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
从孤独囚笼中走出,用心灵辨别方向——读陈染《空的窗》
从孤独囚笼中走出,用心灵辨别方向——读陈染《空的窗》受20世纪下半叶女权主义运动和文化的影响,国内文坛部分女作家开始以女性特有的感知方式与话语敲击现代社会男人与女人脆弱的心灵,在重塑精神自我的同时,咀嚼角色迷失的女人的孤独,辨别找寻人生的方向。
陈染是其中独特的一位。
一、陈染的孤独体验,可追溯到她童年的生活记忆。
童年时期,父母关系紧张,陈染幼小的心灵蒙上了深深的阴影。
自小缺乏父亲关爱,使她形成了孤僻的性格,对男性缺乏信任。
同时,20世纪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在陈染幼小的心灵里也刻下了道道印痕。
“从我还未出生的1957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我深感自卑和忧郁。
”(《没结局》)父母婚变之后,陈染随母亲迁居在北京一个胡同尽头的尼姑庵遗址。
狭小凄凉的四年半生活境遇,在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孩心灵深处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陈染的孤独自语,正是基于她童年的现实生活和残缺性的生存体验。
这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了陈染的主体性探寻基调和情感指向。
童年残缺性的生命体验,使陈染对家的概念有着不同常人的理解。
“家”的概念的解体,激发了陈染对精神家园的苦涩追求。
当生命完全退守个人的城堡里之时,人显得孤单、可怜与无助。
于是陈染便将自己的终极拷问建立在自我基础上,以一种背对历史、社会、人群的姿态审视自我,从而选择了一种保守性的生活态度——孤独。
正是这种天然的心理蓄势形成的生活态度,陈染更多地思索了人的孤独、女人的孤独,进而上升为一种痛苦沉重的性格。
《空的窗》中“鼠街老人”和“每天太阳初升时分开窗眺望的女人”——“我”,一个老伴离世后独居,一个爱情失意后独居,一老一少,一男一女,探寻着活着的理由,体味着无所依恃于世界又无人需要于他的无尽的孤独。
经历过孤独的人必然会对生活萌生深深的恐惧。
实际上孤独感是每种恐惧的根源。
孤独意味着与外界没有联系,不能发挥人的力量;意味着一筹莫展,不能把握世界、事物和人。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
自由的天地还是精神的牢笼——陈染小说中的“黑暗”意象解读李岩【摘要】陈染由个人化而女性化的写作和"黑暗"意象密不可分。
"黑暗"作为心理空间的营造体现了陈染的心理态度与人生状态。
黑色是拒绝与叛逆,是个性与自由的避难所,是真实性的呈现与意义栖息之地。
"黑暗"为小说中的她们提供了精神空间和自由的同时,也成为新的内在奴役性力量,成为陈染小说主人公以及所有女性都需面对和超越的困境。
%Chen Ran's personal and feminine writing and "dark" image are inseparable.The "darkness" as a psychological space embodies Chen Ran's mental attitude and life state.Black is rejection and treason,the sanctuary of personality and freedom,and the habitat of the appearance of authenticity and significance."Darkness"provides spiritual space and freedom,and also becomes new intrinsic enslaving force,as well as the predicament that the heroines in Chen Ran's novels and all women need to face and transcend.【期刊名称】《山东女子学院学报》【年(卷),期】2012(000)001【总页数】4页(P68-71)【关键词】陈染;小说;“黑暗”意象【作者】李岩【作者单位】滨州学院,山东滨州25660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6.7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性作家,陈染把自我当做最大的写作资源进行开掘,她的个人化和女性书写,孤独及自恋,忧郁而与世隔绝的精神探索成为一种挥之不去的氛围和梦魇,弥漫在几乎其所有的作品中。
陈染个人化小说主题解读
陈染个人化小说主题解读作者:王昭张妍来源:《文学教育》2011年第04期内容摘要:20世纪90年代,受西方女权运动的影响,我国文坛出现了一批书写个人的女性作家。
她们不写宏大的叙事,淡化历史,特别关注个人的生活状态和发展状况,这样的作家作品,我们称其为个人化写作或者私人化写作。
陈染就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家,她的作品有一些鲜明的印记: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浓郁的孤独感;自我之恋;对理想爱情的找寻与迷茫、希望和绝望。
关键词:陈染个人化写作小说主题解读陈染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一位独特而重要的女性作家代表。
八十年代初开始发表诗、散文,以小说《世纪病》在文坛脱颖而出,被视为“纯文学”、“先锋小说”严肃文学女作家中的最新代表。
20世纪90年代以后,陈染渐渐离开了“回忆”或讲故事的写作方式,回到内心,反观自我,以个人化的写作方式书写她那年轻却又“苍老”的心路历程。
在其90年代以后的小说《与往事干杯》、《无处告别》、《私人生活》中,开始以一种独特的个人化的笔调去书写隐秘的个人生活,通过对个人生活的发掘、叙事,体现出鲜明的女性意识。
她的作品主题几乎从不涉及国家和民族的高尚伟大的主义和思想,而只是从小处着眼,从个人说起,细致而不动声色地叙述她对人生的思考,进而触及人的共通性。
①一是作品中有强烈的女性自我意识和反叛意识,执拗地描摹内心自我——作为女人书写女人。
“我认为我的作品就是一种个人化写作,我没有进行宏大叙事;我没有去写时代历史的什么洪钟大吕主旋律;我无力写这些,也不会,更没有这方面的感受与兴趣。
我只愿意一个人站在角落里,在一个很小的位里上去体会和把握只属于人类个体化的世界。
这就是个人化写作或私人写作。
以我的看法,所有能够真实而深刻地表现人性的好作品都只能在个人化写作中完成。
”②她清冷孤僻、多情高妙;她细腻敏锐,又无奈脆弱;她执着自信,又随意空灵。
在内心,她有一个完整自足,而同时又残缺混乱的世界。
在这个世界里有对于爱情(并非限于男女之间)的渴望和怀疑;有对于女性的软弱和被动的哀叹,也有对于男性自命不凡与装腔做势的嘲笑;有母亲与女儿的纠缠——这种纠缠似乎已被赋于了某种象征的意味,又有由精神的落差所带来的各种悲喜剧。
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
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在陈染文集的序中,王蒙先生是这样描述陈染作品的:陈染的作品似乎是王蒙的文学中的一个变数,它们使我始而惊奇,继而愉悦,再后半信半疑,半是击节,半是陌生,半是赞赏,半是迷惑。
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陈染私人生活读书笔记,一起来看一下吧。
从王蒙先生对陈染的评价中,我们就可以认识到,陈染的作品,是脱离了某些文学的框架的,以至于像王蒙这样的作家对她的作品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
如果把她的作品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划分,可能可以划分到“当代女性文学”的范畴里来,可以把她看作是九十年代新女性小说、卫慧、棉棉之类的前辈或前身。
然而对她真正的解读,陈染的作品是不容易划分的,就像她的小说的名字《站在无人的风口》,陈染在中文写作的文坛上,也是站在了一个无人作伴的境地,她的写作风格就是她的,没有雷同。
而许多巧合,使更多的人误读了陈染。
陈染的很多作品中体现了女性爱的情节,而同性恋、同志体裁是近年来比较热门的话题。
因此,也有读者认为陈染的作品中的这些情节是不是有迎合市场之嫌,用陈染的话来说,和一个异性谈恋爱,或者跟一个同性谈恋爱,实际上都是一个意思,都是一样的。
生活方面的许多问题,都是人性的问题。
戴锦华给予了陈染作品中的这种描写的注释是“姐妹情谊”。
是有别于同志文化的,陈染作品中女性之间的关系也都是处在一个微妙的临界上,女友之间,女儿与母亲之间。
这点,我想和作家本身的生活有关,并不是刻意的去描写。
是她作为一个作家观察世界的方式,在作品中贯穿超性别意识。
作家本身刻画的是人和人之间的关系,人和世界的相处的方式。
作家余华说过,一个作家最重要的是真实,真实的面对自己。
陈染作品中,我觉得最动人的地方,就是真实,而且她的文字写出了,许多以往也许只是感觉或者思想里的东西,而陈染,写了出来。
之所以王蒙一代的老作家说对她的作品不知所以然,正是年龄、生活阅历的不尽相同,许多文化认识上的差异。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越来越重视的是自己的自身,对自身越来越多的关注,对自己的认识也越深刻。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
“零女士”的诞生——从精神分析视角看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形象唐文靓【摘要】Chen Ran,as a typical representative of contemporary women's literature writers,focuses on women's delicate description of the psychological feelings,so the heroine is always closed,sentimental,quiet elegant and magnificent with wisdom impression.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analyze these female images and find out their special love knot,special status and final destination.%作为当代女性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陈染的小说着眼于对女性细腻的心理感受的描述,主人公总是给我们自闭而多愁善感,冷艳而充满智慧的印象。
本文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这些女性形象,对她们特有的情结、特殊的身份以及最终的归宿进行探析。
【期刊名称】《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00)004【总页数】2页(P11-12)【关键词】陈染小说;女性形象;精神分析【作者】唐文靓【作者单位】徐州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徐州221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柯云路曾对文学创作提出这样的要求:要“揭示人物的深层心理,包括对下意识、潜意识、梦境,病态、变形、荒诞、幻觉、神秘感等等的描写”[1]。
这里所说的深层心理,就是与精神分析密切相关的。
纵观陈染的小说,关于潜意识、梦、幻觉的描写随处可见,从她的《纸片儿》到成名作《与往事干杯》,一直延续着。
她的每部小说都有一个别致而奇特的女主人公,她们身上承载着作者的喜好和理想:外表柔弱,内心却固执清高而睥睨世俗;对男性孤立和不屑却又情不自禁地迷恋着某个男人;平静如水地生活着却又有着激荡的心理体验;不甘于现状却又无法摆脱现状。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象摘要:八十年代中期,“存在主义热”、“萨特热”盛行全国,存在主义思想对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甚至左右了当时文学的发展方向。
本文选取了陈染这位作家,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了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象。
关键词:存在主义孤独死亡一、存在主义思想对陈染小说的影响存在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对中国的思想界乃至文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无论是八十年代的伤痕文学,反思文学,还是九十年代的新体验,新生代文学都不同程度的反映了存在主义思想。
这时哲学和文学表现了相同的主题——关注人的存在,因为人只有先存在于世界才能谋求更进一步的发展。
从这个意义来说要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生活,首先当然应该从人存在于世界这一点来考虑问题。
由于这样的认识,新时期的作家将更多的精力放到人的存在这一问题上。
作为新生代作家的代表陈染她的小说也受到存在主义哲学的影响。
本文就是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其对陈染创作的影响。
试着从存在主义的角度分析陈染作品中孤独这个意象。
(一)孤独存在主义认为世界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荒诞的;社会对人是冷酷的;人的处境是不可把握的,人总是处于悲观、烦恼、恐惧、焦虑之中,孤苦伶仃,无家可归。
陈染是一个很喜欢写孤独的作品,在她的作品中孤独已经成了一种自然而然的东西,这种感觉已经融入她的生命中了。
我觉得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点:一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追求物质的过程中逐渐是去了纯真的感情,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化,其关系往往建立在物质的基础上,人们可以为了金钱背叛亲人,出卖朋友,于是人们慢慢的开始变得不信任别人,只相信自己,开始慢慢的将自己封闭于一个小小的空间中,孤独便产生了;二是女性的独特的社会地位决定的,当代的女性在地位上虽然获得了与男性平等的地位,但是在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许多的对女性来说并不公平的待遇。
女性在获得了地位后,开始关注自身,在获得物质上的满足后,开始寻求精神上的满足,但现实与理想存在着巨大的鸿沟,女性在面对了一系列的挫折后,伤痕累累,开始逃避现实,她们采取一种将自己与现实隔离开的逃避方法,孤独,这是她们的主动地但也是被迫的举动。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一部由作者马良所著的小说,通过描述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来反映现代社会中人们的迷茫和挣扎。
读完这本小说,我深受触动,产生了很多感悟。
首先,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他每天上班、下班,与同事相处,与家人相聚。
然而,正是通过这些看似平淡的日常生活,作者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空虚。
陈染在书中常常感到与他人的距离,他渴望与他人建立真正的连接,但却经常陷入孤独的境地。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现实中的很多人,在物质丰富的今天,却往往感到内心的空虚和孤独。
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
另外,小说中的陈染也是一个追求自由和梦想的人。
他渴望在生活中找到真正的自我,并实现自己的理想。
然而,在现实的束缚下,他很难得到真正的自由。
在现实世界中,我们常常为了生计和物质追求而放弃了内心的追求和梦想,我们被社会所限制,很难真正做到自由自在。
陈染的经历让我想到了自己的人生,我也常常为了生活中的琐事而迷失了自我,忘记了自己曾经的梦想。
这个社会的压力和束缚实在是太大了,我们需要找回内心的自由。
最后,小说中的陈染也让我想到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在陈染的经历中,他经历了生活的挫折和失败,但他依然坚守自己的内心,并寻找着生活的意义。
陈染在他的私人生活中渐渐明白了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他学会了珍惜每一天,并为了自己所追求的价值而努力。
这让我深刻地体会到,人生并不是光彩照人的,我们都会遇到挫折和困境,但正是在这些困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自己,感受生命的价值。
总的来说,读完《陈染私人生活》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小说中的陈染是一个普通人,他的生活和我们都很相似。
通过他的故事,我看到了现代社会中人们的孤独与迷茫,也看到了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困难,更明白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这本小说让我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也激励着我要珍惜生活、坚持追求自己的梦想。
灵魂的抗争与禁锢——论陈染私语化小说的缺失
集体主义对个体的压制,其实源自它对最基本的人的价值的否定,因而即便你作为个体逃离出来了,根源性的“人”——人们对于人和人性的理解——却永久的残损在那里:你如何想象在“人”的废墟之上重建自由独立的“个人”意义。女性感到了社会对于自己的压制和束缚,女性意识觉醒之后女性开始想要争夺自己应当拥有的正当权利,尤其是在女权运动的最高潮,这种要求就更为强烈。但是女性仅仅是争取到了这些权利如何运用却成为了另一种困境。女性要求与男性同样的社会角色,但是真正给予了女性这种权利女性自己却没有好好利用,反而退回到了自己的世界之中远离社会主体。尤其是在90年代陈染们的作品表现的尤为明显,作家将参与社会活动视为一种不屑的事情,自己就已经否定了自己的社会角色放弃了自己的社会价值还怎么要求整个社会群体尤其是男性给予相应的尊重?怎样在自己建立的人性“废墟”之上要求女性的独立?女性是社会不可或缺的占人类一半力量的人群,这个群体如果逃离社会还怎么能够进行有力的抗争?女性作家将这种逃离作为一个倡导的对象注定她的道路会越走越窄。
论陈染小说孤独意识体现追溯与哲学意义
论陈染小说孤独意识体现追溯与哲学意义作者:杨星雨来源:《名作欣赏·学术版》 2018年第5期摘要:陈染的小说以女性独特的感受世界的方式和独立的女性话语,探索女性的生存困境和生存地位,具有强烈的女性孤独意识。
陈染通过对一些内心封闭的女性形象、孤独的自虐者形象和象征孤独的丰富意象的叙写,表现这种孤独意识。
陈染孤独意识的形成,与她童年孤独的成长经历、信任的缺失、人际关系的淡漠以及她本人对孤独的偏爱是分不开的。
陈染的小说对女性的孤独体验和孤独意识的叙写,表现出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存在主义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陈染女性意识存在主义孤独意识■陈染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女性私人化写作的代表”和“最具个性化姿态的一位”女性作家,作为个人化写作的代表,陈染的笔下,众多的女性人物都自觉地逃避人群,成为一个站在人群之外的“孤独的个体”。
陈染笔触下众多的孤独形象源于自己对孤独的生存体验,另外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影响。
一、陈染小说中孤独意识的具体体现(一)内心封闭的孤独女性形象在陈染的小说中存在着大量的孤独人群,形成了一个孤独者的家族,她们都是在人生的某个阶段经历了非同寻常的经历,这些经历使她们形成了一种异于常人的极端思维,她们往往敏感而多思,最终形成了女性孤独的自我封闭状态。
在《与往事干杯》中,肖■童年时,父母关系不好,遭受迫害的父亲性格变得暴躁,这让她对男性有着天生的抵触,在学校中得不到他人的关注;少年时,父母离异,肖■只和母亲住在封闭破落的尼姑庵里,在这样缺少关注、缺乏爱又颓败封闭的环境里,精神上极度缺乏存在感,这使她与外面的世界产生了隔阂。
很少跟外界交流的她为了确认自己的存在,允许男邻居占有了她的处子之身;成年之后,她竟然又荒唐地与男邻居的儿子老巴谈了一场失败的恋爱。
在一系列非同寻常的经历中,她人未老,心先老,提前进入了老年的状态:她在生活中并没有感觉到快乐,生命的快乐与痛苦都成了无意义,只能在孤独中与往事干杯。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摘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
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
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而陈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
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
论陈染小说中孤独的女性精神世界作者:王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2年第12期摘要:陈染作为女性主义作家,用有别于男性作家的独特生理与心理体验,塑造了孤独而失意的女性形象,使女性精神世界更清晰地为人所感知,本文从其创作中的孤独意识为分析对象,力求解析陈染作品。
关键词:女性形象;孤独;精神世界中图分类号:I24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6-0030-01陈染作为一个九十年代崛起的女性作家,以其极富先锋性的创作和细腻的笔触披露和展示了现代女性的生存现状与精神世界,而其作品中塑造的孤独而失意的现代女性精神世界更是为人所称道。
陈染的作品,以先锋性和私人写作为主要特征而存在。
作家的创作离不开自己真真切切的生存体验,而个体的生存体验在其童年时期已能被详细记录并对个体的思想、人格产生重要的乃至决定性的作用,这种生存体验被称为童年经验。
著名文论家童庆炳先生在论及童年经验对创作的影响时,将童年经验分为丰富性经验和缺失性经验两类:“所谓丰富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幸福,物质、精神两方面都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满足,生活充实而绚丽多彩。
所谓缺失性经验,即他的童年生活很不幸,或是物质匮乏,或是精神遭受摧残、压抑,生活极端抑郁、沉重。
”而陳染,很不幸地,拥有后一种童年经验。
陈染成长在一个父母关系较为紧张的环境中,父亲整日忙于工作,无暇顾及她,更加上60年代的政治与社会背景使得这种气氛更为压抑和凄凉,也在陈染幼小的心灵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像。
她说:“从我还未出生的五七年反右开始,家里就屡遭冲击,家庭气氛沉闷、压抑、冷清。
父母关系的紧张使人深感自卑和忧郁”①这种家人关系的非正常相处模式让她“异常羡慕那些里院与外院的邻居大嫂扯着嗓子隔着房屋聊(喊)丈夫”②的亲切感;而最令她神往却不可能实现的是“在热情朗朗的夏天里,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整整一个夏天的皮筋,玩砍包,蹦房子”,③而自己却只能“躲在阴暗冷清的房间里练琴”,④最大的奢望是“隔着竹帘子向外边望几眼”。
陈染:触及人性探索的性别体系重建及黑夜式内心告白
陈染:触及人性探索的性别体系重建及黑夜式内心告白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已经开始大胆的袒露原本属于禁忌的各种女性独异的生命体验,女性作家的笔触探入了自身深层的生命欲求,并以模糊化和表演化的隐藏式特征走入文本中,陈染文本中的女性是她们中的突出者。
有人认为陈染笔下的女性有同性恋倾向,我归结为是弗洛伊德的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的集合式体现,两性的爱是各自不同的爱,一个内心自闭而又渴求爱的主人公必定具有很强的占有欲和尝试不同的爱的新奇感,长期生活在自己世界的她们敏感、细腻而又自虐、疯狂,他们多疑、妄想而又被现实的残忍所苦恼。
对于性与性别的关系,美国的波利8杨—艾森卓说:“性是人生而具有的,性别需要后天发展,二者之间具有连续性,却终究不是一回事。
”〈与往事干杯〉中有这样的告白:“一个人的性别身份是后天构成的,一旦形成,就会做出相应的选择。
”陈染在处理人物的性别时把“却终究不是一回事”发挥到了淋漓尽致,霍永明〈超越界说〉“过分强调女性身份容易陷入一种固定模式,而超越性别视角反而是一种…理想主义写作‟,绝大多数女作家都不愿意过分陷入性别。
”于是展现在陈染的文本中的人物性别便具有了模糊化特征。
陈染自身是矛盾的,她赋予自己的人物以强烈的女性特征,不断的揭露女性的隐私,展现女性的生理欲望,同时又明确的宣布超性别,质疑男性中心和单一的异性恋性别表述,并声明自己的身份与作品中的超性别恋爱无关,她只是想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挖掘人性复杂丰富的一些方面,并有意识到无意间流泻于文本中的人物性别身份的复杂性,她说“我知道有这样的人,他们掩饰得特别痛苦”,在她的《与往事干杯》中肖朦对乔琳的依赖和需要超过了对异性的需要,这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上的需要,在声明自己需要同性的爱的同时,又明确的宣布自己的身份“我坚信自己不是一个同性恋者”,在《另一只耳朵的敲击声》中,黛二在需要“大树枝”等男性伙伴的同时又明确地表示自己对伊堕人的爱“我是多么需要她,需要这个女人,因为没有一个男人肯于并且有能力把我拉走”这表现出女性走出传统两性性别模式的决绝,表现出女性坚定地走出角色累赘,开始进行一种游戏式的角色表演,这些人物便以模糊化的性别特征站立于文本之中,体现出超性别意识,并且两性都有产生超性别意识的可能,这就从根本上解构了传统的性别体系,消解了两性性别差异的界线,在这种情况下,性别意识的模糊话便成为一种可能,并且这些模糊了性别特征的人物就具有了把恋父情结与恋母情结同时上演的可能,使人物的性别特征同时又增添了表演化特征,并在着力追寻两性恋爱的同时拥有时,对与自己性别差异较大的一方呈现出理想化的追求,对与自己性别相近的一方则既有习惯性的依赖又有排他的敌意,如《与往事干杯》中,肖蒙对男邻居(老巴的父亲表现出的就是一种对失落的父爱的理想化追求,以弥补占据心中太久的父爱空白,而对母亲与混血外交官的恋爱表现出不满,“她只是我母亲,她不应这样”对同性的依赖有极强的占有欲。
陈染作品的意象分析
或 是发 生在现 实 ,或 是源 自说笑 。在 《 时光 与牢笼 》 中, 水 水臆 想外婆 的死亡 , 《 另一 只耳朵 的敲击 声》 中,黛 二 将 日历簿 的坠 楼说成 “ 这是 一个 没有操 纵者 的物件 的奇妙 自杀事件 ”,在 黛二 与母亲 发生 争执时 ,黛 二绝望 的喊 出 “ 我要 死 ”, 《 无处 告别 》中黛 二为 自己安排 好 了死亡 的 结 局等等 。 在 陈染 的其他作 品 中,有一 篇是专 门讲述 死亡 的 叫做 《 死得 启示 》,陈染 在其 中对死 亡的情 绪 明显是 恐惧 的。 但 其 中也有这 样一段 话 “ 我想 ,一个在潜 意 识里 时时看 到 死 亡就在 身边 的人 ,其实 是一种 积极生 命 的人 ,他 ( 她) 拥 有一 种活着 的紧迫 感和 极认真 的生命 观 ,这种 人绝不 会 天天 一时 时虚空 无聊 的杀死 时间的 ,相反 ,死 亡的贴 近 与恐惧 使他 ( 她 )更加 珍视 活着 ’ , I 。显 然 ,陈染 的 思想 有 弗洛 伊德影 响 的痕迹 ,在弗洛 伊德 的理论 中 ,死 亡是 人 的一种 本能 ,本能 是由于 主体 因某种缺 失而 引起 的冲动 或 驱力 ,人们对 死亡 的焦虑 ,来源 于对他 人缺 失的 恐惧 。我 们 又能 从中看 到些积 极 的意味 。对于各 种死 亡 ,与其说 陈 然 是恐 惧,不 如说 是敬畏 。因为 他只有 一次 ,是 陷落也 是 拯救, 人 只能在有 限的生命 里实 现死亡 , 不 能去体 验死 亡 。 于是写 作成为 最好 的体验 方式 。死亡永 远 以最具 诱惑 的姿 态 撩拨 小说 中各色 的主人 公,她 们恐惧 着死 亡 ,却又把 死 亡当做 一个 自由人 的圣地 。在被 现实层 层束 缚又无 处可 逃 时 ,死 亡便成 了绝望 的最佳避 难所 。 陈染的 小说在 结构上 、情节 上 以及 意象 上都 有其 自身 的特 点或者说 是规律 。他 的小说 虽千篇 不 同却共 同表达 着 个主 题 ,那 就是对 女J 『 生 悲剧命 运 的表 述 。陈染通 常把 家 庭 的不 幸 , 自身 的敏 感及 社会 的不公作 为这 悲剧 的诱 因。 她 对现 代女性 困境 心理 的描述无 可指摘 ,但 若从 究其 原因 和探讨 出路 的角度 来讲 ,笔者认 为还 是有失 偏颇 的 。中国 9 0年 代 以来 ,女 性文 学 的腾 跃 依傍 了西方 女 权 主义 的理 论 ,但 在长久 以来 的文学 表达 中却有悖 于其 初衷 ,这不 仅 是对 女性主义 的背 离,更 是对 女性 自身幸福 的背 离 。这 种 单面 的描述沉 浸于 自我 的痛苦世 界 ,甚认为 这就 是宿命 。 在 自我 折磨 与折磨 同胞 的同时完 成 了对 曹七 巧式 的人物 变 异 。文 学是纯 为表达 的 ,还是为 人生 的;女 性文 学终极 目 的是 “ 仅被描 述 的”还是 “ 须被 解决 的 ”,都启 发着每 个 关注文 学的 人。
试论陈染小说中的缺失意境——以《私人生活》《无处告别》为例
具缺 失 感 的意 象显 现
( 一 )具 体 的物
在小说 中, 具 体 的物 构 成 的 意象 往 往 最 能直 接
表现作者所营造的意境 。从《 私人生活》 和《 无处告 别》 中可以找到大量频繁出现的具有缺失感 的名词
与 实在 的象 征 , 如《 私人 生 活》 中“ 镜子” 一 词 总共 出 现 了 5次 。“ 我 凝 视着 浴室 中镜 子里 的我 , 像 打 量 另 外 一 个 女人 一 样 。 ” 陈 染 从 镜 子 里 看 到 的往 往 是 另
关键 词 : 意象 ; 缺 失感; 情节构筑 ; 心理状态 中图分 类号 : I 2 0 7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1 6 7 1 -1 5 8 0 ( 2 0 1 3 ) l 1 删 l 3
陈染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 , 在她 2 0世纪 9 0年 代后期的代表作《 无处告别》 《 私人生活》 中, 流露出 强 烈 的女 性 意识 , 不懈 地 探索 精神 , 还 有一 层浓 浓 的
个 自我 。这 种镜 子里 的另一个 我 才能最 彻 底地 把
那个千疮百孔 的心灵给救赎 出来 。“ 镜 中之我” 按 照拉康的说法是婴儿 自我认 同的一个 重要阶段 , 其 实是 一 种 回归本 真 的状 态 。在成 人 的世界 里埋 伏 了
收稿 日期 : 2 O l 3 一l 0 —0 9
2 0 1 3年第 1 1 期 第2 9卷 ( 总3 3 5期 )
吉林 省教育学院学报
J OURNAL OF EDUCATI ONAL I NS ' l Tr t r r E OF j Ⅱ一 I N PROVI NCE
No . 1 1, 2 0 1 3 VO L 2 9
T0 t a I No . 3 3 5
解读陈染小说中的“黑色”意象
解读陈染小说中的“黑色”意象作者:王丽婷来源:《速读·下旬》2016年第07期摘要:陈染作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著名的女性作家之一,从个体情绪感受出发创作出了一系列反映女性心理状态的小说。
细细研读不难发现在其小说中多次出现“黑色”这一意象,而这一意象的出现并非偶然。
“黑色”透露着女性文学中独有的孤独与落寞、悲观与绝望、冷艳与高贵,折射出“女性”的思考与逃避。
关键词:黑色的名字;黑色的眼睛;黑色风衣;黑夜当研究者进行文学作品研究时,更易关注与人物息息相关的一系列的事物,比如说,小说的情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甚至是人物生存的环境、周边的朋友等等。
文章从陈染的三部代表作品《无处告别》、《与往事干杯》和《饥饿的口袋》入手,分析小说中的色彩语言,力求“窥得一斑”,从而解读人物的性格、情感需求和女性文学的特征。
陈染的小说多次使用到了“黑色”这个意象,比如她的主人公都拥有着“黑色的大眼睛”,穿着一件“黑色风衣”,不自觉的置身于黑色空间中。
陈染以她高超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色彩感知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将“黑色”作为她人物独有的特点。
本文结合色彩心理学进行分析研究,为什么作者要选取这样一种颜色?这种颜色的呈现又在文中起到了什么作用?黑色是一种具有多种不同文化意义的颜色,它代表着神秘和黑暗,隐藏着死亡的恐惧和悲哀,有着不可超越的虚幻和无限的精神。
黑色似乎是整个色彩世界的主宰。
它容易使人联想到黑暗、寂寞、灾难、死亡,在人们生活中黑色经常会扮演反面角色,如背黑锅、黑名单等等,黑色的日子代表着凄惨、悲伤和忧愁的日子。
黑色是哀悼的颜色,多数出现于悲哀、庄严、肃穆的场合,人们经常穿黑色衣服参加葬礼。
它代表着断绝念头、屈服、拒绝和放弃,在文学作品、绘画和电影中经常用黑色来渲染恐怖和死亡的气氛。
同时,黑色也可以庄重而高雅,它是一种明度最低,但最具有庄严、稳重的色彩。
陈染小说中的女性喜欢黑色将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她们希望借此营造出一种高贵、神秘的感觉。
论陈染小说人物的心理困境
志,将自己的腿取名“是小姐”代表肢体, 同时又无法摆脱深埋骨中的古典性的沉
在“不”与“是”成长的“我”注定要为自己 思冥想,她向着彼岸的圣界和此岸的感
制造很多问题,因为这样才能使自己的 性,同时迈出她分裂的双腿。”"这样一个
思想“很热闹”。而一旦“我”的理想与现 矛盾重重的成年女子,清醒地面对着自
实发生冲突,这种“热闹”就会 变 成 自 我 己残缺,冷静地自我分析着,痛彻地进行
里 的 这 一 场 景 在 不 同 的 小 说 中 重 现 , 肌肤之亲,在精神上她向往一种纯粹的
“我”欣赏着我,与自我对话,自我的镜像 古典情怀,一种“尼姑庵情 结 ”,!而 当 内
是“我”依恋和倾诉的的对象,同 时 也 在 在的欲望降临,她又显现出现代女性对
审视着自己,对自我进行解剖,在独自沉 于性爱的开放与随意,如《无 处 告 别 》里
三、何处是岸
性别的复苏与自我意识的觉醒是陈 染小说中女性的共通之处,也是造成她 们生存困境的首要原因。从异性到同性, 她们不断地“寻找与 逃 离 ”,竭 力 反 抗 传 统男权社会赋予女性的角色规范,进行 着精神的追逐与流浪,从而也将自己置 于极为苦痛的境地。
在陈染的小说文本里,幸福与快乐 与主人公是绝缘的,由于过去的偏执压 抑,沉溺于个人冥想,且长期为 紧 张 、焦 虑 、忧 郁 等 负 面 情 绪 所 困 扰 ,她 们 的 心 理 常呈现出病态的表征。《另一只耳朵的敲 击 声 》 中 黛 二 虚 无 绝 望 ,“ 死 亡 经 常 缠 绕 在我的颈间,成为我精神脱离肉体独立 成 活 的 氧 气 。 ”《 私 人 生 活 》 中 母 亲 去 世 后,倪拗拗成为一无牵挂的“零女士”,她 继绝与外界的一切交往,患上不可救药 的幽闭症,以至于只有躺在浴缸里才感 到 安 全 。《 无 处 告 别 》里 黛 二 甚 至 为 自 己 设 想 了 死 亡 的 场 景 ,“把 自 己 安 祥 地 吊 在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
陈染私人生活读后感《陈染私人生活》是中国当代作家柴静所著的一部长篇小说,通过描写主人公陈染的私人生活,展现了都市白领的生活状态、情感困境和个人成长。
陈染,一个普通的职场女性,面对家庭、事业和自我的追求,她经历了许多挫折和磨难,在不断的反思中逐渐摆脱了束缚,实现了自我价值的提升。
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通过陈染的眼睛,读者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她内心世界的起伏和变化。
陈染的生活像是一台演绎不断上演的戏剧,她面对家庭的矛盾、职场的压力以及自我价值的追求,时而痛苦挣扎,时而意识觉醒。
陈染的家庭是她最大的困扰之一。
在传统观念的束缚下,她受制于丈夫家庭的期望和社会的压力,陷入了婚姻的囹圄。
她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渴望和热情,只能选择默默承受。
然而,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她遇到了让她重新燃起希望的人,这个人给了她勇气,让她勇敢地去追求自己的幸福。
职场是陈染另一个重要的挑战。
作为一个在外企工作的白领,她面对的竞争压力和工作的团队合作都让她感到压抑。
她的上司对她充满了期望,但同时也给她带来了沉重的责任感。
陈染努力工作,但却始终感到迷茫和空虚,她开始思考职业发展的意义和个人的追求。
在柴静的笔下,陈染的形象鲜活而立体,她的矛盾和挣扎代表了当代都市白领的内心世界。
通过陈染的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认识到社会的压力和传统观念对女性自身成长和幸福的影响。
读完《陈染私人生活》,我深受触动。
这本小说不仅仅是一部描写女性成长的小说,更是一部深入探讨世俗观念束缚下个人自由意识觉醒的作品。
陈染的历程是一个反思的过程,她勇敢地拨开社会与家庭的束缚,最终在自我实现中追求到真正的幸福。
柴静通过生动的语言、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把陈染的私人生活娓娓道来,令人仿佛亲身经历其中的曲折与感悟。
对于我来说,陈染的经历启示了我对婚姻、职场和人生的思考。
我开始思考我自己的内心世界,审视自己是否被外界的期待所束缚,是否真正追求自己内心的渴望。
小说《陈染私人生活》给我带来了很多思考和启示,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与死亡意识
陈染小说中的孤独与死亡意识
贺苗
【期刊名称】《学术交流》
【年(卷),期】2006(000)005
【摘要】陈染是20世纪女性个人化写作的领军作家,她将个体视为自己文学创作的出发点,以其前所未有的孤寂、凄美、绝望,传达出女性个体所独有的身体、心理体验.她思索着人的孤独,憧憬着死亡的美丽,并将其指向人的生存价值.可以说,孤独和死亡意识是贯穿陈染小说的两条主线,也是其小说所要展现的更为深远的主题.【总页数】4页(P163-166)
【作者】贺苗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7
【相关文献】
1.解读陈染小说中特有的"陈染现象" [J], 杨帆
2.在逃离中走向孤独--解读陈染小说中的孤独意识 [J], 严昕;严冰
3.论陈染的死亡意识 [J], 姚丽芳
4.陈染小说创作的"变"与"不变"——陈染小说中的女性意识与成长主题述评 [J], 王宁宁
5.孤独的灵魂——论陈染及其创作中的"孤独" [J], 何志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自 由的天 地 还是 精 神 的牢 笼
陈染 小说 中的“ 暗” 黑 意象解 读
李 岩
( 滨州学院 , 山东 滨州 26 0 ) 5 63
[ 要] 陈染 由个人化而女性化 的写作和“ 摘 黑暗” 意象密不可分 。“ 黑暗” 为心理 空间的营造体 现 了陈染 作
的心理 态度 与人 生状 态。黑色是拒绝与叛逆 , 是个性与 自由的避难所 , 是真 实性的呈现与意义栖息之地。“ 黑暗 ”
Fr e Sp r to he Ca e e ii r t g Th “ r e Da k” I a e I e p e a i n i Che Ra s No es m g nt r r t to n n n’ v l
L n IYa
( i h uU i ri ,Bnhu2 6 0 ,C ia Bn o nv sy izo 5 6 3 hn ) z e t
cooi l p c mbde h nR n S na a i d n f s t.Baki rj t na dt ao ,h n ta h l c a ee ois e a ’ t tt eadle t e l e i esn tes c r gas C me l tu i a c seco n r a uy
书写, 孤独及 自恋 , 忧郁而与世隔绝的精神探索成为
一
种挥之不去的氛 围和梦魇 , 弥漫在几乎其所有 的
收稿 日期 :0 1—1 21 2—1 3
作者简介 : 李岩 , , 女 滨州学院中文系讲师 。
・
68 ・
持续 不断 的解 剖对 象 , 示着 女 性 内心 的 自我 挣 扎 展 与执拗 的精 神探 索 以及 迷 恋沉溺 又怀 疑摇 摆 的人 生 姿态 , 呈现 出一种 独 特 又 具有 普 适 性 的 女性 体 验 与 生 存 景观 。而 “ 暗 ” 这 种展 示 和 呈 现 过 程 中尤 黑 是 其 值得 注 意 的意 象 。陈染 由 “ 暗 ” 心 理 体验 出 黑 的 发 , 造 了一 个 远 离 生 活 的“ 暗 ” 间 和堡 垒 , 营 黑 空 这 种 “ 暗” 黑 为女 性 自由与 意 味 着她 们 必 然 面 临 着 也
o e o a i n e d m , d t e h b t t f h p e r n e o u h ni i n in f a c .“ a k e s’ r vd s fp r n t a df e o s l y r n a a i e a p a a c f t e t t a d sg i c n e h a ot a cy i D n s ’p o ie r s i t a p c n r e o ,a d a s e o s n w n r sc e sa i g f r e s wela h r d c me tt a h p r u l a e a d f d m n o b c me e i t n i n lv n o c ,a l S t e p e ia n h t t e i s e l i h r i e n C e a n v l n l w me e d t a e a d ta s e d e o n s i h n R n o es a d al o n n e of c n r n c n . Ke r s C e n o es a k e s y wo d : h n Ra ;n v l ;d n s r
为小说 中的她们提供 了精神 空间和 自由的 同时, 也成为新的 内在奴役性 力量, 成为陈染一 说主人公 以及所有女性 J 、
都 需 面 对和 超 越 的 困境 。
[ 关键词) 陈染 ; 小说 ; 黑暗” 象 “ 意 ( 中图分类号]2 6 7 I0 . [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 号]0 8 6 3 (0 2 0 — 0 8 0 10 — 88 2 1 ) 1 06 — 4
作为“ 个人化” 写作的代表性作家 , 陈染把 自我
当做最 大 的写 作资 源 进行 开掘 , 的个 人 化 和女 性 她
作品中。“ 我的小说最具有 真实性 质的东西 , 就是 我在每一篇小说中都渗透着我在某一阶段的的人生 态度、 心理状态。 这些若隐若现在每一部小说中 ” 的人生态度和心理状态作为她作品生成的敏感点与
寻求庇护成为她们一贯的生活姿态 。她们经常躲在
一
带 给我 们焦 虑和压 抑不 同 , 夜 提供 了安全 和 自由 , 黑
以漫无 边际 的黑 暗 营造 了精 神 的空 间感 , 为 女性 成
现 实受 挫后 的庇难 所 。
陈染小 说 中的 主人 公 多是 敏 感 多思 、 独 抑郁 孤 的知识女 性 , 避 白 日和 阳光 , “ 夜 ” 逃 遁 与 躲 向 黑 里
21 0 2年 2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lo h n o g W o n’ ie st o r a fS a d n me SUn v ri y
F 2O1 b. 2
第 1期
总第 1 1 0 期
No 1 S r No 1 1 . e. .0
・
女 性文 学研 究 ・
Ab t a t C e a Sp ro a n mi i ewr i ga d ‘ a k ma e a e i s p r b e h “ a k e s sa p y s r c : h n R n’ e n l d f n n i n n ‘ r ”i g r n e a a l .T e d r n s ”a s - s a e t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