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视角下中国社会发展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世界历史视角下的中国社会发展【摘要】在全球化风靡的时代,在知识信息爆炸的当今,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如何在这情势下建设自己特色的社会主义,走自己的发展道路。学习和研究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有利于我们正确的认识全球化、现代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更健康地发展。本文侧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用世界历史的视角来浅析中国的社会发展。
【关键词】世界历史;社会发展;全球化
全球化的浪潮不可避免,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推动了全球化的进一步发展,加速了国与国之间的联系和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开创了一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与世隔绝的不与其他国家发生联系,看待一个国家的发展也不能仅从其自身出发,要在世界历史的视野下去思考和规划自己的发展。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更要在世界历史的视角下设计自己的发展。在这里,我侧重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从世界历史的视角来浅析中国的社会发展。
一、世界历史理论的含义及内容
(一)世界历史的含义
在此,首先要谈谈什么是世界历史,但在说明什么是世界历史之前还需要理解三个概念:民族历史、史前史、人类史。在这里民族历史主要指的是地域性的民族历史,即在大工业生产形成之前,不同地域的民族之间交往很少,处于相对孤立、封闭的发展状态。在马克思看来,世界历史不是过去一直都存在的,作为世界史的历史是民族历史发展的结果。具体地讲,世界历史是随着生产力的发
展,各民族国家内外交往程度的不断提高,各民族国家、地区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日益加强,逐渐形成相互依赖的整体性联系而产生的。是民族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所谓史前史,主要是指人类尚未从从自然的分工中摆脱出来,还处在狭隘的民族地域性的束缚之下,在生产关系上依然存在着压迫与剥削的对抗关系,人没有摆脱对人或物的依附性。而人类史是相对于史前史而言的,人类史包括两个方面的深刻内涵:一方面,是指人类历史由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而形成的纵向联系,在此基础上人类历史从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发展的必然趋势;另一方面,是指历史主体人的解放程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形态变更而不断增强。之所以陈述这三个概念,是因为马克思是正是在分析了民族历史、史前史、人类史与世界历史的角度出发来谈何为世界历史,尽管他没有直接给世界历史一个明确的定义,但通过他的有关理论,从逻辑与历史一致的角度看,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在哲学意义上内在地包含着以下两层相互联系的含义:一方面,通过与“民族历史”的比较,对“世界历史”这方面的含义进行了逻辑界说。它标志着一定历史时代人类社会的整体性联系。另一方面,相对于人类历史的“史前史”来说的,它与“人类史”同义,其表征着一定历史时代主体的生存发展状态,即个人发展与解放程度。综上所述,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概念内在的包含着历史的整体性与人的全面性的两个方面,它是对历史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尺度辩证统一关系的客观反映与科学揭示。
(二)世界历史理论的内容
世界历史的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和个人的发展和解放问题是世界历史理论的两个基本问题,是世界历史理论的逻辑起点。对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过程的探讨即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
机理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一个核心内容,其包括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动力机制、基本过程和深层本质等。具体地讲,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主要动力是指资产阶级的内在需要和资本主义社会
的内在矛盾。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基本过程有两个阶段:一是历史向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阶段,也就是“资本主义开创世界历史”的阶段;二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共产主义世界历史时代的转变阶段。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内在本质是劳动的辩证发展和资本的自我否定。
二、世界历史与全球化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全球化的确是一个新词,没有一个明确的指定含义。在国内学术界,人们通常认为“全球化”一词是最早由t·莱维于1985年提出并进行明确的巨大变化,即商品、服务、资本和技术在世界性生产、消费和投资领域中的扩散。但实际上据国内学者高放先生考证,“全球化”一词早在1944年就已经出现了。从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出发,全球化就是马克思所说的“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过程,即在社会化大生产的基础上,不同民族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相互交往、相互依赖,共同形成一个整体的历史过程。这一过程表现在经济、信息、文化与政治等不同的层面,就是所谓的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文化全球化与政治全球化等。
实际上,当代全球化是世界历史转变过程中的一个特定阶段,即它是资本主义世界历史时代向社会主义世界历史转变时期中二战以
来的全球化。当下全球化的现实进程主要表现为经济全球化,而推动经济全球化的主角是西方发达国家,技术逻辑和资本逻辑成为全球化扩张的主要内涵和基本动力。
三、从世界历史的视角看中国社会的发展
(一)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企业要转换模式提高科技创新水平分工和交往在全球化的进程中起了很大地推动作用。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分工与交往互相促进、互相依赖。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分工越来越细,交往越来越频繁且范围越来越广。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不同民族国家之间的交往日益普遍,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整体。在这种人与世界整体发展的态势中,民族国家越来越成为世界历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成为世界历史发展中的一个枢纽。当代全球化正是人与世界整体发展的新阶段,在这个阶段,任何一个民族国家都不可能脱离世界历史而孤立的发展。从历史上看,孤立的民族性、地域性存在往往是和生产力的落后关系联系在一起的。如果一个国家、民族长期游离于世界历史之外,把自己封闭起来,那就无从实现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如果没有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①并且“只有随着生产力的这种普遍发展,人们的普遍交往才能建立起来;普遍交往,一方面,
可以产生一切民族中同时都存着‘没有财产的’群众这一现象,使每一个民族都依赖于其他民族的变革;最后,地域性的个人为世界历史性的、经验上普遍的个人所代替。”全球化就是分工交换网络的全球化,原在全国、地区范围内进行的分工,现在可以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个企业可以把自己的流程分布到全球,一个制成品的元部件也可分散到全球范围,由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工厂组织生产。中国沿海新兴工业区就是拜全球化分工之所赐,发达经济体的很多工序或元部件之生产迁入其中。发达经济体和中国劳工、企业、政府都从中获得了很多收益,但是由于我国的经济、科技比较落后,在经济、科技方面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中处于劣势,没有自己的独有的高尖端技术,在很多科技领域里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企业竞争力不强,特别是加工贸易。比如富士康事件的发生,使我们对我国的加工贸易的模式加以反思。对于国内的代工行业来说,利润除了来自于对人力成本的控制,还可以来自对原材料成本的谈判。然而,对于富士康这种主要承接来自苹果、戴尔、惠普、诺基亚等国际订单的大型代工企业来说,其利润源泉却更多地要仰仗来自人力资源战略上对成本的调控,因为上述国际大客户早就把供应链上的账目算清楚了,富士康没有讨价还价的余地,再加上行业竞争激烈,富士康只能最大限度地降低人力成本。众所周知,贸易与制造在全球的转移来自于企业对利润的无限追逐,这是商业的本质,也是其存在的价值。但是20余年间全球制造向中国的转移,就像一只巨大的吸血水蛭,吸取的是中国廉价劳动力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同时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