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行车组织全套课件第三篇-列车运行图和铁路通过能力
铁路运营基础-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

铁路运营基础-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铁路运营基础-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铁路运营中,列车运行图和区间通过能力是重要的基础工作。
列车运行图指的是按照一定的时间序列,安排列车开行的计划表,而区间通过能力则是指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某个区间内能够通过的列车数量。
这两个概念在铁路运营过程中,能够有效地保证列车的准点和运能的最大化。
首先,列车运行图的制定是建立在铁路线路和车辆基础上的。
列车运行图需要根据线路的情况和车辆的性能,结合乘客需求和运输任务,合理安排列车开行的时间和间隔。
在列车运行图中,需要明确列车的始发站、终点站,经由车站、通过距离和时间、停车时间等信息。
通过合理的调整和优化列车运行图,可以实现列车之间的衔接和高效的运输。
列车运行图的制定需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首先是线路的特性,要考虑线路的长度、坡度、曲线等对列车行进的影响。
此外,还需要考虑不同类型的列车,如客车、货车和动车组的运行需求。
为了保证列车之间的安全间隔,还需要考虑列车的最小行车间隔和调整时间。
另外,还需要根据运输任务的需求,合理安排列车的班次和停站。
通过科学的列车运行图制定,可以提高铁路运输的效率和安全。
区间通过能力是指在某个区间内,能够通过的列车数量。
铁路区间通行能力与列车运行图的制定密切相关。
为了确保区间的安全通行能力,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是线路的容量。
铁路线路的容量是指在一定时间范围内,某个区间内可以通过的最大列车数量。
线路的容量主要受到速度限制、信号设备和道岔设备的限制等因素影响。
通过科学的计算和分析,可以评估出线路的容量,并对列车运行图进行相应的调整。
其次是车辆间隔和安全距离。
为了确保列车的安全通行,需要在列车之间保持一定的间隔和距离。
首先是车辆间的间距,也就是列车之间的时间间隔。
这个间隔需要根据列车的速度和线路的安全要求来确定。
其次是列车的安全距离,指的是列车之间保持的物理距离。
这个距离需要保证列车在行进过程中的安全停车距离和保持距离,以防止碰撞和事故发生。
4(补充)列车运行图与通过能力理论

第三制动区 停车
占用区
l列 4l分区 I追 0.06 v运
第四节 国外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情况
一、日本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编制概况
自高速铁路开通以来,日本一直非常重视列车运 行图的研究,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规格化运行图结构。 下页图 所示的是东海道新干线规格化运行图。
第一章 概述
列车间的关系非常简单:高速 列车之间无越行,低速列车之间也 无越行,但高速列车途中多次越行 低速列车;高速列车最多两列追踪 运行,低速列车不追踪运行;低速
红
L列/2
黄
L`分区 L``分区
绿
绿
L```分区 L列/2
L计算
绿 I追 ' ' '' ' l列 l分区 l‘ l 分区 分区 0.06 v运
第一章 概述
2 追踪列车向黄灯运行时的间隔距离图
当列车在长大上坡道上运行时,由于运行速度较低,追踪列车 间隔时间也可以按照前后列车间隔两个闭塞分区的条件
第一章 概述
欧盟成员国实施网运分离后,列车运行线成为了路网公司的 产品,运行图的编制直接面对客户,根据客户需求反复修改、协 调各客户之间的关系。运行图的编制周期比较长。例如,德国一 般每年对运行图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整,要提前24~29个月进行编 制。
编 制 流 程 图
1)路网公司提供规划图,客户根 据需要预订购买运行线; 2)路网公司对客户预订进行协调, 大约用20个月时间编制协调图; 3)路网公司根据客户意见修改运 行图,在执行前6个月最后公布; 4)路网公司与用户签订运行线购 买合同,公布即将执行的运行图。
第二章 列车运行图要素
列车运行图与通过能力理论
1
第二章 列车运行图要素
第3章-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二、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1.概念——线路通过能力通常是按各个区段分别计
算的,故也称之为区段通过能力。
2.铁路区段通过能力表示 单线区段——当上下行列车成对运行时,通过能
力表示成列车对数,不成对时分方向以列数表示。 双线区段——分别上下行方向按列数计算。
第1节 铁路运输能力概述
内 容 1 铁路运输能力概述 概 要 2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一般, 会 t起 不 t,停所以,为缩短大区间的周期,应将 会 对着该区间,即让 会+ t起 成为该区间的组成部分。
内 1 平图通过能力
第2节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容 概
2 单线平图通过能力
要 3 双线平图通过能力
(一)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计算
4、区段会车方案——例1
技术需要停车站是指因进行技术作业的需要规定列车必须在站停车的 中间站。当中间站没有规定技术作业时,一律采取一停一通的会车方 式
无技术需要停车站(一停一通:即上停会下,或反之)
在此情况下,一停一通可能的铺画方案共有几种?
第2节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内 1 平图通过能力 容 概 2 单线平图通过能力 要
32
45
32
39
37
36
第2节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一)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 4、区段会车方案——例3
内 1 平图通过能力
容 概
2 单线平图通过能力
要 3 双线平图通过能力
1 成对非追踪 2 不成对非追踪 3 成对部分追踪
29
31
41
37
24
26
32
32
38
38
27
27
第2节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第3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站
t
起停
第二节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四、两个概念
限制区间:一个区段中,运行图周期最大的区间,
称为该区段的限制区间。
限制区间的通过能力即为该区段的通过能力。 困难区间 :一个区段中, t 运 最大的区间,称为 该区段的困难区间。
第二节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五、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
上
下
T周
T 周= ( 会 t 起 ) t 运 ( 会 t 起 ) t 运
下
上
T 周= t 运 ( t 停 不 ) t 运 ( t 停 不 )
上
下
第二节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五、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
4、会车方案的铺画:
(1)区段内无技术需要停车站时:
n= ( 对或列 ) T周
同时考虑固定作业占用时间和有效度系数时:
n= (1440 T固 ) n 周 d 有效 T周
第二节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三、平行运行图运行图周期的计算
T周
a 下 b T 周= t 运 站 t 起 t 运 t 停 站
上
= t运
1、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的特点:
T周
2、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的计算:
n= 1440 T固 T周 (对 )
第二节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五、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
3、单线成对非追踪平行运行图中缩小 T 周 的方法:
T 周= t 运
t
站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t
起停
方法:减小 (
调整的方法:
高铁运营第三章

第三章列车运行图和通过能力第一节概述一、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1、列车运行图的定义:用以表示列车在铁路区间运行及在车站到发或通过时刻的技术文件。
它规定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程序,列车在每个车站的到达和出发(通过)时刻,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间,列车在车站的停站时间。
动车组运行交路、列车长度等。
2、列车运行图的特点:高峰时段更加突出1)高速铁路一般是客运专线2)我国大部分旅客的出行距离在400km以内3)这部分旅客的出行规律大体上是早出晚归4)这样早(6:30~9:30)晚(17:00~20:00)将形成列车密集发车及到达的高峰时间带。
5)由于高峰时段大量列车密集到发,造成运力资源利用极不均衡,高峰时段全部投入运用,非高峰时段大量闲置。
高速铁路应对其高峰时段的运输能力(如到发线通过能力)及供电能力进行检算;应按高峰时段检算动车组需要量。
严格的旅行速度限制1)在一定技术条件下,为了提高旅行速度,则要求减少停站次数和压缩停站时间,尽可能减少高速列车越行中速列车的次数,且尽可能使客运停站与越行相结合。
2)为提高服务频率,缩短旅客候车时间,中间站要求有较多的列车停站;为使旅客有充裕的时间上、下车,停站时间应长一点。
高速铁路列车运行图的编制要妥善解决保证一定的旅行速度与提高服务频率之间的矛盾。
高弹性的运行线安排为保证列车的高正点率,列车运行图必须要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即具有高度的弹性;当列车运行紊乱时,要能尽快恢复正常,以保证能经常处于按图行车的状态.为此,列车运行线间要预留一定的冗裕时间,以减少个别列车晚点的影响。
或者预留一定数量的备用线,让晚点列车按就近的备用线运行。
有效时间带的出现在高速铁路未成网前,高速列车的运行时间都比较短,0~6点无人乘车。
高速铁路一般0~6点都作为“天窗”时间,可供线路及牵引供电设备的养护维修用。
由于“天窗”多采用矩形,列车又只能在6点钟及其以后出发,0点钟及其以前到达,因此,对不同运行距离的列车就形成了有效时间带。
《列车运行图》PPT课件

连
t作业
0.06 0.5l列
l确 l制 v进
l进
30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1.2 列车运行图要素 1.2.2 车站间隔时间 四、同方向列车不同时到发间隔时间
同方向列车不同时发到间隔时间
到发
发到
不同时到发间隔时间
不同时发到间隔时间
2021/9/13
31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1.2 列车运行图要素 1.2.3 追踪列车间隔时间 追踪运行列车之间的最小间隔时间,称为追踪列车间隔
2021/9/13
53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练习】
2021/9/13
54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练习】
2021/9/13
55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1.3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1.3.2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2、单线特殊类型运行图 (1)单线不成对非追踪运行图(单线连发运行图); (2)单线成对部分追踪运行图; (3)单线不成对部分追踪运行图。
2021/9/13
t
min
1
2
T jk 周
T周i j
,t站
j 不
j 会
50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d站允许相对方向同时接车。
2021/9/13
51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2021/9/13
N平=144404 60 31.4
52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1.3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减少技术需要停车站对区段通过能力的影响措施: a、合理选定技术需要停车站; b、规定较小的停站时间; c、采取交错会车方式。
35
第1章 列车运行图
1.3 铁路区段通过能力 1.3.2 平行运行图通过能力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铁路行车组织全套课件

学习重点
➢ 调车作业计划编制 ➢ 接发列车工作 ➢ 货车集结过程 ➢ 技术站阶段计划编制
学习方法
课堂讲授 + 实训 + 课程设计 + 车站生产实习
2021/3/22
学习要求
➢ 掌握车站工作组织的基本理论 ➢ 掌握接发列车、调车作业计划的基本技能 ➢ 逐步具备组织指挥一个区段站工作的能力
30
站务员(或货运员) 助理值班员
助理值班员、司机
运转车长
运转车长、助理值 班员
二、技术站的生产活动及技术作业过程
1、技术站办理的货物列车:
➢无改编中转列车:在该技术站不进行改编作业,而只在到发场进 行到发作业后继续运行的列车; ➢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在该技术站需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运行方 向和换挂车组的列车; ➢到达解体列车:在该技术站进行解体的列车; ➢自编始发列车:由该技术站编成的列车。
2021/3/22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车站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车站的生产活动及技术作业过程 第三节 车站的组织管理系统
2021/3/22
第一节 车站的作用及分类
一、基本概念
区 间:车站与车站或车站与线路所间的一段线路 闭塞分区:以通过色灯信号机为分界点的一段线路 分 界 点:车站、线路所及自动闭塞区段的通过信号机 车 站:设有配线的分界点,办理行车作业和客货运作业
2021/3/22
2、技术站办理的货车:
➢无调中转车: 随无改编中转列车或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到达,在该站
进行到发技术作业后又随原列车继续运行的货车; ➢有调中转列车:
随到达解体列车或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到达,在该技术 站经过一系列改编作业后,再随自 编始发列车或另一列部 分改编中转列车继续运行的货车; ➢货物作业列车:
《铁路行车》课件

列车编组计划的编制方法
根据车流资料、技术设备条件、作业 能力、有关指标要求等,采用适当的 方法编制。
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
列车运行图的分类
用图形和有关数据来描述列车在区间和车 站的到达、出发、通过、会让、停车的时 刻和运行时分的图表。
根据用途不同,列车运行图可分为客货列 车运行图、混合运行图、分号运行图等。
03 铁路行车组织
列车编组计划
列车编组计划
指规定车列的组成、解体作业程序、 作业车在站和专用线的存放及取送车 作业的调度计划。
列车编组计划的意义
列车编组计划是全路的车流组织计划 ,是车站作业的指南,是列车运行图 的基础。
列车编组计划的分类
根据执行期间的不同,列车编组计划 可分为长远编组计划和日常编组计划 。
铁路行车的发展历程
19世纪初,蒸汽机车的出现标 志着铁路行车的诞生。
20世纪中叶,内燃机车和电力 机车逐渐取代蒸汽机车。
现代铁路行车技术不断发展, 包括高速铁路、重载铁路等。
铁路行车的组织架构
铁路行车实行集中领导、统一指 挥的原则。
铁路局是铁路行车的基层生产单 位,负责列车运行和检修工作。
铁路行车调度中心负责全线列车 的运行计划和指挥工作。
智能检修维护系统
利用物联网、传感器等技术,实现铁路设备的智能监测和维护,提 高设备的可靠性和使用寿命。
自动化技术应用
自动驾驶技术
01
通过先进的控制算法和传感器技术,实现列车的自动驾驶,减
轻司机的工作负担,提高行车安全性。
自动控制技术
02
采用先进的自动控制技术,实现列车运行过程的自动控制和调
节,提高列车的运行效率和稳定性。
自动化作业技术
第三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上下行列车数相等 上下行列车数不相等 用“对”表示 分上下行用“列”表示
对复线而言
分上下行用“列”表示
第3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3.1 铁路运输能力概述 3.1.2 影响区段通过能力的因素
1、“软件”因素
行车组织方法; 管理水平;
铁路员工技术熟练程度、协同精神。
2、“硬件”因素
T周
1440 n= 2(列) T周
T周
1440 n= 1(列) T周
第3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3.2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3.2.2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的计算
不考虑固定作业占用时间和有效度系数时:
1440n周 n= T周
考虑固定作业占用时间不考虑有效度系数时:
1440 t固 n周 n= (对或列)
同时考虑固定作业占用时间和有效度系数时:
(1440 T固 )n周d有效 n= T周
T周
第3章 铁路区间通过能力
3.2 平行运行图区间通过能力 3.2.3 平行运行图运行图周期的计算
T周
上 a 下 b t t 起 t运 t停 站 T周= 运 站
=t运 站 t起停
t起 2 min, t停 1min, 不 5 min, 会 2mim。
2 2
△t=1
2 3
6
6
2
5
5
2
② 双向停车站:
例3:设某区段内i、j、k三站相邻,i—j 的纯运行时分为30min,j—
k 的纯运行时分为26min ,j 站是双向技术需要停车站,停站时间标 准为8min,若该区段的通过能力受i—j 和j—k区间限制,请合理铺画 i—j 和j—k区间的会车方案,使得区段的通过能力最大。已知:
第三讲_铁路能力

内容详解之四 铁路的重要性:
1. 意义不同、位置不同、沿线经济状况不同; 2. 等级决定线路其它标准;
2. 等级划分标准:
二、铁路主要技术标准 1. 影响牵引吨数的主要技术标准;
1) 牵引种类与机车类型; 2) 限制坡度; 3) 到发线的有效长度;
2. 影响通过能力的主要技术标准;
1) 正线数目; 2) 车站分布;
i. 单线,双线半自动连发; ii. 新单线 iii. 新双线
3) 闭塞方式:
i. ii. iii. iv. v. 电气路鉴; 半自动闭塞; 自动闭塞; 自动闭塞与调度集中; 调度集中与计算机;
3. 影响运行速度的主要技术标准
1) 最小半径曲线; 2) 机车交路;
2. 自动闭塞: 计算公式:
内容详解之二 列车对数计算
一、列车对数计算公式:
1. 通过能力考虑储备系数和各种车辆的扣除系 数;
2. 其它货物列车按载货量折算成普通货物列车 计算;
内容详解之三 运输能力
1. 铁路单项每年运输货物吨数:
2. 引申说明:
1. 2. 铁路设计完成后区间走行时分一定可求出N,C; 设计前已知货运量要求可求N和区间走行时分;
第三讲 铁路通过能力和运输能力
本讲重点: 上讲回顾 通过能力计算 列车对数计算 运输能力 铁路等级与主要技术标准 本讲小结
内容详解之一 通过能力计算
一、基本概念: 通过能力: 单线铁路: 双线铁路: 二、单线铁路的通过能力:
1. 平行成对运行图的周期(如右图); 2. 单线N的计算公式
三、双线铁路通过能力 1. 半自动闭塞 计算公式:
i. 机车交路 ii. 区段站 iii. 区段
3. 影响交路形式的 因素:
铁路行车组织(全套课件477P)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PR of China
西南交通大学 16
第一章 概 述
二、车站的作用:
➢ 完成客货运输任务 ➢ 组织列车安全运行 ➢ 保证必要的通过能力
三、车站的分类:
➢ 按业务性质:客运站、货运站和客货运站 ➢ 按技术性质:中间站、区段站和编组站
第一节 车站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车站的生产活动及技术作业过程 第三节 车站的组织管理系统
Southwest Jiaotong University, Chengdu, PR of China
西南交通大学 15
第一章 概 述
第一节 车站的作用及分类
一、基本概念
区 间:车站与车站或车站与线路所间的一段线路 闭塞分区:以通过色灯信号机为分界点的一段线路 分 界 点:车站、线路所及自动闭塞区段的通过信号机 车 站:设有配线的分界点,办理行车作业和客货运作业
➢无改编中转列车:在该技术站不进行改编作业,而只在到发场进 行到发作业后继续运行的列车; ➢部分改编中转列车:在该技术站需要变更列车重量、变更运行方 向和换挂车组的列车; ➢到达解体列车:在该技术站进行解体的列车; ➢自编始发列车:由该技术站编成的列车。
➢ 运输计划 ➢ 列车编组计划 ➢ 列车运行图 ➢ 技术计划 ➢ 运输方案 ➢ 日常工作计划和运输调整 ➢ 车站行车工作细则 同时,在整个运输过程中,由于受到自然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许多 偶发因素又不能预测,这就使得运输实施过程有时要偏离计划运行。一 旦发生这种情况,就应及时采取各种措施,努力消除或缩小偏差,也就 是铁路运输调度指挥工作。
西南交通大学 13
第一章 概 述
学习要求
➢ 掌握车站工作组织的基本理论 ➢ 掌握接发列车、调车作业计划的基本技能 ➢ 逐步具备组织指挥一个区段站工作的能力
列车运行图和通过能力精讲

我国大部分旅客的出行距离在400km以内 这部分旅客的出行规律大体上是早出晚归
这样早(6:30~9:30)晚(17:00~20:00)将形成列车密集发车及
到达的高峰时间带。
一、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2、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高峰时段更加突出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内 容 概 要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二、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2、列车运行图要素确定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内 容 概 要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列车运行图的类型
列车在折返站的停留时间——折返方式
(1)本线折返——作业过程
二、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2、列车运行图要素确定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内 容 概 要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列车运行图的类型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内 容 概 要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列车运行图的类型
列车在折返站的停留时间——折返方式
(2)转线折返 转线折返方式主要是利用站后的折返线、正线间的渡线以及出 入段线完成动车折返。 优点主要是:安全性能较好,列车占用到发线的时间较短能够 提高到发线的通过能力;能够有序组织客流上下车,列车在站 后折返时的进出站速度较高,可提高旅行速度。列车折返作业 时可能避免或减少发-到交叉干扰,折返站的综合能力较大。
它规定各次列车占用区间的程序,列车在每个车站的到达
和出发(通过)时刻,列车在区间的运行时间,列车在车
站的停站时间
动车组运行交路、列车长度等。
一、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2、列车运行图的特点 高峰时段更加突出
高速铁路一般是客运专线
列车运行图的定义和特点 内 容 概 要 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列车运行图的类型
二、列车运行图的基本要素 2、列车运行图要素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