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所遥感概论

地理所遥感概论
地理所遥感概论

2009

一.名词解释(4×5,20)

1.成像光谱仪

2.光谱分辨率

3.监督分类

4.合成孔径雷达

5.叶面指数

二.简述题(4×10,40)

1.水体的光谱特性及其应用意义

2.植被指数的含义及其应用

3.遥感影像的几何纠正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

4.多源遥感影像融合的主要方法及其特征

三.综合理解题(三选二,40分)

1.试述当前光学遥感发展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论述遥感在自然灾害预测中的应用及其不足

3.中巴遥感资源卫星数据的特点及其应用

2008一.名词解释(2×5,10)

1.波谱反射率

2.地面反照率

3.辐射能量

4.合成孔径雷达

5.水色遥感

二.简述题(6×5,30)

1.中巴资源卫星光谱成像特征

2.影像数据几何纠正方法

3.小卫星遥感系统

4.植被指数计算方法

5.激光雷达成像原理

三.论述题(20×3,60)

1.影像分割基本原理及方法

2.高空间分辨率处理分析及其趋势

3.结合您专业,浅谈多源遥感数据心综合处理和分析2006一.名词解释(4×5,20)

1.空间分辨率

2.监督分类

3.空间投影

4.叶面指数

5.主动遥感

二.简答题(10×4,40)

1.中巴资源卫星(CBERS)影像的波段特征2.ISODATA方法的聚类过程

3.影像纹理计算方法

4.影像正射纠正

三.论述题(任选2道×20,40)

1.多源遥感信息复合

2.植被指数计算及其应用

3.热红外影像土壤水分反演模型

2005一.简答(10×5,50)

1.几何校正的主要方法

2.光谱成像仪的成像机理

3.监督分类及其优缺点

4.水体的光谱特征

5.图像融合有哪些技术方法

二.论述体(3选2)

1.遥感信息地学评价的标准及应用意义

2.微波技术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3.光学影像的分类方法及特点

2004一.答题(10×5,50)

1.ETM影像的各波段特征

2.监督分类的过程

3.高光谱遥感及其特点

4.植被指数及其计算方法

5.干涉雷达遥感

二.论述题(25分/题)

1.遥感信息融合的方法及它们比较

2.遥感图像分类的方法

3.遥感分辨率及其地学意义

2004(遥感所,遥感地学分析)

1.比较光学遥感、红外遥感、微波遥感三者的波段范围、成像原理、图像特征和应用方面的异同点。(20)

2.说明植被指数中各变量的意义,并分析影响植被指数不确定性的因素。(25)

3.举例说明非遥感信息在定量遥感中的应用原理和方法等。(25)

4.说明MODIS卫星的波段设置、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并举一例子说明它的应用范围和方法。(30)

2003一.名词解释(4×5,20):

1.栅格数据结构

2.数字高层模型

3.元数据

4.平移变换

5.TIN

二.简答(10×3,30)

1.GIS互操作

2.空间拓扑分析

3.GIS组成

三.问答(3选2,50分)

1.GIS的发展简史与趋势

2.WebGIS组成、核心模型及其应用

3.结合您的专业,谈谈GIS的应用关键和潜在领域

2002(遥感所)一.名词解释(4×5,20)

1.波谱分辨率

2.密度分割:

3.全球定位系统

4.遥感制图:

5.监督分类

二.简答(40分)

1.多源数据信息融合的基本原理

2.雷达遥感的主要特征

3.纹理特征提取的方法

4.遥感信息地学评价标准(同遥感分辨率及其地学意义)三.问答(40分)

1.成像光谱仪的基本原理

2.遥感影像解译的主要标志

3.结合您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2000(遥感所)一.名词解释(5×5,25)

1.高光谱遥感

2.空间分辨率

3.大气纠正

4.色度空间

5.小波变换

二.论述题:(任选三,每个25分)

1.微波遥感的成像机理。

2.多源数据复合的方法及关键技术。

3.遥感的发展及前沿综述

4.结合你的专业,谈谈遥感应用的关键技术

1999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主成分分析

2.高光谱遥感

3.遥感影象的特征

二.论述题

结合工作,谈遥感的应用与发展前景。

1998(遥感地学分析)一.答与名词解释:

1.混合像元

2.高光谱

3.纹理特征用于信息提取

二.论述题

最小二乘法的原理、公式及应用。

1997(遥感地学分析)一.名词解释和简答题

1.监督与非监督分类

2.最大似然法

3.TM的七个波段

二.论述题

遥感地学评价基础

1996(遥感地学分析)

(任选四题,每题25分)

1.遥感地学分析及其意义

2.遥感在资源调查中的应用特点

3.论述遥感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作用

4.遥感信息增强方法

5.专题遥感信息提取的方法与应用

1995(遥感地学分析)一.简答题(40分)1.遥感地学评价标准。

2.LANDSAT TM数据特征。

3.我国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主要通道及特征。4.遥感信息处长合分析。

二.问答题(任选二题,60分)

1.评述我国遥感应用的发展特点。

2.遥感在自然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3.举例说明遥感在地学研究中应用与作用。4.遥感监测在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作用。

遥感导论梅安新复习资料资料讲解

<<<<<<精品资料》》》》》 第一章1、什么是遥感?有何特点?如何分类?有何应用? 遥感:是一种远离目标,在不与目标对象直接接触的情况下,通过某种平台上装载的传感器获取其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获信息进行提取、判定、加工处理及应用分析的 综合性技术。 分类:☆按遥感平台分类:近地面遥感;航空遥感;航天遥感等。 ☆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类: 紫外遥感:0.05 ~ 0.38 μm可见光遥感:0.38 ~ 0.76 μm 红外遥感:0.76 ~ 1000μm微波遥感: 1 mm ~ 10 m 多波段遥感:传感器由若干个窄波段组成 ☆按工作方式分类:主动遥感;被动遥感 ☆按应用领域分类:陆地遥感、海洋遥感;农业遥感、城市遥感……  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 4.经济性 5.局限性 应用: A、土地资源、土地利用及其动态监测 B、农作物的遥感估产 C、重要自然灾害的遥感监测与评估 D、城市发展的遥感监测 E、天气与海洋 F、其他领域如军事、突发事件 2、什么是光谱特性?指地球上每种物质其反射、吸收、透射及辐射电磁波的固有特质,这种对电磁波固 有的波长特性。 3、遥感技术系统包括哪些内容? ?1)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2)信息的获取、3)信息的传输与纪录、4)信息的处理、5)信息的应用 ?第二章 ?1、电磁波及电磁波谱? 电磁波:指电磁振源产生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 电磁波谱: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成的图表 ?2、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的波谱范围及特征(遥25页) ?3、大气成份与大气结构 ?大气成份:大气中主要包括N2、O2、H2O、CO、CO2、N2O、CH4、O3等 * 微粒有尘埃、冰晶、水滴等形成的气溶胶、云、雾等 * 以地表为起点,在80KM以下的大气中,除H2O、O3等少数可变气体外,各种气体均匀混合、比例不变,故称均匀层,在该层中大气物质与太阳辐射相互作用,是太阳辐射衰减的主要原因。 ?大气结构:大气层没有明显的界线,一般取1000KM。 ?1)对流层:经常发生气象变化,是RS活动的主要区域,是空气作垂直运动而形成对流的一层,在离地面7-19KM之间变化,厚度随纬度降低而增加。 2)平流层:没有明显对流,几乎没天气变化。因有O3层对太阳紫外线的强吸收,温度由下部向上升高。 3)电离层:由下向上分为中间层、热层和散逸层。中间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减少,热层(增温层的气温随高度增加而急剧递增。电离层对可见光、红外甚至微波都影响较小,基本上是透明的,层中 大气十分稀薄,处于电离状态。 4)大气外层: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影响(遥24~32页):

遥感导论答案修改

第一章 1.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 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 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2)时效性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 第二章 1.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 2.辐射通量φ: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 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5.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解释蓝天、朝霞、夕阳 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 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3〉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次之,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加上剩下的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 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地球辐射的特点 波段名称可见光与近红外(微米)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0.3~0.5 2.5~6 〉6 辐射特性地表反射太阳辐射为主地表反射太阳辐射 地表物体自主热辐射为主 和自身的热辐射 发射光谱曲线:某种物体的比辐射率(发射率)随波长的变化曲线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提供者原答案) 4.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波段名称可见光与近 红外 中红外远红外 波长0.3~2.5um 2.5~6um >6um 辐射特性地表辐射太 阳辐射为主 地表辐射太 阳辐射和自身的 热辐射 地表物体自 身热辐射为主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和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导论试题

遥感导论课后练习题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基本概念。 2.简述遥感探测系统的几个部分。 3.简述遥感的类型。 4.简述遥感的特点。 5.试述全球及我国遥感技术的进展和趋势。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含义及电磁波的性质。 2.电磁波谱的含义,电磁波区段的划分是怎样的? 3.辐射通量,辐射通量密度的物理意义。 4.简述辐照度,辐射出射度和辐射亮度的物理意义,其共同点和区别是什么? 5.朗伯源和黑体的概念?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和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7.什么是大气窗口?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和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体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

物反射波谱特性。 10.列举几种可见光与近红外波段植被、土壤、水体、岩石的地物反射波谱曲线实例。 11.在真空中电磁波速为3×108 s m (1)可见光谱的波长范围从约3.8×10-7 m 的紫色光到约7.6×10-7m 的红色光,其对应的频率范围为多少? (2)X 射线的波长范围约5×10-9—1.0×10-11m,其对应的频率范围是多少? (3)短波无线电的频率范围约为1.5MH Z ---300MH Z 其对应的波长范围是多少? 12.在地球上测得太阳的平均辐照度I=1.4×10 3 2m w 设太阳到地球的 平均距离约为1.5×1011m 试求太阳的总辐射能量。 13.假定恒星表面的辐射与太阳表面辐射一样都遵循黑体辐射规律。如果测得到太阳辐射波谱λ=0.51μm ,的北极星的λ=0.35μm ,试计算太阳和北极星的表面温度及每单位表面积上所发射出的功率是多少? 14.已知日地平均距离为天文单位,1天文单位≈1.496×103m ,太阳的线半径约为6.96×105KM (1)通过太阳常数I 0,计算太阳的总辐射通量E 。 (2)由太阳的总辐射通量E ,计算太阳的辐射出射度M 。 第三章 遥感成像原理与遥感图像特征 1. 传感器,遥感平台的含义。 2. 根据航天遥感平台的服务内容遥感平台分为哪几类,各有何特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 4.遥感技术研究(应用领域)内容及发展前景? 答:遥感技术应用领域: (一)技术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应用; (三)遥感技术在农林牧方面的应用; (四)遥感技术在水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 影响遥感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遥感的时效性:实时检测与处理能力不足;(2)遥感的定量反演:精度不能达到实用要求。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2)人们认识上局限性。 发展前景: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偶快速准确的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在近一二十年内的倒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啊高潮!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和时间分辨率愈来愈高(例如,民用遥感影像饿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数百个;军用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厘米级,如美若的KH-11空间分辨率为0.11m;【2】可获取遥感立体影像;【3】微波遥感迅速发展,未来诸多领域倾向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的广泛应用;【4】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5】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包含非遥感数据的多源信息的复合分析的方向发展;从定向判读向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及专家系统支持下的定量分析;从静态研究向多时相的动态研究发展;【6】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7】建立高速、高精度和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3S一体化。 第二章: 1.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③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大气散射类型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他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他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3.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一)大气的吸收作用;(二)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提供者原答案) 4.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

遥感导论答案

遥感导论 第一章 1. 遥感的概念:遥感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 遥感系统的基本构成: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 信息的获取, 信息的传输与记录, 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五大部分 3. 遥感的特点:1)大面积的同步观测 2)时效性 3)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4)经济性5)局限性 第二章 1.电磁波: 当电磁振荡进入空间,变化的磁场激发了涡旋电场,变化的电场又激发了涡旋磁场,使电磁振荡在空间传播,就是电磁波 电磁波谱: 按电磁波在真空中传播的波长或频率,递增或递减排列,则构成了电磁波谱2.辐射通量φ: 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 辐射度I:被辐射的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辐射出射度M:辐射源物体表面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 3.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这个物体是绝对黑体黑体辐射规律:1)绝对黑体的总辐射出射度与黑体温度的四次方成正比 2)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与黑体绝对温度成反比 3)黑体温度越高,其曲线的峰顶就越往波长短的方向移动 4.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单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 5.常见的大气散射及其特点,解释蓝天、朝霞、夕阳 1〉瑞利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的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对可见光的影响很大 2〉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的二次方成反比,散射在光线向前方向比向后方向更强,方向性比较明显,潮湿天气对米氏散射影响较大 3〉无选择性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得多时发生的散射。特点是散射强度与波长无关 无云的晴空呈现蓝色,因为蓝光波长短,散射强度较大,因此蓝光向四面八方散射,使整个天空蔚蓝,,使太阳辐射传播方向的蓝光被大大削弱。在日出和日落时,太阳高度角小,阳光斜射向地面,通过的大气层比阳光直射时要厚得多。在过长的传播中,蓝光波长最短,几乎被散射殆尽,波长次短的绿光散射强度也居次之,大部分被散射掉了。只剩下波长最长的红光,散射最弱,因此透过大气最多。加上剩下的绿光,最后合成呈现橘红色。 6.大气窗口:通常把电磁波通过大气层时较少被反射、吸收或散射的,透过率较高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 7.地球辐射的特点 波段名称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解析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就是什么? 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 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 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 ③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与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与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 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与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她手段相配合,特别就是地面调查与验证。 第二章: 6、大气的散射现象有几种类型?根据不同散射类型的特点分析可见光遥感与微波遥感的区别,说明为什么微波具有穿云浮透雾能力而可见光不能。 ①瑞利散射(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小得多时发生的散射)、 ②米氏散射(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与辐射的波长相当时发生的散射) ③无选择性散射 (当大气中粒子的直径比波长大的多时发生的散射)、 大气散射类型就是根据大气中分子或其她微粒的直径小于或相当于辐射波长时才发生。大气云层中,小雨滴的直径相对其她微粒最大,对可见光只有无选择性散射发生,云层越厚,散射越强,而对微波来说,微波波长比粒子的直径大很多,则又属于瑞利散射的类型,散射强度与波长四次方成反比,波长越长散射强度越小,所以微波才有可能有最小散射,最大透射,而被成为具有穿云透雾的能力。 7、对照书内卫星传感器表中所列波段区间与大气窗口的波段区间,理解大气窗口对于遥感探测的重要意义。 对于遥感传感器而言,只有选择透过率高的波段才有观测意义。根据卫星传感器的用途选择合适的波段区间进行观测,选择电磁波通过大气层透过率高的大气窗口,以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8、综合论述太阳辐射传播到地球表面又返回到遥感传感器这一整个过程中所发生的物理现象。 ○1大气的吸收作用;○2大气的散射作用;大气的反射、折射、散射、透射 9、从地球辐射的分段特性说明为什么对于卫星影像解译必须了解地物反射波谱特性。 当太阳辐射到达地表后,就短波而言,地表反射的太阳辐射成为地表的主要辐射来源,而来自地球本身的辐射,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地球自身的辐射主要集中在长波,即6um以上的热红外区段,该区段太阳辐射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只考虑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两峰交叉之处就是两种辐射共同其作用的部分,在2、5~6um,即中红外波段,地球对太阳辐照的反射与地表物体自身的热辐射均不能忽略。

遥感导论第四章课后习题

第四章 1.熟悉颜色的三个属性。明度、色调、饱和度,选取自然界的某些颜色例如:树叶、鲜花、土地、建筑物等,比较它们三种属性区别。 2.在图4.5中,若有红、绿、,蓝三原色分别位于红:0.61μm,绿:0.54μm,蓝:0.47μm附近,将这三点连成三角形,以此为基础找到它们的补色位置,说明补色黄、品红、青的波长及饱和度。 3.理解加色法与减色法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在彩色合成时,有滤光片分别透光并照射到白色屏幕上利用什么原理?若是滤光片叠合透光又利用什么原理?分 别解释之并实际例子说明。 4.利用标准假彩色影像并结合地物光谱特性,说明为什么在影像中植被呈现红色,湖泊、水库呈蓝偏黑色,重盐碱地呈偏白色。 5.一幅黑白影像,在以下两种情况时,(1)人头像,(2)单波段影像,分析对比度适中、过大、过小所造成的视觉影响。 6.数字图像和模拟图像有什么区别?为什么在计算机屏幕上显示数字图像时,常常感觉炒出它与模拟图像的区别? 7.卫星或飞机的传感器所接收的辐射信号除了地物直接反射的信息外,还混入了其他途径来的辐射,需要作辐射校正把它们去掉。请分析有几种其他辐射进入传感器。 8.引起遥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 9.在作几何校正时,控制点的选取很重要。若图像一角没有任何控制点,估计几何校正后这一角的位置畸变将缩小还是增大?为什么? 10.右图为数字图像,亮度普遍在10以下,只有两个像元出现15的高亮度(“噪声”) (1)采用模板为

的均值平滑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2)采用中值滤波,仍用3×3窗口,求出新的图像。 (注意计算前原图像的左右上下各加一行或一列,亮度与相邻亮度值相同,然后计算。) 11.数字图像如右图所示,用两种方法提取边缘: (1)罗伯特方法求出新的图像。(2)索伯尔方法求出新的图像。 (计算前原图像的左右上下各种加一行或一列,亮度与相邻亮度值相同。)12.彩色表示可以在红绿蓝(RGB)和色调、明度、饱和度(HLS)之间变换,设三种颜色: (1)LR=1,LG=0,LB=0(答案L=0.5,S=1,H=00 红色) (2)LR=0,LG=0.5,LB=0.5(L=0.25,S=1,H=1800 青色) (3)LR=0.5,LG=0.5,LB=0.5(L=0.5,S=0,H无定义灰色) 求每一种颜色的HLS值 13.结合地物光谱特征解释比值运算能够突出植被覆盖的原因。 14.根据陆地卫星Landsat的TM影像和SPOT卫星的HRV影像的波谱特征和空间分辨率,分析TM影像和SPOT影像复合的优越性,说明复合方法除了书中所讲方案,请再设计其他复合方案。 15.结合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谈谈遥感与非遥感信息复合的重要意义。

遥感导论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遥感的概念:在一定的距离的空间,不与目标物接触,通过信息系统去获取有关目标物的信息,经过对信息的分析研究,确定目标物的属性及目标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2.遥感系统包括:被测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和信息的应用。 3.遥感的分类: 1)按遥感平台分:航宇遥感,航天遥感,航空遥感,地面遥感 2)按传感器的探测波段分:紫外遥感(0.05—0.38μm),可见光遥感(0.38—0.76μm),红外遥感(0.76—1000μm),微波遥感(1mm—10m),多波段遥感——指探测波段在可见光和红外波段范围内,再分成若干个窄波段来探测目标 3)按工作方式分: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成像遥感与非成像遥感 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的区别: 主要区别在于传感器是否发射电磁波。 被动遥感是被动地接受地物反射的电磁波,受天气影响变化大。 主动遥感多为微波波段,受天气与云层影响变化小。 4)按遥感的应用领域分:资源遥感、环境遥感、农业遥感、林业遥感、渔业遥感、地质遥感、气象遥感、水文遥感、城市遥感、工程遥感、灾害遥感、军事遥感等。 3.遥感的特点:大面积的同步观测,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经济性,时效性,局限性。

第二章电磁辐射与地物光谱特征 1.电磁波(定义):由振源发出的电磁振荡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 2.电磁辐射:电磁波能量的传播过程. 3.电磁辐射的特性:电磁辐射的波动性,电磁辐射的粒子性. 4.电磁波性质:1)是横波2)在真空中以光速传播3)具有波粒二象性。 5.电磁波谱:(1)宇宙射线(2)γ射线(3)X射线(4)紫外线:0.01—0.38μ波长﹤0.28μ的紫外线在通过大气层时,被臭氧层吸收。0.28—0.38μ的紫外线,部分能穿过大气层,但散射严重,只有部分到达地面,可作为遥感的辐射源,称为摄影紫外。(5)可见光:0.38—0.76μ,是人视觉能见到的电磁波,可以用棱镜分为红、橙、橙、黄、绿、青、蓝紫7种色光。可用于摄影、扫描等各种方式成像,是遥感最常用的波段。(6)红外线:0.76—1000μ。其中可细分为: 近红外0.76—3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故称为反射红外。可用于摄影。中红外3—6 μ是地球表层反射太阳的红外辐射和地球表层自身辐射的混合辐射红外,可用于摄影和扫描。热红外(远红外)6—15 μ是地球自身发射的红外线,故称为热红外。热红外只能用于扫描方式,经过光电信号的转换才能成像。超远红外,15—1000μ,绝大部分要被大气层吸收所以不作遥感辐射源。(7 )微波0.1—100cm,它实际上是无线电波的一部分其中可分为毫米波、厘米波和分米波。微波能穿透大气层,可用于主动遥感和被动遥感。(8)无线电波:这个波区不能用于遥感。因为它不能通过大气层。无线电波中的短波可被大气层中的电离层吸收严重。因此,无线电波只能用于远距离通讯或无线电广播。 6.辐射能量(W):电磁辐射的能量。 7.辐射通量(φ):单位时间内通过某一面积的辐射能量。 8.辐射通量密度(E):单位时间内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能量,φ=dW/dt。单

遥感导论习题部分答案

第一章: 1、遥感的基本概念就是什么?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 2、遥感探测系统包括哪几个部分?被侧目标的信息特征、信息的获取、信息的传输与记录、信息的处理与信息的应用、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 答:①大面积同步观测;②时效性;③数据的综合性与可比性;④经济性;⑤局限性 4、遥感技术研究(应用领域)内容及发展前景? 答:遥感技术应用领域: (一)技术遥感在测绘中的应用; (二)遥感技术在军事上应用; (三)遥感技术在农林牧方面的应用; (四)遥感技术在水体信息提取中的应用; (五)遥感技术在灾害监测方面的应用。 影响遥感技术发展中主要存在的问题:(1)遥感的时效性:实时检测与处理能力不足;(2)遥感的定量反演:精度不能达到实用要求。 产生以上问题的原因主要有:(1)遥感技术本身的局限性;(2)人们认识上局限性。 发展前景:遥感技术正在进入一个能偶快速准确的提供多种对地观测海量数及应用研究的新阶段,在近一二十年内的倒了飞速发展,目前又将达到一个新的啊高潮!主要发展有以下几个方面:【1】遥感影像的空间分辨率与时间分辨率愈来愈高(例如,民用遥感影像饿空间分辨率达到米级,光谱分辨率达到纳米级,波段数已增加到数十个数百个;军用侦察卫星空间分辨率达到厘米级,如美若的KH-11空间分辨率为0、11m;【2】可获取遥感立体影像;【3】微波遥感迅速发展,未来诸多领域倾向于合成孔径雷达、成像光谱仪的广泛应用;【4】高光谱遥感迅速发展;【5】遥感的综合应用不断深化,表现为从单一信息源分析向包含非遥感数据的多源信息的复合分析的方向发展;从定向判读向信息系统应用模型及专家系统支持下的定量分析;从静态研究向多时相的动态研究发展;【6】商业遥感时代的到来;【7】建立高速、高精度与大容量的遥感数据处理系统,3S一体化。 第二章:

遥感导论第四章

第四章 遥感图像处理 遥感图像处理是指对遥感探测所获取的图像或资料进行的各种技术处理,发生在对遥感图像资料进行分析、判读、理解、识别以前。处理的目的是使遥感图像或资料更适于应用。 遥感图像有光学图像和数字图像。从处理方法上,主要有光学处理和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 第一节 光学原理与光学处理 遥感图像光学处理的目的是通过光学手段增强目标地物的影像差异或影像特征,将目标地物从环境背景信息中突现出来,更适于识别和进行信息提取。 互补色: 在色度学中,当两种颜色混合产生白色或灰色时,这两种颜色称为互补色 颜色性质:所有颜色都是对某段波长有选择地反射而对其它波长吸收的结果;颜色的性质由明度、色调、饱和度(彩色纯洁的程度,即光谱中波长段是否窄,频率是否单一的表示。)来描述。 颜色立体(球形明度-色度-饱和度色彩坐标系) 垂直坐标轴代表亮度;圆周代表色度,色度值从红色中点处的0开始,沿着球体圆周的逆时针方向增加;饱和度描述了色彩的纯度。 三原色:若三种颜色,其中的任一种都不能由其余二种颜色混合相加产生,三种颜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形成各种色调的颜色,则称之为三原色。 由三原色混合,可以产生其他颜色,称为加色法。 色度图可以粗略推算两种颜色相混合得到的中间色,M 和N 两种颜色按照一定比例合成,一定能得到MN 连线上的中间色K (只要比例合适,MN 上其他的点也可得到);连接C 点与色度图曲线内的一点,可得该点的光谱,例如连接C 与K ,可得K 点的光谱色

(0.573um);该点距离C点的远近反映了C点的饱和度;过C点的直线与边缘交于两个点,则两个点对应的颜色一定是互补色,两者混合可产生白光。 减色法是从自然光(白光)中,减去一种或二种基色光而生成色彩的方法。 第二节数字图像的 校正 数字图像的概念: 能在计算机里存 储、运算、显示和 输出的图像。 数字化:将一幅影 像通过扫描仪或者 数字摄像机等外部 设备输入计算机时, 就是对图像的位置 变量进行离散化, 对灰度值进行量化。即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图像空间位置(坐标)的数字化(采样)。二是图像灰度 的数字化(量化)。 灰度直方图的概念:表示灰度值出现频率的图形,横坐标是灰度值,纵坐标是像元的 个数或者像元的百分比。反映灰度的总体结构,灰度级的等级分布,不反映空间的分布。 遥感图像数据处理:是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纠正、图像整饰、特征提取、分类和各种 专题处理的方法。目的在于,消减图像的误差和变形,降低电磁波信号的噪声、增强 图像的对比度、挖掘图像中所包含的信息等。按照数据的类型,遥感数据处理可以分 为光学处理和数字处理。 辐射校正:消除或改正遥感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遥感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各种 噪声的过程。(目的是尽可能恢复图像的本来面目,为遥感图像的识别,分类,解译等 后续工作打下基础 ) 辐射误差的来源主要有三项 1.传感器仪器本身产生的误差(系统误差); 2.太阳位置(系统误差)、地形起伏引 起的辐射误差(随机误差);3.大气影响引起的辐射误差(随机误差); 相应的辐射处理包括辐射定标(纠正系统误差)和辐射误差校正(大气校正,纠正随 机误差)。辐射定标的目的在于消除系统本身造成的辐射误差,包括两方面:传感器 仪器本身造成的误差、不同太阳高度角造成的辐射能量差异(归一化)。大气影响造 成的辐射误差会使得图像对比度下降,还会产生随机噪声。 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大气校正?大气透明度差而且不均一;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高;低 海拔地区应该进行校正,3000米以上的地区可不考虑;相对高差变化大的地形区域 ;不同时段图像的联合处理。

《遥感导论》第四章 航空相片的目视判度解析

第四章航空相片的目视判读 地物波谱灰度(色标) 地物原型航空影象地物原型几何投影坐标(几何特性) 目视判读: 计算机自动分类: 第一节航空相片的目视判读的方法和步骤 一、航空相片判读标志(黑白全色航空相片) 1、判读标志定义 不同的地物在航空相片上具有不同的影象特征,其中一些影象特征构成了我们认识地物的依据,将其称为判读标志。 直接判读标志:地物本身的影象特征(如本身形状等) 间接判读标志:与地物相关的其他地物的影象特征(如位置) 2、形状判读标志(Shape):重要判读标志之一 ①顶部形状: ②侧面形状: ③变形:投影差、倾斜差 3、大小(Size):量化特征 ①可以作为认识地物特性依据: ②认识地物的量:长度、宽度、面积、指标等等 计算:L=l*M

乳剂分辨率(影象分辨率):Rs(平行线对数) 25 地面分辨率:(最好)相片上能够清楚分辨的最小影象所代表实际地物的大小,理想化概念 D=M/ Rs(mm)M=10000,Rs=25 D=0.4 影象分辨率:具体(不同比例尺等)相片上能够清楚分辨的最小影象(代表实际地物)的大小 4、色调(Tone、Colour) ①最重要的判读标志: A:是其他判读标志的基础,是电磁波辐射的直接反映B:有地物与现象没有形状,只能够依据色调判读标志(土壤有机质含量、含水量分布等等) ②影响地物成像色调的因素 白色-浅白色-浅灰色-灰色-深灰色-浅黑色-黑色: 地物表面亮度B:亮度系数亮度系数:p=B/Bo(光照一致,p大,色调浅):具有方向性 A:地物本身性质 a:地物本身的颜色:黄色兰色、红色绿色紫色b: 地物本身反射特性:地物的反射光谱(曲线) 反射率:与光照强度无关 c:地物表面光滑程度:越光滑,色越浅 光滑表面地物:镜面反射 无光泽表面地物:漫反射 起伏表面地物: d:含水量:大,深 B:环境条件 a:光照条件:强度、方向、高度角 b:相片冲印效果

遥感导论课后习题答案考试整理

第一章; 3.作为对地观测系统,遥感与常规手段相比有什么特点?①大面积同步观测:传统地面调查实施困难, 工作量大,遥感观测可以不受地面阻隔等限制。②时效性:可以短时间内对同一地区进行重复探测,发现地球上许多事物的动态变化,传统调查,需要大量人力物力,用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才能获得地球上大范围地区动态变化的数据。因此,遥感大大提高了观测的时效性。这对天气预报、火灾、水灾等的灾情监测,以及军事行动等都非常重要。(比较多,大家理解性的删除自己不需要的)③数据的综合性和可比性遥感获得地地物电磁波特性 数据综合反映了地球上许多自然、人文信息。由于遥感的探测波段、成像方式、成像时间、数据记录、等均可按照要求设计,使获得的数据具有同一性或相似性。同时考虑道新的传感器和信息记录都可以向下兼容,所以数据具有可比性。与传统地面调查和考察相比较,遥感数据可以较大程度地排除人为干扰。④经济性遥感的费用投入与所获得的效益,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可以大大的节省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具有很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⑤局限性遥感技术所利用的电磁波有限,有待进一步开发,需要更高分辨率以及遥感以外的其他手段相 配合,特别是地面调查和验证。 第二掌:8. 遥感中的大气窗口,其实就是指在不同的光谱波段中,同一种地物的敏感或者不敏感,或者说是地面植被对某个波段的吸收与不吸收。通过大气窗口的研究和划分,可以确定采用某个波段的数据时,可以排除哪些因素的影响,或者可以明确是主要受某种因素的影响。比如,某个波段的数据对水敏感,那么就可以根据其遥感数据的变化,反应水含量的变化。再比如,热红外遥感,就是利用了对热量非常敏感的一个波段。 第四章:1.引起遥感影像位置畸变的原因是什么?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影像有什么问题?如果作了几何校 正,又会产生什么新的问题?遥感影像变形的原因:①遥感平台位置和运动状态变化的影响:航高、航速、俯仰、翻滚、偏航。②地形起伏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③地球表面曲率的影响:一是像点位置的移动;二是像元对应于地面宽度不等,距星下点愈远畸变愈大,对应地面长度越长。④大气折射的影响:产生像点位移。⑤地球自转的影响:产生影像偏离。如果不作几何校正,遥感图像则有在几何位置上发生变化,产生诸如行列不均匀,像元大小与地面大小对应不准确,地物形状不规则变化等。有时根据遥感平台的各种参数已做过一次校正,但仍不能满足要求,就需要作遥感影响相对于地面坐标、地图投影坐标系统的配准校正,以及不同类型或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响之间的几何配准复合分析,以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 第六章: 1、比较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优缺点。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监督分类法优点是:简单实用,运算量小。缺点是:受训练场地个数和训练场典型性的影响较大。受环境影响较大,随机性大。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非监督分类优点是:事先不需要对研究区了解,减少人为因素影响,减少时间,降低成本。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缺点是:运算量大。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