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恒的孤独-论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孤独形象2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陈染,是中国当代作家中偏爱书写孤独的女作家,她用她的笔大胆的揭露出女性在生命体验中产生的孤独,她用她个人的写作意识不断地在陈述女性存在的孤独意识,她不断地让我们看到女性在生命体验中出现的孤独带来的力量和意义。

陈染这位女作家,不折不挠地追求对世界的探索,用自身的创作意识深刻的表达出女性存在的个人价值。

通过小说,我们能清晰地看到这位被称之为“身体写作”的女性作家为我们书写着女性的生存,女性的孤独,女性在孤独中所获得的自由。

本文将采用内容与形式相结合的形式来探讨陈染小说中女性的孤独形象。

关键词:陈染,孤独,困境,自由
Abstract
Chen Ran is contemporary Chinese writers prefer writing lonely woman writer, she with her pen bold revealed women in the life experience of loneliness, she with her personal creation consciousness constantly in the statements of female existence of subject consciousness, she continue to let us see women appear in the life experience loneliness brings the power and significance. The female writers in Chen ran and indomitable pursuit of exploration of the world and their creative consciousness profound expression of women' s personal values. Through the novel, we can clearly see that this is called "body writing" of female writers for us to write women' s survival, women' s loneliness, women 's freedom in loneliness. In this paper, the content and form of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orm to explore the Chen Ran novel women loneliness.
Keywords:Chen Ran, loneliness, dilemma, freedom
目录
摘要 (I)
Abstract (II)
引言 (I)
(一)女性的生命体验 (2)
(二)孤独之源 (2)
(三)孤独与自由 (2)
(四)孤独的时代意义 (2)
一、女性的生命体验 (3)
二、孤独之源 (3)
(一)亲人错爱的孤独 (3)
(二)友情隔膜的孤独 (4)
(三)爱情失落的孤独 (5)
(四)无处告别的孤独 (5)
三、孤独的力量 (6)
结语 (7)
参考文献 (10)
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引言
关于陈染小说的女性孤独形象的文章虽然写过很多,但在女性生命体验、孤独之源、孤独与自由、孤独的时代意义等方面还没有得到细致的分析。

曹燕云这篇文章涉及了陈染作品中女性人物总是偏爱表现内心的想法、无名的忧伤、孤独的情感和多愁善感的内心,但他把这种情绪表达单纯的表述为陈染的写作风格。

周杏坤更强调的是陈染自身对孤独探索,这种探索是对孤独的依恋和小说中对孤独意识的大胆揭示。

何志霞表达女性对孤独有一种渴望,对女性的现实生活中生存状态的耐心解答。

蒋丽认为孤独成为女性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生活中虽然不断的遭遇重重困难与迷惑,但渐渐的回归到内心世界,让孤独亲切的成为她们的朋友。

本文关于陈染创作的女性孤独形象的分析创新之处主要有:
(一)女性的生命体验
女性在生命体验上是有一种无意识的孤独,在生命的成长中,女性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地生存下去这样简单而已,而是对生命经过了理性的内心思考,女性对于自身的生存体验探索出了更多的感受,发现在男权的社会现实下的举步维艰,生存困境不断的在给女性构建一个生存的主体,内心精神家园的无处安放和无处寄托,不断的在作品中书写的问题(二)孤独之源
如果说生存环境给孤独带来了种子,家庭中渐渐成长与经历的一切则让种子发芽,那对爱情和友情的期望,则滋养了孤独,从而在这些反复穿插、反复出现在生命中的一切就是果实,让女性的生命显得更加的苍白和虚弱。

(三)孤独与自由
走不出孤独,无所不在的孤独,遁入身躯和心灵,找到了一个释放的佳境,也终于找寻到精神灵魂可以相依的东西,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感觉到无人理解和帮助,那么,是否自己为自己的生活中添加进其他可以皈依的终点,在这个看似热闹繁华的大千世界,看似有家的世界中,总是难以言状的感到独自一人,无处安放自己。

孤独感带来的这样的绝妙体验,只有在孤独的世界里,灵魂和自由才能驰骋,才能得到宁静。

(四)孤独的时代意义
孤独并不是仅仅出现在陈染笔下的女性,她更应该指向的是生存的每一个人,在日益现代化的时代,在物欲极度膨胀的时代,科学与人文背离,许多的文明与操守正在消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类生存体制的不断变迁那么我们活着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意义?科技越是进步,人类越是进步,科技的便利便会带给人们更大的隔阂和交流的,人们渴望别人的理解,
却在不断地期待中收获不容质疑的失望,人们感受到的亲情,爱情,友情,似乎就只能感受到压抑、失望、背叛,人在最亲近的人的身上找寻一点点的温暖、找寻自己想要的最简单的东西,却得不到,人们变得更加浮躁,重新审视着混沌的周遭的一切,内心的坚守一点点在瓦解中又和自己和解,开始对世界充满怀疑和绝望,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害怕,失去了本以为是以来的怀抱,人们无处告别,只有推到自己的世界,小心翼翼的包好伤口自己给自己疗伤,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的精神在面临的挑战,人们总是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的美好,那人类的孤独是否可以成为不在可能出现的感情,那是不可能的,因为当你要想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孤独就会永远与你并肩同在。

一、女性的生命体验
人为了获得生存,他必须先要处理好物质的问题,当物质得到满足之后,他就开始追求精神层面。

但是很多时候物质和精神的不能同时满足,那么,物质的期待和精神的落差构成了孤独的原因。

男性的世界里,如果一个男人如果承认自己的精神是孤独的话,那是痛苦的开始,意识到自己孤独的目的并不在于仅仅只是承认这种孤独带来的痛苦,而在于求索各种适应孤独的解决办法。

在生命的成长中,现代女性的生存困境已经不再是简单吃喝拉撒,而是对生命经过了理性的内心思考,女性对于自身的生存体验探索出了更多的感受,发现在男权的社会现实下的举步维艰,生存困境不断的在给女性构建一个生存的主体,内心精神家园的无处安放和无处寄托,不断的在作品中书写着这些问题。

陈染说过;“其实我还不是太强调女性的孤独无助感,我觉得孤独是全人类的(无论男女)共同面临的精神困境。

我写的最多的,总是反复的一个问题就是人物之间关系的难以相容或者说人与世界的对抗。

”1
二、孤独之源
在女性生命的成长中,女性面对的问题已经不是简单地生存下去这样简单而已,而是对生命经过了理性的内心思考,精神家园的无处安放和无处寄托,这就是作者不断的在作品中书写的问题,如果说生存环境给孤独带来了种子,家庭中渐渐成长与经历的一切则让种子发芽,那对爱情和友情的期望,则滋养了孤独,从而在这些反复穿插、反复出现在生命中的一切就是果实,让女性的生命显得更加的苍白和虚弱。

(一)亲人错爱的孤独
这是一个没有爱的家庭世界。

1林舟,齐红,女性个人体验的书写与超脱[J].花城,1996.
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成长在没有父爱没有家人爱的缺爱空间里。

她们的生长环境都是在对父爱的缺失中渐渐成长,残缺的家庭中让孤独意识和反抗意识的种子成长,是内心痛苦的发源地,她们内心里都有着“恋父情节”。

童年时代的父爱缺失,让这些女性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幻想有着一位如父亲般强壮的男子对自己进行爱的恩宠。

在《私人生活中的》男教师与倪拗拗的关系,这个男人身上的气息和父亲是一样的,专横,强壮,自私,冷酷无情,喜怒无常。

但是他们在阴阳洞里的一切,拗拗的感情的变化是一开始是反抗的,继而顺从,到最后痛楚和快乐交织在一起。

这些心理微妙的发展,在以另一种方式交代着,从小生活在代表男权世界的父亲阴影里,和一个和父亲一样冷酷,自私,严厉的男性发生关系,在其过程中一系列心理的变化是在说明”恋父情节”在和男教师发生关系的这一刻破开了对男性的恐惧,拗拗和男教师的关系止于这里,就像作品中所写,这新的领域是一片不纯净的汪洋,它向我发出了无声的呼喊,我把自己抛了出去,以至于后来的真正的呼喊我却听不到了。

父亲以及父亲所代表的男性世界是她们极度向往但是又极度排斥的,“在陈染的笔下大部分男性都不怎么吸引人,但是陈染对男性的态度却并不是斩钉截铁的斥责或则简单粗暴的拒绝,她对男性的态度中包含着某些暧昧不明和游移不定。

”2在对男性的书写下,我们发现,女性对于自身的生存体验探索出了更多的感受,但是也发现在男权的社会现实下的举步维艰,在父亲的这里,她们得不到她们想要的爱。

所以,陈染将倾注大量的生存感受和丰富内心伸向了女性的世界,表达女性对于当下的内心世界的救赎和生存困境。

《无处告别》中,母亲与自己相依为命而又相互抵触,母亲的角色塑造给我们无尽的隔阂感,母亲温柔贤淑的模样改变了,母亲在婚姻里不是一个幸福的女人,黛二讨厌母亲对自己的过分看管和限制。

《私人生活》中面对母亲的死去认为,母亲没有离开她,她只是因为窒息,内脏失去了活力,她只是把躯体转换成为了一个隐形人,母亲的死,只是医生和身边的人说她去世了。

就是在这种对母亲的依恋与反抗,渴望与失去的情绪中纠结、摇摆、痛苦。

(二)友情隔膜的孤独
作品中的女性在亲情缺失掉应得的爱,那是否可以在同性怀抱中获得一点点温暖,于是我们看到了,作品写了同性恋的情节,这是一中大胆的写作体验,在同性之间的相处相互爱的时间,她发现同性更能心心相惜,更能体察到对方心里的细腻感受,也更能为彼此着想,做品里塑造最令人觉得凄美的就是《私人生活》中倪拗拗与寡妇禾之间的感情,禾是一个比她大十几岁的寡妇,和她在一起总能让拗拗产生一种奇妙的感觉,让拗拗觉得自己已经不需要其
2刘富华,祝东平.被欲望的梦魅与逃离的态度——陈染小说的男性态度[J]文艺争鸣,2005.
他别的什么介入她的生活和身体了,禾总是轻声细语的关心她呵护她,从来不责骂她,拗拗什么事情也愿意和她倾述,而对禾的情感在对我的呵护关爱,亲密与温情中日益增长,甚至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么多年对禾的喜欢超越母亲,超越尹楠。

雨子和李眉,这两个关系好的不能再好的朋友,李眉就是雨子的精神伴侣,然而随着故事的发展,李眉变得渐渐的陌生和无法理解,也就是这位亲密无间的朋友最后却成为了丈夫真正离开的理由,同性之间深深的相信,去而遭遇重重的背叛,不仅意味着面对现实中的伤害,更要去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更加沉重的无奈与孤独。

在同性的爱里,那些充满的信任、依赖像玻璃一样碎落了一地,不断地绝望又把她们逼入更深的孤独世界。

(三)爱情失落的孤独
从亲情到友情,在从友情到同性的爱情,从此角色到彼角色的转换依然找不到自己一直渴望的东西,那或许“等待一个致命的男人带给我爱情”或许能点燃我内心有所的孤寂,男女的爱情,在生活中是大多数女性生活的精神依靠,在《私人生活》中,尹楠,在我的学生时代走进我的世界,他是在我的世界是没有男权权威的压抑感,我努力的爱上他,使我的心灵和他的心灵走进,在这一份没有压抑和恐惧的感情中,他选择离我而去,这样令人期待而充满浪漫的爱情就这样结束了,尹楠的离去,让拗拗对现实爱情的失望,明白了渴望一份可以让自己依赖的爱情原来也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情。

在爱情的世界里,她们找寻最真实的自己,发现到后来,其实爱情里并没有“爱情”,她们不断地找寻,爱情是她们极力排斥又极度渴望的,同时而是她们冥冥之中追求和永远摆脱不了的。

(四)无处告别的孤独
在同性和异性的相处相爱中的不到精神和心灵的满足,那么选择退回到自己的心灵,沉湎与往事的回顾、幻想,改造之中,在这里就不会有失望,不会有背叛,这是自己构建的心灵家园,精神天堂,沉湎往事已经成为女性孤独世界里的精神支柱,转来转去,寻找与失去之中,仿佛就明白了自己一直在寻找和依恋的东西就是孤独。

《时光与牢笼》中的女主人公水水,她的婚姻总是那么的失败,每一次的婚姻都会发现与自己所想的相差甚远虽然每一个丈夫都各不一样。

她的第一任丈夫是个高学历的博士,但是在婚姻里,她们只能进行简单的精神沟通,第二任丈夫,她不再给自己的大脑架上聪明,开始认真的审视生活,面对现实的种种,这次面对这物质的充裕下,却依然没有得到精神的满足,匮乏的精神世界让她立刻逃离,孤独感越发来的迅猛,在婚姻收到打击,让她更加充满干劲,她这次找了一个外国人,后来发现发现西方人的世界同样的让自己失望。

第四任丈夫,几乎是好男人的典范,他年轻,善良,体贴,这应该就是最后的归宿了,但并不是这样,水水在
和他的第四任丈夫相处时,一样的感到生命力出现很多空白。

那会不会选择回归到自己的内心里就才不会受到伤害,孤独才能让我更好的拥抱内心的家园。

《无处告别》中的黛二小姐,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天生清高自傲,对生活着的一切都抱有怀疑的态度,与这世界格格不入,为了追求更美好的的现代生活,她坚决的辞掉大学教师的工作飞往美国,希望西方的开化世界能够给她带来刺激和自由,帮助她摆脱孤独和苦闷。

然而,她所想象的西方的开化世界、蓝眼睛的性爱、难到手的绿卡、都没能使她感到丝毫的快乐,她的精神世界一样的空白和寂寥。

几个月后,她又逃离了异国,急匆匆的回到了中国。

回国后,她不想找工作,但是为了内心的一个小小声音,也就是为了实现自己的社会价值,她又费劲心思的到处奔走张罗新工作的事情,结果都是不如意的累到半死。

莫名的忧伤、怀疑、消沉继而又让空虚钻入到内心的深处,从空虚中释放出只我一人如此的孤独感,同时,她也发现自己正在丧失掉与孤独的交流对话中获得精神的满足与心灵的依靠。

与世界的隔阂,人与人的难易沟通使女性们证实了很多人的毫无指望,唯一能做的,并且快乐的就是和自己的心灵对话,并能在对话中获得精神和心灵的自由。

《饥饿的口袋》中的麦戈宁愿在生活中选择与自己的文字在一起。

她总是与电脑的对话,让人不明白她世界的真实与虚构,生命的孤寂和生存的压抑都只能在不断地幻想中沉寂,不管是在生活中的无话可说还是的对人的失语也好,还是由此带来的精神上的孤独也好,这些都是找不到一个可以表达地方的最真实孤独,最无奈的孤独。

在《私人生活》中,倪拗拗在出了精神病院后,独自一人住在家里,她没有把自己推向外面的世界,反而把自己关闭起来,朋友和母亲总是选择离开,可怜的我现在就只有一个浴缸能够陪在我身边,倪拗拗惊天喜地的构建了一个绝妙的“精神浴缸”,浴缸成为文本中安全处所的形象载体,狭小的浴缸包围自己,大大的空间会让人感到孤独,会让人触摸不到漫长边际,在浴缸里,即舒适又纯洁,是逃避与嫌恶世界、肮脏与纯洁的好住处,是这副肉体和精神的得以保持干净和满足的最后庇护所。

“秃头女走不出来的九月。

”走不出孤独,无所不在的孤独,遁入身躯和心灵,找到了一个释放的佳境,在这个看似热闹繁华的大千世界,看似有家的世界中,总是难以言状的感到独自一人,无处安放自己。

孤独感带来的这样的绝妙体验,只有在孤独的世界里,灵魂和自由才能驰骋,才能得到宁静。

三、孤独的力量
孤独在另一种层面上就是人际关系的缺失和不擅长,是现实生活中世界对待生存个体的拷问,但孤独并不是对生活无可奈何的催生品,也不是对生活无能的逃避,孤独是在丧失掉某种不
能与人交流的同时,也是一种心灵的自由,在陈染笔下的女性,孤独是一种自己在生存环境中自然而然选取的生活姿态,值得一提的是,陈染作品的女性的孤独,与西方笔下的孤独不同,它不是在营造一种死寂的生存状态,而是以另一种笔调在述说在孤独中的得到快乐和痛苦。

陈染在塑造的角色里女性们的选择孤独不是矫揉造作和无病呻吟,它是我们必须找到的的心灵依托。

正如陈染所说:“孤独其实是一种需要不断成长的能力,在通常的人群里,人们终日忙着聚拢成群,以便寻求对生活的慰藉,企图从别人身上照见自己,人们正在一天天的丧失孤独的能力。

”3所以应该坚决的把孤独视作一种力量,一种自由的力量,孤独是一种境界,感觉到孤独,是对周围事物的超脱。

孤独是一种深刻,不轻易对外袒露,却时常让自己心存渴望。

要学会不孤独,时常的放松一下自己,浅薄一下自己,会发现自己有着另一面,生活就会豁然丰富起来。

学会品味孤独,在孤独中挣扎,会很痛苦,学会了在孤独中狂欢,心灵何精神就会有超然的感觉。

丰富的内心世界,这样当你意识到周围的环境太过繁琐,周围的事太过繁琐,发现自己难以融入的时候,退回到内心的时候才发现有另一份坚守住在内心支撑着自己。

孤独是贯穿陈染小说的重要思想,在陈染的笔下女性人物一方面面临着精神和灵魂的孤独,当你只身一人抽离的时候,就会感觉到一种没有形态可以比拟的空虚。

另一方面要在孤独中发现孤独的力量,那是成长的标志,孤独不是自我的封闭,而是在一次次的心灵对话中收获面目全新的自己的终极意义,孤独是一种能力。

就像《私人生活》中拗拗在半梦幻中完成了一场孤独的对话,她把绳子折成四股,弯成一个结实的环套,然后把它系紧,站起来走到排水管前把绳套挂在金属勾上,等待做完这一系列的动作之后,从椅子上跳下来仰视着这套完备的上吊用具使我在意识重新回到自己身上而感到深深的恐惧,为了克服这种恐惧,她想到何不睡到安全的浴缸中去。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倪拗拗一个人安静的世界中,她的心灵在与自己的孤独对话中找寻到了自由,她可以在孤独的浴缸怀抱里思考很多事情,能不断地反思自己的生活。

给医院写了一封信,去购买了一只青蓝的灯罩和艳阳的向日葵,和一个人乳白、淡紫间见的瓷罐。

时间流逝了我依然在这里,我们看到了倪拗拗渐渐明亮的世界,过去的种种已经流逝,母亲父亲,禾,伊楠,男教师T。

结语
孤独并不是陈染笔下女性个人的,她更应该指向的是生存的个体,在越来越快速发展的时代,3陈染.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陈染对话录—另一扇开启的门[M].南京.江苏文艺出版社,1996:27
在物欲极度膨胀的时代,科学与人文背离,许多的文明与操守正在消失,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人类生存体制的不断变迁那么我们活着的世界到底有什么意义?科技越是进步,人类越是进步,科技的便利便会带给人们更大的隔阂和交流的距离,人们开始不知道自己在追求什么,每天面对陌生以及不陌生的人都学会伪装自己,不知道人生的意义是做什么,人们渴望别人的理解,却在不断地期待中收获不容质疑的失望,人们感受到的亲情,爱情,友情,似乎就只能感受到压抑、失望、背叛,人在最亲近的人的身上找寻一点点的温暖、找寻自己想要的最简单的东西,却得不到,人们变得更加浮躁,重新审视着混沌的周遭的一切,内心的坚守一点点在瓦解中又和自己和解,开始对世界充满怀疑和绝望,对生活充满了期待和害怕,失去了本以为是以来的怀抱,人们无处告别,只有推到自己的世界,小心翼翼的包好伤口自己给自己疗伤,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当代的精神在面临的挑战,人们总是相信,未来的日子会更加的美好,那人类的孤独是否可以成为昨日的事情,恐怕不会,因为只要人类以活着的姿态继续的存在这有人与人,人与自然的不和谐的状态下,人类就会与孤独存在。

在当今社会,孤独不是某个人群的问题,而是全人类面临的精神与灵魂、自由与自由的见解。

陈染在作品中塑造的女性孤独,不是指内心上的封闭自我,陈染在讲述了女性的孤独之后,也在极力的挖掘让她们在孤独中找到一条生活的出路,希望能在心灵和精神无处所依的时候,发现孤独的力量,超越孤独的意义,尽管在小说中孤独是女性成熟的另一种方式,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她们面对着生活里的一切,也必须要学会与孤独相处。

就不会再对无边的未来期待中说或不满足的不安与失望,也不要总是沉湎过去的往事,过去的存在变成一种虚无的姿态,无尽的回忆会让自身显得更加的孤独,只有将看似复杂的生活变简单化,生活才能射进另一道你从未发现的光,不要去过分的追求完美的生活姿态,内心才会的到真真切切的满足,从另一种意义上来说,孤独是人存在的一种由我自由的姿态,因此,孤独是永恒的,是人与自己和解的过程,是人走向精神和心灵自由必经的道路。

参考文献
[1]王璐.《陈染:肯定性书写——女性性主体意识》.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 2006年8月4期
[2]蒋丽.《孤独与逃离:陈染笔下的女性形象探析》.陕西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11月第23卷第4期
[4]杨敏.《论陈染小说创作的孤独意识》.华工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2期
[5]贺苗.《陈染小说中的孤独与死亡意识》.学术交流,2006年5月第5期
[6]曹燕云.《陈染-孤独感觉中的女性形象》.中山大学报,2004年第24卷第2期
[7]陈染.《陈染文集——女人没有岸》.江苏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8]陈染.《超越性别意识与我的创作》.钟山,1994年第6期
[9] 吴华文.《论陈染小说女性孤独特征》.漳州职业技术学院学,2006年4月第2期
[10]何志霞.《孤独的灵魂-论陈染及其创作中的孤独》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年9月第8卷3期
[11]周杏坤.《浅析陈染小说中女性孤独者形象》.文学教.育,2010年五月
[12]张怀宇.《生存之痛》.盐城工学院院报,2006年第三期
[13]杨敏.《论陈染小说创作的孤独意识》.华中理工大学学报,1997年第二期
[15]谢珊珊.《灵魂深处孤独的舞者》.文艺评论,2011.03
[16]郑崇选.《孤独的生存体验-执着的精神追求》.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八期
[17]陈染.陈染小说精粹《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8]陈染.陈染小说精粹《沉默的左乳》[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19]陈染.陈染小说精粹《时光与牢笼》[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20]陈染.陈染小说精粹《无处告别》[M]. 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