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面瘫诊疗规范

一.概述

面瘫是以口、眼向一侧歪斜为主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又称“口眼斜”。本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多见于冬季和春季。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为多。手足阳明经均上头面部,当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尤其是手太阳和足阳明经筋功能失调,可导致面瘫的发生。

中医观点:劳作过度,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寒或风热乘虚而入中面部经络,致气血痹阻,经筋功能失调,筋肉失于约束,出现僻。

西医观点:相当于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于贝尔麻痹。由感染、病毒、肿瘤性、神经源性等多种原因形成面部神经管及其周围组织的炎症、缺血、水肿等,导致面部肌肉完全瘫痪,形成面部神经痉挛麻痹。

二.临床表现

(一)中医临床表现

1.起病突然,以口眼歪斜为主要特点。

2.常有受寒史或在睡眠醒来时发现一侧面颊、耳内、耳后完骨处的疼痛或发热。

3.一侧面肌板滞、麻木、瘫痪,额纹消失,眼裂变大,露睛流泪,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歪向健侧。

4.病侧不能皱眉、闭眼、露齿、鼓颊等。

5.病程迁延日久,可因瘫痪肌肉出现挛缩,口角反牵向患侧,甚则出现面肌痉挛,形成“倒错”现象。

6.肌电图检查:多表现为单向波或无动作电位,多相波减少,甚至出现正锐波和纤颤波。

7.病理学检查:面神经麻痹的早期病变为面神经水肿和脱髓鞘。(二)西医临床表现

1.病史:起病急,常有受凉吹风史,或有病毒感染史。

2.表现:一侧面部表情肌突然瘫痪、病侧额纹消失,眼裂不能闭合,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鼓腮、吹口哨时漏气,食物易滞留于病侧齿颊间,可伴病侧舌前2/3味觉丧失,听觉过敏,多泪等。

3.脑CT、MRI检查正常。

三.中医证候分型

1.风寒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兼见面部有受寒史,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2.风热袭络:见于发病初期,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继发于感冒风热,或咽部感染史,舌红,苔黄腻,脉浮数。

3.风痰阻络:突然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或面部抽搐,颜面麻木作胀,伴头重如蒙、胸闷或呕吐痰涎,舌胖大,苔白腻,脉弦滑。

4.气虚血瘀:多见于恢复期或病程较长的患者,口眼歪斜,眼睑闭合不全日久不愈,兼见肢体困倦无力,面色淡白,头晕等,舌淡紫,苔薄白,脉细涩或细弱。

四.疾病分期

1.急性期:发病15天以内。

2.恢复期:发病16天至6个月(发病半月---面肌连带运动出现)。

3.联动期和痉挛期:发病6个月以上(面肌连带运动出现以后)。五.鉴别诊断

(一)中医鉴别诊断

1.中风病:可有口舌歪斜,同时伴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言语蹇涩,偏身麻木。

2.口僻:可有口舌歪斜,多伴有耳后疼痛。

(二)西医鉴别诊断

周围性与中枢性面瘫鉴别:面肌瘫痪明显者一目了然,极轻者鉴别困难,依靠以下几方面鉴别:1.表情运动,周围性瘫痪更加明显,后者哭笑时并不表现瘫痪;2.颏反射,周围性瘫痪时务或减弱,后者时有或亢进,但此法不太可靠;3.将其它体征联系起来判定,则最为可靠。

六.中医针灸治疗方案

(一)针灸第一套治疗方案:采用循经与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1.体针

(1)急性期

治法:祛风驱邪,通经活络。

第一周:循经取穴,取四肢和头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等穴位。针刺0.8—1寸,百会平补平泻,风府、风池、

合谷泻法,太冲补法,留针30分钟。

第二周:循经取穴,取头部及面部外周的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健侧或双侧)等,刺法同前。取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巨髎等,针刺0.8—1寸,平补平泻,留针30分钟。

亦可采用阳明经筋排刺,即按照阳明经筋循行路线,每隔0.5寸1针,排列两排(约针8—10针),留针30分钟。

(2)恢复期

治法:活血化瘀,培补脾胃、荣肌养筋。

循经取穴、头部穴位、面部局部三线法取穴。

采用循经取穴配用局部面部外周穴位:百会、风府、风池、太冲、合谷,刺法同前。神庭、太阳、下关、翳风、足三里、内庭等,针刺0.8—1寸,神庭、太阳、下关、翳风平补平泻手法,足三里、内庭采用补法,留针30分钟。

(二)针灸第二套治疗方案:

1.基本治疗

治则:活血通络、疏调经筋,针灸并用,平补平泻。

处方:以面颊局部和足阳明经腧穴为主。

阳白四白颧髎颊车地仓翳风合谷

方义:面部腧穴可疏调局部经筋气血,活血通络;合谷为循经远端选穴(面口合谷收),与近部腧穴翳风相配,祛风通络。

加减:风寒证加风池祛风散寒;风热证加曲池疏风泻热;抬眉困难加攒竹;鼻唇沟变浅加迎香;人中沟歪斜加水沟;颏唇沟歪斜

加承浆;恢复期加足三里补益气血、濡养经筋。

操作:面部腧穴均行平补平泻,恢复期可加灸法;在急性期,面部穴位手法不宜过重,肢体远端的腧穴行泻法且手法宜重;在恢复期,合谷平补平泻法,足三里施行补法。

(三)其它疗法

1.电针

适应于面肌萎软瘫痪者,一般选取阳白—太阳、下关--巨髎、颊车—地仓。阴极在外周,阳极在中心部。波形为连续波或断续波,频率1—2Hz,输出强度以面部肌肉轻微收缩为度。约30分钟。

2.刺络拔罐:用三棱针点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尔后拔罐。每周2次。适用于恢复期。

3.皮肤针:叩刺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以局部潮红为度。适用于恢复期。

4.穴位贴敷:选太阳、阳白、四白、颧髎、地仓、颊车。将马钱子锉成粉末约1-2分,撒于胶布上,然后贴于穴位处,5-7日换药1次;或用蓖麻仁捣烂加麝香少许,取绿豆粒大一团,贴敷穴位上,每隔3-5日更换1次;或用白附子研细末,加冰片少许做面饼,贴敷穴位。每日1次。

5.蜂针疗法:用于恢复期顽固性面瘫。隔日1次,用于面肌痉挛明显处。

七、中西医结合治疗面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