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阴阳五行)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点
肝属木:木曰曲直,枝叶条达,有升发之性 肝性条达,恶抑郁,有疏泄之功 心属火:火曰炎上,有温热之性 心居膈上,有温煦之功
脾属土:土性敦厚,生化万物 脾居中焦,化生气血 肺属金:金性清肃,收敛肃杀 肺性清肃,以降为顺 肾属水:水性滋润,下行闭藏 肾有藏精,主水之功
如:木旺侮金 如:金虚木侮
2.子母相及
母病及子
含义: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
子 两行皆异常。
子病及母
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母行,导致母 子两行皆异常。
三、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说明五脏的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指导疾病的诊断
指导疾病的治疗
(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
尿
养脾之道
脾为土,在志为思,开窍于唇,在季为 长夏,五色为黄,五味为甘,五气为湿, 五方为中,五气为暑,与胃相表里。
长夏应省甘增咸以养肾气。 脾位于中焦,在膈下。其生理功能 为主运化,统血,主肌肉,四肢。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与胃相为表 里。
脾主运化作用示意图
水谷 口 心肺 传输 输布全身
上下
阳 阴
上部 下部 背腹 四肢
人体分阴阳
阳 背
阳
表里 阴
体表
阴 阳 阴
阳 阴
腹 外侧 内侧
六腑 五脏 阳 心肺 阴 肝脾肾
体内
内脏
阴经 经脉
循行于四肢内侧面
阳经
循行于四肢外侧面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生理机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 着对立统一协调关系的结果。物质属阴, 机能属阳。人体的生物活动是以物质为 基础的,没有阴精就无以产生阳气;而 阳气又推动脏腑的机能活动,不断地化 生阴精。如果阴阳不能相互为用而分离, 人的生命就停止了。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节 中医基础理论知识
一、中医学的基本特点 二、阴阳五行与学说 三、脏象学说 四、精、气、神的实质及作用 五、经络学说 六、病因介绍 七、发病 八、病机 九、治则治法
中医
阴阳理论
中国阴阳的符号——太极图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 对立双方的概括,是我国古代的一种哲学思想, 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内容和辨证法因素。阴阳 既可以代表两个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 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宇宙间任何事物,都包含着阴阳相互对立的两 个方面,由于阴阳两方面的运动变化推动着事 物的发展,所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 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2.五行相克:相克为相互克制、制约 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木
克
水 克
克
克 克
火
金
土
《内经》: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3.五行制化:指五行之间相互生化,相互制约, 以维持平衡协调的关系。
生
木
火
克 土
生
4.相生相克的反常
1)相乘相侮 2)子母相及
1.相乘相侮:
相乘: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克制。
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表
五行 自 五色 五音 五味 然 五化 界 五气 五方 五季
木
火 土
青
赤 黄
角
徵 宫
酸
苦 甘
生
长 化
风
暑 湿
东
南 中
春
夏 长夏
金
水
白
黑
商
羽
辛
咸
收
藏
燥
寒
西
北
秋
冬
五行的相生相克及制化
1.五行相生:相生为相互资生、助长和促进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难经》: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肺的主要生理功能
主气司呼吸
主行水 朝百脉,主治节
主气司呼吸
自然 鼻 之气 浊气 清气
吸入清气,呼出浊气 主呼吸 之气 肺 司呼吸 吸入清气 生成宗气 主一身 一宣一降 调节气机 之气
肺 主 气
水饮
肺通调水道作用示意图
(通调水道)
肺 (向上) 呼吸道 宣发 汗
体表 肃降 (向外) (向内) (向下) 胃 脾 内脏 肾 膀胱
脾 主 疏 泄
养肾之道
肾为水,在志为恐,开窍于耳和二阴, 在季为冬,五色为黑,五味为咸,五气 为寒,五方为北中,与膀胱相表里。
阴阳交感与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 相互发生作用。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 化的根源。 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 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方 面及其相应制约关系
理解 阴 阳 的 对 立 制 约
有对立就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相 互制约防止对方过于亢盛,才能保持事物的相 对稳定性。阴阳双方在对立斗争之中相互制约, 使事物取得动态平衡。
病理上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在一定条 件下,各向其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变化形式, 即阴转化为阳,阳转化为阴。
阴 阳 的 相 互 转 化
①阴阳转化必须具备一定条件,包括内部条件 和外部条件。
理解 ②阴阳转化是阴阳消长的结果 ③阴阳转化含有“质变”的含义。
生理上
应用 意义
可以用来说明机体的物质与物质、 功能与功能、物质与功能之间的 转化关系
中 医 五 行 理 论
五行学说
(一)五行的基本内容 (二)对事物的五行分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四)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五行的基本内容
五行即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的运动变化。 其基本涵义是: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由木、火、土、 金、水五种基本物质的运动变化而产生 的。 ②五行之间不是静止的,孤立的,而是 有着相生相克的联系。 ③以五行之间的相生相克等关系来阐明 事物之间的错综复杂的联系。
木 水 火
乘
金
土
引起相乘的原因:
太过——克者太过 不及——被克者太弱
如:木旺乘土 如:土虚木乘
相克与相乘的异同:
同:次序一致 异:相克——正常、生理 相乘——异常、病理
百度文库侮:
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不胜一行的反向克制,即反 克,又称“反侮”。
木 水 火
侮
金
土
引起相侮的原因:
太过——被克者太过 不及——克者太弱
2.说明五脏的相互关系
相生: 肝藏血以济心——木生火
心之阳以温脾——火生土
脾散精以充肺——土生金
肺肃降以助肾——金生水
肾藏精以养肝——水生木
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间相资的联系
(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三)指导疾病的诊断
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为肝病 确定五脏 的 病变部位 面见赤色,口味苦,脉洪,为心病 脾虚病人,而面见青色,是肝病犯脾 心脏病人,而面见黑色,是肾水凌心
病理上 可以用来说明疾病征候的转化关系
阴阳学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2.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4.用于疾病的诊断 5.用于疾病的治疗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1)部位: 阳:上部、体表、背; 阴:外侧:下部、体内、腹、内侧 (2)脏为阴、腑为阳 (3)阴阳中还有阴阳:
金曰从革——引申为凡具有沉降、肃杀、收敛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金;
水曰润下——引申为凡具有滋润、下行、寒凉、 闭藏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水
(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
•依据:五行属性 •方法:取象比类法、推演络绎法
•意义:把自然界千变万化的事物归结为五行系统; 将人体的各种组织和功能归结为以五脏为中心的 五个生理病理系统;说明人体与自然界的统一性。
消化
胃 脾 运化 水谷精微和水液
吸收
脾主疏泄的主要作用示意图
调节情志活动 气机调畅,脏腑气血平和-心情开朗,不宜郁怒 调畅脾胃气机 促进消化吸收 消化吸收正常 分泌排泄胆汁 维持血液运行 气机调畅, 心肺之气推动血行(气行则血行) 协助水液代谢 调畅肺脾肾三焦气机,协助水液代谢 调节月经 疏泄精液 血营胞宫-调节月经,妊育婴儿 疏泄与封藏(肾)结合-精液排泄通畅、适度
(四)指导疾病的治疗
1.控制疾病的传变
控制传变,防患于未然
掌握疾病发展传变的生克乘侮规律
2.确定治则和治法
以相生规律确定
治则: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 治法:滋水涵木,益火补土
培土生金,金水相生
以相克规律确定
治则:抑强,扶弱 治法:抑木扶土,培土制水
佐金平木,泻南补北
藏 象 学 说
五脏
名称 特点
阴阳属性归类表
方位(空间)
时 季 温 湿 亮 质 其 运动状态 机能状态 他 间 节 度 度 度 能
春 温 干 明 功 数 兴 亢 化 阳 上 外 左 南 天 昼 升动 夏 热 燥 亮 能 (快 ) 奋 进 气 秋 寒 湿 晦 物 迟 抑 衰 成 降静 冬 凉 润 暗 质 (慢 ) 制 退 形
阴 下 内 右 北 地 夜
心、肝、脾、肺、肾 藏精气(“藏而不泻”、“满 而不能实”)
脏腑
内脏 总称
六腑
名称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 三焦 特点 传化物(“泻而不藏”、 “实而不能满”) 名称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 特点 即不同于五脏,又不同于六腑
奇恒 之腑
五脏系统
五脏 心系统 心 肝系统 脾系统 肺系统 肝 脾 肺 肾系统 肾
含义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相互消长 的运动变化形式及其相对平衡状态。
阴 阳 的 消 长 平 衡
①消长与平衡的关系,消长是绝对的运动状态,平衡是 相对的静止状态,在绝对的消长之中维持着相对的平衡, 在相对的平衡之中又存在着绝对的消长。因此,只有不 断地消长和不断的平衡,才能维持着事物的正常发展。
二、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各自的特性
木曰曲直、火曰炎上、土曰稼穑、金曰从
革、水曰润下
木曰曲直——引申为凡具有生长、升发、条达、 舒畅 等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火曰炎上——引申为凡具有温热、向上等性质 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火;
土爰稼穑——引申为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等 性质或作用的事物,均归属于土;
阴阳的对立制约维持着人体的物质 及功能的动态平衡状态,即“阴平 阳秘”。 阴阳的对立制约关系受到破坏,不 能维持相对平衡,即出现“阴阳失 调”的病变。
生理上 应用 意义 病理上
阴 阳 的 互 根 互 用
用阴阳来说明事物或现象相互对立的两个 含义 方面,各以对方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任何 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的互根 关系,以及阴阳双方不断地滋生、促进、 助长对方的互用关系 在划分事物属性时,阴与阳是互为根基 理解 的,即有阴必有阳,有阳必有阴;说明 事物发展变化时,阴与阳是相互为用的, 即阴生阳长,阳生阴长。 生理上 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 应用 能、物质与功能之间存在着阴 意义 阳互根互用的关系。 病理上 体内的阴阳互根互用关系失常, 就会产生“阴阳互损”、“阴 阳离决”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3.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1)邪气 阳邪--风、暑 、火热、燥 阴邪--寒、湿 (2)病理变化总纲 阳盛则热,阳虚则寒, 阴盛则寒,阴虚则热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4.用于疾病的诊断 任何疾病,临床表现出错综复杂的症状和体征, 都可以按阴阳属性来划分。如 高热,面色潮红,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躁动, 呼吸有力,疼痛拒按,尿黄,便秘,脉数大, 洪、滑、舌质红,苔厚,干等多属阳症。 畏寒,面色晦暗,语声低微无力,少言沉静, 呼吸无力,疼痛喜按,尿清,便稀,脉迟,小 便细涩舌质淡嫩,苔薄津多等多为阴症。
五腑
五体
小肠
脉
胆
筋
胃
肉
大肠
皮
膀胱
骨
五官
舌
面 喜 汗 洪 神
目
爪 怒 泪 弦 魂
口
唇 思 涎 缓 意
鼻
毛 忧 涕 浮 魄
耳
发 恐 唾 沉 志
人 体
五华 五志 五液 五脉 五神
肺
肺为金,在志为悲,开窍于鼻,在季为秋, 五色为白,五味为辛,五化为收,五方为南, 五气为燥,与大肠相表里。 秋季养生应保肺。 秋季应省辛增酸以养肝气, 用凉远凉。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治疗 治疗原则是:调整阴阳,补其不足,泻其有余, 恢复阴阳的平衡。 阳盛而热者,以寒凉药以制之; 阴盛而寒者,以温热药以祛寒; 阴虚而热(虚热者),以凉药滋阴; 阳虚而寒者,用温热药补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寒者热之,热者寒 之,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乃此原则也。
理解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②消长变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化形式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此长彼消 阴长阳消、阳长阴消 ③阴阳消长含有“量变”的含义。
生理上
应用 意义
机体的物质与物质、功能与功能、物质 与功能之间的消长,是维持着相对平衡 状态的消长。 机体中的阴阳消长,不能维持相对平 衡的消长,即出现阴阳的偏盛、偏衰 的病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