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专题复习课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维护

君主
尊 儒 术
仁 屈民 政 伸君
臣民
(林滢渼)
外 在 程朱理学 约 束
宋明理学
内 陆王心学 在
自 觉
理—本原 社会—儒家伦理道德(三纲五常) 个人—人性 (存天理灭人欲)
宋明理学家们消除了儒学的神学色彩,取而代之 的是哲学思辨的光辉。雷震《中国传统儒家伦理的逻辑》
李贽
(马浩然)
顾炎武 黄宗羲 王夫之
西汉 董仲舒 (外王) 程朱
宋代 宋明 理学 (内圣)
正统 的 历 史 作
成熟 用

理学 陆王
明代 清代
李贽 心学 (内圣)
黄宗羲 顾炎武
(外王)
批判 继承
王夫之
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中华文 明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中华文明在发展 过程中显示了巨大的凝聚力,不仅没有中断,也 没有分裂;只有新的文明因素增加进来,而没有 甚么文明的因素分离出去成为另一种独立的文明。
(外王)

家 思 想 发
西汉 董仲舒 (外王) 程朱
宋代 宋明 理学 (内圣)
正统 的 当 代 价
成熟 值

理学 陆王
明代 清代
李贽 心学 (内圣)
黄宗羲 顾炎武
(外王)
批判 继承
王夫之
梳形

理 成 概括阶 探讨背 升
基 知 段特点 景因素 总
础 识 理清发 进行价 体
知 结 展趋势 值判断 认
识构
格物 致知 诚意 正心 修身 齐家 治国 平天下
内圣
外王
(个人修养-仁人君子) (改造现实-安邦治国)
最高境界
伦理观
政治观
孔子
仁者爱人-忠恕
为政以德
内 克己复礼-正名





内在 自觉
教育观
外在 约束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鬼神观
敬鬼神而远之
全面梳理 分类归纳 把握特点 关注联系
孟子
仁政 性善说 义利观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荀子
礼法并施
孟子着重于主观意识的内省修养,荀子着重客 观现实的人为改造。而荀子的这个客观现实既包括 外在的自然,也包括内在的“人性”。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孔子 礼
孟子 仁政 性善说 义利观
制天命而用之
性恶论
礼法并施 荀子
董仲舒
天人感应 大一统

董仲舒



君权 屈君 神授 伸天
发展 脉络
• 如何精确把握各思想家间的联系与差异?
• 怎样梳理儒家学说的发展脉络?
成因
• 儒学的变化、革新与所处时代有何联系? 分析
• 这些思想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用? • 古代儒家思想对今天治国之道的启示?
价值 判断
• ……
1.怎样理解每位思想家的主张?
孔子
伦理观
政治观
孔子
仁者爱人-忠恕
为政以德
内 克己复礼-正名





教育观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
鬼神观
敬鬼神而远之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孔子处理这个问题,是相当高 明的回避政策。……实际正是作为仁学特征的清醒理性精神。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礼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 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 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 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
王曦
为什么说这四位明清思想家是对传统 儒家思想的批判继承?
(尹双) (孟婷怡)
(赵芃漪)
2.绘制专题总体知识结构应该注意什么?
(熊艺洋)
孔 内 孟子 子 圣 思想
宋明 理学
李贽 源自文库想
思 想
外 王
荀子 思想
董仲舒 思想
明清经世 致用思想
如果说孟子和宋明理学在“内圣”人格塑造上作了贡献
的话,那么荀、董和经世致用之学则在培养人格的“外王”
中国古代儒家思想发展历程






















山东曲阜孔府
1.梳理每位思想家的主张 2.绘制专题总体知识结构 3.指出学习的难点及困惑 4.分析对专题的总体认识
• 太多了,太难了,记不住 • 主张复杂,容易记混
记忆 理解
• 有些思想家的主张很抽象,不好理解 • 怎样分析各思想家的特点?
(内圣) (外王)
发展
家 西汉 董仲舒 (外王) 正统 思
想 发
程朱 宋代 宋明 理学 (内圣)
成熟

理学 陆王
明代 清代
李贽 心学 (内圣)
黄宗羲 顾炎武
(外王)
批判 继承
王夫之
3.儒家思想发展演变的成因?
儒家思想发展成因
春秋 铁农具、牛耕出现,井田制瓦解; 战国 宗法分封制遭破坏,诸侯争霸兼并战争,各国纷纷变法;
方面作出了贡献……“内圣”之道与“外王”之道,恰好成
为儒学中的两个并行的车轮和两条不同的路线。有时他们相
互补充,交融统一;有时又相互对峙,分头发展。它们从不
同方面把孔子的仁学结构不断丰富化,而成为中国文化心理
结构的主体部分。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春秋 孔子(内圣、外王) 开创
战国 孟子

荀子
私学兴起; 孔子、孟子、荀子的努力。
西汉 经济发展,国力增强;面对王国等问题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武帝 黄老之学不适应需要;董仲舒吸收各派思想改造儒学。
北宋 商品经济繁荣;长期分裂战乱后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
异族崛起,民族政权并立;重文轻武,学术宽松,教育发达;
为应对佛道冲击和挑战,理学家们复兴儒学。
明清 商品经济发展,人们竞相逐利;君主专制空前加强; 之际 八股取士使思想界因循守旧,文化专制加强;
李贽、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挑战传统观念。
受经济政治 文化影响
思想史 自身发展
思想家 探索追求
4.儒家思想的作用?
春秋 孔子(内圣、外王) 开创 儒
战国 孟子
(内圣)
家 发展 思

荀子
(外王)

家 思 想 发

——袁行霈等《中华文明史》第一卷
中华文化的主流是儒家文化,对中华各民族 的民族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精神、民族文化都 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 形成和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
春秋 孔子(内圣、外王) 开创 儒
战国 孟子
(内圣)
家 发展 思

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