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教育学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共46页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本质特性即反映事物规律的稳定的、普遍的特性。 教育的本质特性,即贯穿于一切教育之中,从古至今 乃至未来,只要教育活动存在就永远起作用的特性。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所以认为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1.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现象 2.教育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4.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目标的社会活动
2、西方“教育”概念的词源 英语、法语、德语中的“教育”一词,都起源于拉 丁文“educare”,该名词是由动词“educere” 转 换来的,其前缀“e”有“出”的意味,词根 “ducHale Waihona Puke Baidure”的意思是“引导”,合为“引出”。
中国的“教育”有“外铄”的渊源
西方的“教育”有“内发”的传统
二、教育的概念
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传授”指在两个或两
个以上的人中间建立一种转让“知识”的关系。 这种传授可能是面对面的,也可能是间接的、远 距离的;“有组织地”意思是说,有一个组织学 习的教育机构和一些聘请来的教师,按照一定的 模式,有计划地确定目标和课程,有目的组织传 授工作;所谓“持续不断”,意思是说,学习的 过程要经常和连续;“知识”,指人的行为、见 闻、学识、理解力和态度、技能以及人的能力中 任何一种可以长久保持(不是先天和遗传产生)
2.
动物只拥有有生命物质最基本的反映形式—— 刺激感应性和动物的心理,只有人才是有意识的。
人能通过抽象的理性思维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 律。
人类教育中无论是生产经验的传授,还是社会 行为规范的教导,都不是产生于人的本能需要,而 是人们意识到的社会需要,在明确意识的驱动下产 生的有目的行为。
3.教育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传递经验的形式
三 教育的本质
教育的本质问题、本质论争及其意义
讨论过程中由于各自的视野不同、立场不同,出 现了各种各样的观点,就其大者而言,有“上层 建筑说”、“生产力说”、“多质说”、“本质 规定说”等。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认识与讨论 (二)教育的本质特性
(一)关于教育本质的不同观点
1.上层建筑说:认为教育是社会的上层建筑。理由: 教育是观念形态文化,其性质、变化爱社会经济基础决 定并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有受生产力制约的因素,但 要通过经济基础的中介作用。
1、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 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2、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是有组织地和持 续不断地传授知识的工作。
3、观点:低限“教育”,即使人免受伤害的 人际交往活动;现实“教育”,即使人掌握谋生本 领的人际交往活动;理想“教育”,即发展人的自 由人格的人际交往活动。
的东西。
“免受或少受”不仅有消极防御的意思,也有积 极进取的含义。我们倡导“生命教育”、“健康心 灵教育”、“全纳教育”、“关注弱势群体的权利” 是出于这样的教育追求。
教育具有继时谋生价值和即时谋生价值。谋生 教育不排斥公共理想教育,不等于工具性教育。
发展人的自由人格是理想的教育,是全人教育 和自由活动相融合,促成个性充分发展的教育。其 中,全人教育是基础,自由活动是主线,个性发展 是落脚点。
广义教育: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 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狭义教育: 指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进 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习者的身心 发展使其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品德教育活动。与 “德育” 是同义词。
杜威:“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 即经验的改造”。 巴格莱:“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 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 教”。
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教育的定义及其方法
谢夫勒(Scheffler,I.)在《教育的语言》(1960) 中给出三种定义方式: 规定性定义(the stipu-lative)、描述性定义(the descriptive)和纲领性定义(the programmatic)。
2.生产力说:认为教育是生产力,教育能生产劳动力, 是劳动力的再生产;教育事业发展规模速度、教学内容、 手段、形式受生产力制约;教育有受生产关系决定的因 素,但一切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归根结底都由生产力决 定。
3.双重属性说:教育既具有生产力属性,又具有上层 建筑的属性。
4.社会实践说: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或者是促使个体社会化的活动;认为认识教育本质不应 将其归属某一范畴,而应以自身的规定性立论。
人类有意识。人能把自己的需要报告给自己,意识 到经验的不足和欠缺。
人类有语言和文字。借助语言文字的信息载体功能, 不仅可使人类的经验存在于个体系统之中,也可以 存在于个体意识之外,脱离每个个体而独立存在; 不仅可使人类获悉感官所及范围之内的经验,而且 可超越时间限制和空间地域的阻隔,从过去到现在, 从宏观到微观,全社会全人类的所有财富都可以为 人类所掌握,人类传递经验的这一特点也证明了教 育是一种社会现象。
1. 尽管在动物界,尤其是高等动物界的代与代之
间虽也存在着类似于人类的“教育”和“教”与“学” 现象,但这两种表面类似的现象在本质上是不同的。
(1)所谓动物的“教育”和“教学”完全是一种基于生 存本能的自发行为,而不是后天的习得行为。 (2)动物没有语言,不具备将个体经验积累起来向他人 传递的能力。 (3)所谓动物教育的结果无非是小动物适应环境,维持 生命,并独立生存,而人类教育的结果远远不止于此。
一、“教育”溯源
1、中国“教育”概念的词源 甲骨文: 《尚书·舜典》:“敬敷五教”—父义、母慈、兄友、 弟恭、子孝。 《诗经·小雅·蓼我》:“长我育我” 《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 养子使作善也” 20世纪初借从日文转译的“教育”取代传统的“教” 和“学”。
历史上的经典“教育”定义
柏拉图:“什么是教育?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 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地行动”。 夸美纽斯:“只有受过恰当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 人。”“教育是生活的预备,能在成年之前完成”。 裴斯泰洛齐:“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使自然天性遵 循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 斯宾塞;“教育即为人的完满生活做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