉴世界各主要国家和地区课程改革的经验,针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本次课程改革努力在以下几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①明确区分义务教育与非义务教育,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更新课程内容。

②突出学生的发展,科学制定课程标准。

③加强新时期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这些主要通过以下几方面来实现:第一,加强德育课程建设;第二,各门课程渗透德育;第三,设置综合实践活动为必修课。

④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建立新的教学方式,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

⑤建立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的评价体系。

⑥制定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的适应性,满足不同地方、学校和学生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计算机网络答案-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

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

《当代教育学》出题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形式化教育是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 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4页)( B ) 2、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是制度化教育的典型表征。(4页) 名词: 1、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4页) 2、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简答: 1、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1页) 答:(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世界教育的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 教育秩序。(25页)( A ) 3、错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35页) 名词: 1、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一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上层次、上水平。(30页) 2、双轨制: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31页) 3、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31页) 4、正规教育: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31页) 5、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的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31页) 6、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经验中学习和积累的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31页) 7、教育平等: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

专科英语二_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考试模拟题及答案三套

College English Test for Non-English Majors of Adult Education 专科(英语二)模拟一 I. Vocabulary and Structure There are 30 questions in this part. For each question there are 4 choices marked A, B, C, and D. Choose the One that best answers the question. 1. True love cannot be C , and it is priceless. A. brought B. caught C. bought D. broad 2. Finally the crowd broke (up) _ D ____ several groups. A. within B. in C. at D. into 3. Being afraid of the dark, she always slept A the light on. A. with B. by C. beside D. of 4. John is not C whether Eddie likes the picture of him and his family. A. ensure B. assure C. sure D. surely 5. When he got C the train, he didn’t know where he was. A. on B. up C. off D. at 6. She went into the street and A a taxi home.

2018年版袁振国当代教育学内容总结(个人笔记)

目录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5 第1节教育的发展5 第2节教育学的发展6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7 第1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7 第2节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8 第3节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8 第三章当代中国教育9 第1节当代中国教育的发展 9 第2节当代中国教育的现状 9 第3节我国的教育目的9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10 第1节教育的个体发展功能 10 第2节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11 第3节教育对人的素质的培养11 第五章教师与学生12 第1节教师12 第2节学生13 第3节教师与学生的关系13 第六章当代学习理论14 第1节学习理论的一般原理 14 第2节学习的心理条件15 第3节知识与技能的学习15 第4节学生的学习差异16 第5节学习理论的最新进展——多元智力理论16 第七章当代课程理论17 第1节课程理论的发展17 第2节课程结构18 第3节课程设计的理论与实践19 第4节我国当代课程改革19 第八章当代教学理论20 第1节教学与教学理论20 第2节哲学取向的教学理论 21 第3节行为主义的教学理论 21 第4节认知教学理论(布鲁纳的认知结构教学理论)22第5节情感教学理论22 第6节建构主义教学理论23

第九章当代教学策略23 第1节教学策略概述23 第2节教学设计策略23 第三节教学实施策略24 第四节教学反思策略25 第十章当代学校德育25 第1节道德、品德与教育25 第2节直接的道德教学与间接的道德教育(实施德育的两大途径)26第3节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 26 第4节体谅模式(英国麦克费尔首创)26 第十一章当代教育评价27 第1节教育评价的一般理论 27 第2节学生评价28 第3节教师评价29 第4节学校办学水平评价29 第十二章当代学校管理29 第1节学校管理的理论与实践30 第2节教师管理30 第3节班级管理31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31 第1节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31 第2节教育的经济价值32 第3节教育资源的利用33 第十四章教育民主化与政治民主化34 第1节教育民主与政治民主 34 第2节教育平等与教育民主化34 第3节教育制度与教育平等 35 第4节受教育权的确认和保障35 第5节中国教育的民主化35 第十五章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发展 36 第1节教育与科学技术的相互作用36 第2节教育中的科学成分36 第3节新科技革命与教育37 第十六章教育与文化37 第1节教育与文化关系的一般原理37 第2节学校文化37 第3节教师文化37 第4节学生文化38 第5节班级文化38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七章新闻图片编辑 【知识框架】 【重点难点归纳】 一、新闻图片的种类及其地位 1.报纸上常见的图片种类 (1)照片 新闻照片就是以新闻事件、新闻人物为拍摄对象,再现新闻现场情景的照片,它可以作为独立的新闻报道出现在版面上,也可以配合文字报道一同编发。 (2)漫画 漫画在现代报纸上的使用非常广泛,有根据新闻事实进行艺术加工的新闻漫画,时效性较强,经常刊登在新闻版上;也有反映社会生活现象的社会性漫画,通常刊登在专刊副刊上;还有用来配合文字报道的图解式漫画以及连环漫画、幽默画等。 (3)图示 图示包括统计图表、示意图和新闻地图三类。 统计图表就是将统计数字制成表格图,便于读者集中阅读,一目了然。

示意图不但将统计数字集中绘制成图,而且用形象化的手法表示这些数据所说明的意义。 新闻地图则是根据标准地图,将新闻发生地的地理位置绘制成更加简洁明确的地图。 (4)图饰 图饰一般是用美术图案点缀和烘托报纸的报头、报眉、标题、栏题、版头或版面的其他部位,使整个版面更加美观生动,恰当地运用图饰还能使版面编排思想得到更加充分的体现。 2.图片的地位与作用 (1)纪实性作用 作为独立报道体裁的新闻照片具有再现新闻现场、记载真实瞬间的作用,这类照片成为报纸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2)证实性作用 非独立使用的新闻照片与非新闻照片具有证实文字报道的作用,这类照片对新闻资源的充分发掘,对提高新闻报道的可信度具有重要意义。 (3)解说性作用 图表、示意图、新闻地图、漫画等能够以形象性的符号统计和描绘新闻报道中的某些内容,从而对相对比较枯燥的文字表述进行生动易懂的解释。 (4)装饰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特征使其可以作为文字稿件的美化装饰手段。 (5)视觉冲击性作用 图片的形象性和直观性能够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与震撼力,这是文字报道所难以达到的。

当代教育学题库4 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四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填空 1.教育功能可以概括为两大方面,即教育促进功能与教育促进功能。 2.现代教育学将影响个体发展的因素归结为三个方面,即、、。 3.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中,是个体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个体的身心发展提供可能性;对个体发展其一定的促进或制约作用。 4.马克思主义者从当时的社会现实出发,并结合共产主义的理想追求,提出了学说,即主张让每一个人的个性都得到的发展,并把它作为人们共同追求的一项根本的教育目标。 5.古语“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以及“孟母三迁”的故事,都说明对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6.个体发展既是现实地展开,又具有无限的。 7.个体不是简单被动地接受先天脚尖和外部环境作用,而是与相互作用的结果。 8.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9.素质可以分为:先天的,后天的,先天与后天结合的。 10.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 11.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可以划分为两个层次,即与。 12.素质教育的基本任务为培养学生的、、。 13.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 14. 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教育发现人的价值,、教育发挥人的力量,。 二、选择 1.教育长期追求的目标是。 A发展人的能力B发展人的脑力C发展人的个性 D发展人的共性E发展人的价值 2.“狼孩”的事例说明,遗传素质在人的身心发展中。 A不起决定作用B起决定作用C不起作用 D决定人的发展方向E促进社会的发展 3. 在内在与外部条件大致相似的条件下,的发挥程度对人的发展有着决定性意义。 A遗传B社会环境C教育

D人文环境E个体主观能动性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 A教育即发掘人的潜能B教育即发现人的价值C教育即发展人的个性D教育即发挥人的力量E教育即促进人的主体意识 5.教育发展人的个性表现在。 A促进人的潜能发挥B促进人的个体价值实现C促进人个体特征发展D促进人的价值实现E促进人的主体意识发展 6.素质教育可以分为。 A身体素质教育B心理素质教育C社会素质教育 D个性素质教育E发展素质教育 7.对于孩子的发展民间有“三翻六坐七挠八爬”的说法,这体现了个体发展的。A顺序性和阶段性B社会性和历史性C个别差异性 D潜在性E价值性和发展性 三、名词 1.个体发展 2.素质 四、辨析 1.个体的身心发展在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发展速度和不同的发展重点。 2.全面教育就是均衡教育,学校要为学生提供一样的教育。 3.个体发展是主客观因素统一作用的结果。 4.个体发展总体上经历的顺序和阶段是不均衡的。 5.素质教育根本目的有两个层次,其中成才是做人的基础。 6.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相同的。 7.全面发展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目标或落实。 五、简答 1.个体发展有哪些特征? 2.为什么说教育在个体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3.简述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基本任务。 4.教育对人的地位的提升表现在哪些方面? 5.简述素质教育的涵义及层次。 6.简述素质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的关系。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本科)英语答案二

模拟题二 模拟题二第一部分:交际用语 此部分共有5个未完成的对话,针对每个对话是未完成的部分有4个选项,请从A、B、 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 1. ---Would you like to have dinner with us this evening? ---___C_____. A. Ok, but I have to go to a meeting now. B. No, I can’t C. Sorry, this evening I have to go to the airport to meet my parents. D. I don't know. 2. --- Please help yourself to some fish. ---___B____. A. Thanks, but I don't like fish B. Sorry, I can't help C. Well, fish don't suit me D. No, I don’t want to do that 3. ---It’s getting late. I’m afraid I must be going now. ---OK. ____D__. A. Take it easy B. Go slowly C. Stay longer D. See you 4. ---Could I ask you a rather personal question? ---_____B____ A. Yes, don’t worry. B. Of course, go ahead. C. Yes, help yourself. D. Of course, why not? 5. ---Well done. Congratulations on your success. --- _____A______. A. Thank you very much B. Oh, no, no C. No, I didn’t do well D. So rry, I couldn’t do any better 模拟题二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此部分共有2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请从每个问题后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 Passage 1 Television has opened windows in everybody’s life. Young men will never again go to war as they did in 1914. Millions of people now have seen the effects of a battle. And the result has been a general dislike of war, and perhaps more interest in helping those who suffer from all the terrible things that have been shown on the screen. Television has also changed politics. The most distant areas can now follow state affairs, see and hear the politicians before an election. Better informed, people are more likely to vote, and so to make their opinion count. Unfortunately, television’s influence has been extremely harmful to the young. Children do not have enough experience to realize that TV shows present an unreal world; that TV advertisements lie to sell products that are sometimes bad or useless. They believe that the violence they see is normal and acceptable. All educators agree that the “television generations”

袁振国《当代教育学》(第4版)课后习题详解 第13章 教育与经济发展【圣才出品】

第13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1.人力资本理论受到哪些理论的挑战? 答: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舒尔茨提出的人力资本理论发挥着很大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显现出了很多问题。之后,又逐渐涌现出了很多对其形成挑战的理论,主要有: (1)筛选理论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2)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 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出现的,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皮奥雷、多林格、戈登等。劳动力市场划分理论采用制度经济学的观点,指出劳动力市场由于种种制度性力量的影响而被划分为不同的部分。他们把劳动力市场划分为主要劳动力市场和次要劳动力市场,主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大公司、大企业的工作,次要劳动力市场为劳动者提供小企业、小公司的工作。教育的作用不在于提高个人的知识技能,而在于它是决定个人是在主要劳动力市场,还是在次要劳动力市场上工作。该理论在其最简单形式上以“二元论”著称,故又被称为“二元劳动力市场理论”。

(3)社会化理论 社会化理论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在西方,其创始人是鲍尔斯和金蒂斯。社会化理论是一种探讨教育的社会化功能理论,它从教育的功能和结构方面来分析教育维持资本主义制度方面的功能。社会化理论认为教育的经济功能源于它的社会功能,教育的社会功能,远比教育提高知识技能对经济的影响更重要。由于资本主义结构的等级化、分工化,不同的工作需要不同的个性特征。教育的根本功能并不是提高人的生产能力,而是造成人的不同个性品质,与现存社会经济结构和等级秩序相适应。 总之,这三个理论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对人力资本理论形成了挑战,逐渐促进了有关理论的发展和进步。 2.从一般意义上论述教育与经济的关系。 答: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同样,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教育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的保证。办教育需要一定的投入,包括一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这需要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作保证。经济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激发了人们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动机。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与经济发展的水平有直接关系,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计算机网络答案 山东大学期末考题目答案

第一章概述 1-3试从多个方面比较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主要优缺点。 答:1、电路交换电路交换是一种必须经过“建立连接-通话-释放链接”三个步骤的一条专用物理通路。从建立连接开始,通讯就一直占用信道资源,直到释放。它具有实施性强,时延小,交换设备成本低的优点。同时,其线路利用效率低,通信效率低,不同类型终端之间不可通讯。电路交换适用于信息量大,较长的报文。 2、报文交换报文交换本质上也是存储转发方式,但是它将整个报文从一个结点传到下一个。它的优点是中继电路利用率高,可以多个用户同时在一条线路上传送。缺点在于报文信息量大,时延长,且占用交换机内存较大,不具有实时性。它适用于报文较短,实时性较低的通讯。 3、分组交换分组交换是将报文分组,在每个分组之前加上地址信息,通过路由器经接收,存储,再转发到下一个接口,直到将分组传到目标地址,再去掉地址信息将其重组为完整报文。在分组传输的过程中动态分配传输宽带,逐段占用通信链路,多个分组数可同时传送。它传输效率高,且保证数据传输有很高可靠性。同时分组排队会造成时延,但比报文交换小,且成本较高。 1-12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与核心部分)的特点是什么?他们的工作方式各有什么特点? 答:边缘部分由所有连接在因特网上的主机组成,由用户直接使用,进行通信和资源共享。核心部分,是由大量网络和连接这些网络的路由器组成,主要为边缘部分服务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边缘部分不同终端上的程序通信方式有客户-服务器方式和对等方式。客户-服务器方式指进行通讯的双方中一方为服务请求方,一方为服务提供方。客户向服务器发送远程服务请求,因此客户程序必须知道服务器程序地址,而服务器只需要被动接受请求,不需要知道客户程序地址,但需要强大硬件和高级操作系统支持。对等方式是双方均可既为服务提供者,也可以为服务请求者。 网络核心部分要想网络边缘部分提供连通性和交换,起关键作用的是路由器,其任务是转发收到的分组,使得边缘部分的每一个终端都能够向其他主机通信。 1-14 计算机网络有哪些常用的性能指标? 答:1、速率:连结在计算机网络上的主机在数字信道上传送数据的速率,单位为b/s(其中 b 为bit,表示一个二进制数字,比特是计算机中数据量的单位) 2、带宽:带宽本来指的是某个信号具有的频带宽度,单位为赫;由于通信的主干线传送的是模拟信号,所以,带宽表示通信线路允许通过的信号频带范围,表示在单位时间内,从网络中的某一点到另一点所能通过的“最高数据率”,单位是比特每秒。 3、吞吐量:表示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个网络口的数据量,经常用于对现实世界中的网络的一种测量,以便知道实际上到底有多少数据量能通过网络 4、时延:时延指数据从网络的一段传送到另一端所需要的时间。有以下几个部分组成:(1)发送时延从主机发送数据帧的第一个比特算起,到该帧的最后一个比特发送完毕所需要的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当代教育学》读后感 阅读完《当代教育学》一书后,我从中受益匪浅,给我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了很多的启发,真正觉得如果老师把认真准备的课堂付诸实施,把所学到的教学原则和教学理论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真正注重学生的个体发展与教育的主导作用,关注学生的学习差异与学习风格,注重学生的道德、品德与德育,这样才能迅速提高我们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真正做到实现21世纪的教育理想。 一、课堂目标要明确。 凯洛夫主编的教育学所说的,教学是以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来武装学生,在教师的领导下,组织学生积极活动,以实现教育目标。那么我们老师怎样才能做到呢? 上课前我觉得作为老师首先要明白一堂课要学生掌握些什么知识和技能,要养成些什么行为方式和品格,学生应该有怎样的态度,用什么方法来学习,等等,这就要求我们老师要明确每堂课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老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应该围绕所制定的教学目标展开、进行,使学生形成概念,掌握学习的规律从而达到学生巩固知识的目的;老师上课目的就是为了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首先要了解学生的能力、兴趣、努力程度、学习方法以及行为倾向等等,对学生因材施教,把对优等生的培养与对后进生的帮助有机结合,使每个学生扬起希望的风帆,使每个学生都能发展起来,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课堂重点要突出。 课堂教学内容一直是学校教育中的核心问题。中国式教育强调的是以书本知识为主、以讲授间接经验为主、课程的规范程度较高,习惯以教科书为课程的范本。那么就要求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把精力主要放在重点内容的教学上,不能对所有任务和所有内容平均使用时间和精力,对细枝末节的知识有时蜻蜓点水地一带而过,有的甚至可以忽略不说,而对书本中的重点知识、概念和原理要花时间和精力去教学,对重点要尽量引导学生弄懂、弄清、熟练掌握,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三、课堂内容要正确。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期末英语模拟题四及答案

模拟题四 第一部分:交际用语 此部分共有5个未完成的对话,针对每个对话是未完成的部分有4个选项,请从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 1. ---Do you mind if I sit here? --- ____C___________. A. Not at all. There is plenty of room. B. Of course. Do sit down, please. C. Never mind. I’d like to have some companion. D. Sure. I’d like to have someone to talk to 2. –Why do you always tell me what to do? To be frank, I don’t like it. --- I know, but _C___. A. I don’t like it either. B. How do I do for you? C. I just want the best for you. D. Obviously. You are right. 3. ----That was a delicious dinner. ----_B__. A. Thank you. Don’t mention it. B. You’re welcome. C. Not so delicious, I’m afraid. D. I’m glad you enjoyed it. 4. --- You are most beautiful in that red sweater. --- ___C__. A. Oh, no. It’s just an old one, and I have had it for years. B. Yes. I think it goes nicely with my pants. C. Thank you. My mom knitted it for me some years ago. D. Oh, but I’m not sure if it suits me. 5. ---I missed Prof. Wang’s linguistics class again yesterday. ----____C______. A.Congratulations! B.How nice you are! C.What a pity! D.Have a nice weekend. 第二部分:阅读理解 此部分共有2篇短文,每篇短文后有5个问题。请从每个问题后的A、B、C、D四个选项中,选出可以填入空白处的最佳选项,并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的相应字母涂黑。 Passage 1 Many countries face a somewhat more serious economic problem in the form of an unfavorable trade balance with other nations. Such an imbalance exists when the total value of a country’s imports exceeds that of its exports. For example, if a country buys $25 billion of products from other countries, yet sells only $10 billion of its own products overseas, its trade deficit(贸易逆差)is $15 billion. Many underdeveloped nations find themselves in this position because they lack natural resources or the industrial capacity to use these resources, and thus have to import raw materials or manufactured goods. One effect of a trade deficit is the flow of currency out of a country. In the case of an underdeveloped nation, this can cause many financial difficulties, including failure to meet debt payments and obstacles to creation of an industrial base. Even in the case of a fully developed nation such as the United States, a large trade deficit is a reason for alarm. American products, made by well-paid workers in U.S. industries, cost more to produce than those made in places like Asia, where labor and material costs are much lower. Money spent on foreign products is money not spent on items produced by domestic industries. 6. What does the passage mainly discuss? B

教育学简答题题及答案

1.当代教育学的发展趋势 a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急剧扩大(领域从微观到宏观,从教育内部到外部关系,从基础到高等教育,从正规到非正规教育,从学校到社会教育,从正常儿童到特殊需要儿童教育,从儿童青少年到成人教育、老年教育); b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赫时代教育学基础是哲学和心理学,当代包括更加广阔的学科领域,就研究角度有科学主义,人文主义的角度研究,还有介于两者,就教育学研究的层次出现基础、应用、咨询、开发研究); c教育学发生细密的分化,形成初步教育学科体系,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层次与类型的综合(随着b,教育学发生快速学科分化,组成部分发展独立学科,同时出现子学科、边缘学科);d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改革的关系日益密切(研究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到底存在问题及产生的原因和如何解决.与此同时,实践的发展日益呼唤教育理论指导,为教育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社会动力); e教育学加强对自身反思,形成教育学的元理论(即关于教育学学科自身的知识体系)。 2.什么是教育功能教育功能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一本质决定了教育既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又是一个复杂开放的系统。教育功能在系统内部表现为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在整个社会系统中表现为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所以,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教育功能类型: (1)从作用的对象看,教育功能可分为个体功能(即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由教育活动内容结构决定)和社会功能(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衍生功能) (2)从作用的方向看,可分为正向功能(指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和负向功能(阻碍…的消极…) (3)(3)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显性功能(主观目标与客观结果相符的情况)和隐性功能(非预期且具较大隐藏性功能) (4)(4)多维度的复合分类(柴野昌山:a把性质和形式结合起来划分:显、隐性正向,显、隐性负向功能;b把对象与性质结合起来划分:对人的发展、社会发展的正向功能,对…的负向功能) 3.教育有哪些个体功能每个功能的内涵和特点是什么 教育个体功能有:a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b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c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 个体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生命的终结,其身心诸方面所发生的一切变化,它是个体的潜在素质转变为现实特征的过程。教育就是通过对其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促进个体身心和谐全面地发展。教育对个体发展的正向功能表现为促进个体社会化的功能和粗寂寞个体个性化的功能。 4.什么是教育目的其基本特点是什么 教育目的是根据社会发展和阶级利益的需要提出的培养的人的质量规格的总设想或规定,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有意识、有计划的影响活动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教育目的即教育意

当代教育学[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教育与经济发展 一、教育与经济发展的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 (1)人力资本理论的产生 人力资本理论能创立来自于经济学家对现代经济增长问题研究的深入。传统西方经济学把土地、劳动、资本看做生产的三个要素。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经济学家从对经济增长中生产要素组合比例的分析中发现,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除了资本的投入和劳动的投入外还有其他因素。有学者把这些因素归结为知识的进步、技术的改进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即归结为人力投资、特别是教育投资的结果。 (2)人力资本理论的主要涵义 ①人力资本的概念 人力资本是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概念,是指人所拥有的诸如知识、技能及其类似可以影响从事生产性工作的能力;人力资本是相对于物质资本而言的,它是人的资本的形态。它也是一种生产要素资本,对生产起促进作用,是经济增长之源泉,并且和物质资本相比,在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作用更大,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更大。 ②人力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投资包括学校教育、职业训练、卫生保健及为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而进行的迁移和信息搜寻等形式,所有这些方面的投资都会改善和提高知识、技能、健康等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增加金钱或精神收益。 ③人力资本理沦的基本观点 舒尔茨是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者。此外,贝克尔、丹尼森、闵塞、布劳格、萨卡罗普洛斯等都为人力资本理论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观点

如下: 第一,人口质量重于人口数量。人力资本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提高人口质量,增强人口 素质。 第二,人力资本投资与物力资本投资都是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生产性投资,但在现代化经济条件下,人力资本投资作用大于物力资本投资的作用。 第三,教育投资是人力资本的核心。 第四,教育投资收益率高于物力投资的收益率,因此,资本积累的重点应从物力资本转移到人力资本,要追加教育投资总量。 第五,教育投资收益率是可以测算的,基本上同物力形态投资收益率的测算相同。其基本公式为:收益/成本=收益率。 2.筛选理论 (1)筛选理论的产生 筛选理论是:20世纪60~70年代,在伯格等人对人力资本理论的批判过程中形成的。 (2)筛选理论的基本思想 筛选理论认为,教育并不提高人的能力,只是一种标识个人能力的工具,它揭示了已内含于人的未来的生产特征,表明了一个人固有的生产力,从而为雇主识别、选拔不同能力的求职者提供依据,起到筛选作用。个人受教育的程度既是求职者表达个人能力的信号,又是雇主鉴定求职能力的装置。 筛选理论是从分析劳动力市场上雇主选聘求职者的过程去说明教育的经济价值。它承认教育与工资的正相关,指出这种正相关是通过筛选作用而实现的。但认为教育只反映了个人的能力,并没有增加个人的能力。由于这种理论强调教育文凭的重要性,故它亦被称为“文凭理论”。

专科 英语一 山东大学网络教育考试模拟题及答案

(英语一) I. Choose the correct pronunciation to ea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1. observe: A. [ ?bz?v] B. [?b z?:v] (A)2. employ: A. [im pl i] B. [ empl i] (B) 3. various: A. [v???ri?s]B. [ v??ri?s](A)4. operate: A. [ ?p?reit]B. [ p??reit](B)5. splendid: A. [splen did] B. [ splendid] II. Mark the stress for each of the following words. (B)6. amount A. 第一个音节 B. 第二个音节 (A)7. practice A. 第一个音节 B. 第二个音节 (A)8. instrument A. 第一个音节 B. 第二个音节 C. 第三个音节 (B)9. umbrella A. 第一个音节 B. 第二个音节 C. 第三个音节 (B)10. political A. 第一个音节 B. 第二个音节 C. 第三个音节 D. 第四个音节 (B)11. What have you seen?A. 一般疑问句——升调 B. 特殊疑问句——降调 (A)12. Did he go there on foot or by bike?A. 选择疑问句升、降调B. 一般疑问句——升调 (B)13. Why didn’t you go?A. 一般疑问句——升调 B. 特殊疑问句——降调 (B)14. Y ou don’t have to come tomorrow, A. don’t you?——升调 B. do you?——升调 (B)15. What lovely weather it is!. 祈使句——降调 B. 感叹句——降调 IV. Fill in each of the following blanks with a word in its proper form. 16. __Whether__ we beat them __or___ they beat us, the match will be enjoyable. 17. Dew is formed ___where__ the grass is thick. 18. She listened attentively ___lest___ she should fail to follow the speaker. 19. This car, _which__ I paid a lot of money, is now out of date. 20. There weren’t any movie theaters in the town __where__ I spent my last summer. 21. A man’s knowledge consists only of two parts: that __which__ comes from direct experience and that __which__ comes from indirect experience. 22. When ___in___ trouble, they always look __to__ him __for___ help. 23. We must be very sorry __for___ what has happened. 24. He missed the train _by___ 10 minutes. 25. Products made __by___ machines are generally cheaper than those made __by__ hand. 26. Some people do not believe __in___ teaching formal grammar. 27. Last night I came back late __for___ the meeting. 28. She lives __in__ 4401 Part Street. 29. It’s eight o’clock now. Y ou __should__ be doing your lessons. Y ou __shouldn’t___ (not) be V. Each o (B)30. “What is that building?”“_________ the garden equipment is stored.” A. There’s in which B. That’s where C. The building that D. That’s the building which (C)31. It wasn’t such a good dinner ________ she had promised us. A. that B. which C. as D. what (D)32. ________ the flood, the ship would have reached its destination on time. A. In case of B. In spite of C. Because of D. But for (A)33. _______, I will learn it well. A. However difficult English is B. No matter how difficult is English C. However English is difficult D. No matter how English is difficult (C)34. While reading the newspaper, 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