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PACJ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

引言

近年来,国外研究者针对21 世纪社会发展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提出了“技术一教学法一内容知识”(即TPACK的新概念。相比于彻底否定传统讲授式教学的WebQuest 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外整合)和TELS模式(把基于网络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引入课堂的课内整合)而言,TPACK模式在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过程中,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TPAC咲注“教师所需的知识”和“教师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1] 从而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对教学的支持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

我国关于TPACK勺研究较少,主要集中在对其内涵、特点和研究进展等理论层面的分析上,[2][3] 实践方面的研究比较关注职前教师的培养[4][5] 和在中小学教学中的应用,[6] 而对于教学模式和方法相对更加灵活的高校教学关注较少。本文将基于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以“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为例,具体阐述TPACK整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实施,并对实施效果进行分析。

一、TPACI整合模式

(一)TPACK模式的内涵与特征

TPACK原为TPCK 即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 的首字母,意为技术-教学法- 内容知识或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该概念的提出借鉴了美国学者Shulman的教师知识分类,并基于对教师知识的复杂性、多面性和情境性的分析,认为好的教学还需要教师对技术如何与教学法、内容相关联的理解,因此有必要探讨教师将技术整合于教学所需知识的核心特性。[7] 在教师知识中,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简称CK、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 Knowledge,简称PK和技术知识(Technological Knowledge ,简称TK 这三种主要的知识形态呈交互作用,构成了一个TPACK勺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框架,而处于该框架核心位置的便是上述三种知识的交集,即TPACK或TPCK如图1所示。[8]

图1 教师的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PACK)

教学法一内容知识(PCK又被称为学科教学知识。Shulman 认为学科教学知识主要包括学科内容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学习者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情境脉络知识、关于教育的目标、价值以及它们的哲学和历史背景的知识。但是,教师的学科教学知识并不仅仅是以上六种知识的简单相加,而必须在“教学推理行动”中,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教学实践和研究过程中,不断经过“理解、转化、教学(实践)、评量(评价)、省思(反思)”的反复循环,才能逐步形成和提升。

技术—教学法知识(TPK )是指关于技术在教学和学习情境中的存在形式、使用要素和作用效果的知识,包括了解可完成某一特

定教学任务的种种技术手段,选择最恰当的且当前可用的技术手段,技术手段可支持的教学策略等知识。实际上,技术—教学法知识就是在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设计的知识。

技术—内容知识(TCK )是指关于技术与学科内容如何相互作用的知识,即教学资源的知识。先进的技术意味着能够支持更多变、更灵活地表征和呈现学科内容,教师应该了解新技术给学科内容的组织和呈现所带来的种种变化,增进对教学资源知识的理解。

技术一教学法一内容知识(TPACK)涉及学科内容、教学

法和技术等三种知识要素,但并非这三种知识的简单组合或叠加,而是要将技术“融入”到具体学科内容教学的教学法知识当中去。因而,对TPACK的应用,不能只是单纯地强调技术,而是应当更多地关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与学理论”及方法。TPACK是教师应当具备且必须具备的全新知识,它的贯彻、实施

离不开教师,所以在推广、应用TPACK过程中,必须强调教师是教学改革的积极参与者,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实施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起引导和监控作用。[9]

(二)TPACK模式的实施

在TPAC啲整合框架中,有一个重要的要素即境脉,按照

Mario An to nio Kelly 博士(AACTE创新与技术委员会的成员之一)给出的定义,TPACK勺境脉是指,“学生和教师组成的一个具体班级中,由包括课堂的物理环境(软硬件基础设施)、学生的家庭背景、认知特点、心理素质和班级的精神面貌等诸多因素结合在一起

的协同作用。” [10]

TPACK整合模式的实施,和其他“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的实施相比,在许多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区别,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点:一是这种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要关注

“境脉”(Contexts );二是这种整合模式在贯彻、实施过程中特别强调教师应具备TPACK知识,并要充分发挥教师在整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立足于TPACK勺整合框架,利用

教师的认知灵活性处理境脉的复杂性,将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有效融合,对高校本科教育技术专业必修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 的教学进行设计和实施,并依据对教学实施效果的分析,对TPACKS合模式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提出相关建议。

二、TPACKS合模式

在高校教学中的应用

对于国内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来说,TPACK整合模式摒弃

了形式的、外在的和片面的整合思想,关注教师在具备TPACK知识的基础上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紧紧地扣住学习过程的本质,即学生一知识一效果。TPACKS合模式既是课内整合

和课外整合的融合,又是“学生为主体”和“教师为主导”的灵活结合,更是在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的紧密结合。基于TPACK整合模式的优势,本文在高校教学领域中,选取教育技术专业本科必修课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进行TPACK 整合模式的实施。

(一)课程简介“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是教育技术学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开设时间为大三第二学期,授课时数为72课时,4 学分。该课程将理论和实践融为一体,培养学生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能力。

课程选用的教材为李运林、徐福荫主编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教学和学习主要参考的网站是华南师范大学开发的《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网络课程( http :

//202.116.45.198/dsjc/wlkc/index.html )和科讯优网 ( http ://u.tech-ex/ )。课程的开设主要依托于校园网络教学平台和学院课程群进行。

(二)教学设计的前端分析

1. 课程目标[11]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小组合作共同完成所选题目的教育电视作品,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编制教育电视节目的兴趣。

2. 课程内容利用信息加工分析法完成的“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

制作”

课程的知识和能力结构如图2 所示。[12]

图2 “教育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课程知识与能力结构

3. 学习者特征

大三学生对实践课程比较喜欢,自我控制能力相对较好,有过自主学习和协作学习的经验,也有借助于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意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