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文献调查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章

文献调查法

重点问题

●文献的种类及其发展趋势

●文献调查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搜集文献的方法和基本要求

●摘取信息的一般程序和主要方法

●文献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

社会调查的具体方法很多,主要有文献调查法、实地观察法、访问调查法、集体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调查法等。其中,文献调查法是一般社会调查的基础和前导。因为我们进行任何调查研究都需要知道前人取得的进展,这样才能站在前人的肩头,找到问题所在,明确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要掌握文献调查方法,必须了解文献的种类及其发展趋势,弄清楚文献调查法的概念和特点,学习搜集文献和摘取信息的具体方法,明确文献调查法的优点和缺点等。

第一节文献和文献调查法

文献调查法是一种古老的研究方法,历史学研究中的考据、训诂、校勘就是一种文献调查法。要掌握文献调查法,首先必须了解什么是文献,文献包括哪些内容,以及文献调查法的特点、作用。

一、文献的概念、种类和发展趋势

要掌握文献调查法,必须弄清楚什么是文献。《论语·八佾》中说:“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徵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徵也;文献不足故也。”南宋朱熹注:“文,典籍也;献,贤也。”这就是说,文献原来是指典籍和贤者(熟悉掌故的人)。随着社会进步,文献内涵也发生了变化。近代,人们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图书资料称为文献,如历史文献、医学文献等。现代,文献的内涵和外延进一步扩大,人们把一切记录人类知识的文字、图像、数字、符号、声频、视频等物体统称为文献。从现代观点看,文献必须具备3个基本要素:①一定的知识内容。没有记录任何知识内容的物体,如空白纸张、空白磁带等就不是文献。②一定的物质

载体。人们头脑中的知识、口头传递的故事、传说等,就不能称为文献。③一定的记录方式。某些古迹、文物虽孕含着一定知识内容,有一定物质载体,但没有一定记录方式,也不能称为文献。简言之,从社会研究的角度看,文献就是通过一定记录方式记录在一定物质载体上的知识;从物质载体角度看,文献就是用一定记录方式记录下知识内容的一切物体。

按照不同的标准,我们可以把文献做许多不同的分类。

按照物质载体不同,可分为甲骨文献、青铜文献、竹木简牍文献、布帛文献、纸张文献,以及胶卷文献、磁带文献、光盘文献等等。

按照记录技术不同,可分为手工型文献、印刷型文献、感光型文献、录制型文献、网络文献等。手工型文献是指用手工刻、铸、写的文献,如甲骨文、青铜文、竹简、帛书,以及用手写的各种手稿、信件、日记、原始记录等。印刷型文献是指将知识内容印刷在一定物质载体(主要是纸张)之上的文献,包括木印、石印、铅印、油印、胶印、复印等。感光型文献是指以感光材料为物质载体,运用照相、摄影等光学技术记录下来的各种文字、图片、资料,以及把手工型或印刷型文献缩小许多倍的微缩胶卷等。录制型文献是指以磁性材料或光盘为物质载体,运用录音、录像、刻录等电子技术、光刻技术记录下来的各种录音带、录像带、光盘和硬盘等。网络文献是指以数字化形式记录、多种媒体形式表达、分布存储在因特网不同主机上、通过计算机网络传递的信息。此外,人造卫星或其他宇宙飞行器运用热红外技术对各种天体进行扫描,从而形成了许多新型文献。进入21世纪,纸张、印刷型文献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但是,随着人类记录技术的不断发展,磁带、光盘和网络等新型物质载体文献正在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按照加工深度不同,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等。零次文献,是指口头交谈或会议上交流、传递,但尚未用文字或录制技术记载下来的有用信息。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情报信息源,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形成一次文献以前的知识信息,即未经记录,未形成文字材料,是人们的"出你之口,入我之耳"的口头交谈,是直接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非文献型的情报信息;二是未公开于社会即未经正式发表的原始的文献,或没正式出版的各种书刊资料,如书信、手稿、记录、笔记和包括一些内部使用通过公开正式的订购途径所不能获得的书刊资料。

零次文献一般是通过口头交谈、参观展览、参加报告会等途径获取,不仅在内容上有一定的价值,而且能弥补一般公开文献从信息的客观形成到公开传播之间费时甚多的弊病。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是指事件发生时的当场记录、当事人编撰和实地调查者撰写的文献,如会议记录、日记、信件、回忆录、自传、调查报告,以及在现场拍摄、录制的照片、胶卷、录音带、录像带等。二次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加工整理并使之有序化和浓缩化的文献,如目录、文摘、索引,以及经过剪接后的录音带、纪录片等。三次文献,是指在一、二次文献基础上,经过分析、综合而编写的文献,如报导、综述、评论、动态,以及编撰的各种年鉴、

手册、字典、辞典、百科全书、光盘等。文献调查,一般是从二次文献、三次文献入手,然

后再逐渐深入到一次文献之中。总之,从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到三次文献,是一

个由分散到集中,由无序到有序,由博而精的对知识信息进行不同层次的加工过程。它们所

含信息的质和量是不同的,对于改善人们的知识结构所起到的作用也不同。零次和一次文献

是最基本的信息源,是文献信息检索和利用的主要对象;二次文献是一次文献的集中提炼和

有序化,它是文献信息检索的工具;三次文献是把分散的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

按照专题或知识的门类进行综合分析加工而成的成果,是高度浓缩的文献信息,它既是文献

信息检索和利用的对象,又可作为检索文献信息的工具。

按照资料来源不同,可分为个人文献、社会组织文献、大众传播媒介文献和官方文献。

个人文献是指个人写的日记,信件、自传、回忆录等。社会组织文献是指各种企事业单位、

各种社会团体(如同乡会、同学会、同业协会,以及各种宗族、宗教组织等)的规章制度、

统计报表、总结报告、族规家谱、教义教条等。大众传播媒介文献是指各种书籍、报刊、广

播影视、网络等文献。官方文献是指各种法律、法规和政府文件、统计资料等。

我国还有一种独特的文献——地方志。它在形式上可归入图书一类,但在内容上远比一

般图书有价值得多。它是对某一地区自然、地理、历史、人物,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历

史与现状等方面情况的记载,一般都比较全面、系统、真实、详细、公正、客观,它是一种

百科全书式的文献,是文献调查的重要对象之一。

知识窗(6)

罗恩·阿明扎德(liron Aminzade)

芭芭拉·菜斯雷特(Barbara Laslett)

明尼苏达大学

如何评估不同文献的可信度,以及如何确认推论及解释的范围等等,需要提出一下问题:

1.谁书写了这些文献?为什么有人写出这些文献呢?为什么这些文献保存这么多年?它们是用什么方法取得文献中的信息的?

2.文献中的偏见是什么?文件涉及的个人、事件等等的样本是如何计算或代表的?文献是在什么样的制度限制和组织形式下准备的?在什么程度上文件提供了制度性活动指标而不只是被研究的现象?成规、习俗在文献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如果只是依赖这些文献所包含的证据,你们对过去的见解将受到如何的扭曲?对于相同的议题你们还可能看到哪些文件?

3.文献的作者使用哪些主要的范畴或概念来组织想传达的信息?这些范畴有什么样的选择性?

4.文献提出了什么样的理论议题和主题?文献有助于回答了什么样的历史的以及/或者社会学的问题?人们从这些文献提供的信息中可以做什么样的有效推论?人们根据这些文献提供的信息,可以做哪种概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