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1.06
近两年来,《共产党员》杂志在强化典型人物报道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特别就如何在新时期创新典型人物报道进行了实践与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坚持推出在全国或全省树得住、叫得响、反应好的重大先进典型,对于提升党在人民群众心目中的形象和党员素质的提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归结起来,在典型人物报道方面,我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创新性探索。
努力发现典型身上的闪光点
过去,媒体远不如今天的发达,人们单单从仅有的报刊、广播甚至是书本,了解到典型人物的事迹片段,而且看多了这类报道不免会产生这样的印象:典型人物都是高、大、全的,语言形式、事迹内容非常相似,诸多典型放在一起比较好像是一个人似的,缺乏感染力和鲜活感。如何在典型身上挖掘出个体特色,展现每个典型特有的精神风采,成为新时期党刊宣传好典型事迹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在各个领域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共产党员,他们立足本岗,锐意进取,结合本职工作不断创
新,甘心奉献,带动了身边一大批同事、党员创先争优,充分发挥了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他们身上,每个人都有其闪光点。为了把不同领域里的典型的感人事迹报道得有声有色,使其深入人心,引起共鸣,找出其特有的精神面貌和对自身人生观、价值观的认识,对于生动刻画典型形象至关重要。
《共产党员》杂志近年来对先进典型事迹的宣传非常重视,一改过去由组织部、宣传部单一渠道提供稿源的状况,采编人员进行周密安排,认真细致地做好采访前的功课。主动出击,深入到田间地头、车床厂房等基层一线,与优秀党员面对面,配合组宣部门、机关单位做好典型的发现挖掘、事迹推广,用切身的体会写出生动鲜活的事迹材料来,用“三贴近”的作风做出典型宣传这道“特色菜”。用心融入所采访典型人物的精神世界,从中演绎出他们的个性色彩,把他们身上最有“价值”之处说深说透,凸显其个性和人性的独特之处。本刊采编人员通过亲身采访,不但要关注典型人物做出什么震撼人心的大事,也要了解他工作、生活中感人的细节,继而了解
如何写好先进典型人物报道
□李胜基
先进典型人物报道是新时期党刊的“拳头产品”,先进典型人物事迹通讯是一种感染力非常强的文字宣传方式,能将先进典型人物顽强拼搏、无私奉献、创先争优的奋斗史详细地呈现给读者,形成“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因此,这类报道搞好了,不仅能增强党刊的影响力,而且对党员经常性教育会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竞争激烈的新闻行业的老话题。其实社会生活的丰富多彩和瞬息万变永远不缺乏鲜活的新闻题材,我们缺乏的只是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这时从熟悉中重新来寻找陌生,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很多事情我们只是被“司空见惯”这四个字蒙蔽,天天见不等于就不是新闻,不等于这里没有未知的东西、没有新奇的因素。比如,辽宁电视台曾做过一组《花园里的“圈地运动”》报道,观者看来很有趣味,其实就是司空见惯的违建问题,但是落点却很新奇。首先,大家对在自家小区里的圈地种花种草司空见惯,所以一般报道这类事情不易出彩;另外违建问题也是老生常谈,大家对于这种新闻也不太感兴趣。但是这
组新闻却综合了圈地、违建、邻里纠纷等多种因素,把大家司空见惯的种种怪现象集中、突出地反应出来,让观者一下子发现这里面的新闻价值,最后记者又通过有关部门的积极治理和妥善解决给了新闻一个落点。一个不出彩的题材变成了一条好新闻,这不得不说得益于报道者对于熟悉事物的深入挖掘。
总之,在新闻报道中一个新角度往往能达到出奇制胜的效果,它既可使一个人皆熟知的新闻素材出新意,也可使一个各家都关注的新闻素材做到胜人一筹,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效果,这正是好角度产生的威力。■
(作者单位:辽宁广播电视台)
新闻写作
44
2011.06他为什么这样做。这个“为什么”,就包括对典型人物内心活动的发掘,对其思想观念、精神面貌的探索。例如:本刊记者在采访全国劳模、全国科技二等奖获得者、沈鼓集团工人专家杨建华时,就深刻领会到,典型人物获得了不少的荣誉,背后的辛酸却鲜为人知。举个例子来说,他将每天的工作心得都记在日记本上,几十年下来,日记本摞起来能有半个人之高,充分证明一点,是汗水、智慧和毅力铸就了先进人物的辉煌今天。
认真选取典型事件
在宣传典型的时候必须要认真巧妙地选取典型场景,简单地说,“就是对所报道的人物的周遭环境进行取舍,舍弃无关紧要的方面,选取能够突出人物形象的典型场景,把人物置于典型的场景中,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使人物在典型场景中典型化”。在文学作品中,塑造一个人物时,往往会把他放置在一个典型环境中,然后再通过一件或者几件典型的事件凸显人物的性格特征,这样塑造出来的人物形象才会栩栩如生。
其实,优秀的新闻报道就应当是生动的故事。换句话说,如果用讲故事的方式写新闻报道,那么新闻报道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死板、生硬、单调、枯燥的毛病,变得吸引人、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易于传播。例如:《共产党员》杂志2009年下半月版第10期,在封面人物栏目就刊登一位貌不惊人的典型———纪素玉的事迹。她是营口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西市环卫所五台子保洁队的清运女工。她26年如一日,将手中的铁锹、扫帚变成画笔,默默地美化着城市,用平凡的举动演绎着精彩的人生。在诸多媒体上有很多很多关于她的事迹报道,“奉献”一词出现的频率实在是高。为什么会这样呢?那就是所描述典型的事件单一,角度雷同,所以词藻自然相近或者相同。
《共产党员》杂志在报道这位典型人物时,则选取了一些平时工作生活的细节,虽然貌似微不足道不值一提,却恰恰能反映出主人公的内心的真实的感受。比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偶然问了一句:“您为什么会抽烟?”纪素玉回答道:“因为每天早上很早就要开始工作,天色还是黑黑的,抽支烟就是给自己壮壮胆,这样即使有坏人,他们也会认为这是男人,对自己而言,抽烟在某种程度上其实是一种自我保护。”这个小细节,马上被敏感的采编人员发现并落实在版面上,这样的典型事件虽然没有使用华丽的词藻来描述,但获得的效果却是不同凡响的。典型人物的朴实感、真实感通过黑字白纸扑面而来,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的鲜活人物形象,不单单是对典型人物负责,更是对广大读者负责。
词句精炼远胜于长篇累牍
有人认为,“短小、单薄的文章是支撑不起一个厚重的典型的,写典型事迹报道就需要不惜篇幅”。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些极端。典型是一个人,一个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生变化的人,不管用多少篇幅都不可能将其描述完整,所以,一篇好的报道不能考虑篇幅大小,而是需要用精炼、生动的词语描述典型的言行和精神世界。
过去,一些媒体通常会用一两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来“深度”挖掘典型,其亲属、朋友、同事甚至是邻居、读者的话语通通刊登一遍,细作比较就会发现,其内容是一样的,评价一样,感受一样……仿佛一篇文章“换汤不换药”似地刊登了很多遍,读到最后如同嚼蜡。这是对出版资源的极大浪费,起不到发挥典型引路、提高素质的效果。《共产党员》杂志近年来对典型宣传报道的篇幅问题进行了大胆探索和研究。在调研过程中,大多数读者普遍认为,社会在快速向前发展,在诸多领域纷纷涌现出杰出代表,他们立足本岗,发挥聪明才智,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值得让身居不同领域的广大读者比较学习。精神要学习,在实际工作中敢于创新、善于动脑谋发展的过程更要学习。
《共产党员》杂志近年来本着让广大读者学习党刊、使用党刊的原则,在不断增强刊物可读性的前提下,每期推出3名在全国或全省叫得响、树得住的基层党员典型,并且坚持不同地区、不同领域、基层一线的大原则,为每一名党员提供了可学、可比的身边的典型,在提高党员素质、增强党组织战斗力和凝聚力方面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宣传好典型事迹对于新时期下精神文明建设尤为重要。俗话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如果每一篇报道的词语都十分精炼,恰如其分地表现出典型人物那宝贵的精神世界,许许多多鲜活的典型人物就会被树立起来,读者也能了解到一个个丰富的而非单薄的、立体的而非平面的,实实在在而非假大空的典型人物。这样的人物报道才算得上成功。■
(作者单位:共产党员杂志社)
本栏责任编辑:草刃
新闻写作
本文作者(右)在采访工人专家杨建华
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