钩虫形态学特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节钩虫

H o o k w o r m

概述

钩虫形态学特征:

头端背曲、口囊发达、雄虫尾端有交合伞。

寄生人体的钩虫主要有两种:

十二指肠钩口线虫(Ancylostoma duodenale)

简称十二指肠钩虫

美洲板口线虫(Necator americanus)

简称美洲钩虫

锡兰钩口线虫、犬钩口线虫及巴西钩口线虫仅引起皮肤幼虫移行症。

一、形态

(一)成虫:

1、共同点:

(1)形状:细杆状、头端向背侧弯曲

(2)大小:长约1cm

(3)颜色:活时肉红色死后为灰白色

(4)雌雄区别及尾端结构:

雌虫大于雄虫

雌虫尾端尖直

雄虫尾端膨大,形成膜质交合伞,

辐肋背辐肋虫种鉴定

侧辐肋

腹辐肋

尾端具有两根交合刺

(5)头端结构:

①口囊:切器(齿)---------鉴别虫种

②咽管:长、管壁肌肉发达、后端膨大。

③单细胞腺体:

头腺(1对):分泌抗凝素,抗凝血酶原作用。

咽腺:分泌乙酰胆碱酯酶,降低肠壁蠕动性。

(二)虫卵形态

1.椭圆形

2.56~76μm×36~40μm

3.无色透明

4.卵壳薄为寄生于人体的寄生虫中卵壳最薄者

5.随粪便排出时,卵内已含有2~8个卵细胞,

卵壳与卵细胞之间有明显的透明空隙。

两种钩虫卵不易区别,通称为钩虫卵。

二、生活史

(一)发育过程:

(二)生活史要点:

1、宿主关系:土源性蠕虫

终宿主——人

2、感染期:丝状蚴

感染途径:经皮肤感染(二种钩虫)

经口感染(十二指肠钩虫)

3、幼虫需经心肺移行过程,但不在肺部停留。

4、成虫寄生部位:小肠上段

营养来源:血液、淋巴液、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等

寿命及产卵量:十二指肠钩虫:1万—3万/雌虫/日约7年

美州钩虫: 5千—1万/雌虫/日约15年

三、致病

(一)幼虫致病:

1.钩蚴性皮炎:(俗称“粪毒”“肥疮”“地痒疹”)

奇痒,伴有烧灼、针刺感,

继发细菌感染——局部淋巴结肿。

2.钩蚴性肺炎:病因及症状均与蛔虫性肺炎相似,但症状轻微。

(二)成虫致病:主要致病阶段

1.贫血:

分型:缺铁性贫血(小细胞低色素型贫血)

临床表现:皮肤蜡黄、粘膜苍白、头昏眼花、耳鸣、乏力、心悸和气促等;

心血管系统症状;重患浮肿或腹水;

妇女停经或不育。

贫血原因:

①虫体不断地吸血,且吸血量较大。

美洲钩虫:0.01~0.09 ml/日

十二指肠钩虫:为美洲钩虫的6—7倍

②不断吸血同时不断排出血液。与咽管构造有关。

③受损处不断渗血,渗血量与吸血量大致相当。

与头腺分泌的抗凝素有关。

④不断更换吸血部位。

2、消化系统症状:

上腹部隐痛、不适、腹泻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

上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

3.异嗜症:

有喜食生米、泥土、煤渣、破布等。

4.婴儿钩虫病:

突发性急性腹泻、柏油样便、消化系统症状、贫血等。

多由十二指肠钩虫引起。

5、其它:舌炎,反甲等。

四、实验诊断

病原学检查:

1.查虫卵:

取材:粪便

方法:①饱和盐水浮聚法:首选方法

②直接涂片法:感染轻,易漏检

③虫卵计数法:可测定钩虫感染度。

2.查幼虫:钩蚴

方法:钩蚴培养与计数法

对孵出幼虫进行虫种鉴别和计数。

五、流行及防治

(一)分布

世界:欧、美、非、亚洲均有流行

我国:淮河及黄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地区,

一般南方地区的感染率高于北方,且以美洲钩虫感染为主,北方则以十二指肠钩虫感染为主。

(二)流行因素

1.传染源:钩虫病患者及带虫者;

2.传播途径:与耕作方式等有关;

3.易感人群

(三)防治

1.普查普治:

2.粪便管理:

3.个人防护:

改变施肥与耕作方法,避免赤脚下地、下矿;

不食生的疏菜或饮生水等,防止钩蚴经口感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