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论文写作指导3.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围绕观点选用论据

论据是议论文中用来证明观点、支撑观点的根据。论据有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事实论据是指有代表性的确凿事例。

在中考作文阅卷中,我们发现了一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就一篇文章的整体而言,有三个方面的突出问题:⑴论点与材料不一致;⑵论据并列,重复举例;⑶论据单调,角度雷同等。“论据并列”说的是选用了一组高度类似的例子,使文章缺乏说服力。如将李白、苏轼、陶渊明并举证明“成长需要认清自我”等。“角度雷同”说的是选例只围绕观点中关键词的某一方面举例,而忽视了关键词内涵的另一方面。如“关于亲情”,都选择表达“母子(女)情”的例子,其实亲情还包括“兄妹情”等等。

2.就文章的局部而言,常见的问题有:⑴例子整体上可以支撑观点,但选用时切入的角度有偏差;⑵例子整体上可以支撑观点,但选用例子时,对例子的裁剪、扩展不到位;⑶例子看似可以支撑观点,但其实质上与观点并不相容。如有同学在写“敬畏文字”时,写到:“在日本,每年都会有最美汉字的评选活动,而在汉字的发源地——中国,却从未有过类似活动,并由此推出当今国人对文字的态度不恭敬”,等等;⑷例子看似可以支撑观点,但例子或陈旧,或不典型,或不真实(包括编故事),或不确凿等,以“敬畏文字为”例,“推敲”的典故竟然被广泛运用到了李白、柳宗元、苏轼、王维等人身上。

3.由于审题不精准,导致选择例子有偏差。还是以“敬畏文字”为例,有很多同学选择了“通过欣赏作品,感悟作品艺术魅力”的例

子等。

病例分析

片段一

香菱她爱诗,她读诗读得(“读”不是运用文字)废寝忘食,她认真对待每一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直”和“圆”两个普普通通的字被她品出(“品”不是运用文字)了“这些字看似无理,想起来却有理有情”的道理,心里也很自然感到“妙了”这种恍然大悟的欣慰,欣喜怎不是一种享受?(是“欣喜”“享受”而非“严肃、恭敬”)

(从片段的内容可以推出该段的分论点应是“敬畏文字是一种享受”。)

【总体诊断】

由这个片段,可以看出作者将“欣赏文字”当做了“运用文字”,这是因审题不准导致选例错误。

片段二

敬畏文字是一种态度。

(分论点的提出符合命题要求,若将态度具体一些就更好。)诗人王安石在“过”、“来”、“去”和“绿”几字中经过反复推敲,最后选择了“绿”来描写江南的春天,这才有了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事实论据切合分论点,选例恰当)中国有王安石,外国有托尔斯泰。(过渡自然、简洁)盛名久负的托

尔斯泰为了完成巨著《安娜·卡列尼娜》,谢绝所有访客,对佣人说:“从今天起,我‘死’了,不要让任何人打搅。”(这是工作态度,不是运用文字的态度)

两位巨匠生的时代不同,国家不同,却有着对文字相同的敬畏态度(中外例子对举,显得内容详实)。正是他们有着一丝不苟的态度,对文字无比的敬畏,才成就了千古的名篇著作。也正是有千千万万的作家都有着这样一种态度,才有一篇篇作品问世。

是敬畏文字的态度,成就千古名篇。

【总体诊断】

作者试图选用中外的两则典型事例,来证明“敬畏文字是一种态度”。这样行文显得内容较充实,思考较深刻。

在围绕观点选择事例上,第一个例子很切合。第二个例子谈的是托尔斯泰谢绝访客,这个例子的指向是多方面的:它既可以理解为托尔斯泰工作很严谨,喜欢独自思考,不想让别人打搅;还可以理解为托尔斯泰的创作态度很投入,怕灵感被打扰掉了;当然也可以理解为为了锤炼好每一个单词、一个句子,他闭门写作等。所以托尔斯泰的例子,需要调整切入口。

片段三

文字超越了符号,它留下了古人的神韵(这个总起句写得好,大气、有意味,“神韵”这个词涵盖的内容很广,既可以是某个词语的运用有神韵,也可以是作品的意境等有神韵)。幼时的我们就学习过许多文言文和古诗(作者将“文字”偷换为“文言文和古诗”,命题

材料要求突出“语言运用”,而非欣赏文学作品)。从《静夜思》到《从军行》,我们领略了诗人对故乡亲人的思念,感慨了将士们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字里行间,我们除了对诗意的理解外,更能收获文字带来的心灵冲刷(具体如何表达的呢?)。文字汪洋中的奇妙组合,让文字超脱了凡尘俗气,超然于人类的精神与品格,彰显其魅力所在,这怎不叫人心生敬畏?(小作者摆脱了句首即提出分论点的窠臼,而在句尾用一个反问句,突出关键词“敬畏文字”,这种“自由写作”的写法值得肯定)

(此段,从材料里可以逻辑地推出作者的分论点是:敬畏文学作品,因为作品表达着一种品质,一种精神。)

【总体诊断】

该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很强,有积累。具备写好议论文的能力,叙例、分析皆不错。但遗憾的是审题及“围绕观点选材”的能力有待提高。理由如下:作文题目是“敬畏文字”,而作者却围绕“敬畏文学作品”选材,这是其一;该题其实暗含了选择“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能够表现‘严肃恭敬’态度的材料”的要求,而作者选择了表现整体意境、意蕴、精神、品质的材料,这是其二;该题目的最佳立意角度应该是“怎样敬畏文字”,而不是“为什么要敬畏文字”,这是其三。解决办法

1.准确理解命题,确定选材类型;如,2012年中考作文题“敬畏文字”就需要采用在具体语言运用中,能够表现“严肃恭敬”态度的材料。

2.用典型真实的材料。

3.用自己熟悉的材料。学生最喜欢当下社会发展中的新鲜材料,学生最熟悉课本中的材料,学生最能整体把握自己“认知领域”(爱好范畴)内的材料,学生最能运用有专题的,经过认真梳理过的材料。

4.尽量用新颖的材料。

5.整体把握已有材料,从契合观点的角度,引用材料。一则材料,如果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就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但就某个具体的观点而言,引用材料只有一个最佳的契合点。

6.灵活裁剪或扩充材料。

修改示例

片段一(原“片段一”中观点与材料不匹配,故作替换)

众所周知,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减五次”,才完成了《红楼梦》这一旷世奇书的创作。

可又有谁知,单就书名,他就推敲了好多次。曹雪芹先将作品定名为《风月宝鉴》,对书稿修改一番后,改名为《石头记》,后又题名《情僧录》、《金陵十二钗》、《石头记》。书成一百回后,他又将书传阅亲友,以察效果,然后,再修改、加批、誊抄、传阅。最终于甲戌年定名《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突出了曹雪芹对书名的反复修改,而“反复修改”本身就是一种严肃、恭敬的态度),将原本一百回的作品删改为八十回,附带脂砚斋的批注传世(附带批注比修改更进一层,再次强调了他的态度)。这些改名、题名、加注的过程,难道仅仅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