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阅读空间 提高语文素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拓展阅读空间提高语文素养
江苏省泰兴市泰兴镇中心小学肖燕
摘要:
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

建立开放的语文阅读教学课堂,让阅读课堂教学成为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

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扩大学生的阅读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阅读空间语文素养拓展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存在着忽视阅读教学的现象,不少教师一味追求“读是为了写”,认为“阅读只是手段,写作才是目的”,“阅读是过程,写作才是结果和标准”,导致相当一部分教师将阅读课上成写作辅导课。

君不见,“一言堂”、“满堂灌”一讲到底的教风依然很盛,语文教学仍局限在一堂课、一本书、一支粉笔上依然大有人在。

这样的教学行为忽视了语文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课程,拓展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构建开放的语文课程。

”新课标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经验的重要途径”。

为此,我们必须大力提倡重视阅读教学,研究阅读教学。

在教学中努力拓展学生阅读的空间,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以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为最终教学目标。

一、拓展阅读空间的意义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的改革和发展,使小学语文阅读课教学更具个性化,既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精神,也反映了新时代对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因此,拓展学生语文阅读空间,提高学生语文能力是新时代的产物,与《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是一致的,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1、拓展阅读空间是向人本的回归
基础教育改革所明确的“以人为本,以发展为本”的育人宗旨,就是强调教育者必须遵循人的发展规律,积极创设适合学生发展的良好环境和有利条件,尽最大努力,让每个学生成长为完善的人。

新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就是尊重生命个体存在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对教育回归人本的强烈呼唤。

2、拓展阅读空间是对学生的解放
由于学生的个人经历、认知水平、心理素质等方面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生阅读同一文本的感受也会出现差异,这就是阅读的个性化。

它受到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和学生个体差异性的影响。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差异性区别对待,个别处理。

让不同水平、不同爱好的学生都能发挥特长。

让其在自由的心境中感悟语文的美,去张扬人性的善,去探求人格的真,让他们各自独特的个性与阅读文本得到融合。

3、拓展阅读空间是情感迁移的过程
古人说“诗言志,词言情”。

其实,不管是古诗词,还是现代文,绝大部分的文学作品都是作者感情的载体。

学生要品味多姿多彩的艺术形象和凝练生动的文学语言,就必须注重情感因素的激发。

因为情感是推动审美创造活动的动力,阅读教学应以情感去激发学生情感。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

让学生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增强语感,从而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进而更好的步入作者的内心世界。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课堂
目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着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教师灌输的多,学生自主学习的少,高耗低效现象尤为严重。

因此,要自觉地摒弃那种“教师讲、学生听”、“以讲为主的繁琐分析”的教学模式,建立一种“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读书训练为主线,以学生自主阅读为载体”的教学模式。

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一种实践活动。

“从学习的特点出发,语文教学要突出一个‘读’字,即要把语文课上成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阅读课。

1、读为主线——悟之本
文本是主题感悟的语言材料,对文本语言的感悟首先要读来完成,语文课堂上听不到琅琅的读书声,这是语文教育的悲哀。

新课程标准提倡给学生有充分的读书机会,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独立地读,在读中感受语文的无所不在!读的方式有很多,有默读、朗读、自由读、集体读、小组读、表演读等,还包括背诵、复述等等,都是读的范畴,所以,读是理解,感悟是前提,也是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

深刻的感悟是建立在深入阅读,积极思考的基础之上的,对文本读得越多,想得越深,自然感悟就越丰富。

(1)朗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不能按老师的要求把学生训练成一个统一朗读模式,朗读的形式应个别读为主,可以采取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分角色读,上台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采取措施,加以改正,只有这样,朗读才可发挥学生的优点。

让他们爱上语文,了解语文。

(2)朗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
传统的朗读教学,一节课重点朗读哪几个句子往往都是由教师所定,教师通常会说:“同学们,这几个句子很重要,让我们来读一读,最好能读熟、读背。

”至于为什么读?为什么重要?教师却不去探究,学生却一头雾水,只能被动地跟着老师读。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动,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学生所产生的感悟,必然会有些不同,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这是因为,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个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在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

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个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中,对同一课文的感悟也会有差异,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对同一内容独特的感悟,是正常的、健康的、可喜的。

教师要珍视、尊重并加鼓励,正是学生这种不同的阅读感悟,才使学生对语文的“大”有所理解。

2、心灵对话——悟之源
在语文阅读中,学生要处处发现美理解美,对美的体验就是对语文的喜爱,对文本多角度的解读,就是对语文美的多方面挖掘,《语文课程标准》这样说:“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只有对话,才是真正的引导;只
有对话,才能走进心灵。

只有对话,才能彼此接纳。

在课堂上,我让学生亲近文本,与文本碰撞;亲近作者,与作者交流,让学生与文本与作者进行“零距离”的心灵对话。

抓住学生强烈的情感波澜,学生的思维被激活了,从孩子们的语言中可看出他们发自内心的需求。

(1)以读激情,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
语文课的重要特点就是激情,因此,语文教学应当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早润物无声中动情,心灵受到震撼,达到刻骨铭心的教育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明确提出“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思维是语文能力的核心,也是语言能力的基础,解放学生的“嘴巴”,不能一味地追求学生自读,教师还要放手让学生自悟,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咬文嚼字”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在阅读实践中学会独立思考,自主寻找问题的答案,独特地对课文的内容进行细细品味,找出其中语文的美,体验语文,感受语文。

但由于学生的生活阅历、知识水平、阅读实践有着个人特点,其阅读思维的角度、感受、体会是不会一样的,教师就是要在学生的阅读的前提下,提出问题,培育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理性思考。

比如教学《詹天佑》一课时,学生对“人字形”线路不理解,我就让学生边读课文边画图,这一问题很快就迎刃而解了,这不就是又对语文文字美的一种宣泄吗?
(2)读写结合,帮助学生感受语文的美
在知道阅读感知,自读领悟的基础上,教师要巧妙点拨,围绕课文内容,把握教材延伸点,引导内容延伸,情感升华,由读向写辐射,由写向读还原,让学生设身处地去感悟、去理解、去表述,以此,促进语言的积累运用,在互动中实现为迁移而教的目的。

3、走向实践——悟之宗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是语文实践,说到底,语文实践是引导学生生动地感悟语言、积累语言和运用语言,把文章感悟与人生感悟有机的结合起来,去创造新思路、新问题和新价值,这时的教师再也不是教材的解读者,教案的执行者,而是一个善于创设情景,富有教育机智的人,教师不单单是传授知识,
更多的是唤醒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对语文的感悟能力,完善学生健全的人格。

我们不仅要丰富学生的课外阅读知识,同时课内外对应,让学生慢慢学会如何感悟文章所要表达的内容和思想,从而对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很好的作用。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空间
“学习语文,不光要重视课内,还要重视课外。

”这说明培养学生能力不能仅仅拘囿于课堂教学,而应拓展学生阅读的时间和空间,从课内延伸到课外,扩大学生的阅读面,确保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丰富学生的语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构建“大阅读课”课型
为了让学生的课外阅读达到预期的效果,按照“推荐—指导—阅读—汇报”的程式,可构建四种“大阅读课”的课型:
①互荐读物的阅读超市
教师根据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基础,用生动活泼的方式向学生推荐各种有益的课外读物。

在课堂上,教师通过对内容作简要的介绍,或通过朗读精彩片段,或通过讲故事等各种形式,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和欲望。

同时,学生间也可通过互相介绍自己所喜欢的文章、书籍,进行读物推荐。

②指导方法的阅读欣赏
在推荐读物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有目的地读书,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指导内容包括:怎样阅读一本书,如何做内容摘要,怎样在书上画批及写读书笔记、读后感等等。

在指导过程中,要求学生做到“四到”,即心到、口到、眼到、手到。

③自主安排的阅读空间
学生掌握了阅读方法,按照阅读要求,根据手中的材料自选内容进行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④读有所获的阅读汇报
让学生在读中悟、读中学、读中思,把阅读过的书籍中自己最喜欢、最感兴趣的部分通过表情朗读、配乐朗诵以及通过表演等方式表达出来,使大家在理解
的基础上,对文章进行鉴赏,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2、社区实践生活中阅读
袁微子先生曾经说过“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为了在实践中运用,要在实践中考验学生语文学得怎么样。

”因此,在开展校内语文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设大语文教育环境,让学生走向社会,利用语文为社会服务,在社会的大课堂里学习语文、运用语文,丰富阅历、增长才干。

①组织学生利用双休日、节假日走出家门,逛逛大街,当一名“语言医生”,看哪些字写得不规范、哪些广告用语不合语法等;
②让学生晚上收看电视节目,第二天召开“新闻发布会”,培养学生做一个能言善辨的“评论家”;
③组织学生拜访当地的一位“名人”,体验一下“记者”的感受;
④让学生搞一个专题小调查,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等。

3、在写作同步中阅读
写作活动,是学生在课内外阅读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活动形式,意在把学生写作与多彩的生活结合起来,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大环境中,增强写作的实践性和趣味性。

可开展练写观察日记、读书笔记、自办作文小报、语文小报、红领巾信箱等活动,来历练学生的写作能力。

(1)阅读积累日记
阅读积累日记是每天所阅读的文本资料加以记录。

要形式灵活多样化地将自己的观察、实践、课外阅读所得写成日记,或整理在卡片上,然后制成活页用线穿起来;也可以专门准备一个积累写作素材的文件包或文件夹,将搜集到的宝贵资料分门别类珍藏起来,待写作文的时候,到里面按类别查找。

(2)阅读分层书评
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水平,可确定不同的书评要求。

如二、三年级可以以摘抄式评说为主;四年级作巩固式书评摘抄,学写感想式书评;五六年级可以写感悟式书评为主,学写评价型读书笔记。

(3)阅读小报编辑
内容可为学生的优秀作品(观察日记、读书笔记、优秀作文等)、有关语文基本知识等,小报力求学生全员参加,要由学生共同编辑,充分地激发学生读好
书、好读书和写好作文的积极性。

总之,语文教师要有属于自己的边界意识,认真研读,发现文本之秘妙,拓展学生阅读空间 ,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就是全面落实新课程标准,就是充分调动和挖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潜力,努力使他们不但具有深厚的语言文字的交际功底,塑造积极向上的人格魅力,真正把学生作为社会的人来教育和培养。

只有全面实施开放性语文授课,国家新课程标准才能顺利施行,才能花开有获,硕果累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