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2 ] [ 1 1 ]
。M a r
尸检发现, 在低于理想体质量 1 1 0 %的
病例中, 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 2 . 7 %, 而高于 理想体质量 1 4 0 % 的病例中, 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检 出率为 1 8 . 5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糖尿病小鼠中 S R E B P 1 2 C蛋白高表达, 并伴有脂肪肝的发生
6 ] 正常肝细胞加强 [ 。肥胖患者载脂蛋白 B的 R N A
5 脂肪肝的治疗 诊断脂肪肝后如果及时去除病因和治疗原发 病, 其组织学改变可好转或完全恢复。 5 . 1 病因治疗 轻度或中度脂肪肝于戒酒数周至 数月内可完全恢复。 5 . 2 饮食治疗 原则: 年 ① 根据患者理想体质量、 龄、 性别、 工种计算每日热量摄入; ② 合理分配三大 营养成分。在热量一定的情况下, 给予低热量、 高蛋 白、 低脂肪、 低糖、 多纤维、 多维生素、 少盐及少刺激 性调料的膳食。三大营 养 素 分 配: 蛋白质 1 5 %~ 2 0 %, 其中 1 / 3以上为动物蛋白; 脂肪 2 0 %~ 2 5 %; 糖5 0 %~ 6 0 %。 5 . 3 运动治疗 运动处方要个体化, 以全身耐力为 基础, 循序渐进, 保持安全和有效界限。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 - 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 低强度的运动, 步行为最佳运动( 中速快步行 1 1 5~ 1 2 5步 / m i n ) 。此外, 如慢跑、 骑自行车、 上下楼梯、 爬坡、 打羽毛球、 踢毽子、 拍皮球、 跳舞、 广播体操、 跳 绳、 游泳等, 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胰岛素水平下 降, 而儿茶酚胺、 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 进脂肪分解。运动强度: 应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 心率( 脉搏) 选择适量的运动, 以运动时脉搏 1 0 0~ 1 6 0次 / m i n ( 1 7 0-实际年龄) , 持续 2 0~ 3 0m i n , 运 动后疲劳感于 1 0~ 2 0m i n内消失为宜。运动持续 时间: 2 0~ 6 0m i n为宜。运动时间: 饭后 1~ 2h为 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运动时间带; 据研究表明, 下午和 晚上运动比上午运动多消耗 2 0 % 的能量。晚饭后 4 5m i n 散步是减肥的最佳时间。运动频率: 以每周 3~ 5次为宜。如运动后次日无疲劳感, 可每日运 动。减肥目标: 6~ 8个月原体质量的 5 %~ 1 0 %, 即 1~ 2k g / 月。 5 . 4 药物治疗 5 . 4 . 1 降血脂药物 实验发现任何原因的高三酰
[ 5 ]
性脂肪肝发生与体内代谢紊乱相关, 并与人体组织
1 6 ] 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系 [ 。大量动物实验证
明瘦素缺失可以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 从
1 7 ] 而发生脂肪肝 [ 。
。在脂肪肝的病理过程中, 随着肝细胞内脂肪
滴的出现, 肝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出现缺陷, 线粒体 的嵴变短或消失, 周围晶状体减少, 实验证明非乙醇 性脂肪肝和单纯性脂肪肝中肝细胞脂肪酸的氧化比
调
0 2 人, 发现脂肪肝发生率从 1 9 9 8年 查南京地区82 的8 . 9 9 % 逐年上升至 2 0 0 2年的 1 2 . 3 3 %。杨恩 0 9 %。 患病率 1 2 脂肪肝的概念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 正常情况下脂肪 占肝脏总重量的 3 %~ 5 %, 正常人每 1 0 0g 肝湿重 5g 脂类, 其中磷脂占 5 0 % 以上, 三酰甘油占 含 4~ 2 0 %, 游离脂肪酸占 2 0 %, 胆固醇约 7 %, 余为胆固
·9 9 ·
血浆总 胆固醇( T C ) 水平明显增高的脂肪肝可选用 他汀类( H M G C O A还原酶抑制剂) , 如普伐他汀、 辛 伐他汀、 洛伐他汀等。停药指标: 降脂药应用中如丙 氨酸转氨酶( A L T )> 3正常值上限( U L N ) , 则停药。 5 . 4 . 2 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是 G S H 的前 S H的含量, 起到抗氧化, 保护 体, 可增加肝细胞内 G 肝细胞膜的作用; 胆碱、 蛋氨酸、 S 腺苷蛋氨酸为形 成卵磷脂的重要物质, 可参与脂蛋白代谢, 肝内脂肪 酸氧化, 促进 G S H 、 牛磺酸、 半胱氨酸、 辅酶 A的合 成, 起到去脂、 抗氧化作用; 甜菜碱可代替叶酸或作 为甲基供体, 参与蛋氨酸循环及卵磷脂的合成。维 保护肝细胞、 抗脂质过氧化、 生素 E参与脂质代谢、 N F 、 I L 1 、 I L 6 、 I L 8等炎 阻止单核细胞过度表达 T α 症因子改善肝功能。 5 . 4 . 3 细胞保护剂 水飞蓟素可稳定肝细胞膜、 抗 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刺激蛋白质合成及促进损伤 后肝细胞的再生; 牛磺酸可维持组织渗透压、 稳定肝 细胞膜、 调节细胞内钙平衡、 抗脂质过氧化, 减轻食 物中脂质的吸收, 促进微粒体代谢酶活性, 降低转氨 酶; 易善复胶囊为大豆提取的多不饱和卵磷脂具有 生物膜稳定作用, 并能增加肝脏胶原降解, 减轻肝纤 维化; 熊去氧胆酸具有增加胆汁中脂质分泌、 稳定生 物膜、 保护肝细胞、 抗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5 . 4 . 4 降低肝细胞代谢药物 丙基硫氧嘧啶( p r o p y l t h i o u r a c i l , P T U ) 可部分防止乙醇性肝病患者高代 谢状态, 减轻由此导致的相对缺氧所致的腺泡 3区 缺血性肝损伤。 总之, 脂肪肝重在综合治疗和干预。尤其是要 注重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结构, 控制脂肪、 糖及蛋白质的摄入, 做到低脂低热量; 另外还要加强 体育锻炼, 控制体质量。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药 物, 方可达到有效治疗和控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曹少军, 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为老年医学临床及 预防保健, 办公电话: ( 0 1 0 ) 6 6 7 2 1 2 5 0
·9 8 ·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 1 ]
0 %~ 4 0 % 患者死于肝相关性 进展为肝硬化, 其中 3 疾病, 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因此 早期诊治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现代医学 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多种疾病 和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最常见的原因为肥 胖、 乙醇中毒、 糖尿病; 其次为营养失调、 药物中毒、 妊娠、 遗传等。 3 脂肪肝的病理特点 光镜下脂肪肝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颗粒增多, 肝窦增宽, 细胞核偏移, 部分病例汇管区炎性细胞浸 润。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变形, 胞质内有大量脂肪颗 a l l o r y 小体, 细胞核不规则, 核周 粒及丝状排列的 M 间隙不规则扩张, 部分肝细胞核凹陷, 胞质疏松, 细 胞数目减少, 线粒体肿胀变形, 嵴粒消失, 粗面内质 网扩张甚至断裂。 脂肪肝的病理学评估有助于了解其病因、 肝结 构的损害及预后。完整的评估包括脂肪肝的类型 ( 大泡 型、 小 泡 型、 混 合 型、 灶性型及脂肪性肉芽 肿) , 肝腺泡区的部位( 小叶中央静脉周围 I I I 带、 汇 管区周围 I 带) 以及脂肪肝的分型和分期三个方面。 根据肝脏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或肝活检组织病 理切片脂肪染色镜检, 可将脂肪肝分为轻度( 含脂 %~ 1 0 % 或每单位面积见 1 / 3~ 2 / 3的肝细胞 肪5 脂变) 、 中度( 含脂肪 1 0 %~ 2 5 %或 2 / 3以上肝细胞 脂变) 和重度( 含脂肪 2 5 %~ 5 0 %或以上, 或几乎所 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 三型。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将脂肪肝分为三个时 期为不伴炎性反应的单纯性脂肪肝; I I 期为伴 期。I 有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变; I I I 期为脂肪性 变伴肝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乃至完全纤维化假小叶 形成即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的分型和分期之间无 必然联系, 从脂肪肝至脂肪性肝硬化的转化过程中, 脂肪性肝炎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但乙醇性脂肪 肝有时例外。在所有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中, 伴有 肝纤维化的比例为 1 7 %~ 2 1 %, 在伴有中度肥胖的
1 4 ] 。日本学者对 2 8 4例患脂肪肝的大学生进行 常[
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中伴有明显肝纤维化的比例可
4 ] 高达 3 0 %~ 4 2 %[ 。
的瘦素水平检测发现其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并
1 5 ] 。进一步研究表明非乙醇 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
4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 为肝细胞合成三酰甘油( T G ) 及分泌低密度脂蛋白 V L D L ) 之间的不平衡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 ( 因
1 8 ] 甘油血症都可以导致肝脂肪化 [ 。建议积极调脂
信使核糖核酸( m R N A ) 增加, 从而引起肝内三酰甘 油的合成显著亢进。一部分三酰甘油分泌入血, 另 一部分在肝细胞内蓄积。乙醛和反应性氧化物是线 粒体损伤的主要原因 胞的损伤
[ 8 ] [ 7 ]
。在乙醇诱发脂肪肝的过
程中, 乙醇诱导微粒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 参与肝细 。 芬兰研究人员发现, 伴有癫痫综合征的儿童中 3 1 %并发脂肪肝, 其中大部分存在线粒体损伤同时 存在 3 羟酰辅酶 A缺乏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9 7 ·
·综述·
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曹少军, 施冰
( 北京军区总医院干一科, 北京 1 0 0 7 0 0 )
[ 1 3 ]
。
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脂肪溶解酶增加, 释放大量自 加强了 由脂肪酸入血入肝, 肝脂肪酸 β氧化增强, 肝的氧化应激, 而肝细胞本身的异常使其易于发展 为脂肪肝。 瘦素( L e 来自百度文库 t i n ) 是脂肪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肽类激 素, 能够通过下丘脑调节食物的摄入量和能量消耗。 实验证 明 非 乙 醇 性 脂 肪 肝 患 者 瘦 素 水 平 明 显 异
3 ] 醇脂 等 [ 。当 肝 细 胞 内 脂 质 蓄 积 超 过 肝 湿 重 的 [ 2 ]
调查了 2 0 0 6年度1 00 8 2 人, 脂肪肝患者有11 0 0 人,
5 %, 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 1 / 3以上肝细胞脂肪 变时即称为脂肪肝。另外, 除了以脂肪含量增加为 主以外, 其他脂类成分、 糖原含量、 羟脯氨酸、 肝脏蛋 白质及水分也相应改变。由于脂代谢酶的遗传性缺 陷而导致脂肪酸、 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等处 沉积的脂沉积症不属于脂肪肝的范畴。 既往认为脂肪肝仅为良性病变, 进展缓慢或不 0 % 的非乙醇性脂肪肝可 进展。但近年研究发现 2
治疗。血浆三酰甘油( T G ) 水平明显增高的脂肪肝 可选用苯扎贝特、 非诺贝特等苯氧乙酸类降脂药物;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 中图分类号]R 5 7 5 .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6 7 9 0 ( 2 0 0 9 ) 0 1 0 0 9 7 0 3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 变。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 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同时随着 影像学检查技术( 特别是超声) 的普及和提高, 脂肪 肝的发病率、 检出率不断增加, 脂肪肝已经成为一种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现将近几年有关脂 肪肝的病理、 发病机制、 治疗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脂肪肝主要为乙醇、 肥胖等引起的慢性脂肪肝。 7 0年代肝活检脂肪肝的检出率为 5 %。8 0年代末 脂肪肝发 日美等国的学者利用 B型超声普查发现, 0 %,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 病率约占平均人口 的 1 5 0 %。近 2 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生活饮食结构的变 化, 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敏等
[ 9 ]
。在非乙醇性脂肪肝病
理中时常出现铁蛋白水平升高和铁染色阳性增强, 对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血红蛋白沉着病相关基因 进行突变分析的结果表明, 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
1 0 ] 血红蛋白沉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率是 6 9 . 4 %[ 。
此外, 氯化胺对三羧酸循环中脂肪酸氨化为乙酰辅 酶 A及进一步氧化代谢两个过程的抑制是高脂肪 酸血症的原因之一。 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也有密切关系。为了代偿 末梢脂肪组织的胰岛抵抗性的增大而引起的高胰岛 素血症, 也是造成肝脏中三酰甘油合成亢进的原因 之一。肝组织中脂肪变程度与 B M I 有关 c h e s i n i 等
。M a r
尸检发现, 在低于理想体质量 1 1 0 %的
病例中, 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检出率为 2 . 7 %, 而高于 理想体质量 1 4 0 % 的病例中, 非乙醇性脂肪肝的检 出率为 1 8 . 5 %。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糖尿病小鼠中 S R E B P 1 2 C蛋白高表达, 并伴有脂肪肝的发生
6 ] 正常肝细胞加强 [ 。肥胖患者载脂蛋白 B的 R N A
5 脂肪肝的治疗 诊断脂肪肝后如果及时去除病因和治疗原发 病, 其组织学改变可好转或完全恢复。 5 . 1 病因治疗 轻度或中度脂肪肝于戒酒数周至 数月内可完全恢复。 5 . 2 饮食治疗 原则: 年 ① 根据患者理想体质量、 龄、 性别、 工种计算每日热量摄入; ② 合理分配三大 营养成分。在热量一定的情况下, 给予低热量、 高蛋 白、 低脂肪、 低糖、 多纤维、 多维生素、 少盐及少刺激 性调料的膳食。三大营 养 素 分 配: 蛋白质 1 5 %~ 2 0 %, 其中 1 / 3以上为动物蛋白; 脂肪 2 0 %~ 2 5 %; 糖5 0 %~ 6 0 %。 5 . 3 运动治疗 运动处方要个体化, 以全身耐力为 基础, 循序渐进, 保持安全和有效界限。运动种类: 有氧运动 - 以锻炼全身体力和耐力为目标的全身性 低强度的运动, 步行为最佳运动( 中速快步行 1 1 5~ 1 2 5步 / m i n ) 。此外, 如慢跑、 骑自行车、 上下楼梯、 爬坡、 打羽毛球、 踢毽子、 拍皮球、 跳舞、 广播体操、 跳 绳、 游泳等, 可使交感神经兴奋, 血浆胰岛素水平下 降, 而儿茶酚胺、 胰高血糖素和生长激素分泌增加促 进脂肪分解。运动强度: 应根据运动后劳累程度和 心率( 脉搏) 选择适量的运动, 以运动时脉搏 1 0 0~ 1 6 0次 / m i n ( 1 7 0-实际年龄) , 持续 2 0~ 3 0m i n , 运 动后疲劳感于 1 0~ 2 0m i n内消失为宜。运动持续 时间: 2 0~ 6 0m i n为宜。运动时间: 饭后 1~ 2h为 控制血糖最有效的运动时间带; 据研究表明, 下午和 晚上运动比上午运动多消耗 2 0 % 的能量。晚饭后 4 5m i n 散步是减肥的最佳时间。运动频率: 以每周 3~ 5次为宜。如运动后次日无疲劳感, 可每日运 动。减肥目标: 6~ 8个月原体质量的 5 %~ 1 0 %, 即 1~ 2k g / 月。 5 . 4 药物治疗 5 . 4 . 1 降血脂药物 实验发现任何原因的高三酰
[ 5 ]
性脂肪肝发生与体内代谢紊乱相关, 并与人体组织
1 6 ] 对瘦素的敏感性下降有关系 [ 。大量动物实验证
明瘦素缺失可以导致高胰岛素血症、 胰岛素抵抗, 从
1 7 ] 而发生脂肪肝 [ 。
。在脂肪肝的病理过程中, 随着肝细胞内脂肪
滴的出现, 肝细胞内线粒体的结构出现缺陷, 线粒体 的嵴变短或消失, 周围晶状体减少, 实验证明非乙醇 性脂肪肝和单纯性脂肪肝中肝细胞脂肪酸的氧化比
调
0 2 人, 发现脂肪肝发生率从 1 9 9 8年 查南京地区82 的8 . 9 9 % 逐年上升至 2 0 0 2年的 1 2 . 3 3 %。杨恩 0 9 %。 患病率 1 2 脂肪肝的概念 肝脏是脂肪代谢的重要器官, 正常情况下脂肪 占肝脏总重量的 3 %~ 5 %, 正常人每 1 0 0g 肝湿重 5g 脂类, 其中磷脂占 5 0 % 以上, 三酰甘油占 含 4~ 2 0 %, 游离脂肪酸占 2 0 %, 胆固醇约 7 %, 余为胆固
·9 9 ·
血浆总 胆固醇( T C ) 水平明显增高的脂肪肝可选用 他汀类( H M G C O A还原酶抑制剂) , 如普伐他汀、 辛 伐他汀、 洛伐他汀等。停药指标: 降脂药应用中如丙 氨酸转氨酶( A L T )> 3正常值上限( U L N ) , 则停药。 5 . 4 . 2 抗氧化剂 N-乙酰半胱氨酸是 G S H 的前 S H的含量, 起到抗氧化, 保护 体, 可增加肝细胞内 G 肝细胞膜的作用; 胆碱、 蛋氨酸、 S 腺苷蛋氨酸为形 成卵磷脂的重要物质, 可参与脂蛋白代谢, 肝内脂肪 酸氧化, 促进 G S H 、 牛磺酸、 半胱氨酸、 辅酶 A的合 成, 起到去脂、 抗氧化作用; 甜菜碱可代替叶酸或作 为甲基供体, 参与蛋氨酸循环及卵磷脂的合成。维 保护肝细胞、 抗脂质过氧化、 生素 E参与脂质代谢、 N F 、 I L 1 、 I L 6 、 I L 8等炎 阻止单核细胞过度表达 T α 症因子改善肝功能。 5 . 4 . 3 细胞保护剂 水飞蓟素可稳定肝细胞膜、 抗 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 刺激蛋白质合成及促进损伤 后肝细胞的再生; 牛磺酸可维持组织渗透压、 稳定肝 细胞膜、 调节细胞内钙平衡、 抗脂质过氧化, 减轻食 物中脂质的吸收, 促进微粒体代谢酶活性, 降低转氨 酶; 易善复胶囊为大豆提取的多不饱和卵磷脂具有 生物膜稳定作用, 并能增加肝脏胶原降解, 减轻肝纤 维化; 熊去氧胆酸具有增加胆汁中脂质分泌、 稳定生 物膜、 保护肝细胞、 抗凋亡及免疫调节作用。 5 . 4 . 4 降低肝细胞代谢药物 丙基硫氧嘧啶( p r o p y l t h i o u r a c i l , P T U ) 可部分防止乙醇性肝病患者高代 谢状态, 减轻由此导致的相对缺氧所致的腺泡 3区 缺血性肝损伤。 总之, 脂肪肝重在综合治疗和干预。尤其是要 注重改善不良生活方式, 注意饮食结构, 控制脂肪、 糖及蛋白质的摄入, 做到低脂低热量; 另外还要加强 体育锻炼, 控制体质量。在此基础上给予适当的药 物, 方可达到有效治疗和控制。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曹少军, 副主任医师, 研究方向为老年医学临床及 预防保健, 办公电话: ( 0 1 0 ) 6 6 7 2 1 2 5 0
·9 8 ·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 1 ]
0 %~ 4 0 % 患者死于肝相关性 进展为肝硬化, 其中 3 疾病, 部分发生亚急性肝衰竭和肝细胞肝癌。因此 早期诊治以防止其进一步发展至关重要。现代医学 认为脂肪肝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 而是由多种疾病 和原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变。最常见的原因为肥 胖、 乙醇中毒、 糖尿病; 其次为营养失调、 药物中毒、 妊娠、 遗传等。 3 脂肪肝的病理特点 光镜下脂肪肝表现为肝细胞内脂肪颗粒增多, 肝窦增宽, 细胞核偏移, 部分病例汇管区炎性细胞浸 润。电镜下可见肝细胞变形, 胞质内有大量脂肪颗 a l l o r y 小体, 细胞核不规则, 核周 粒及丝状排列的 M 间隙不规则扩张, 部分肝细胞核凹陷, 胞质疏松, 细 胞数目减少, 线粒体肿胀变形, 嵴粒消失, 粗面内质 网扩张甚至断裂。 脂肪肝的病理学评估有助于了解其病因、 肝结 构的损害及预后。完整的评估包括脂肪肝的类型 ( 大泡 型、 小 泡 型、 混 合 型、 灶性型及脂肪性肉芽 肿) , 肝腺泡区的部位( 小叶中央静脉周围 I I I 带、 汇 管区周围 I 带) 以及脂肪肝的分型和分期三个方面。 根据肝脏脂质含量占肝湿重的比率或肝活检组织病 理切片脂肪染色镜检, 可将脂肪肝分为轻度( 含脂 %~ 1 0 % 或每单位面积见 1 / 3~ 2 / 3的肝细胞 肪5 脂变) 、 中度( 含脂肪 1 0 %~ 2 5 %或 2 / 3以上肝细胞 脂变) 和重度( 含脂肪 2 5 %~ 5 0 %或以上, 或几乎所 有肝细胞均发生脂肪变) 三型。 根据肝组织病理学改变可将脂肪肝分为三个时 期为不伴炎性反应的单纯性脂肪肝; I I 期为伴 期。I 有汇管区炎症和纤维化的脂肪性变; I I I 期为脂肪性 变伴肝小叶内纤维组织增生乃至完全纤维化假小叶 形成即脂肪性肝硬化。脂肪肝的分型和分期之间无 必然联系, 从脂肪肝至脂肪性肝硬化的转化过程中, 脂肪性肝炎是一个重要的中间环节, 但乙醇性脂肪 肝有时例外。在所有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中, 伴有 肝纤维化的比例为 1 7 %~ 2 1 %, 在伴有中度肥胖的
1 4 ] 。日本学者对 2 8 4例患脂肪肝的大学生进行 常[
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中伴有明显肝纤维化的比例可
4 ] 高达 3 0 %~ 4 2 %[ 。
的瘦素水平检测发现其瘦素水平明显高于正常, 并
1 5 ] 。进一步研究表明非乙醇 与肥胖程度呈正相关 [
4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 脂肪肝的发病机制至今尚未完全明确。一般认 为肝细胞合成三酰甘油( T G ) 及分泌低密度脂蛋白 V L D L ) 之间的不平衡是形成脂肪肝的主要原 ( 因
1 8 ] 甘油血症都可以导致肝脂肪化 [ 。建议积极调脂
信使核糖核酸( m R N A ) 增加, 从而引起肝内三酰甘 油的合成显著亢进。一部分三酰甘油分泌入血, 另 一部分在肝细胞内蓄积。乙醛和反应性氧化物是线 粒体损伤的主要原因 胞的损伤
[ 8 ] [ 7 ]
。在乙醇诱发脂肪肝的过
程中, 乙醇诱导微粒体内的氧化应激状态, 参与肝细 。 芬兰研究人员发现, 伴有癫痫综合征的儿童中 3 1 %并发脂肪肝, 其中大部分存在线粒体损伤同时 存在 3 羟酰辅酶 A缺乏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9 7 ·
·综述·
脂肪肝的研究进展
曹少军, 施冰
( 北京军区总医院干一科, 北京 1 0 0 7 0 0 )
[ 1 3 ]
。
胰岛素抵抗可以导致脂肪溶解酶增加, 释放大量自 加强了 由脂肪酸入血入肝, 肝脂肪酸 β氧化增强, 肝的氧化应激, 而肝细胞本身的异常使其易于发展 为脂肪肝。 瘦素( L e 来自百度文库 t i n ) 是脂肪细胞产生和分泌的肽类激 素, 能够通过下丘脑调节食物的摄入量和能量消耗。 实验证 明 非 乙 醇 性 脂 肪 肝 患 者 瘦 素 水 平 明 显 异
3 ] 醇脂 等 [ 。当 肝 细 胞 内 脂 质 蓄 积 超 过 肝 湿 重 的 [ 2 ]
调查了 2 0 0 6年度1 00 8 2 人, 脂肪肝患者有11 0 0 人,
5 %, 或组织学上每单位面积见 1 / 3以上肝细胞脂肪 变时即称为脂肪肝。另外, 除了以脂肪含量增加为 主以外, 其他脂类成分、 糖原含量、 羟脯氨酸、 肝脏蛋 白质及水分也相应改变。由于脂代谢酶的遗传性缺 陷而导致脂肪酸、 胆固醇或类脂复合物在肝脏等处 沉积的脂沉积症不属于脂肪肝的范畴。 既往认为脂肪肝仅为良性病变, 进展缓慢或不 0 % 的非乙醇性脂肪肝可 进展。但近年研究发现 2
治疗。血浆三酰甘油( T G ) 水平明显增高的脂肪肝 可选用苯扎贝特、 非诺贝特等苯氧乙酸类降脂药物;
中国临床保健杂志 2 0 0 9年 2月第 1 2卷第 1期 C h i nJ C l i nH e a l t h c , F e b r u a r y 2 0 0 9 , V o l . 1 2 , N O . 1
[ 中图分类号]R 5 7 5 . 5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 1 6 7 2 6 7 9 0 ( 2 0 0 9 ) 0 1 0 0 9 7 0 3
脂肪肝是由多种疾病和病因引起的肝脏脂肪性 变。随着国民经济水平的提高, 人们的饮食结构和 生活方式及生活习惯均发生了明显改变, 同时随着 影像学检查技术( 特别是超声) 的普及和提高, 脂肪 肝的发病率、 检出率不断增加, 脂肪肝已经成为一种 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高发疾病。现将近几年有关脂 肪肝的病理、 发病机制、 治疗等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流行病学调查 脂肪肝主要为乙醇、 肥胖等引起的慢性脂肪肝。 7 0年代肝活检脂肪肝的检出率为 5 %。8 0年代末 脂肪肝发 日美等国的学者利用 B型超声普查发现, 0 %, 肥胖和糖尿病患者的 病率约占平均人口 的 1 5 0 %。近 2 0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生活饮食结构的变 化, 脂肪肝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吴敏等
[ 9 ]
。在非乙醇性脂肪肝病
理中时常出现铁蛋白水平升高和铁染色阳性增强, 对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血红蛋白沉着病相关基因 进行突变分析的结果表明, 非乙醇性脂肪肝患者的
1 0 ] 血红蛋白沉着病相关基因的突变率是 6 9 . 4 %[ 。
此外, 氯化胺对三羧酸循环中脂肪酸氨化为乙酰辅 酶 A及进一步氧化代谢两个过程的抑制是高脂肪 酸血症的原因之一。 脂肪肝与胰岛素抵抗也有密切关系。为了代偿 末梢脂肪组织的胰岛抵抗性的增大而引起的高胰岛 素血症, 也是造成肝脏中三酰甘油合成亢进的原因 之一。肝组织中脂肪变程度与 B M I 有关 c h e s i n i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