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解决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氏原螯虾人工养殖中存在的误区与
解决方法
一、亲虾的消毒方法欠妥
常规的消毒方法是用3%浓度的盐水对克氏螯虾亲虾进行浸泡,以杀灭病菌,同时也有利于伤口的收敛和愈合,但对离水运输的亲虾而言,用盐水进行消毒将加重其脱水症状,不利于放养成活率的提高。
建议用高锰酸钾替代盐水进行亲虾消毒,此项改进不但可以解决盐水对亲虾的伤害问题,而且高锰酸钾的强氧化性可杀灭细菌和消除鳃部黏液,使亲虾的放养成活率得到提高。
二、亲虾放养时间不当
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进行虾苗自繁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方法,不同地区的克氏原螯虾养殖模式因气候和养殖条件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苗种的来源基本是相同的。即投放亲虾自繁或购买虾苗进行放养。由于虾农对克氏原螯虾的繁殖生物学了解较少,因此在制订亲虾放养和苗种生产方案时常会出现一些不当之处,如在上半年放养野生亲虾进行虾苗繁殖等错误的方法。
克氏原螯虾通常一年只产1次卵,其交配与产卵的水温为12—33℃,虽然3—5月份的水温均均达到产卵要求,但克氏原螯虾只交配,不产卵,其原因是5月份之前的亲虾
性腺尚未发育成熟,虾卵需经4—6个月的发育后才能进入IV期未,因此上半年放养的亲虾在下半年才能繁育虾苗。
在自然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的产卵和孵苗高峰期大多在下半年的9—11月,虾卵经9—15天的孵化,虾苗即可孵出。在我国华东地区80%以上的虾苗是在10—12月份被孵出。后期孵出的虾苗寄生在雌虾腹部度过整个冬天,也有部分亲虾抱卵越冬,并在越冬过程中孵出虾苗,这些虾苗是养殖生产所需苗种的主要来源,因此池塘养虾或稻虾同作养殖模式只要在8—10月份投放亲虾就可以通过自然繁殖,培育出供养殖所用的虾苗。而克氏原螯虾轮作的养殖和季节是在11月至翌年5月(江、浙、沪地区),水温相对较低,年底孵出的虾苗养至翌年5月底大多数只能长成15克/尾左右的小规格商品虾,因此养殖效果不十分理想,只有培育出大规格虾苗与稻虾轮作模式相配套,才能使养殖产量和效益得到明显的提高。
加快亲虾性腺发育并实现提前产卵、孵苗是获得大规格虾苗的有效方法,而投喂优质饲料和提高越冬水温是促进新虾性腺发育的重要条件。解剖克氏原螯虾亲虾可知,3月份有部分雌虾的卵巢已民育至第Ⅱ—Ⅲ期,若能投喂优质饲料和提升越冬水温,就能加快雌虾的性腺发育速度,并实现提前产卵和孵幼。除此之外,提前育成的虾苗用于虾稻轮作、稻虾同作和池塘养殖,当年就可养成大规格商品虾,对提高
养殖产量和效益将十分有利。因此将亲虾的温室越冬技术与池塘养殖及稻田养殖相结合,可形成新的养殖模式,有利于克氏原螯虾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
三、虾池大量施肥造成水草死亡
无论是池塘养殖还是稻田养虾,水草移栽与投放对提高克氏原螯虾的养殖效益具有重要的作用。一则水草可作为克氏原螯虾的饲料,在养殖池中种植水草可增加虾苗植物性饲料的来源,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二则水草可以作为克氏原螯虾自由避同类残杀的隐蔽物;三则水草在夏天高温季节可以起到降温的作用;四则水草在可以吸收水中的养分,有利于水质的改良和稳定。因此水草的多寡对克氏螯虾养殖产量的提高有着直接的影响。
但在养殖生产中,通常认为水草主要起隐蔽物作用,其饲料作用不如浮游生物重要,因而当水中浮游生物数量减少时,往往通过施肥的方式来加以调节,水体的透明度也因此而大幅度下降。当透明度降至30厘米以下时,池中的水草会因光合作用受阻而难以生存。水草的死亡不仅减少了虾苗的饲料来源,还会导致水全自净能力的下降和水环境的恶化,最终使得生物饲料培育效率及饲料作用率降低。这种养殖方式不但生态效应差,而且最终还将影响养殖产量和效益的提高因此在克氏原螯虾的养殖过程中应当对水草的种植和利用予以足够的重视。
四、对鱼虾混养的互利作用认识不足
克氏原螯虾与鱼类混养是一种值得推广的养殖模式,这是因为鱼虾混养可以互利,鱼类吃剩的残饵和排泄物均可为克氏原螯虾所利用,因此饲料浪费减少不仅降低了生产成本,而且可以减少对水体的污染。试验表明,幼虾具有大量摄取藻类和水中悬浮有机质颗粒的能力,成虾不仅可以摄取鱼类粪便和水草,而且可以摄取水中的有机碎屑和底泥中的腐殖质,因此利用克氏原螯虾的摄食特性开展鱼虾混养,可以达到互利共生的目的,同时也有利于养殖效益的提高。
五、对克氏原螯虾自相残杀特性的认识
克氏原螯虾的自相残特性是阻碍养殖产量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试验表明,亲虾对幼体和幼虾的残食率较低,这与其具有护幼特性有关,而亲虾对大规格虾苗的残杀率则较高。除此之外,幼虾之间的自相残杀率远高于成虾对幼虾的残杀,尤其是大规格虾苗对幼虾的残食率可高达60%以上。因此大规格虾苗及幼虾间的自相残杀行为是影响虾苗成活率提高的主要因素。生产中应当重视人工隐蔽物的设置,如投放水草、石棉瓦、塑料管和竹筒等供虾苗和成虾栖息与隐蔽,以起到降低自相残杀率和提高养殖产量的作用。
六、施肥造成水质恶化
目前的克氏原螯虾养殖大多采用肥水的方式来培育浮游生物饲料,所施的肥料以有机肥和复合肥居多。施肥后水
体中的浮游生物大量孳生,水中的有机质含量也明显增加。虽然施肥有利于减少养殖过程中的饲料投喂量,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但施肥后水体极易缺氧,同时水体透明度的下降导致水草发生腐烂和死亡,并导致水域生态进一步恶化。在高温季节,水质恶化造成的缺氧靠换水效果并不是太好,因此克氏原螯虾一旦缺氧,就会爬上池坡或其它附着物,摄食率明显下降,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也随之降低。在生态条件恶化的水域中养殖克氏原螯虾,产量一般较低。合理的施肥方式是将有机肥埋入底泥中,并在池坡适量堆肥,这样即可培育出大量底栖生物供亲虾和虾苗摄食,而且水体肥度适中,透明度约为30—40厘米。当水草生长旺盛时,透明度可提高至60厘米以上。夏季水温较高,合理施肥可防止虾苗缺氧和养殖生态的恶化,因此目前全池泼洒的施肥方式应当予以改变。
七、不注意及时换水
通常认为克氏原螯虾可以在污水沟中生长,对水质的要求不会太高,事实上,在人工养殖的条件下,水质污染是造成克氏原螯虾发生大批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若误认为克氏原螯虾右以在污水中生长而不换水,那么其后果必定十分严重。适量换水不但有利于改善水质,而且换水可以刺激克氏原螯虾蜕壳,有利于生长速度的加快和产量的提高。但过于频繁的换水也会增加电费或油费支出,不利于增收节支。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