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语文10螳螂捕蝉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性化修改补充
教后感:
对本教案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学生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达标测试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弹弓(dàn tán)处(chǔchù)理发(fāfà)现
少(shào shǎo)年大将(jiāng jiàng)
2、解释加点的字词。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恍然大悟()禀报大王()
4、检查初读。
三、指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虽然……但……”和“如果……将……”的复句关联词来理解大臣们建议的正确和考虑的周全。抓住“乘虚而入”和“不堪设想”来体味后果的严重性别。抓住“固执”一词,通过语言、语气来体味吴王的主观、专横。
、四、同志们,吴王的决定后来改变了吗?(改变了)是谁劝说的?(少年)吴王这么固执、专横,这个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生词。
2、理解有关词语。
毫不介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
3、读课文。
4、说说事情的起因。
二、吴王的决定改变了吗?这位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学习
第二到十一自然段。
1、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清楚少年劝说的过程和巧劝的内
容。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让学生能复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句话,特别是“死”字的意思。
3、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句来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
4、朗读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少年与吴王的对话。
6、让学生抓住描写“蝉”“螳螂”和“黄雀”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以及通过对少年的动作和心理分析展开想像。
7、结合上下文体悟“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是少年告诫吴王不要轻易攻打楚国的理由,也是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学生要记住)
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注意故事的情节性。(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词典、讨论理解。(3)、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4)、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画上记
号。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
3、小组讨论。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1)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4、读9至1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少年讲的这番话中哪一句最打动吴王的心?
(2)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你对这个少年有什么看法,简要写下来。材料补充Fra bibliotek语文备课
备课教师
备课单位
课题
10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年级
六年级
编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文
中有关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
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预习感知
理解寓的深刻言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
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重点。大臣们劝阻吴王出兵的理由“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与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实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前呼后应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渗透。
学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入手,让熟悉这个成语故事的学生简单讲一讲。板书课题,师述: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蕴涵着怎样深刻的道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吧。
教后感:
对本教案的评价:
三、总结全文。
1、学生说说“螳螂捕蝉”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说一说这寓言故事告诉人们的道理。
达标测试
1、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
弹弓(dàn tán)处(chǔchù)理发(fāfà)现
少(shào shǎo)年大将(jiāng jiàng)
2、解释加点的字词。
乘虚而入()不堪设想()
毫不介意()恍然大悟()禀报大王()
4、检查初读。
三、指导学生说清事情的起因。学生读第一自然段,抓住“虽然……但……”和“如果……将……”的复句关联词来理解大臣们建议的正确和考虑的周全。抓住“乘虚而入”和“不堪设想”来体味后果的严重性别。抓住“固执”一词,通过语言、语气来体味吴王的主观、专横。
、四、同志们,吴王的决定后来改变了吗?(改变了)是谁劝说的?(少年)吴王这么固执、专横,这个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呢?下一节课我们再来一起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认读生字、生词。
2、理解有关词语。
毫不介意不堪设想乘虚而入恍然大悟
3、读课文。
4、说说事情的起因。
二、吴王的决定改变了吗?这位少年是怎么巧劝的?学习
第二到十一自然段。
1、学生精读课文。让学生清楚少年劝说的过程和巧劝的内
容。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勇气和智谋,让学生能复述“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一件挺有意思的事”。
2、读第二自然段。体会“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这句话,特别是“死”字的意思。
3、读第三自然段,引导学生抓住“转来转去”“毫不介意”和“一连转了三个早晨”等词句来体会少年巧劝吴王的决心。
4、朗读第四至十一自然段,理解课文的内容,领会文章所表达的含义。
5、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少年与吴王的对话。
6、让学生抓住描写“蝉”“螳螂”和“黄雀”的动作神态的词句,以及通过对少年的动作和心理分析展开想像。
7、结合上下文体悟“它们都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却没顾到自己身后正隐伏着祸患呢!”这个句子的含义。
这句话是少年告诫吴王不要轻易攻打楚国的理由,也是这篇寓言故事要告诉人们的道理。(学生要记住)
正是这句含义深刻的总结语惊醒了吴王,使吴王“恍然大悟”,终于“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请同学们读第12自然段。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要求:(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注意故事的情节性。(2)、边读边画出生字新词,通过联系上下文,查字词典、讨论理解。(3)、指导读好文中的长句子。(4)、在读书过程中学生边读边思考,在自己有疑问的地方画上记
号。了解课文的大体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
3、小组讨论。
2、读读下面两个句子,体会一下带点字的意思。
(1)吴王固执地说:“谁敢来劝阻我,我就处死他!”
(2)可是吴王已经下了死命令,怎么办?
4、读9至12自然段,思考回答问题。
(1)少年讲的这番话中哪一句最打动吴王的心?
(2)吴王恍然大悟,他悟出了什么道理?
(3)你对这个少年有什么看法,简要写下来。材料补充Fra bibliotek语文备课
备课教师
备课单位
课题
10螳螂捕蝉
课型
新授
审核人
年级
六年级
编号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以及文
中有关词语。
3、理解寓言借助故事说明道理的表达方式,明白不能
只看重眼前利益的道理。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讲的是一位少年以“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的故事,告诫吴王如果一心想得到眼前的利益,而不顾身后的隐患是危险的,并使吴王打消了攻打楚国的念头。
预习感知
理解寓的深刻言含义,有感情地读好吴王和少年的对
话,能复述课文是本课教学重点。大臣们劝阻吴王出兵的理由“攻打楚国虽然取胜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诸侯国乘虚而入,后果将不堪设想”,与少年讲述的“螳螂捕蝉”的故事实质上是相同的,这种前呼后应写作方法在教学中渗透。
学习指导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题。
从成语“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入手,让熟悉这个成语故事的学生简单讲一讲。板书课题,师述:这是一篇发人深省的故事,其中蕴涵着怎样深刻的道理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一读这个故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