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化---中国国际化的必要途径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拼音化----中国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是伊人四大皆空中国人,一直是以汉语为傲的。

我们应该为汉语骄傲,我们淘气的汉语既没有非常严格固定的词法,也没有板上钉钉的语法规则,虽有六书造字,但是在一个词形成过程中,却似神来之笔,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假借、转注六法任意结合,让人摸不着头脑。

于是,从口头语言上,我们有各种方言和京剧、昆剧、川剧等戏曲艺术和说唱艺术,在象形文字上,我们有楷、隶、篆、草等书法艺术和与之息息相关的书画艺术。

所以,能说汉语的民族是幸福的。

很遗憾,古板的西方人是无法体会到这种幸福的。

并且,在中西文化交流的过程中,写意随性的中文与精准的英文相比,越来越不占优势。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我从多个方面对中西语言进行了对比,对词法、语法、篇章、艺术、科学、哲学、教育、翻译等等都进行了涉猎,这过程中,心情是比较复杂的。

但是最后,得出了一个不悲不喜的结论:汉语规则化是中国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本文将分为四个部分来阐述汉语的规则化。

第一部分是对始终贯穿在文章里的基础----语言和思维的相互关系。

第二部分是从词法、语法角度,对中文和英语进行比较。

第三本分是重点部分,梳理了近代以来汉语的变革过程,以及这种过程对中国人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的影响。

最后一部分是对前面所述的总结,以及文章的不足,因为我并不是学语言专业的,对于各种语言的现象不能够做非常深入的剖析,做出的分析会相对浅显。

一、语言与思维的关系
有人说,如果孔子会讲英文,他就不是孔子;如果亚里士多德会讲汉语,他也不是亚里士多德。

每一种语言都在使用该语言的民族周围划出一道魔圈,任何人都无法逃出这道魔圈,他只能从一道魔圈跳入另一道魔圈。

(洪堡特) 在语言与思维的关系上,中西方有着不同的认识。

“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没有语言这个工具,人类的思维是难以进行的。

”同时,“一个新概念的产生总是在旧语言材料的使用多少有点勉强的时候或是扩大了的时候预示出来。

”所以,语言既能帮助人们思维,同时也在限制人们的思维。

比如,就英语来说,它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是完全适应西方的哲学和逻辑学的。

“主语就是主语,谓语就是谓语,实体就是实体,属性就是属性,不可颠倒。

这里界限分明,分工明确,打破这样的分工是大逆不道的。

就像人要穿衣服而人自身绝对不会变成衣服”。

(张东荪《从中国言语构造上看中国哲学》)亚里士多德对于“言”和“所言”的严格规定的追求,也是从西方语言的本身的构造出发的。

而汉语的表达过程中,有太多的注意力分散和曲折变化。

中国缺少实体与属性的二分法,跟汉语中缺乏明确的主语—谓语的表达是不无关系的。

汉语结构不是靠系表结构来维持的,如果去理解由系表结构产生的逻辑学,必然会体会到“怪圈”的力量。

语言和思维的关系是贯穿在全文中的,是一个联系语言和文化的基础。

后文的一些研究,都是在这个基础上展开的。

二、中英文字比较
英语是板上钉钉,一丝不苟,而汉语则是羚羊挂角,无迹可寻。

英语是耳朵的文字,而汉语是眼睛和耳朵相结合的文字。

在英语汉语对比的研究中,
大多数学者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汉语是以意趋形而英语是以形制意,英语有着严格的语法规则,而汉语的词法句法比较松散,不容易把握。

1、形合与意合
形合指词语和语句之间的连接主要依仗连接词或语言形态手段来实现,意合则指词语或语句间的连接主要凭借语义或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来实现。

形合是组词造句的外在逻辑形式,意合是遣词造句的内在认知事理。

(张思洁,张柏然,2001)
以下是选自贾平凹《天狗》中的一段话:
王家的里外亲戚,人口不旺,正人也不多,(于是,天狗)爹娘下世后,大半就断绝了来往;(即便)小半的偶有走动,也下看天狗不是个能成的人物,(因而,他们对天狗)情义上也淡的如水。

在汉语语境下,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段话。

但是,如果需要翻译为英文,译者需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把句子和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即写出上面括号中的逻辑连词,然后再按照英语的语言习惯进行翻译。

因此,汉语的句子结构松散,与中国古代的字画一样,是多重焦点的。

这也导致了汉语习惯以语境体会句子的含义,而英语习惯用结构来直接表示出句子的含义。

以下是从语境分析句子含义的例子: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李白
在这首诗歌中,作者并没有说出主人公的身份和她所处的情景。

但是从“玉阶”、“罗袜”我们就可以体会出主人公是一位妇人;从“望”“怨”这些字眼,我们也可以体会出她在等他的丈夫。

而在英文的表述中,句子一定要有动作的发出者即主语,句子和句子之间也要有清晰的逻辑关系。

2、汉语和英语的词法与语法
(1)词法
中西方的语言研究中有一个共识------人们用于日常口头交流的言语是出现在文字之
前的,文字是为了弥补口语表的不足或者解决口语时间的迟滞性而出现的。

清代学者钱塘在《溉亭述古录.与王无言书》中说:文者,所以释声也。

声者,所以达意也。

声在文之先,意在声之先,至制为文,则声具而意显。

拼音文字与表意文字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不同的。

英国历史学家韦尔斯在《世界史纲----人类和生物的简明史》中曾经介绍过一种叫“画谜”的文字表示方法,即它并不画出这个词表示的事物,而是把已经存在的、与这个词读音类似的词画上去代表这个词。

“苏美尔文字就是善于用这种表现方法的一种文字….这种楔形文字,很快就发展为一种音节文字,其中每个符号都能表达一个音节。


而在我国的“六书”中,也存在着这种造字法----假借,即“本无其字,依声托事”,这就是汉语中存在大量的形声字的原因。

但是,汉语并没有和英语一样,按照声音的规律发展下去,而是保留了象形文字的特色---偏旁部首。

通过汉字的偏旁,我们可以判断这个汉字所属的种类,比如“病”“癌”“痛”、“媚”“妇”“嫂”等等。

同时,我们可以部分地按照形声字的声旁来确定发音。

汉语的文字和声音有一定的联系,但是有太多的例外。

所以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汉语确实不方便学习和书写。

作为一种象形文字,它的功能也在退却。

因为现代文字已经得到了简化,文字的形状已经与最初的形状不符,最后被简化为汉字的部首。

并且,汉字在发展的过程中有向拼音文字形声字的发展也是趋近于拼音化的一种趋势,但是这种形声字并没有像英语那样彻底和清楚,而是存在非常多的例外。

可以说,英文是因为说得出,所以看的懂。

中文通过看文字的形状,(偏旁部首等表意的符号),可以大概的指导这个字所涉及的领域和范围,同时,一部分中文可以通过看它的形状来读出它的发音,但是大部分只是读音比较相近。

比如,我们不可以把“疯狂”读为“疯王”,这就产生了相对于拼音文字来说不是很方便的地方,即我们不可以按照形状读出读音。

另外,汉字中的形声字的形旁也并不是完全起构造读音的作用,有的时候也可以表达词义。

这体现在“音谐义近”。

李河在他的博士论文里引用了汉代刘熙《释名》中精彩的一段:“道者,导也,所以通导万物也;德,得也,得事宜也;武,舞也,征伐行动如物鼓舞也;仁,忍也,好生恶杀,善含忍也;义,宜也,制裁事物使合宜也;智,知也,无所不知也;经,径也,如路径无所不通,可常用也;传,传也,人所止息而去,后人复来相传,无相忘也。


这种不确定性给人们学习汉字带来了一些困难。

但是,在某种程度上,英文也体现了一些表意文字的特征。

比如说,现在市面上比
较流行的英语的“词根词缀”记忆法,就是利用英文中一些词根来判断或猜测一个单词的意思。

以下是我在一本词根记忆法的书中摘录的例子:Flu=flow 表示“流”
Fluent [flu 流–ent 形容词后缀,…的]流动的、流畅的、流利的
Influence [in 入flu 流–ence 名词后缀流入—波及---对周围事物产生影响]影响感动
Defluent 向下流的
Refluent 倒流的退潮的
------《英语词汇的秘密》蒋争
虽然,一些按照“词根词缀记忆法”编写的书籍中,一些词汇的解释会比较牵强附会,比如上面的“influence”,但是,大部分的词根还是会在词汇中体现它的意思。

但是,英文的这种“表意”是与读音紧密相连的,没有改变其记录读音的作用。

所以,汉字的构词法是表音与表意相结合的方法,采用六书造字,但是规则并不是很明显。

英语文字是按照表音的方法记录文字。

但是,英文在表音的前提下也出现了一些表意的特征。

(2)语法
英语的句子结构严谨,主谓宾定状补的位置非常清晰,因此,英语中多从句,而且只要句子结构清晰,不论句子有多长,只要能够找到主语、谓语组成的句子主干,就可以掌握句子。

而汉语句子之间结构比较松散,没有明显的主次关系、因果关系。

但是,随着英文和英文语法的传入,汉语的语法规则也在吸收西方的语法规则的基础上发生着变化。

有关语法内容在下面的论述中会涉及到。

三、近代以来汉语的拼音化过程和中国人思维方式的转变
1、汉字拼音方案
从世界的角度来看,汉语是表意文字,罗马文字是一种拼音文字。

虽然在汉字逐渐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的形声字,即一个汉字由表音的声旁和表意的形旁组成,但是这个声旁往往不固定,对整个汉字的读音也起不到决定性的作用,所以在西方人学习汉语的过程中造成了困难,这就是今天的汉语拼音产生的最早的源头。

意大利人利玛窦来到中国后,遇到了语言的困难,为了记住汉字的读音他开始用罗马文字为汉字注音(颇似今天的小孩学英语,给英语单词注上汉字来记住读音),他在1605年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内容主要是拉丁文给汉字注音的词汇。

而后,中国人自己也开始了汉字的拼音化运动,包括切音运动、罗马字运动以及后来共产党推行的拉丁化新文字运动,到1958年正式推行《汉语拼音方案》等。

可以看到,在与拼音文字的互相交流冲撞过程中,人们经历了很曲折的探索的过程。

周恩来在《当前文字的改革任务》的报告中说,“现在公布的汉语拼音方案,狮子啊过去的直音、反切以及各种拼音方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从采用拉丁字母来说,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50年前,近则可以说是总结了60年来我国人民创制汉语拼音方案的经验,这个方案,比起历史上存在过的以及目前还在沿用的各种拉丁字母的拼音方案来,却是更完善。

”拼音对于小学教学、对外教学、普通话普及、字典索引排序等等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在网络领域,汉语拼音输入法的实现也减弱了人们消灭汉字,使之拼音化的势头,给人们网络使用带来方便。

2、逻辑的传入及其影响
关于语言对于人们思维方式的影响,在第一部分中已经有所阐述。

西方语言的传入的影响不仅仅是体现在一些新的名词的出现,更多的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

在现代的中国政府公文,学术报告、公开出版物中,大都结构严谨,论述清晰。

可见我们已经习惯了西方的有逻辑的思维方式。

现代汉语在吸收了西方语言的语法规则后,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国际化的语言,这也是越来越多的老外能讲一口清晰的、表述清楚的中文的原因。

逻辑的传入最早是在中国的近代,其传播者主要是传教士和教徒,然后是中国的一批翻译家的主动吸收。

比较早得译著是严复的《穆勒名学》和《名学浅说》,严复意识到了引进西方的坚船利炮的局限性,认为最重要的是引进西方科学研究的方法和途径,认为这才是最为本质的东西。

随后,逻辑学得到了梁启超、章太炎、王国维等一大批学者和社会活动家的推介。

西方的逻辑对中国科学研究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引起了思维方式和科研方式的根本的改变。

(惠刚:《西学东渐与汉字拼音化发展及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金岳森先生曾经讲过这样一个例子,在本世纪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我国掀起了对形式逻辑的批判,并且推行辩证法。

“我接触最多的是艾思奇同志,我非常喜欢他,也非常之佩服他。

他到清华演讲的时候,前一时期对形式逻辑的成见看来还没有取消。

….他骂了形式逻辑。

就讲辩证唯物主义,讲完之后,我和他边走边说话,我说你骂了形式逻辑之后所说的话完全合乎形式逻辑,没一点错误。

他说有那样的怪事……”
在西方,逻辑学作为一门为所有科学提供方法的科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
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成就为基础的。

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的形式逻辑体系和通过系统的实验可能找出因果关系。

而梁漱溟曾经这样说过:“如果没有西方科学的主动入侵,中国文化凭借自身盘旋不出科学来。

这不是一个时间问题,而是一个文化特质的问题。

四、总结
以上几个部分分别从语言和思维的关系、中西语言对比、近代汉语的拼音化过程进行了阐述。

不论是从词法、语法,还是注音系统,甚至科研方法,汉语的拼音化的趋势已经是从近代开始,并且始终在进行中了,这是中国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语言是无贵贱的,西方语言因为便于交流而适应全球化的发展,而汉语也有其独特的无可替代的魅力。

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整体论、天人合一的思想不应该被打上落后的、封建的标志,也不应该被西方的话语所解释,因为他们属于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相互之间一定是无法解释通的。

参考文献:
尚杰:《中西:语言与思想制度》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
徐行言:《中西文化比较》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年
王克喜,曾昭式:《逻辑东渐与中国文化》,社会科学特辑,1998
蒋争:《英语词汇的秘密》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00
王小朝:《西学经典翻译与中国传统语言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历史研究新发现,2006
惠刚:《西学东渐与汉字拼音化发展及在信息处理中的应用》陕西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邓凡艳:《英语语言差异与中西思维模式》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8 曾素英,陈妮:《中西思维方式与语言逻辑比较》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
吴宗杰:《中西话语权势关系的语言哲学探源---话语学的文化研究视角》浙江大学学报,200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